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

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白乐晴
  • 分断体制
  • 民族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历史学
  • 近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理解战后韩国进步运动与批判思想的重要着作

  白乐晴的知识实践,
  是韩国的、也是亚洲的、更是全地球的,
  是基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立场所进行的探索与批判。

  理解白乐晴的分断体制概念,不只是理解韩半岛的民族分断危机,
  更是理解世界体系全球运行的逻辑。

  1960年代起白乐晴即力倡以民众为基础的民族文学,在分断体制的论述下,他所主张的民族文学,既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也是向全人类开放的文学。

  白乐晴现任首尔大学英文系名誉教授,在韩国文坛界享有盛名,他不仅是韩国民族文学论的创始人与奠基者,同时也是亚洲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白乐晴为哈佛大学博士,虽然出身英美文学研究,但从1960年代至今,他的思想却深植于韩国社会,坚持第三世界民族文学的路线,并提出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分断体制」理论。白先生对于世界新局的情势转化,不断地做出敏锐的回应,因此可以说他的论述与评论实践,承载了半个世纪历史转变的动力,为我们提供难能可贵的东亚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林玉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专业领域:现代爱尔兰文学、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和现代欧美戏剧。目前进行之研究计画为《重构爱尔兰:政治、理论与文化生产》。研究成果:“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fashion and ‘my girl’s a Yorkshire girl”. in Morris Beja, & Anne Fogarty (eds.). Bloomsday 100,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7;〈译本爱尔兰:傅利耦的《翻译》〉,发表于《英美文学评论》,9期,2006;〈从胆怯到胆壮:伦理、政治、奚尼〉,发表于《英美文学评论》,11期,2007。

王智明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文学系博士,现任中研院欧美所助理研究员,兼任国立清华大学外文系助理教授,以及文化研究学会祕书长。专业领域: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及Cultural Studies。研究成果:〈叙述七十年代:祭国,离乡,资本化〉,发表于《文化研究》,5期,2007;〈回归想像∕想像回归:张婉婷电影里的离散政治〉,发表于《中外文学》,35卷1期,2006;“Thinking and feeling Asian America in Taiwan” American Quarterly,59卷1期,2007等。即将出版的作品: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y Abroad and the Making of Asia/Americ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丁乃非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专业领域: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之性别政治。研究成果:Obscene Things: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罔两问景:酷儿攻略》(2002旧版、2007新版),桃园: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冯品佳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教授、中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理事。专业领域:世纪英美文学、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女性以及文学批评。研究成果:《重划疆界:外国文学研究在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2002;〈世界英文文学的在地化:新兴英文文学与美国弱势族裔文学研究在台湾〉,发表于《英美文学评论》,9期,2006;〈乡关何处:《桑青与桃红》中的离散想像与跨国移徙〉,发表于《中外文学》,34卷4期,2005等。

张小虹

  美国密西根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研究成果:《后现代女人:权力、慾望与性别表演》,台北:联合文学,1993;《性别越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台北:联合文学,1995;《自恋女人》,台北:联合文学,1996;《慾望新地图:性别同志学》,台北:联合文学,1996;《性帝国主义》,台北:联合文学,1998;《情慾微物论》,台北:大田,1999;《怪胎家庭罗曼史》,台北:时报文化,2000;《绝对衣性恋》,台北:时报文化,2001;《在百货公司遇见狼》,台北:联合文学,2002;《感觉结构》,台北:联合文学,2005;《肤浅》,台北:联合文学,2005等书。

朱伟诚

  英国色萨大学人文研究中心英美文学博士,现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文化研究学会理事长。专业领域:19及20世纪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后殖民理论、同志研究。研究成果:〈诡异的镜像:透过马娄的《爱德华二世》来看中国古典男色的「君臣篇」〉,发表于《英美文学评论》,5期,2001;〈建立同志「国」?—朝向一个性异议政体的乌托邦想像〉,发表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40期,2000等。

陈宜中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现任中研院社科中心副研究员,专长为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成果:〈罗尔斯的国际正义论与战争的正当性〉,后收录于《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台北:巨流,2004;〈社会正义vs.市场正义:论自由主义思想里的两种正义观点〉,后收录于张世雄主编的《社会正义与全球化:福利与自由主义的反思》,台北:桂冠,2004。

陈光兴

  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博士,现任国际刊物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主编、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国立交通大学亚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专业领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论与媒体理论。研究成果:《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2006;“Civilizationalism”.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23(2-3), 427-428;〈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下的学术生产〉,发表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56期,2004等。

