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诗派、论语派、新月派等二十个重要文学流派作了清晰梳理与学理辨析,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文学流派形成的渊源、各自的文学理论主张,以及创作的艺术特色。作者视野开阔,史料详实,见解新颖,论述精辟。其富有个性的探索,为读者描绘出现代文学流派消长起伏的历史轨迹。
本书风格纯朴自然,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正所谓「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齿痕。」
本书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既可飨文学青年,以普及文学知识,又可供学者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朱汝曈
1939年生,浙江省桐乡市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论文集《文学价值的选择》、《留耕斋文录》和专着《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
第一章 白话诗派
第二章 人生派
第三章 鸳鸯蝴蝶派
第四章 浪漫派
第五章 小诗派
第六章 乡土文学派
第七章 新月诗派
第八章 现代评论派
第九章 语丝派
第十章 论语派
第十一章 普罗文学派
第十二章 社会剖析派
第十三章 象征诗派
第十四章 现代诗派
第十五章 新感觉派
第十六章 京派
第十七章 七月派
第十八章 九月诗派
第十九章 山药蛋派
第二十章 荷花淀派
后 记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作者对于“朦胧诗”的探讨,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那个时代新一代诗人的大门。他没有简单地给“朦胧诗”贴上标签,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在压抑的时代中,年轻一代作家如何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内心深处的困惑、呐喊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对北岛、舒婷等诗人的作品解读,充满了深情与理解,让我看到了诗歌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情感共鸣。此外,作者对于“先锋文学”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改革开放后,如何拥抱更加多元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不断拓展文学的边界,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从头到尾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中国现代文学中那些流派的兴衰演变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新月派”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对格律诗的推崇,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迷茫与探索。他对戴望舒、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这些熟悉的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到他对“现代派”的论述时,更是让我惊叹于作者的广博学识,他能够将象征主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出中国现代作家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特的民族精神的。这种对文学流派的梳理,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带着一种梳理历史脉络的宏大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充满了智慧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解惑之书”,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文学概念,在作者的讲解下,都变得清晰起来。尤其是他关于“京派”和“海派”的对比分析,简直妙不可言。他精准地抓住了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生活方式所塑造出的作家群体的气质。读到他对老舍、沈从文的分析时,我仿佛能听到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声,也能感受到湘西古镇的宁静与忧伤。而对于张爱玲、施蛰存等“海派”作家,作者则捕捉到了他们身上那种都市的繁华、精致,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个体情感的细腻流露。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及地域文化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风格和主题,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惊喜的。作者对于“七月派”和“九叶派”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诗歌在经历了新月派和现代派之后,又一次的重要发展。他不仅仅是介绍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流派在诗歌形式、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与突破。我对“九叶派”的解读尤其感到兴奋,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他们如何试图在保持现代意识的同时,又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以及如何在战乱年代中寻找诗歌的慰藉与力量。他对于不同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发展过程,比单纯的知识堆砌更有意义,也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作者在探讨“左翼文学”时,那种批判的力度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没有简单地将文学作品与政治意识形态划等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作家们所面临的抉择与挣扎,以及文学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扮演其独特的角色。他对茅盾、巴金等作家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如何能够成为反映社会现实、触及人心深处的力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探讨,他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使得他对文学流派的分析更具穿透力。读到关于“乡土文学”的部分,那种对土地的情感,对农民命运的关怀,读来让人心生恻隐,也让我想起我们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它承载了太多故事,也孕育了无数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