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是诗人的研究,也是诗史的研究,更是诗与个人、社会、家国、时代经纬万端关系之抽丝剥茧的论述。
现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现代文学」的诗人陈义芝,将诗文本置于特定历史、文化结构中观照,结合美学、政治、社会制度等因素,以拓展视野,加深感受,是文学研究的新实践。本书作为现代诗人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採用社会学的结构概念,包含制度结构、关系结构、具象结构等多重观点,探查台湾诗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出身学习、心灵模式,以及由此激生的创作表征。从早期跨越日文和中文、传衍台湾新诗香火的代表诗人林亨泰(1924-)起首,论语言与时代的断裂;继而着眼于文化传统的观照,剖析创作逾一甲子的余光中(1928-);从□弦(1932-)诗中的母题,追索其故园情结与心灵归向。其他诸如「外省第二代」诗人、外文系诗人,及至战后世代的台湾女诗人等,纷华并陈,呈现一幅结构分明、脉络清晰的「现代诗人结构图」。
用功的诗人写出的论述格外迷人,因以学术的深广为其基石骨干,辞采与才情共融驱策的彩笔则勾画出线条肌理,知性感性、学术之真与艺术之美兼而得之。
由此论《现代诗人结构》一书既是「文化研究」,也是文学艺术性的一种侧面诠释与呈现;不仅有现代诗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也为台湾现代诗人、现代诗学者的「心灵」留下鲜明动人的刻画。
作者简介
陈义芝(1953-)
生于台湾花莲。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香港新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联合报副刊主任,高级资深绩优记者,辅仁、清华、世新、台艺大及台大兼任讲师、助理教授。现于台湾师大国文系专任。着有诗集、散文集十余种,英译及日译诗集于国外发行。曾获金鼎奖、中山文艺奖(新诗奖及散文奖)、台湾诗人奖。学术论着:《从半裸到全开:台湾战后世代女诗人的性别意识》、《声纳:台湾现代主义诗学流变》、《现代诗人结构》等。
序/何寄澎
绪论:从「文化研究」的角度
第一章
林亨泰──语言与时代的断裂
第二章
余光中──文化认同与传统再造
第三章
□弦──故园情结,心灵归向
第四章
战后世代《笠》诗人──从历史未解的矛盾出发
第五章
「外省第二代」诗人──在地的意识与意象
第六章
外文系诗人陈黎、陈育虹──中西承传与转化
第七章
女性诗学──论战后世代台湾女诗人
第八章
诗心与佛智──论台湾诗人的「空」义表现
附录1
社群与出版──以2000《尔雅诗选》为例
歌词与诗选──以《2009台湾诗选》为例
附录2
台湾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环境
序
诗人学者的「三一」结构
义芝要出版他的学术新着,嘱我写序,我既感荣幸,复觉无限惶恐。现代诗于我,去已远矣,况原本于诗即无慧根,则何才何能足以赞一辞,固无需辨。但以此书为我衷心盼望已久而不可得者,欣喜之余,自乐略缀数语以为志。
我与义芝相交甚晚,我甚至不记得如何开始相识,又何时进而相知相友,而我们平日实甚少往来联络,故古人所称「君子之交淡如水」,颇能况喻我与义芝的情谊。但我于义芝,自始即觉其有真性情、真才华、真学问。义芝性敦厚,恆与人为善,我曾屡见他对前辈的敬重、对同辈的肯定、对后辈的提携。唯义芝绝然有他明确的原则、信念以及是非标准、价值体系。我亦曾目睹他在众所同然、默然的会议中,如何剀切表达相异的见解;亦曾聆听他对众所称道未遑多辨的人物、书刊,如何庄肃直切地提出铿锵的评论;而最令我动容感激的是义芝演讲、上课的神采─他吐辞典雅优美畅达如连珠缀玉;他音调起伏抑扬顿挫如风水相遭;他熟读典籍,古今诗文佳构、理论睿见,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又无不精到贴切。我坐在旁边、坐在台下,思维情感随其蜿蜒跌宕纵横静止,感受那所有才华、涵养、学识背后熊熊燃烧、遏抑不住的热情。世间恆有才华者、恆有学识者、恆有热情者,俱可贵矣;然三者兼之,则难得而诚可敬重爱惜!于义芝我愈来愈有如上的衷感,知我者、知义芝者,必不以吾言为妄。
义芝的真性情、真才华、真学问,亦表现在这本书中。他以「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具有「不可化约、不可替代」的特质的台湾现代诗人,一方面企图展现战后台湾现代诗史的重要轨迹与面貌;一方面有意指出这样的研究角度,面对未来台湾经济社会依然剧变/遽变,以及台湾诗潮继续不断断裂、衔接、杂混的现象与脉络,允为益相契合的研究路径。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到义芝的宏微兼具观察力以及他深刻准确的观点。而书之题称「现代诗人结构」,更印证了义芝既能揭示诗人自我创作完足的内在结构,复能排列安置其在时代共同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同时诠释、彰显其在共同结构中的意义。因之,虽然义芝始终强调他的「文化研究」角度,而事实是「本书既是诗人的研究,也是诗史的研究,更是诗与个人、社会、家国、时代经纬万端关系之抽丝剥茧的论述」。它当然是「文化研究」,却也是文学艺术性的一种侧面诠释与呈现─毕竟,本书中不可避免、必须触及的「文本分析」是如此细腻深刻(各章多例,不烦备举,从略);书中的文字论述又如此简洁优美、明畅有力(观其绪论及页16论林亨泰诗史地位,已可知矣!)而在理性、客观论述之后所提的观点,尤清晰流露作者的恳挚情怀,试看以下诸例:
显然,1990年代至今,郑炯明没有可传诵的新作,对于一位重量级诗人,这是极大的危机。郑炯明的诗生命如果真的停憩于1990年,那将是台湾现实诗潮一大缺憾。
我们有理由期待:针对眼前正在进行中的台湾发展,江自得能不能集其史识、焠鍊诗心,发现新的课题、新的社会病灶,展开一位医者的叙事新页!
