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结构

现代诗人结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既是诗人的研究,也是诗史的研究,更是诗与个人、社会、家国、时代经纬万端关系之抽丝剥茧的论述。

  现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现代文学」的诗人陈义芝,将诗文本置于特定历史、文化结构中观照,结合美学、政治、社会制度等因素,以拓展视野,加深感受,是文学研究的新实践。本书作为现代诗人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採用社会学的结构概念,包含制度结构、关系结构、具象结构等多重观点,探查台湾诗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出身学习、心灵模式,以及由此激生的创作表征。从早期跨越日文和中文、传衍台湾新诗香火的代表诗人林亨泰(1924-)起首,论语言与时代的断裂;继而着眼于文化传统的观照,剖析创作逾一甲子的余光中(1928-);从□弦(1932-)诗中的母题,追索其故园情结与心灵归向。其他诸如「外省第二代」诗人、外文系诗人,及至战后世代的台湾女诗人等,纷华并陈,呈现一幅结构分明、脉络清晰的「现代诗人结构图」。

  用功的诗人写出的论述格外迷人,因以学术的深广为其基石骨干,辞采与才情共融驱策的彩笔则勾画出线条肌理,知性感性、学术之真与艺术之美兼而得之。

  由此论《现代诗人结构》一书既是「文化研究」,也是文学艺术性的一种侧面诠释与呈现;不仅有现代诗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也为台湾现代诗人、现代诗学者的「心灵」留下鲜明动人的刻画。

作者简介

陈义芝(1953-)

  生于台湾花莲。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香港新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联合报副刊主任,高级资深绩优记者,辅仁、清华、世新、台艺大及台大兼任讲师、助理教授。现于台湾师大国文系专任。着有诗集、散文集十余种,英译及日译诗集于国外发行。曾获金鼎奖、中山文艺奖(新诗奖及散文奖)、台湾诗人奖。学术论着:《从半裸到全开:台湾战后世代女诗人的性别意识》、《声纳:台湾现代主义诗学流变》、《现代诗人结构》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何寄澎
绪论:从「文化研究」的角度

第一章
林亨泰──语言与时代的断裂

第二章
余光中──文化认同与传统再造

第三章
弦──故园情结,心灵归向

第四章
战后世代《笠》诗人──从历史未解的矛盾出发

第五章
「外省第二代」诗人──在地的意识与意象

第六章
外文系诗人陈黎、陈育虹──中西承传与转化

第七章
女性诗学──论战后世代台湾女诗人

第八章
诗心与佛智──论台湾诗人的「空」义表现

附录1
社群与出版──以2000《尔雅诗选》为例
歌词与诗选──以《2009台湾诗选》为例

附录2
台湾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环境

图书序言

第七章 女性诗学──论战后世代台湾女诗人
一、从女性诗说起
「女性诗」意谓能反思女性劣势处境,预报女性抗争焦虑,映现女性自觉的女诗人作品。换言之,是指含摄女性主义思想的诗。

台湾女性诗的出现,早在女权运动兴起前,最明显的例证,是蓉子写于一九六○年代初期的〈乱梦〉,诗中的叙述者为一已婚的年轻女子,她惶然慨叹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女性经验:婚后生活就像投过石子的破碎水面,女性若对此状况沈默,迎来的将是一条幽寂的灰路;女子年轻时是「金色羡慕」的焦点,年老则是「风雪掩盖的冬天」,生命意象变成「一无声的空白」、「一孤立在旷野里的桥」、「一搁浅了的小舟」,挥之不去「迷失在水天间的那种沮丧」。残缺、谎言和丑恶明明是真相,社会却不让她们看清楚;女子一方面要受家庭劳役折磨,「早晨的沁凉为厨房烘焦」,剩下夜晚的「一些乱梦」,另方面则有来自于男性对待的梦魇,在男人眼中「尚没有一枚草莓的价值」。具有性爱联想、男性隐喻的「可怕的苍白的雨」令她「疲惫而不能憩息」,在密织的恐惧与不满中,她终于发出挣脱桎梏的沈重告白:

久久地被困于沼泽地的泥泞
哦,我将如何?
我将如何涉过
这沈默得如此的深潭!

此诗成于1960年,十二年后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的《第二性》 (The Second Sex)中译本才在台湾出版,开始启迪台湾的妇运工作者,影响台湾妇运的发展。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要到1980年代中期,大约《中外文学》推出「女性主义文学专号」时才日渐受到注意,包括宋美华、刘毓秀、何春蕤、王德威、张小虹、廖炳惠、李元贞、蔡源煌……都曾对女性主义文学这一课题做过讨论。 19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形热烈,但大都以小说为文本;晚近十年,以诗为例证加以论述的学者有钟玲、李元贞、孟樊、奚密、廖咸浩、林绿、陈义芝、胡锦媛、何金兰、裴元领等,或为专着,或为单篇,引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不仅为女性心灵奥祕揭开新的窗景,更为新诗的诠释打通了新的对话通道。

二、台湾女性诗学述评
上述女性诗学评论家,男女各半,可见这一研究领域已取得两性共识,具有学术的影响,而非单一性别用作社会改造的策略工具。
针对个别作家论述的如廖咸浩谈夏宇的诗,林绿谈蓉子的诗,何金兰谈淡莹的诗,裴元领谈江文瑜的诗;属于综论性质的如钟玲、李元贞、孟樊、陈义芝、胡锦媛的论文。以下略作述评。

(一)钟玲的女性诗学
台湾女性诗学的发展,奠基于钟玲《现代中国谬思》这本书。
一九八九年六月,钟玲出版《现代中国缪司──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详介1950年代以迄1980年代五十二位台湾女诗人的风格表现、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精神成长,其中七至二五页、八四至八九页、二九七至三○一页,都讨论到一九八七年以前女诗人作品呈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连同1989年8月,钟玲在《中外文学》发表的〈试探女性文体与文化传统之关系〉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在「当代台湾女性文学研讨会」宣读的论文〈台湾女诗人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九九四年六月发表于《中外文学》的〈诗的荒野地带〉,可以看出钟玲的理论架构,主要来自伊兰.萧华特(Elaine Showalter)在〈荒野中的女性批评〉(“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derness”)标示的四个探索课题:(1)女性作家对女性的身体因素及生理因素有何反思。(2)女性作家对父权社会「压迫者的语言」有何反应。(3)女性作家对传统的心理分析理论有何反应。(4)女性作家对错综复杂的文化传统有无以女性为中心的观点。

在第一个课题里,钟玲举翔翎描写堕胎的〈流失〉、李政乃描写生产艰难的〈初产〉、利玉芳描写与女性生理有关的〈孕〉和〈水稻不稔症〉,以及朵思称颂皱纹之美、钟玲探讨女性性经验美感的诗,说明女诗人寻求身体主控权,表现女性对自身经验之探求,对自我身体之发掘与发现,力图抵制把女性身体物化之传统。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