柳浚弼

  首尔大学韩国古典文学系毕业,现为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研究教授。研究成果:〈朝鲜后期文人社会的认可欲望与他者(性)〉,发表于《国文学研究》,19卷17期,2008;〈分断体系论与东亚细亚论〉,发表于《亚细亚研究》,52卷138期4号,2009;《post-东亚细亚》,孙歌、陈光兴、白永瑞等共着,东京:作品社,2006;《动盪中的语言》,林荧泽、韩基亨等共着,成均馆大学出版部,2008。

崔末顺

  国立政治大学中文博士,曾任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国立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专业领域:台湾日据时期文学、东亚现代文学比较、韩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研究成果:〈日据时期台湾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后收录于《20世纪台湾文学专题I—文艺思潮与论战》,台北:万卷楼,2006;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的发展(1920-1949)》(未出版)。

李旭渊

  韩国高丽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博士,现任韩国西江大学中国研究学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副教授、西江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所长、《创作与批评》季刊编委、韩国作家协会会员、韩国现代中国学会副会长。研究成果:《发现新中国》(In a Search for New Identity of China),Politico,2005;译有《新亚洲想像》(New imagination of asia: a selection of Wang Hui),首尔:创批社,2003。

任佑卿

  2004年取得延世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现任韩国圣公会大学东亚研究所香港研究教授及女性文化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成果:〈殖民地女性与民族∕国家想像〉,发表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58期,2005;〈记忆之战:全球化时代民族记忆的破裂,缝合及其性别〉,发表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70期,2008。

白永瑞

  现任韩国延世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授、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以及韩国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专业领域:近代东亚的文化认同和中、日、韩三国的亚洲观;近年从事有关中国近代知识建构与知识传播、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教育(束力)语与朝鲜学校教育的研究。研究成果:《东亚细亚:争点与视觉》,首尔:文学与知性社,1995;《东亚细亚人所见的东洋观:19-20世纪》,首尔:文学与知性社,1997;《作为发见的东亚细亚》,首尔:文学与知性社,2000;《从周边看东亚细亚》一书主编,首尔:文学与知性社,2004;《回归东亚:探索中国的近代性》,首尔:创作与批评社,2000年;《东亚的地域秩序:从帝国到共同体》一书主编,首尔:创批社,2005等。

译者简介

朱玫

  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硕士,专攻韩国近代历史研究。硕士论文:《对18世纪初期姓贯意义的考察-蔚山府内面和内厢面的事例研究》(未出版)。译作《韩国现代史60年》。

李政勋

  首尔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教于首尔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90年代中国「文学」话语的扩张与转变》(未出版)。

林家瑄

  台湾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硕士,现为期刊编辑,并从事翻译。译作包括《两位严肃的女人》,台北:行人,2007;《少年罗比的异境之旅》,台北:木马,2009。

苑英奕

  韩国首尔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职大连外国语学院韩国语系讲师。专攻中韩当代文学比较研究,博士论文《中韩底层文学的比较》(未出版),译作《客地》等。

