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文本批评、文化评论、后殖民理论,以及历史、社会语言学等不同领域,对日台之间半世纪的文化遭遇做一客观而中肯的评价。
《帝国的太阳下:日本的台湾及南方殖民地文学》展现了新颖的研究视野!
作为日据时代至皇民化时期的日本∕台湾文学研究,
《帝国的太阳下》试图重新定义日本近代文学的范畴,扩大其想像空间及领域界线,
试图从复数观点来重审日台殖民经验的文学表现,
以便建构一个整体性的透视全像而非仅限于某个种族或阶层的局促点面。
以及举证指出不是所有的殖民文学文本都是反殖民的抗争文本。
《帝国的太阳下》以日本、台湾和西方最新的学术成果为基础,由殖民者以及被殖民者在旅记、大众书写、地域文化与风俗的学术论述中陈述的观点,採用文化交错、跨域以及比较手法,检视日本南方殖民地域的文学、语言以及文化的代表性着作,解释日本殖民期台湾∕南方的日本语文学生产的语言、文化、历史与政治背景。其中包括曾经有南洋生活体验的日本作家林芙美子、中岛敦以及在台湾成长、接受教育,并尝试在小说与民族志书写中捕捉台湾文化精华的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满。同时从多视角的观点检视日本∕台湾的殖民经验,研究范围从内地作家如大鹿卓、佐藤春夫,到西川满的文艺活动,同时检视「湾生」作家在日本与外地文化之间的游移来回。
除了台湾的多语环境中语言政策的效应,《帝国的太阳下》同时也探讨语言的角色如何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以及日本南方臣民们表达身分认同──某种连结台湾人和日本人自我观点──的手段。例如挣扎于这些相互纠葛的观点之间,台湾人作家包括本土派作家杨逵、吕赫若以及皇民文学作家周金波与陈火泉在他们的书写中表达了个人与社会的差异,以及如何以文学回应他们的台湾殖民经验。
本书特别指出,在皇民化时期,日本语「语言接触区」(linguistic contact zone)形成确立后,各项人文要素在这政治冲突互撞中融合成一种新的混杂文化概念。
统治者的语言渗透巩固同化政策的文化结构,但也同时必须面对在地文化的挑战。
《帝国的太阳下》仔细观察上述作家们的生涯与作品,同时思考日本殖民地日本语文学在日本,以及日本前殖民地的受容问题。本书尝试提出:这些作品告诉了我们日本人曾占领的台湾兴起什么样的文化混种性特例,以及透过后殖民的视镜如何看待这样的关系与文化混种性的全球化现象?此书可谓融合了细致的学识涵养以及重要的史料,广博同时缜密,恰如其分地呈现了殖民主义作品中丰富且复杂的图像。
作者简介
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东亚研究所博士,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亚洲语言与文明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专长: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作家、日本殖民地文学与文化。
译者简介
吴佩珍
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毕业,日本筑波大学地域研究科硕士,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日本筑波大学文艺言语研究科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文所助理教授。研究专长为日本文学、日本近代文学、明治大正期女性文学。
这本书让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在帝国的辉煌之下,隐藏着多少被压抑的个体声音和被遮蔽的真实历史?作者以一种非传统的视角,通过解读殖民地文学,揭示了帝国主义扩张的另一面——那些被边缘化、被剥夺的文化和个体。书中关于殖民地文学如何反思帝国主义、如何寻求自身文化认同的章节,让我深受启发。我看到了在异域文化的影响下,本土文化如何挣扎求存,如何发展出新的生命力。作者对不同地区文学风格的比较分析,让我体会到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互动和演变。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权力、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刻追问。
评分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日本的殖民历史。我一直对日本的对外扩张史感到好奇,但以往的阅读多集中于政治和军事层面。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和文学,通过对特定时期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 nuanced 的历史图景。作者对于不同殖民地之间文学联系和差异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即使在同一个帝国之下,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社会现实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书中关于殖民地精英知识分子在文学创作中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阶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将文学研究与宏观历史叙事相结合的方法,让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让我沉浸在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和南方殖民地的文学世界,仿佛身临其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异乡土地上生活的日本移民,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我看到了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试图保留自己的文化,如何与当地人民发生碰撞与融合。书中对那些文学作品的选取和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早期移民小说部分的分析,那些文字虽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却依然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书中关于殖民地教育和媒体对文学创作影响的探讨,也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日本殖民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对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的个体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殖民地文学的定义,以及它在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了女性视角和地方性叙事的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来自台湾和南方殖民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声音。作者对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在男权和殖民双重压迫下,女性如何用她们独特的视角去书写自己的生活与情感。我被那些关于家庭、爱情、乡愁的描写深深打动,它们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却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书中关于地方口语、风俗习惯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呈现的分析,也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魅力。作者并非回避殖民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批判的态度,呈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织与碰撞。这种关注被压抑的声音和地方性经验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之外,更具有了人文关怀的光辉。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框架和深邃的学术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文学作品,而是将它们置于日本帝国扩张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书中关于“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下,文学如何被用作意识形态工具的分析,令人警醒。我尤其对关于战争文学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描绘战争残酷与英雄主义的篇章,在作者的解读下,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政治意图和宣传策略。同时,书中也关注了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文学声音,它们如何在审查和压制下,以隐晦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思。这种对文学作品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思想的战场。我对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殖民文学发展脉络时的条理清晰和逻辑严密印象深刻,仿佛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幅清晰的日本南方殖民地文学发展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