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一生奋斗乃解放「人心之奴性与奴隶制度」,前者梭罗以文学心灵手段之提昇;后者,则继以政治之废奴运动解决,这文学与政治之思想因果互动,说明了梭罗一生从疏离到关怀的人生过程。「疏离」意识是梭罗应付资本文明一贯的中心想念;梭罗以最简单的物慾,不但是在文学上,求取个人最高精神生活之路;他也试图将此一心灵及精神上的平静,寄託于社会现实环境,创造人类永续生活之政治乌托邦。
二○○九年联合国「全球气候变迁会议」等同承认百余年来这建立在「排碳」之上,资本文明之失败,梭罗「简约生活」的「乐、慢活」哲学、素食、「自已动手」的DIY观念、生态保育及他「最小政府」概念等,势成人类未来自然、简单、健康之「低碳生活」的思考主流。
作者简介
涂成吉
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现任教醒吾技术学院,应用英文系助理教授,着有《克莱恩与台湾》、《『悦』读美国史的二十四堂课》、《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最后日子》、《梭罗的文学思想与改革意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再看梭罗
第二节 疏离与现实的意识交会
第三节 梭罗的政治理论与行动
第四节 梭罗循环不灭之时代意义
第二章 梭罗文学思想的根源
第一节 超越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梭罗与爱默生
第三节 梭罗的务实人格
第三章 梭罗与孔子
第一节 梭罗与儒家思想之接触、倾向
第二节 梭罗与孔子之道,德,仁,艺
第四章 梭罗的文学:由疏离至关怀
第一节 湖滨前期的改革理念:自我教化
第二节 简约生活:远离文明
第三节 边界生活:文明与自然的兼容
第五章 自然意象与象征意涵
第一节 永生心灵境界
第二节 生命永续循环
第三节 回归自然本质
第六章 梭罗的「最小政府」政治思想
第一节 走出林外的探索
第二节 梭罗「权宜统治」理论与渊源
第三节 「公民不服从」论
第七章 梭罗的反奴与乌托邦三部曲
第一节 湖滨「大同世界」与不反抗思想
第二节 邻里之治与和平革命
第三节 乡镇国家与暴力不服从
第四节 约翰布朗与消失的乌托邦
第八章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 梭罗的100句精选智慧语录
附录二 梭罗生平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梭罗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隐士”和“自然主义者”的层面,以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实现个人的超脱。然而,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梭罗思想更广阔维度的大门。作者通过深入剖析梭罗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早期诗歌、随笔以及他与时代人物的互动,清晰地勾勒出了梭罗思想从一种个体性的“疏离”状态,如何逐渐演变并升华为一种对社会、对政治议题的深切“关怀”。这种转变不是突兀的,而是贯穿于他思想发展的始终。书中关于梭罗如何看待奴隶制、如何批判政府的战争行为,以及如何思考个体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梭罗的观点,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这些观点形成的思想根源,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分析角度,它避免了将梭罗的政治思想与他的文学创作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视为同一思想体系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复杂的梭罗,一个在追求个人精神独立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的思想巨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与梭罗思想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对我个人认知体系的挑战。我原本以为,梭罗的“疏离”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自我守护,是对外部世界喧嚣的一种有意回避。然而,这本书却以其精妙的梳理和独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这种“疏离”并非意味着退却,而是孕育着一种更为深刻的“关怀”。作者通过对梭罗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特别是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细节和文本,揭示了梭罗思想中从个体精神的独立探寻,逐步转向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介入的动态过程。书中关于梭罗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对公民责任的思考,以及他如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实践和表达他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是简单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思想的张力。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如何在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中,发掘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和行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疏离”并非是与世界隔绝,而是一种更为清醒的审视,一种更为坚定的责任担当。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翻阅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思想旅程。作者以一种极其考究的学术笔触,却又兼具文学的诗意,带领我深入梭罗那片充满智慧与洞察的内心世界。我一直以为梭罗的思想主要是围绕着对自然的崇尚和对个体独立的强调,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其政治关怀的另一面,而且这一面并非是激进的革命,而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深刻的“关怀”。这种关怀,源于他对个体自由的珍视,也源于他对社会不公的敏锐感知。作者通过对梭罗在废奴运动、土地改革等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担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梭罗描绘成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呈现了一个在坚持个人原则的同时,积极思考并尝试影响社会进步的思想家。这种从“疏离”到“关怀”的转变,不是简单的立场切换,而是一种更成熟、更具包容性的思想发展。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个体自由,最终需要建立在对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正义的关注之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隐居的思考者,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梭罗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评论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思想演进的深度考察。作者巧妙地将梭罗的文学创作,从他早期对自然的迷恋和对社会的反思,逐步引向他对政治现实的深刻介入和对社会正义的坚定追求。我过去一直认为梭罗的“疏离”更多地是一种对世俗功利的拒绝,一种对纯粹心灵境界的向往,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这种疏离背后孕育的强大批判力量和深沉的社会关怀。通过对梭罗那些可能不那么为人熟知的论述的深入挖掘,作者展现了梭罗并非仅仅是一个隐居山林的观察者,而是一位具有强烈道德感和政治责任感的公民。书中关于梭罗如何看待社会不平等,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表达抗议,以及他对于个体在社会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思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从个体精神上的“疏离”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怀”的转变,在我看来,是梭罗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最纯粹的个体自由,最终离不开对更广泛社会福祉的关注。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关于梭罗的书,虽然我一直对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和作品有所耳闻,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设想过的方式,将他的文学创作与政治思想巧妙地融为一体。它没有落入对《瓦尔登湖》或者《公民不服从》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这些经典作品背后更为宏观的脉络之中。我尤其对作者如何捕捉到梭罗从个体精神上的疏离,逐渐转向对社会现实深切关怀的演变过程感到惊叹。书中对梭罗早期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思想家在追寻内心自由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探索,那是一种对既有社会规范的审慎质疑,也是一种对自然世界纯粹之美的迷恋。而这种个体层面的疏离,并非是简单的逃避,反而成为了他后来更深刻地介入社会、更具批判性地反思政治的起点。作者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通过引用梭罗大量的书信、日记和未发表的手稿,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梭罗形象,一个在思想的旷野中独自前行,却从未停止对周遭世界投以目光的智者。这本书不只是对梭罗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深度对话,它启发我去思考,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个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关系中找到有意义的联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