孙海龙

  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博士研究,专攻中韩比较文学研究。博士论文《1920年代前期韩中小说的「恋爱」表象—〈创造〉和〈创造季刊〉为中心》(未出版)。译作《韩国现代史60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详细阐述其他主题,避免提及您的原书名及其内容。 --- 图书简介: 丝绸之路的秘密:古代贸易网络的重塑与全球影响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或虚拟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或虚拟出版社名] 书籍主题聚焦: 历史地理、经济人类学、全球化早期形态、中亚文明互动。 --- 一、本书概述: 一条被遗忘的经济动脉的复兴 《丝绸之路的秘密:古代贸易网络的重塑与全球影响》深入挖掘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持久的跨大陆贸易体系——丝绸之路。本书并非简单地回顾历史事件或列举商品清单,而是致力于重塑我们对这条古老动脉的理解。我们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这段关键时期,探讨丝绸之路如何超越了单纯的商品交换,成为了技术、宗教、疾病乃至意识形态传播的复合型网络。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丝绸之路的生命力,不在于某一个帝国的强盛,而在于其动态适应性和分散式治理结构。它不是一条固定的“路”,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由无数区域性节点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通过对考古学新发现、未被充分利用的古代文献(如粟特语文书、希腊化时期的商业记录)的交叉比对,作者揭示了以往历史叙事中常被忽略的“中间环节”——那些处于东西方交汇处的关键城市、游牧民族群体和精明的商人家族。 二、核心内容聚焦与章节结构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地理背景深入到微观的贸易实践和文化融合。 第一部分:地理宿命与路线的弹性 本部分首先挑战了“丝绸之路”这一单一名称的局限性。我们详细分析了横跨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与中亚草原的复杂地形对贸易路线的塑造作用。重点研究了“绿洲路线”与“草原路线”之间的互动与竞争。作者引入了气候变化模型,论证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气候的微小波动如何迫使贸易中心发生迁移,从而影响了区域政治力量的平衡。例如,探究了吐鲁番绿洲在不同王朝时期的兴衰,如何直接关联到其对水资源和安全走廊的控制能力。 第二部分:看不见的商人:粟特人的商业帝国 本书将大量的笔墨投入到对粟特人这一关键族群的商业实践的深度考察中。他们不仅是中介者,更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风险管理者。本章详细解读了粟特语文书(包括撒马尔罕、敦煌等地发现的残片),揭示了他们的合伙人制度(Commenda)、债务转让机制以及在不同政治实体中保持中立地位的策略。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建立跨越数千公里的“商业飞地”,确保信息和物资的快速流通,实质上构建了古代的“早期跨国公司”结构。 第三部分:商品的价值重估:技术与“非物质”贸易 传统的叙事聚焦于丝绸、香料和贵金属。本书则着重分析了技术转移的隐性价值。我们研究了中国冶金术、印度的数学概念、波斯的玻璃制造工艺是如何通过这条网络被传播和本地化的。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非物质贸易”——如音乐、舞蹈、占星术的传播路径。例如,通过对犍陀罗艺术中希腊化风格与本土佛教元素融合的分析,展示了艺术作为一种高级贸易品的流通模式。 第四部分:权力与基础设施:国家如何“赋能”贸易 丝绸之路的繁荣,离不开沿线帝国的治理和基础设施投资。本章对比了汉唐帝国在商业安全保障上的策略差异。研究了驿站系统、烽火台网络如何被商业活动巧妙地“借用”,以及帝国对关键战略物资(如军马、盐铁)的垄断政策如何反过来刺激了黑市贸易和私商的专业化。我们特别分析了唐朝安西都护府在维护西域商业秩序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守护者,也是最终的税收者。 第五部分:连接的代价:疾病、冲突与环境压力 贸易网络的扩张并非没有代价。本部分探讨了丝绸之路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古代瘟疫传播路径的地理复原,我们论证了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如何加速了疾病的扩散(如早期鼠疫的传播链条)。此外,本书还分析了不同游牧文明(如匈奴、突厥)与定居文明围绕贸易路线控制权的冲突模式,以及过度放牧和灌溉农业对绿洲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不可逆转的损害。 第六部分:回响与现代意义:重塑全球联系 在结论部分,作者将历史视角投向当代。我们探讨了丝绸之路的模式如何为理解现代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韧性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本书主张,理解古代的“去中心化”贸易网络,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战略构想。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全球化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由商人驱动的,而非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强权投射。 三、本书特色 1. 多学科融合视角: 结合了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考古学与经济学理论,提供了立体化的分析框架。 2. 第一手材料的再解读: 大量运用了近二十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新出土的碑文和文书的翻译成果,修正了传统观点。 3. 动态化叙事: 避免将丝绸之路视为静态的“轴线”,而是将其描绘为一个不断自我组织、适应外部冲击的“活系统”。 《丝绸之路的秘密》是对人类早期全球化进程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在信息和技术远不如今日发达的时代,人类如何通过商业智慧与坚韧的意志,织就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伟大文明之网。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历史、国际贸易和文化传播感兴趣的读者。 --- (字数约为 1500 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陈光兴
导论 参照两韩思想两岸:白乐晴「分断体制」论形成的轨迹∕陈光兴

【辑一】
白乐晴论民族分断
看第三世界文学的眼睛∕孙海龙译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文学∕林家瑄.朱玫译
使超克分断体制运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林家瑄.朱玫译
韩半岛的殖民性和现代性之双重课题∕苑英奕译
世纪韩国与韩半岛的发展战略∕孙海龙译
怎样看待朴正熙时代∕苑英奕译
六一五时代的韩半岛与东北亚和平∕孙海龙译
韩半岛式的统一过程与市民社会之作用∕苑英奕译

