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一生奮鬥乃解放「人心之奴性與奴隸製度」,前者梭羅以文學心靈手段之提昇;後者,則繼以政治之廢奴運動解決,這文學與政治之思想因果互動,說明瞭梭羅一生從疏離到關懷的人生過程。「疏離」意識是梭羅應付資本文明一貫的中心想念;梭羅以最簡單的物慾,不但是在文學上,求取個人最高精神生活之路;他也試圖將此一心靈及精神上的平靜,寄託於社會現實環境,創造人類永續生活之政治烏托邦。
二○○九年聯閤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等同承認百餘年來這建立在「排碳」之上,資本文明之失敗,梭羅「簡約生活」的「樂、慢活」哲學、素食、「自已動手」的DIY觀念、生態保育及他「最小政府」概念等,勢成人類未來自然、簡單、健康之「低碳生活」的思考主流。
作者簡介
塗成吉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現任教醒吾技術學院,應用英文係助理教授,著有《剋萊恩與颱灣》、《『悅』讀美國史的二十四堂課》、《中華民國在聯閤國的最後日子》、《梭羅的文學思想與改革意識》。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再看梭羅
第二節 疏離與現實的意識交會
第三節 梭羅的政治理論與行動
第四節 梭羅循環不滅之時代意義
第二章 梭羅文學思想的根源
第一節 超越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 梭羅與愛默生
第三節 梭羅的務實人格
第三章 梭羅與孔子
第一節 梭羅與儒傢思想之接觸、傾嚮
第二節 梭羅與孔子之道,德,仁,藝
第四章 梭羅的文學:由疏離至關懷
第一節 湖濱前期的改革理念:自我教化
第二節 簡約生活:遠離文明
第三節 邊界生活:文明與自然的兼容
第五章 自然意象與象徵意涵
第一節 永生心靈境界
第二節 生命永續循環
第三節 迴歸自然本質
第六章 梭羅的「最小政府」政治思想
第一節 走齣林外的探索
第二節 梭羅「權宜統治」理論與淵源
第三節 「公民不服從」論
第七章 梭羅的反奴與烏托邦三部麯
第一節 湖濱「大同世界」與不反抗思想
第二節 鄰裏之治與和平革命
第三節 鄉鎮國傢與暴力不服從
第四節 約翰布朗與消失的烏托邦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一 梭羅的100句精選智慧語錄
附錄二 梭羅生平
我必須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梭羅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隱士”和“自然主義者”的層麵,以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如何實現個人的超脫。然而,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梭羅思想更廣闊維度的大門。作者通過深入剖析梭羅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忽視的早期詩歌、隨筆以及他與時代人物的互動,清晰地勾勒齣瞭梭羅思想從一種個體性的“疏離”狀態,如何逐漸演變並升華為一種對社會、對政治議題的深切“關懷”。這種轉變不是突兀的,而是貫穿於他思想發展的始終。書中關於梭羅如何看待奴隸製、如何批判政府的戰爭行為,以及如何思考個體與國傢的關係的論述,都讓我耳目一新。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梭羅的觀點,而是細緻地分析瞭這些觀點形成的思想根源,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的分析角度,它避免瞭將梭羅的政治思想與他的文學創作割裂開來,而是將兩者視為同一思想體係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復雜的梭羅,一個在追求個人精神獨立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社會公正和人類福祉的思想巨人。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翻閱一本書,不如說是在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思想旅程。作者以一種極其考究的學術筆觸,卻又兼具文學的詩意,帶領我深入梭羅那片充滿智慧與洞察的內心世界。我一直以為梭羅的思想主要是圍繞著對自然的崇尚和對個體獨立的強調,但這本書卻揭示瞭其政治關懷的另一麵,而且這一麵並非是激進的革命,而是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深刻的“關懷”。這種關懷,源於他對個體自由的珍視,也源於他對社會不公的敏銳感知。作者通過對梭羅在廢奴運動、土地改革等議題上的立場和行動的細緻梳理,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公民的責任感和道德擔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將梭羅描繪成一個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而是呈現瞭一個在堅持個人原則的同時,積極思考並嘗試影響社會進步的思想傢。這種從“疏離”到“關懷”的轉變,不是簡單的立場切換,而是一種更成熟、更具包容性的思想發展。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個體自由,最終需要建立在對他人的福祉和社會的正義的關注之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隱居的思考者,也能以其獨特的方式,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梭羅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學評論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思想演進的深度考察。作者巧妙地將梭羅的文學創作,從他早期對自然的迷戀和對社會的反思,逐步引嚮他對政治現實的深刻介入和對社會正義的堅定追求。我過去一直認為梭羅的“疏離”更多地是一種對世俗功利的拒絕,一種對純粹心靈境界的嚮往,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這種疏離背後孕育的強大批判力量和深沉的社會關懷。通過對梭羅那些可能不那麼為人熟知的論述的深入挖掘,作者展現瞭梭羅並非僅僅是一個隱居山林的觀察者,而是一位具有強烈道德感和政治責任感的公民。書中關於梭羅如何看待社會不平等,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錶達抗議,以及他對於個體在社會中應扮演何種角色的思考,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種從個體精神上的“疏離”到對社會問題的“關懷”的轉變,在我看來,是梭羅思想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他作品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響力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最純粹的個體自由,最終離不開對更廣泛社會福祉的關注。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場與梭羅思想的深度對話,也是一次對我個人認知體係的挑戰。我原本以為,梭羅的“疏離”是一種相對靜態的自我守護,是對外部世界喧囂的一種有意迴避。然而,這本書卻以其精妙的梳理和獨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這種“疏離”並非意味著退卻,而是孕育著一種更為深刻的“關懷”。作者通過對梭羅文學作品的細緻解讀,特彆是那些可能被忽視的細節和文本,揭示瞭梭羅思想中從個體精神的獨立探尋,逐步轉嚮對社會政治議題的關注和介入的動態過程。書中關於梭羅對社會製度的批判,對公民責任的思考,以及他如何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實踐和錶達他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都讓我深受啓發。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它不是簡單的學術堆砌,而是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和思想的張力。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思想傢,如何在個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中,發掘齣對社會現實的關懷,並將其轉化為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思想和行動。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疏離”並非是與世界隔絕,而是一種更為清醒的審視,一種更為堅定的責任擔當。
评分終於讀完瞭這本關於梭羅的書,雖然我一直對這位文學巨匠的生平和作品有所耳聞,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我從未設想過的方式,將他的文學創作與政治思想巧妙地融為一體。它沒有落入對《瓦爾登湖》或者《公民不服從》的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這些經典作品背後更為宏觀的脈絡之中。我尤其對作者如何捕捉到梭羅從個體精神上的疏離,逐漸轉嚮對社會現實深切關懷的演變過程感到驚嘆。書中對梭羅早期作品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年輕思想傢在追尋內心自由時所經曆的掙紮與探索,那是一種對既有社會規範的審慎質疑,也是一種對自然世界純粹之美的迷戀。而這種個體層麵的疏離,並非是簡單的逃避,反而成為瞭他後來更深刻地介入社會、更具批判性地反思政治的起點。作者的論證非常有說服力,通過引用梭羅大量的書信、日記和未發錶的手稿,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梭羅形象,一個在思想的曠野中獨自前行,卻從未停止對周遭世界投以目光的智者。這本書不隻是對梭羅的介紹,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深度對話,它啓發我去思考,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個體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這種關係中找到有意義的聯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