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结构

现代诗人结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诗歌
  • 诗歌理论
  • 结构主义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诗学
  • 文本分析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既是诗人的研究,也是诗史的研究,更是诗与个人、社会、家国、时代经纬万端关系之抽丝剥茧的论述。

  现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现代文学」的诗人陈义芝,将诗文本置于特定历史、文化结构中观照,结合美学、政治、社会制度等因素,以拓展视野,加深感受,是文学研究的新实践。本书作为现代诗人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採用社会学的结构概念,包含制度结构、关系结构、具象结构等多重观点,探查台湾诗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出身学习、心灵模式,以及由此激生的创作表征。从早期跨越日文和中文、传衍台湾新诗香火的代表诗人林亨泰(1924-)起首,论语言与时代的断裂;继而着眼于文化传统的观照,剖析创作逾一甲子的余光中(1928-);从□弦(1932-)诗中的母题,追索其故园情结与心灵归向。其他诸如「外省第二代」诗人、外文系诗人,及至战后世代的台湾女诗人等,纷华并陈,呈现一幅结构分明、脉络清晰的「现代诗人结构图」。

  用功的诗人写出的论述格外迷人,因以学术的深广为其基石骨干,辞采与才情共融驱策的彩笔则勾画出线条肌理,知性感性、学术之真与艺术之美兼而得之。

  由此论《现代诗人结构》一书既是「文化研究」,也是文学艺术性的一种侧面诠释与呈现;不仅有现代诗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也为台湾现代诗人、现代诗学者的「心灵」留下鲜明动人的刻画。

作者简介

陈义芝(1953-)

  生于台湾花莲。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香港新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联合报副刊主任,高级资深绩优记者,辅仁、清华、世新、台艺大及台大兼任讲师、助理教授。现于台湾师大国文系专任。着有诗集、散文集十余种,英译及日译诗集于国外发行。曾获金鼎奖、中山文艺奖(新诗奖及散文奖)、台湾诗人奖。学术论着:《从半裸到全开:台湾战后世代女诗人的性别意识》、《声纳:台湾现代主义诗学流变》、《现代诗人结构》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何寄澎
绪论:从「文化研究」的角度

第一章
林亨泰──语言与时代的断裂

第二章
余光中──文化认同与传统再造

第三章
弦──故园情结,心灵归向

第四章
战后世代《笠》诗人──从历史未解的矛盾出发

第五章
「外省第二代」诗人──在地的意识与意象

第六章
外文系诗人陈黎、陈育虹──中西承传与转化

第七章
女性诗学──论战后世代台湾女诗人

第八章
诗心与佛智──论台湾诗人的「空」义表现

附录1
社群与出版──以2000《尔雅诗选》为例
歌词与诗选──以《2009台湾诗选》为例

附录2
台湾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环境

图书序言

诗人学者的「三一」结构

  义芝要出版他的学术新着,嘱我写序,我既感荣幸,复觉无限惶恐。现代诗于我,去已远矣,况原本于诗即无慧根,则何才何能足以赞一辞,固无需辨。但以此书为我衷心盼望已久而不可得者,欣喜之余,自乐略缀数语以为志。

  我与义芝相交甚晚,我甚至不记得如何开始相识,又何时进而相知相友,而我们平日实甚少往来联络,故古人所称「君子之交淡如水」,颇能况喻我与义芝的情谊。但我于义芝,自始即觉其有真性情、真才华、真学问。义芝性敦厚,恆与人为善,我曾屡见他对前辈的敬重、对同辈的肯定、对后辈的提携。唯义芝绝然有他明确的原则、信念以及是非标准、价值体系。我亦曾目睹他在众所同然、默然的会议中,如何剀切表达相异的见解;亦曾聆听他对众所称道未遑多辨的人物、书刊,如何庄肃直切地提出铿锵的评论;而最令我动容感激的是义芝演讲、上课的神采─他吐辞典雅优美畅达如连珠缀玉;他音调起伏抑扬顿挫如风水相遭;他熟读典籍,古今诗文佳构、理论睿见,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又无不精到贴切。我坐在旁边、坐在台下,思维情感随其蜿蜒跌宕纵横静止,感受那所有才华、涵养、学识背后熊熊燃烧、遏抑不住的热情。世间恆有才华者、恆有学识者、恆有热情者,俱可贵矣;然三者兼之,则难得而诚可敬重爱惜!于义芝我愈来愈有如上的衷感,知我者、知义芝者,必不以吾言为妄。

