王昭君和亲故事,以《汉书》为原始基型。经《琴操》、《西京杂记》、《后汉书》等缘饰附会,踵事增华,而蔚为民族故事。其中留存若干空白和未定性,提供历代文家填补、杜撰、渲染、展衍之余地。本书研究文本,以《全宋诗》题咏昭君为核心,上究史传、小说,下探杂剧、清诗,以王昭君形象之转化为脉络,考察其遗妍开发,凸显其独到创新。文学作品传承继往之道,创新开拓之方,此中有具体而微之演示。
作者简介
张高评
国立台湾师大国文所国家文学博士,现任成功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
这是一本令人惊艳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王昭君这个经典文学艺术形象的演变轨迹,梳理得井井有条,鞭辟入里。作者在史传记载的基础上,对历代小说、诗歌、杂剧中的昭君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形象差异,而是深入探究了导致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艺术思潮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小说家如何凭借想象力,为昭君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和情感纠葛;诗人们如何借昭君的命运,寄托家国情怀和个人忧思;而杂剧则如何通过戏剧化的冲突和人物塑造,将昭君的形象推向高潮。这种跨文体、跨媒介的比较研究,不仅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养,更揭示了中华文化在处理历史人物形象时,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和生命力。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王昭君,更是在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一个经典形象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翻开阅读,更是欲罢不能。作者对于王昭君形象的“转化与创新”这一主题,把握得十分精准,并且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论述。从最初的史书寥寥数语,到后世文学艺术作品中层出不穷的演绎,书中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演变链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本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她不仅能准确地抓住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中昭君形象的特质,更能深刻地分析这些特质背后的动因。书中对小说家如何“填补”史传空白,赋予昭君更多人性化的情感;对诗歌如何借昭君的“出塞”营造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对杂剧如何通过艺术加工,将昭君塑造成具有戏剧张力的复杂人物,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王昭君形象研究的全面图景,更提供了一种研究文学艺术人物形象演变的重要方法论,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让我得以窥见那位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王昭君,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形式中,被赋予了何等丰沛的生命力。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同一位女子在史传的宏大叙事、小说家的奇情巧思、诗歌的婉约抒情以及杂剧的跌宕起伏中,呈现出其多面而立体的形象。读罢,我仿佛经历了数次“遇见”昭君,每一次都带着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她时而是国家和平的牺牲品,时而是民族融合的使者,时而又是被后人赋予了更多个人情感的悲剧女性。这种转化并非割裂,而是如同水滴汇聚成湖,层层叠叠,越发深邃。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感悟,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无数次的艺术再创作中,不断被“活化”和“创新”,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艺术史与文学史交织的深度挖掘,让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王昭君的专著,更是一堂生动的人文艺术鉴赏课。
评分阅读此书,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深刻的考古挖掘,每一次的探寻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作者将王昭君这个千古流传的女性形象,置于史传、小说、诗歌、杂剧这四大艺术载体中,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精妙的“流变”研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将这些艺术形式割裂开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塑造了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昭君形象。我惊叹于作者对不同文本的精准把握,例如,她如何辨析史传的客观陈述与小说家的主观想象的界限,如何揭示诗歌的抒情表达对昭君形象的增色,又如何解读杂剧的舞台呈现如何将昭君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本书不仅让我对王昭君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让我体会到了文学艺术在传承和发展历史人物形象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每一遍都能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在文学艺术的画布上,可以呈现出多么鲜活而多元的面貌。作者以王昭君为载体,巧妙地串联起了史传、小说、诗歌、杂剧这几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深刻剖析了在这些形式中,昭君形象是如何一步步被“转化”与“创新”的。书中的分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评论,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笔下昭君形象细致入微的比较所折服,例如,作者如何揭示小说家在塑造昭君时,如何融入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诗人们又如何通过意象的运用,将昭君的形象与自然景物、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更加钦佩古代文人的创作智慧和艺术造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