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编(1937 ~ 1949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编(1937 ~ 194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文学史
  • 1937-1949
  • 抗战文学
  • 解放区文学
  • 新文学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 历史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描述了193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对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均进行了详细评论。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文学现象,因此,它的主题、题材、创作风格无一不体现出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反映了本时期中国作家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对人生命运的审美体验与想像。

作者简介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着作有《艾青传》、《文化的转轨》、《文学史的兴起》和《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等十余种。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着作有《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等十余种。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着作有《从卡夫卡到昆德拉》、《镜花水月的世界》、《文学的诗性之灯》、《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等。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着作有《超越雅俗》、《1921:谁主沉浮》、《金庸评传》、《正说鲁迅》等。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着作有《鲁迅六讲》、《汉语别史》、《小批判集》、《遗珠偶拾--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等十余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编,1840-1937):在变革与探索中寻求民族精神的觉醒 本书聚焦于1840年至1937年间,中国现代文学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学编年史,是民族精神在剧烈社会冲击下,探寻自我、呼唤变革的时代回响。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重要作家群体的创作实践及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深刻影响。 第一卷:文学的肇始与旧制度的瓦解(1840-1900) 鸦片战争的炮声不仅叩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也为沉寂已久的传统文学生态带来了剧烈的震荡。本卷首先考察了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织的背景下,文学如何开始承担起“启蒙”和“救亡”的使命。 关键词: 洋务思潮、旧体文学的改良、早期白话文的尝试、谴责小说的兴起。 我们将详细剖析林则徐、曾国藩等人的奏折与书信中蕴含的早期近代思想的萌芽。重点研究了谴责小说作为“小说界革命”的先声,如何通过批判社会弊端,试图唤醒民众。李伯元、吴沃亚等人的作品,虽然仍带有古典小说的影子,但其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标志着文学开始脱离纯粹的娱乐功能,走向干预现实的道路。此外,本书也将梳理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在诗文改革上的努力,及其对白话文运动的理论铺垫。梁启超“新文体”的出现,是古典叙事范式向现代散文转型的关键一步。 第二卷:新文化的黎明与文学革命(1900-1919) 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共和理想的短暂出现,文化领域迎来了空前的活力。本卷聚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文学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关键词: 桐城派的衰落、小说界的革命、白话文的普及、新诗的探索。 我们将深入探讨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早期激进文学作品所激发的革命热情。重点分析了以南社为代表的文学社团,如何在“游戏人间”的旗帜下,进行着对传统文学规范的挑战。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胡适“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实验主义文学观,以及陈独秀、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对“八股文”和“文言文”的猛烈批判,构成了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本卷将细致考察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语言、体裁、乃至“人性解放”层面的先锋探索,为新文化运动的全面高潮做好了思想和形式上的准备。 第三卷:五四的辉煌与现代主义的洗礼(1919-1927)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水岭。本卷集中研究新文学在确立期所展现出的巨大创造力和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转化。 关键词: 语体文的胜利、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早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锋、国民革命的底色。 在确立了白话文的主导地位后,文学创作进入了繁荣期。本书将详细梳理文学研究会(以郑振铎、叶圣陶为代表)所倡导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白描手法的运用。与此同时,创造社(以郭沫若、成仿吾为代表)则高举浪漫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旗帜,强调文学的主观激情与想象力的自由。 本卷的重头戏是鲁迅先生的创作。我们将分析其小说(如《呐喊》《彷徨》)中对“国民性”的深刻解剖,以及杂文的战斗性特征。此外,还将考察其他重要作家如茅盾、冰心、沈雁冰(文学家としての沈从文的早期探索)等人在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领域的成就,探讨他们如何将西方文学思潮(如象征主义、自由意志主义)融入中国本土的经验之中,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化和地域色彩的现代文学风格。 第四卷:左翼的崛起与文学阵线的重构(1927-1937) 1927年前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变化,文学领域内部也经历了深刻的分化与整合。本卷关注文学从启蒙转向介入阶级斗争的转向过程。 关键词: 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革命现实主义的形成、都市文学与乡土文学的对立、长篇小说的成熟。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和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一部分作家开始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主张文学必须深入工农大众。本书将详尽介绍左翼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以及以鲁迅、茅盾、夏衍为核心的左翼作家的创作实践,特别是他们如何成功塑造了工农无产阶级形象,并开始系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描写社会。 同时,本书也关注“中间地带”和“乡土文学”的独特贡献。沈从文在湘西的田园牧歌式描写,展现了对自然生命力和人性纯真的执着坚守;老舍则在都市喜剧和市民阶层刻画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定位。1930年代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十年,茅盾的《子夜》以宏大的结构和对资本主义运作的精细描绘,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结语: 1840至193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浴火重生的八十余年。从对“文”与“学”的争论,到对“美”与“真”的追问,再到对“阶级”与“民族”的承诺,文学始终是中国社会最敏锐的神经末梢。本书梳理了这一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历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刻的现代文学起源与发展脉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 十五 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第 十六 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一节 东北作家群: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蕴 
第二节 萧军、萧红的创作 
第三节 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等人的创作
 