  义芝的真性情、真才华、真学问,亦表现在这本书中。他以「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具有「不可化约、不可替代」的特质的台湾现代诗人,一方面企图展现战后台湾现代诗史的重要轨迹与面貌;一方面有意指出这样的研究角度,面对未来台湾经济社会依然剧变/遽变,以及台湾诗潮继续不断断裂、衔接、杂混的现象与脉络,允为益相契合的研究路径。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到义芝的宏微兼具观察力以及他深刻准确的观点。而书之题称「现代诗人结构」,更印证了义芝既能揭示诗人自我创作完足的内在结构,复能排列安置其在时代共同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同时诠释、彰显其在共同结构中的意义。因之,虽然义芝始终强调他的「文化研究」角度,而事实是「本书既是诗人的研究,也是诗史的研究,更是诗与个人、社会、家国、时代经纬万端关系之抽丝剥茧的论述」。它当然是「文化研究」,却也是文学艺术性的一种侧面诠释与呈现─毕竟,本书中不可避免、必须触及的「文本分析」是如此细腻深刻(各章多例,不烦备举,从略);书中的文字论述又如此简洁优美、明畅有力(观其绪论及页16论林亨泰诗史地位,已可知矣!)而在理性、客观论述之后所提的观点,尤清晰流露作者的恳挚情怀,试看以下诸例:

  显然,1990年代至今,郑炯明没有可传诵的新作,对于一位重量级诗人,这是极大的危机。郑炯明的诗生命如果真的停憩于1990年,那将是台湾现实诗潮一大缺憾。

  我们有理由期待:针对眼前正在进行中的台湾发展,江自得能不能集其史识、焠鍊诗心,发现新的课题、新的社会病灶,展开一位医者的叙事新页!

  无边的社会现实不仅「主体意识」一环,近十余年来台湾政治板块剧变、权力核心易位,李敏勇如何面对最新发生的种种「倾斜」、「禁制」、「虚伪」与「不公不义」?他作为「异议」诗人代表,将如何开拓表现的新局?深受读者注目。 

  陈鸿森勇于对环境现实批判,国民党执政时代如此,民进党执政的今天他也没有任何踟蹰、尴尬,没有改变诗人的立场。具备人文关怀,勇敢超越意识形态樊篱,是他展现的意义。
必须穿越「迷障」,才能「再生」。台湾的历史有太多纠缠的矛盾、失去的记忆、惶惑的探求,曾贵海的诗学有助于我们解读二十世纪台湾诗人难言的心境。

  倘若再无人依血统主义将「本土」一词作为意识形态的符咒,「台湾」必是大家共有的情感标的、共有的思想根源。…「外省第二代」诗人的台湾之爱与父祖已为本省籍之诗人并无差异性,…当中国文化之质素已被台湾乡土的书写所吸纳而失去焦点,我们揭示河海交会这一可喜的风景,期待大家一起建构更壮阔的台湾心灵。

  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义芝论诗不夹缠意识形态,亦实无意识形态。他只怀一颗「诗心」,就诗论诗、就史论史,笔下所及对象,不问其性别、族群,一以其诗之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为依归,上文摘录种种,固一则可见其对真正诗人之崇敬,再则可见其对真正诗人之期待,三则表现其在当前台湾意识形态氛围依然诡谲,令人惶惑中的「心苦」─而终则毕竟一一呈现其对台湾现代诗发展,乃至台湾社会发展的愿想。

  最后,必须指出本书论述方法兼融传统/中国、现代/西方的特质。关于前者,略观其分「对传统的观点」、「与古诗人的交游」、「对古典词语的活用」、「对民族文化的渴求」等目以论余光中,以及页40以下有关□弦深描「故园」之语词的分析等即可知,那完全是传统中国文学研究惯用的方法。关于后者,略观其对林亨泰主知论的新辨,以及借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文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与法国文艺批评家加洛蒂「无边的现实主义」以论战后世代 《笠》诗人的「现实意识」「现实主义」亦遂可知。近年以来,我愈来愈有如下之感:一个用功的诗人,他写的论述格外迷人,因为有学术的深广为其基石骨干,而辞采与才情共融驱策的彩笔则点捺勾画出其线条肌理,使人读来酣畅淋漓,知性感性、学术之真与艺术之美兼而得之,诚无上之享受。早年之余光中与近二纪以来之杨牧,彼以纵横敷愉之笔论文论诗莫不可为见证,如今义芝之作亦令人有「有为者亦若是也」之叹。综上所述,本书见证义芝之真性情、真才华、真学问,信不诬也。

