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193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对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均进行了详细评论。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文学现象,因此,它的主题、题材、创作风格无一不体现出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反映了本时期中国作家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对人生命运的审美体验与想像。
作者简介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着作有《艾青传》、《文化的转轨》、《文学史的兴起》和《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等十余种。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着作有《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等十余种。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着作有《从卡夫卡到昆德拉》、《镜花水月的世界》、《文学的诗性之灯》、《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等。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着作有《超越雅俗》、《1921:谁主沉浮》、《金庸评传》、《正说鲁迅》等。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着作有《鲁迅六讲》、《汉语别史》、《小批判集》、《遗珠偶拾--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等十余种。
第 十五 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第 十六 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一节 东北作家群: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蕴
第二节 萧军、萧红的创作
第三节 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等人的创作
第 十七 章 张爱玲、钱钟书及沦陷区作家
第一节 张爱玲与乱世传奇
第二节 钱钟书的《围城》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文学叙述
第 十八 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一节 艾青诗歌的发展
第二节 土地的歌者
第三节 艾青诗学的意义
第四节 田间和七月派诗人
第 十九 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第二节 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
第三节 联大时期的诗学与创作
第 二十 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刺喜剧
第一节 《屈原》及历史剧创作
第二节 讽刺喜剧的潮流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貌
第二节 老一代作家的创作
第三节 路翎和七月派小说
第四节 风采各异的新生代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一节 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
第二节 后期浪漫派:现代化的通俗小说
第三节 武侠小说的繁荣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深化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一节 「文艺大众化」的继续与进展
第二节 变化的意义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的新天地
第一节 基本的发展与风貌
第二节 《白毛女》与民族新歌剧
第三节 以《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为代表的叙事诗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第一节 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
第二节 「土改史诗」和「新英雄传奇」:长篇小说的新视野
第三节 其他作家的创作
再版后记 255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成就的梳理,更在于它对于“文学”本身内涵的拓展和深化。我常常在想,文学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更广阔的答案。书中对于1937-1949年间,那些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泥土芬芳。我被书中对地方戏曲、民歌、抗日宣传画报等边缘文学形式的关注所吸引,这打破了我以往对“文学”的狭隘认知。作者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这些被主流文学史常常忽略的载体,置于重要的位置,分析它们在凝聚民族意识、传递抗日信息、鼓舞人民斗志方面的巨大作用。我读到那些粗糙却充满力量的歌谣,读到那些质朴却感人至深的民间故事,心中激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文学,根植于人民,活跃在生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映照出人民的心灵深处。
评分这本书虽然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编(1937 ~ 1949年)》,但它在我手中,却像是穿越了时空的另一扇窗,映照出那个风雨飘摇年代里,知识分子在困顿中迸发出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战争时期文学创作环境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和作品,更在于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创作的根源与动力。比如,书中对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文学思潮的梳理,就让我看到了不同立场和观念的碰撞,理解了文学如何从“精英式”的表达转向与人民的血肉相连。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残酷与压抑,而是通过对那些反映时代苦难、民族精神的诗歌、小说、戏剧的解读,展现了文学如何成为抵抗绝望、凝聚人心的力量。那些在战火中写下的文字,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呐喊,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我合上书页,仿佛还能听到那个年代的鼓角争鸣,感受到那些在黑暗中燃烧的希望之火。它让我明白,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而是与历史、与社会、与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命脉搏。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份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清晰梳理,然而它给予我的,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让我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对于1937至1949年间,中国文学界发生的巨大变迁的描绘,远超出了我原有的想象。我尤其为书中对文学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所折服。它并非简单地将文学作品归类于“左翼”或“右翼”,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国共合作、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不同政治立场如何塑造文学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我看到了作家们在政治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也看到了文学如何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使命。书中对战争文学的关注,让我深切体会到那个年代文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那些在炮火硝烟中写就的散文、小说,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凝结。我合上书本,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顽强。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动荡的年代,文学所承载的,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呐喊,是历史前进的足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学”概念本身的挑战与重塑。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是需要高雅的格调和深邃的思想。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编(1937 ~ 1949年)》后,我被书中对那个年代蓬勃发展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细致考察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那些被誉为经典的“大部头”作品,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加广阔的文学土壤。我读到了关于抗日宣传漫画、歌词、电影剧本,甚至是一些在报刊杂志上连载的通俗小说,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和专业的视角,分析了这些“小”作品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们是如何深入人心,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的。这让我意识到,文学并非只有一种形态,它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它能够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社会。这本书,就像一扇门,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文学世界的视野,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从心底产生共鸣的书,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作者对1937至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梳理,以一种极其贴近人性的方式,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文学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困境。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在政治压力、物质匮乏和战乱频仍的夹缝中,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作者的介绍,以及对他们作品的深度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背后普通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勇气。我尤为动容的是,作者在分析那些看似“悲观”或“沉重”的作品时,总能从中挖掘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那些在绝境中发出的声音,那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文学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映射。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创造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永远不会熄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也让我对文学充满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