第 十七 章 张爱玲、钱钟书及沦陷区作家 
第一节 张爱玲与乱世传奇 
第二节 钱钟书的《围城》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文学叙述 

第 十八 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一节 艾青诗歌的发展 
第二节 土地的歌者 
第三节 艾青诗学的意义 
第四节 田间和七月派诗人 

第 十九 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第二节 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 
第三节 联大时期的诗学与创作 

第 二十 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刺喜剧 
第一节 《屈原》及历史剧创作 
第二节 讽刺喜剧的潮流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貌 
第二节 老一代作家的创作 
第三节 路翎和七月派小说 
第四节 风采各异的新生代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一节 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 
第二节 后期浪漫派:现代化的通俗小说 
第三节 武侠小说的繁荣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深化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一节 「文艺大众化」的继续与进展 
第二节 变化的意义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的新天地 
第一节 基本的发展与风貌 
第二节 《白毛女》与民族新歌剧 
第三节 以《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为代表的叙事诗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第一节 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 
第二节 「土改史诗」和「新英雄传奇」:长篇小说的新视野 
第三节 其他作家的创作 

再版后记 25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成就的梳理,更在于它对于“文学”本身内涵的拓展和深化。我常常在想,文学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更广阔的答案。书中对于1937-1949年间,那些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多重面向。它不只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泥土芬芳。我被书中对地方戏曲、民歌、抗日宣传画报等边缘文学形式的关注所吸引,这打破了我以往对“文学”的狭隘认知。作者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这些被主流文学史常常忽略的载体,置于重要的位置,分析它们在凝聚民族意识、传递抗日信息、鼓舞人民斗志方面的巨大作用。我读到那些粗糙却充满力量的歌谣,读到那些质朴却感人至深的民间故事,心中激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文学,根植于人民,活跃在生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真实面貌,也映照出人民的心灵深处。

评分

这本书虽然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编(1937 ~ 1949年)》,但它在我手中,却像是穿越了时空的另一扇窗,映照出那个风雨飘摇年代里,知识分子在困顿中迸发出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战争时期文学创作环境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和作品,更在于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创作的根源与动力。比如,书中对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文学思潮的梳理,就让我看到了不同立场和观念的碰撞,理解了文学如何从“精英式”的表达转向与人民的血肉相连。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残酷与压抑,而是通过对那些反映时代苦难、民族精神的诗歌、小说、戏剧的解读,展现了文学如何成为抵抗绝望、凝聚人心的力量。那些在战火中写下的文字,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呐喊,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我合上书页,仿佛还能听到那个年代的鼓角争鸣,感受到那些在黑暗中燃烧的希望之火。它让我明白,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而是与历史、与社会、与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命脉搏。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份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清晰梳理,然而它给予我的,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让我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对于1937至1949年间,中国文学界发生的巨大变迁的描绘,远超出了我原有的想象。我尤其为书中对文学与政治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所折服。它并非简单地将文学作品归类于“左翼”或“右翼”,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国共合作、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不同政治立场如何塑造文学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我看到了作家们在政治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也看到了文学如何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使命。书中对战争文学的关注,让我深切体会到那个年代文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那些在炮火硝烟中写就的散文、小说,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凝结。我合上书本,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顽强。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动荡的年代,文学所承载的,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呐喊,是历史前进的足迹。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学”概念本身的挑战与重塑。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是需要高雅的格调和深邃的思想。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编(1937 ~ 1949年)》后,我被书中对那个年代蓬勃发展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细致考察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那些被誉为经典的“大部头”作品,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加广阔的文学土壤。我读到了关于抗日宣传漫画、歌词、电影剧本,甚至是一些在报刊杂志上连载的通俗小说,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和专业的视角,分析了这些“小”作品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们是如何深入人心,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的。这让我意识到,文学并非只有一种形态,它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它能够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社会。这本书,就像一扇门,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文学世界的视野,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从心底产生共鸣的书,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作者对1937至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梳理,以一种极其贴近人性的方式,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文学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困境。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在政治压力、物质匮乏和战乱频仍的夹缝中,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作者的介绍,以及对他们作品的深度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背后普通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勇气。我尤为动容的是,作者在分析那些看似“悲观”或“沉重”的作品时,总能从中挖掘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那些在绝境中发出的声音,那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文学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人性的映射。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创造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永远不会熄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也让我对文学充满了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