  书籍序为中国古典散文中源远流长之重要文体,其始固以其籍为主述对象,后则颇易以其人,此中佼佼者殆宋之欧阳永叔。欧阳为友人诗集、文集作序,莫不深描其人,使其音声笑貌人格修养跃然纸上,往往成千古名文。对这样的作者、这样的境界,我真的是心向往之!如今为义芝大作写序,结结巴巴步武古人之迹,但笔力不足以举之,瞠乎其后远矣!述义芝之人,既无以表其精神;论义芝之书又无以着其精彩;真是两头落空,愧何如之!不过,我坚信,学者阅读此书,必有所得、亦必有所感,则本书固不仅有现代诗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也为台湾现代诗人、现代诗学者的「心灵」留下鲜明动人的刻画。

图书试读

第七章 女性诗学──论战后世代台湾女诗人
一、从女性诗说起
「女性诗」意谓能反思女性劣势处境,预报女性抗争焦虑,映现女性自觉的女诗人作品。换言之,是指含摄女性主义思想的诗。

台湾女性诗的出现,早在女权运动兴起前,最明显的例证,是蓉子写于一九六○年代初期的〈乱梦〉,诗中的叙述者为一已婚的年轻女子,她惶然慨叹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女性经验:婚后生活就像投过石子的破碎水面,女性若对此状况沈默,迎来的将是一条幽寂的灰路;女子年轻时是「金色羡慕」的焦点,年老则是「风雪掩盖的冬天」,生命意象变成「一无声的空白」、「一孤立在旷野里的桥」、「一搁浅了的小舟」,挥之不去「迷失在水天间的那种沮丧」。残缺、谎言和丑恶明明是真相,社会却不让她们看清楚;女子一方面要受家庭劳役折磨,「早晨的沁凉为厨房烘焦」,剩下夜晚的「一些乱梦」,另方面则有来自于男性对待的梦魇,在男人眼中「尚没有一枚草莓的价值」。具有性爱联想、男性隐喻的「可怕的苍白的雨」令她「疲惫而不能憩息」,在密织的恐惧与不满中,她终于发出挣脱桎梏的沈重告白:

久久地被困于沼泽地的泥泞
哦,我将如何?
我将如何涉过
这沈默得如此的深潭!

此诗成于1960年,十二年后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的《第二性》 (The Second Sex)中译本才在台湾出版,开始启迪台湾的妇运工作者,影响台湾妇运的发展。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要到1980年代中期,大约《中外文学》推出「女性主义文学专号」时才日渐受到注意,包括宋美华、刘毓秀、何春蕤、王德威、张小虹、廖炳惠、李元贞、蔡源煌……都曾对女性主义文学这一课题做过讨论。 19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形热烈,但大都以小说为文本;晚近十年,以诗为例证加以论述的学者有钟玲、李元贞、孟樊、奚密、廖咸浩、林绿、陈义芝、胡锦媛、何金兰、裴元领等,或为专着,或为单篇,引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不仅为女性心灵奥祕揭开新的窗景,更为新诗的诠释打通了新的对话通道。

二、台湾女性诗学述评
上述女性诗学评论家,男女各半,可见这一研究领域已取得两性共识,具有学术的影响,而非单一性别用作社会改造的策略工具。
针对个别作家论述的如廖咸浩谈夏宇的诗,林绿谈蓉子的诗,何金兰谈淡莹的诗,裴元领谈江文瑜的诗;属于综论性质的如钟玲、李元贞、孟樊、陈义芝、胡锦媛的论文。以下略作述评。