无边的社会现实不仅「主体意识」一环,近十余年来台湾政治板块剧变、权力核心易位,李敏勇如何面对最新发生的种种「倾斜」、「禁制」、「虚伪」与「不公不义」?他作为「异议」诗人代表,将如何开拓表现的新局?深受读者注目。
陈鸿森勇于对环境现实批判,国民党执政时代如此,民进党执政的今天他也没有任何踟蹰、尴尬,没有改变诗人的立场。具备人文关怀,勇敢超越意识形态樊篱,是他展现的意义。
必须穿越「迷障」,才能「再生」。台湾的历史有太多纠缠的矛盾、失去的记忆、惶惑的探求,曾贵海的诗学有助于我们解读二十世纪台湾诗人难言的心境。
倘若再无人依血统主义将「本土」一词作为意识形态的符咒,「台湾」必是大家共有的情感标的、共有的思想根源。…「外省第二代」诗人的台湾之爱与父祖已为本省籍之诗人并无差异性,…当中国文化之质素已被台湾乡土的书写所吸纳而失去焦点,我们揭示河海交会这一可喜的风景,期待大家一起建构更壮阔的台湾心灵。
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义芝论诗不夹缠意识形态,亦实无意识形态。他只怀一颗「诗心」,就诗论诗、就史论史,笔下所及对象,不问其性别、族群,一以其诗之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为依归,上文摘录种种,固一则可见其对真正诗人之崇敬,再则可见其对真正诗人之期待,三则表现其在当前台湾意识形态氛围依然诡谲,令人惶惑中的「心苦」─而终则毕竟一一呈现其对台湾现代诗发展,乃至台湾社会发展的愿想。
最后,必须指出本书论述方法兼融传统/中国、现代/西方的特质。关于前者,略观其分「对传统的观点」、「与古诗人的交游」、「对古典词语的活用」、「对民族文化的渴求」等目以论余光中,以及页40以下有关□弦深描「故园」之语词的分析等即可知,那完全是传统中国文学研究惯用的方法。关于后者,略观其对林亨泰主知论的新辨,以及借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文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与法国文艺批评家加洛蒂「无边的现实主义」以论战后世代 《笠》诗人的「现实意识」「现实主义」亦遂可知。近年以来,我愈来愈有如下之感:一个用功的诗人,他写的论述格外迷人,因为有学术的深广为其基石骨干,而辞采与才情共融驱策的彩笔则点捺勾画出其线条肌理,使人读来酣畅淋漓,知性感性、学术之真与艺术之美兼而得之,诚无上之享受。早年之余光中与近二纪以来之杨牧,彼以纵横敷愉之笔论文论诗莫不可为见证,如今义芝之作亦令人有「有为者亦若是也」之叹。综上所述,本书见证义芝之真性情、真才华、真学问,信不诬也。
书籍序为中国古典散文中源远流长之重要文体,其始固以其籍为主述对象,后则颇易以其人,此中佼佼者殆宋之欧阳永叔。欧阳为友人诗集、文集作序,莫不深描其人,使其音声笑貌人格修养跃然纸上,往往成千古名文。对这样的作者、这样的境界,我真的是心向往之!如今为义芝大作写序,结结巴巴步武古人之迹,但笔力不足以举之,瞠乎其后远矣!述义芝之人,既无以表其精神;论义芝之书又无以着其精彩;真是两头落空,愧何如之!不过,我坚信,学者阅读此书,必有所得、亦必有所感,则本书固不仅有现代诗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也为台湾现代诗人、现代诗学者的「心灵」留下鲜明动人的刻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