【辑二】
白乐晴2008年访台演讲与回应
演讲──全球化时代的第三世界及民族文学概念∕林家瑄译.录音整理
回应──民族文学与第三世界评论者:以爱尔兰为例∕林玉珍
阅读白乐晴.面对外文系∕王智明
第三世界.第三只眼∕丁乃非
演讲──朝向以全地球的方式看待西方众文学典范∕林家瑄译.录音整理
回应──西方经典在台湾:以珍.奥斯汀为例∕冯品佳
第三世界民族文学VS.西方经典文学∕张小虹∕陈幼唐录音整理
全球化之外的全地球取径与台湾外文学门的真实状况∕朱伟诚
演讲──东亚和解的路障:两韩情况及其区域性意涵∕林家瑄译.录音整理回应──如何超克分断体制?∕陈宜中
论两岸「分断体制」∕陈光兴∕林家瑄译.录音整理
专题访问──在分断体制状况中的知识实践∕白乐晴.陈光兴∕林家瑄译.录音整理

【辑三】
白乐晴与创批思想评析
韩国知识界东亚论述现况试探:以创作与批评社团的「分断体制论」与「东亚论述」为中心∕柳浚弼∕孙海龙.李政勋译
韩国民族文学论的建构及其焦点:以白乐晴的民族文学论为中心∕崔末顺
白乐晴与韩国民族文学论及克服分断体制运动∕李旭渊
韩国东亚论的演变:以创作与批评团体的论述为主∕任佑卿

【附录】
白乐晴年表与重要着作目录
文章出处
作者与译者简介

图书序言

  2008年5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我们邀请了首尔大学教授、《创作与批评》发行人白乐晴来台湾清华大学担任该年度「历史、思想与文化」的讲座教授,进行为期一週的访问讲学。在此之前,这个讲座曾经请到Partha Chatterjee教授(2000)、沟口雄三教授(2007)及2009年钱理群教授也受邀讲学三个月。

  当年设立「历史、思想与文化」讲座的目的,是希望在亚洲思想界建立起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标竿,让亚洲重要的思想资源能够被重视,对于长期有积累、有原创力的思想者不仅是一种肯认,更希望他们的想法能够在亚洲区域中获得更广泛的流通、分享与承继。这样的想法标示出一条不同的另类学术思想路线,最根本的动力在于超克当前知识状况的困境。战后台湾的思想界基本上是跟着美国学院走,亚洲各地的知识生产也大都是师法欧美,然而经过过去至少是一个世纪,这种过度依赖欧美的路线已经证明走不通了,因为缺乏根植于我们自己历史深度的知识积累,思想界没法提供对于自身历史现实有效的解释。于是,极为迫切的课题在于如何建立更为多元的参照体系,透过多方的对照,从差异中进入内在于分析对象的历史脉络中寻求解释,并把握其形成的动力;如何透过深刻的进入他者才能反馈自身,对我们所处的知识状况及历史社会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当前独立思想空间快速萎缩的情况下,学术体制又以全球竞争为名,制造出来的规范机制把知识规格化、平板化,想把学者推向专业技术专家,具有活力与开创性的思想逐步地被挡在学院的高墙之外,而「历史、思想与文化」讲座的存在,正是要在保卫与承接过去艰难社会条件下,透过民主运动所开创出来的学术思想的空间,只有打通社会与学院的藩篱,持续保持思想与运动之间的高度张力,才能创造更能贴近于历史真实的知识方式。

  在此前提下,我们有幸邀请到的讲座学人,都是在亚洲思想界想法独树一格且具有高度穿透性的人物 ,他们长期以来坚持走自己的路,所积累的实践与论着在今天成为我们寻找新知识路径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白乐晴教授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实践,造就他成为亚洲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从不追逐流行风潮,他持久的韧性所展现的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主体意识,而他在知识上的原创力正来自于坚持面对历史现实中不断挑战的知识限制。虽然他早期的学术训练是英美文学史,但是自1960年代起他就一直提倡以民众为基础的民族文学,强调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也倡导在第三世界的视野下,他的现实关切是直接面对民族危机,视超克韩半岛分断体制为超克世界资本主义的有机构成。他的实践远远超过学院式的教学与研究,其战斗位置不只是大学教授,也是在公共空间实作的文学、文化与政治评论家。他从1966年创立了至今还有高度影响力的《创作与批评》季刊,尔后又发展了创作与批评出版社,所以他也是编辑人与出版家。或许是因为长期在知识上的准备,以及长期所建立起来的声望与公信力,他在前些年也担负起为两韩和解铺路的南韩常任民间代表。总之,白先生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见解,不仅来自于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更是因为他坚持面对韩半岛分裂的现实,透过社会实践去推进变革。

