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研究《诗经》之入门读本,亦兼具学术研究之参考书籍。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诗经》十六个基本议题,以扼要精简之问答方式论述。其中包含《诗经》的一般常识、历来汉学、宋学之不同见解、经学研究之流变脉落、诸家着作之考证辨析。下编整理《诗经》十二类主题解读,各类选读最具代表性之诗篇配合原文、注释呈现,篇后《诗经》点评,广泛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并以宏观视角,微观诠解,对篇章诗义、义理内涵、文化象征、名物音韵,尤具传统思维之典范意义。
作者简介
翁丽雪
现任嘉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评价二** 《诗经问答》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小巧玲珑”的精致感。书的装帧设计朴素却不失雅致,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捧着一份来自过去的信笺。打开扉页,映入眼帘的不是长篇的序言,而是一系列短小精悍的问题,直接切入主题,有一种“直击要害”的锐利感。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完整的答案更能引发人的求知欲,这本书无疑是深谙此道。 书中对于《诗经》的解读,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灵活”与“开放”。作者并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封闭的、唯一的解读体系,而是鼓励读者多角度地去理解诗歌的内涵。例如,在探讨“《诗经》中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个问题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定义为现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而是带领我们去审视当时的婚姻制度、社会伦理,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探讨了《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携绝”这句话的深意,书中列举了多种可能的解释,从忠诚的承诺到绝望的呐喊,让我在惊叹古人情感表达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对“承诺”的理解。 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对《诗经》的解读更加立体和可信。比如,在讨论《国风》的地域性时,书中穿插了关于古代各诸侯国风俗习惯的介绍,甚至援引了出土文物来佐证某些诗句的描绘。这种“图文并茂”的解读方式,让《诗经》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片段,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我曾以为理解《诗经》需要具备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和历史知识,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和史实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感觉触手可及。 总而言之,《诗经问答》是一本非常有“生命力”的书。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在《诗经》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花园中漫步。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思考,都能获得更深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诗经》超越时代的光辉,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中华文明的瑰宝。
评分**评价一** 初次翻开《诗经问答》,我便被它那独特的编排方式深深吸引。与我以往阅读的许多古籍解读不同,这本书没有采用枯燥的论文体或者平铺直叙的讲解,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像是与一位博学长者对话的“问答”形式展开。开篇之处,作者就抛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颇感困惑的问题:“《诗经》究竟是‘诗’还是‘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诗经》最核心的价值与定位,也立刻勾起了我继续探究的欲望。 随后,书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了解《诗经》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经典篇目的解读方式。比如,在解读《关雎》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先提出“《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究竟指的是何种女子?”这样的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引用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剖析,甚至还探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淑女”的理解可能存在的差异。这种“留白”式的解读,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探险。 书中对于《诗经》的时代背景、作者、成书过程的介绍也同样引人入胜。我一直觉得,理解一部古籍,脱离了它产生的土壤,就像是空中楼阁。而《诗经问答》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诗经》置于周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的时代的生活图景。我记得有一次,书中讨论到《氓》这首诗时,详细描绘了当时女子出嫁的习俗和男子的婚姻观念,读来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对诗歌中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而言之,《诗经问答》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我对《诗经》的兴趣,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那些流传千年的文字。这本书并非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温度的智慧结晶,非常适合每一个想要走进《诗经》世界的读者。
评分**评价五** 拿到《诗经问答》,我的内心是抱着一种“探寻秘密”的心态。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解密”式解读,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剥开《诗经》的面纱。我一直很好奇,《诗经》究竟是如何被记录和流传下来的?书中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和“传播方式”的探讨,就如同揭开了一个历史的谜团。 作者在解读诗歌时,非常注重“多义性”和“灵活性”。他并不强求读者接受唯一的解释,而是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诗歌的魅力。我记得在讨论《小雅·鹿鸣》时,书中提出了关于“宴饮”的多种可能性,既可以是君臣之间的宴请,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的聚会,甚至可能是一种隐喻。这种开放式的解读,让我感到非常自在,也更加享受阅读的过程。 书中对于《诗经》的“艺术性”的挖掘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关注诗歌的内容,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修辞手法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赋、比、兴”手法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的诗歌实例,将这些古老的艺术手法阐释得清晰明了,让我对《诗经》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诗经问答》的语言风格是“细腻”且“考究”的。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鉴赏家,带领我们一同品味《诗经》中的每一处细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经》不仅仅是古老的文本,更是活生生的艺术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它让我觉得,《诗经》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珍藏。
评分**评价三** 坦白说,在拿到《诗经问答》之前,我对《诗经》的印象是“遥远”且“高深”的。我总觉得那是属于文人雅士的书,普通人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诗经》的精髓呈现在我面前。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直指《诗经》的核心,比如“《诗经》中的‘饥饿’为何反复出现?”这个问题,便引出了我对当时社会民生状况的深切关注。 作者的解读风格是“循循善诱”的。他并不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答案。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对于《诗经》的“音乐性”和“表演性”的探讨。我一直好奇,这些古老的诗篇,在当时是如何被吟唱和演绎的?《诗经问答》就此展开了详细的讨论,从乐器的使用到吟唱的腔调,再到不同场合的表演形式,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歌声在耳边回荡,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宣泄。 书中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分析也十分透彻。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反映社会百态的镜子。作者通过对不同篇章的解读,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家庭伦理、劳动生活,甚至政治斗争。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探讨了“《诗经》如何反映古代的祭祀活动?”,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祭祀的流程和仪式,以及诗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我对古代的信仰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诗经问答》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诗经》的深厚感情。这本书让我觉得,《诗经》并没有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而是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现和解读。
评分**评价四** 《诗经问答》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罗列诗篇,而是围绕着一系列核心问题,将《诗经》的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解读。这种结构化的编排,使得我对《诗经》的理解更加系统和深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诗经》的‘礼’与‘乐’的关系”的探讨,这个问题看似抽象,但作者却通过具体的诗歌案例,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解读诗歌时,非常注重“情境还原”。他会详细地描述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记得在读到关于《周南·葛覃》的章节时,书中详细描绘了古代女子勤劳织布、操持家务的场景,并结合当时的婚姻制度,让我对诗歌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维叶罼罼。”这几句的含义有了全新的理解。 书中对于《诗经》的“象征意义”的解析也十分独到。作者并不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象征,比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鸣叫,都可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我曾以为《诗经》里的很多意象都是简单的描摹,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意识到它们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寄托。 《诗经问答》的语言风格偏向“稳重”与“深刻”。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诗经》的深切热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经》作为一部经典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