(一)钟玲的女性诗学
台湾女性诗学的发展,奠基于钟玲《现代中国谬思》这本书。
一九八九年六月,钟玲出版《现代中国缪司──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详介1950年代以迄1980年代五十二位台湾女诗人的风格表现、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精神成长,其中七至二五页、八四至八九页、二九七至三○一页,都讨论到一九八七年以前女诗人作品呈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连同1989年8月,钟玲在《中外文学》发表的〈试探女性文体与文化传统之关系〉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在「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研讨会」宣读的论文〈台湾女诗人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九九四年六月发表于《中外文学》的〈诗的荒野地带〉,可以看出钟玲的理论架构,主要来自伊兰.萧华特(Elaine Showalter)在〈荒野中的女性批评〉(“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derness”)标示的四个探索课题:(1)女性作家对女性的身体因素及生理因素有何反思。(2)女性作家对父权社会「压迫者的语言」有何反应。(3)女性作家对传统的心理分析理论有何反应。(4)女性作家对错综复杂的文化传统有无以女性为中心的观点。

在第一个课题里,钟玲举翔翎描写堕胎的〈流失〉、李政乃描写生产艰难的〈初产〉、利玉芳描写与女性生理有关的〈孕〉和〈水稻不稔症〉,以及朵思称颂皱纹之美、钟玲探讨女性性经验美感的诗,说明女诗人寻求身体主控权,表现女性对自身经验之探求,对自我身体之发掘与发现,力图抵制把女性身体物化之传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现代诗歌似乎有些难以捉摸,结构上更是感觉飘忽不定。然而,这本《现代诗人结构》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它并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诗歌的内在逻辑。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那些看似杂乱无章却又暗藏玄机的诗歌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意象叠加、句法断裂以及多义性运用的讲解,这些概念以前只是模糊的感受,现在却有了清晰的认知。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选取了多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人作品,并通过细致的拆解,让我看到了诗歌在结构层面是如何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的。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现代诗,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仿佛开启了另一扇门,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欣赏和理解它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歌结构,更是关于诗歌的生命力,关于诗人如何用文字构建一个独立而又丰富的精神宇宙。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现代诗人结构》有些犹豫,担心它会是一本非常学术、枯燥的理论书籍。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他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诗歌结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妙趣横生。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配有详实且精彩的例证,仿佛作者亲自在我耳边解读那些诗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诗歌的呼吸”和“节奏的张力”的讨论,这些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具体而可感。我能感受到,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次断行,甚至每一次换气,都承载着诗人的意图。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忽略的细节,让我明白,现代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更在于其形式的精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内容至上”上升到了“内容与形式并重”,并且能够更自觉地去品味诗歌的结构之美。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读诗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体验,所以对于一些将诗歌“公式化”或者“标准化”的解读方式,总会有些抵触。但《现代诗人结构》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独特且令人信服的视角,展现了现代诗歌的“结构”之美。它不是试图去规范诗歌,而是揭示了诗歌内在的秩序感和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结构”这个概念时,那种灵活且不失严谨的态度。他没有将结构束缚在僵化的格律或框架中,而是深入到词语的选择、节奏的起伏、意象的流转、甚至是留白的运用等方方面面,去探寻诗歌的骨架和肌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为一幅幅抽象画寻找隐藏的线条和色彩搭配原理,既有惊喜,又充满乐趣。我尤其对书中对于“非线性叙事”和“多重时间性”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理论让我在阅读一些复杂的现代诗时,不再感到迷失,反而能够捕捉到作者精心编织的网。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自由散漫的现代诗,背后也蕴含着诗人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

评分

作为一个对诗歌充满好奇但又常被现代诗歌的“晦涩”所困扰的读者,这本《现代诗人结构》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没有用艰深的术语去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充满智慧的语言,带领我们探寻现代诗歌的奥秘。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诗歌“断裂”与“重构”的分析,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诗歌在打破常规结构时的力量,以及如何在断裂中找到新的秩序。书中对诗歌“多声部”和“对话性”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一首诗可以包含如此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层次。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游,跟随作者的引导,在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处处精妙的文字间穿梭。这本书让我明白,现代诗歌的结构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高墙,而是通往更深层艺术体验的桥梁。它让我对诗歌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也让我对未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现代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捉摸。这本《现代诗人结构》却以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方式,揭示了这种“不确定性”背后隐藏的“结构性”。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框定现代诗歌的边界,而是通过剖析不同诗人作品中独特的结构策略,展现了诗歌形式的无限可能。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留白”和“暗示”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的探讨,这些看似“缺失”的部分,往往是构建诗歌意境和引导读者想象力的关键。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种能够让你更深入地“听懂”诗歌的语言。它让我明白,诗歌的结构并非是僵化的骨架,而是流动的血脉,是诗人用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生命载体。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和微观的尺度来欣赏现代诗歌的艺术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