  在本序言后,除了编者的导论试图追溯白乐晴先生核心思想—超克分断体制论外,本书内容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所构成。白乐晴教授韩文以外的着作,除了为数不多的重要英文文章外,主要的代表性作品大都有日译本,而现有的中译本却只有1998年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人:分裂体制下韩国的视角》(北京:中国文学出版)。这本书是相当重要的文集,提供中文读者管窥白先生1970至19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论述,可惜这本书已绝版。为了准备白先生的来台访问,我们特别请託精通中文的白永瑞与李旭渊两位教授组织工作队伍翻译了白教授较为近期的文章,构成了本书的第一个部分,让读者能够初步理解白教授1980、90年至今的重要思想。

  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是白乐晴教授在台期间三场演讲的整理与翻译,以及回应人的讨论,我们把这个部分视为亚洲知识界内部对话的重要历史记录。这三场演讲的构思试图反映的是白教授长期的核心关切,5月22日在新竹清华大学的第一场演讲关注的问题是,当前面临全球化潮流的挑战时,他长期坚持的第三世界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批判座标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意义,这场由刘人鹏主持,林玉珍、王智明、丁乃非、白永瑞几位教授回应。5月23日在台北月涵堂的第二场演讲,白教授与台湾的外文领域学者对话,从他长期的学术专业实践出发,讨论位于东亚的韩国与台湾,如何看待西方文学经典,这个场次由邱汉平主持,冯品佳、张小虹与朱伟诚回应。
5月24日在世新大学的第三场演讲,是他在东亚批判刊物会议的基调演讲,以和解的障碍为题,探究韩半岛互动的历史经验能够为东亚的区域性和解提供什么样的借镜,这场由赖鼎铭主持,陈宜中、陈光兴回应。除了这三场演讲外,本书编者于同年(2008)10月前往首尔,于创作与批评所创立的细桥研究所(Segyo Institute)内专访白乐晴教授,作为白教授访台后的持续对话。

  本书的第三个部分集结几篇对于白乐晴先生及《创作与批评》主要思想与论述的深度讨论,我们期待这个部分的文字能够提供给读者更为丰富的背景知识,透过白教授能够开始对南韩思想界有初步的认识。

  这本书能够出版,其实工程浩大,所有的文章几乎都经过多次翻译、协商、整理与校订,克服了语言的障碍,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成果,没法充分体现错综复杂的知识生产过程。

  首先得感谢的当然是白乐晴先生,他不但慷慨的拨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邀请来访,事后又非常有耐心的修改我们整理的文稿,解答极为细节的疑问。

  在策画、翻译、出版的过程中,本书的共同编者白永瑞教授从头到尾提供了所有的协助,特别是陪同白教授一同来访;这本书的规画、选稿、修正编辑方向与出版,都是跟他一同讨论,由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企画中的白乐晴专号,预计2010年底出版,也是由他主编以及负责组稿,感谢永瑞兄。

  李旭渊教授承担沉重的组织翻译的工作,耐心回答我们所有细微的问题,感谢他与几位将韩文转译成中文的年轻朋友:苑英奕、孙海龙、朱玫、李政勋。其中特别要感谢韩国文学翻译院(Korea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stitute),提供本书的部分翻译与出版经费。

  亚太∕文化研究室的同仁担负了所有生产过程的任务:苏淑芬负责整个活动与出版工作的推进,林家瑄担负沉重的翻译与校订,姜亚筑与许玉苹也都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协助编务工作。特别感谢林丽云善用了她的编辑长才,使得本书品质大大提升。还是得谢谢宋玉雯与黄玛琍的长期支持。延光钖先生提供韩文上的协助也在此一併感谢。

  过去十几年,我个人几乎每年进出汉城(现在叫首尔),结交了很多朋友。第一次见到白乐晴先生是在90年代后期,至今十几年,那时候朋友们有共识地指出他是批判圈不同阵营里少数受到各方尊敬的人物。由于白先生的声望,除了研究教学外还忙于公共事务,因此每次见到他总都是些会议场合,来去匆匆,从来没有机会跟他多谈。

  这次由于负责安排他来台讲学,终于有机会集中阅读他的着作,在电子邮件往来与在台期间贴身的互动中,亲身体会到他在为人处事中所散放的亲和力与思想的厚度,也才能理解他何以会受到韩国友人的推崇与爱戴。我个人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的是一个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半个世纪中以持续的坚持与行动来体现什么叫做「主体性」或是他称为主体姿态,他的高度原创力正是来自勇于面对自身所处社会的问题与危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身份认同与国家构建的宏大命题。一个“分断体制”的存在,通常意味着社会结构上的撕裂,这种撕裂感很可能渗透到文学创作的肌理之中,使得“民族文学”的内涵变得异常复杂和具有多义性。我很好奇,白乐晴教授是如何界定“分断体制”的?是指政治上的分裂,还是社会经济上的鸿沟,抑或是文化观念的对立?而“民族文学”又承载着怎样的民族叙事?是在强调统一的民族精神,还是在诉说分裂的族群情感?书中会不会探讨,在分断体制的背景下,民族文学是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的规范与民间反抗的声音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或者,它是否会成为被压抑的群体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平台?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框架,以揭示分断体制与民族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很想知道,在这样的语境下,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如何被解读的,民族身份的建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张力的学术图景,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去理解在分裂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学所迸发出的生命力与复杂性。

评分

这本《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对核心议题的精准把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探讨的深度。我非常期待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入了解白乐晴教授在其学术生涯中,对于“分断体制”这一复杂社会结构与“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要知道,“分断体制”往往意味着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分裂,无论是历史遗留的,还是现实形成的,它都会在文化、身份认同乃至个体的精神世界中投下长远的阴影。而“民族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民族情感、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分断体制下,它的发展轨迹、叙事方式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无疑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充满张力。我猜想,作者一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梳理,揭示了在分断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学是如何被塑造、被利用,又如何反过来挑战、疗愈或加剧这种分断的。书名中的“分断体制”与“民族文学”并列,暗示着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考察,更是对其背后社会政治语境的深刻反思。我特别好奇,在作者的视角下,分断体制究竟是如何具体地影响民族文学的创作主体、主题选择、审美风格以及传播机制的?是压抑了多元声音,还是催生了另类叙事?这些问题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

当我看到《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这个书名时,脑海里 immediately 涌现出的是一种关于文化张力和历史叙事的思考。所谓的“分断体制”,在我看来,通常是指那种历史遗留或现实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上的隔阂与分裂,它就像一道无形的墙,将群体区分开来。而“民族文学”,则常常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记忆、身份认同,是其精神世界的映像。将两者并置,立刻就引发了我对于这种“隔阂”如何塑造“民族叙事”的强烈好奇。书名暗示着,白乐晴教授可能深入分析了在社会分裂的状态下,民族文学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甚至绽放的。是这种“分断”催生了独特的文学视角,还是文学本身成为了弥合裂痕、促进理解的桥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展示不同族群在分断体制下的文学创作,探讨他们的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是否因此而异。同时,“白乐晴”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定的学术权威和研究深度,让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动因。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理论框架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为我们解读这个复杂的议题的。

评分

《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的学术著作。提到“分断体制”,我的第一反应是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分裂,这可能源于历史的创伤、意识形态的对立,或者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分断”无疑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印记,而文学,尤其是“民族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其创作、传播和解读的生态必然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我很想知道,作者白乐晴教授是如何定义和剖析“分断体制”的,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如何影响了“民族文学”的生成与演变?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学作品,分析它们在特定“分断体制”下所呈现出的主题、风格、人物塑造以及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例如,在国家分裂的语境下,文学是否会成为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文学又是否会成为弱势群体发出声音的途径?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研究潜力,让我对它能否揭示出在分裂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学如何反映现实、挑战现状,甚至疗愈创伤,充满了期待。

评分

《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这个书名,让我立刻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分断”与“融合”的张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一个社会或国家处于“分断体制”之下时,各种隔阂、矛盾与冲突往往难以避免,而“民族文学”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种分裂的现实,同时也可能成为寻求理解与和解的桥梁。白乐晴教授的这个研究方向,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挑战性和现实的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分断体制”具体是如何影响民族文学的创作实践的。例如,在分裂的社会环境中,作家们会选择如何构建叙事,他们笔下的民族形象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质?是强调差异与冲突,还是试图寻找共同点?此外,“民族文学”本身也可能因“分断体制”而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族群在同一“分断体制”下的文学表达,以及这些表达之间可能产生的对话、碰撞,甚至是相互的张力。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勾勒出了一条深刻的学术路径,让我渴望了解白乐晴教授是如何通过严谨的研究,为我们揭示在社会分裂的背景下,民族文学所展现出的复杂性、生命力以及其可能扮演的独特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