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口述自传(平装)(2版)

胡适口述自传(平装)(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适
  • 自传
  • 回忆录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文学
  • 思想
  • 平装
  • 2版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般人对口述历史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他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佈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他自己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伟大「口述史传工程」。

  胡适先生此书的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甚么出入,所以正如唐先生所说,读过胡适《四十自述》的人,在这一本口述中很难看到新东西。但唐德刚先生在把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远在传文之上。七十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先看德刚,后看胡适」。唐先生在这些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养见识具有难得一见的才情风致,真正让人有读其书想见其人的钦慕之感。

  就写作的体裁来说,本书倒不失为别开生面、自成一格的「学术性的自传」。也是一本简单明了,童叟无欺,而包罗胡适学识、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书。是一部最浅近的、最适合青年读者需要的、胡适自撰的「胡适入门」。研究中国近代文史的专家们,抽空浏览过,这本小书或许也可帮助他们,把他们概念中的「胡适」,整理得更有条理。因为它是一本辞简意赅、夫子自道的「胡适学案」。一般遣兴读者,工余饭后翻翻,也可大略体会出,胡适底「反动言论」和「毒素思想」的来龙去脉。至于它是毒草还是香花,胡适自己并没有「自卖自夸」;他只是「据实招来」而已。贤明的读者们──不论批胡也好,拥胡也好,既批又拥也好──自然会各自做其正确的判断。

作者简介

胡适(一八九一 ~ 一九六二)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一八九一年一二月十七日出生。幼年受私塾教育。一九○四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接受新式教育。一九一○年考取庚款留美生,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一九一五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一九一七年一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一九一七年完成博士论文(一九二七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并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也深有影响。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一九二二年创办《努力周报》。一九二七年与徐志摩等人合办《新月》杂志。一九三二年创办《独立评论》。一九三八~一九四二年任驻美大使。一九四五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九四九年离上海赴美。一九五八年离美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病逝台北。

唐德刚(一九二○ ~ 二○○九)

  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合肥县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着有《李宗仁回忆录》(中英文版)、《顾维钧回忆录》(英文原着,纽约时报系发行,大陆有中译本)、《胡适口述自传》(中英文版)、《胡适杂忆》(中文版)、《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张学良口述历史》、《五十年代底尘埃》、《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战争与爱情》(远流)等书,另以中英文分别出版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美国旧金山,享寿八十九岁。

  着作:
  《晚清七十年(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晚清七十年(贰)太平天国》
  《晚清七十年(参)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晚清七十年(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晚清七十年(伍)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袁氏当国》
  《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
  《五十年代底尘埃》
  《书缘与人缘》
  《史学与红学》
  《胡适杂忆》
  《胡适口述自传》
  《张学良口述历史》
  《战争与爱情》
  《李宗仁回忆录》

思想的蜕变与时代的洪流: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史诗 (书名待定:暂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担当》) 这部鸿篇巨制,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个人回忆录,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剧烈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思想洗礼、精神挣扎与最终的时代抉择。它深入剖析了从晚清的维新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抗日战争和国民大革命爆发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流派纷争、学术争鸣以及他们如何试图以笔墨和行动影响国家命运的复杂历程。 全书结构宏大,叙事绵密,分为“旧学之桎梏与新知之曙光”、“留学浪潮下的思想交锋”、“现代性的叩问与乡土的呼唤”、“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个体命运”四个主要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知识图谱。 --- 第一部分:旧学之桎梏与新知之曙光(约1890-1915) 本部分追溯了晚清士绅阶层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艰难起点。重点探讨了科举制度瓦解后,大量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人才如何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 一、儒家经典的“失语”: 分析了清末以来,传统经学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所经历的理论危机。书中详细描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救亡图存”路径的分歧——是渐进改良还是彻底革命?引用了大量当时学人如梁启超、严复等人在翻译西方著作和创办新式报刊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与自我怀疑。 二、新型学堂的建立与知识的断层: 考察了京师大学堂等现代教育机构的初创阶段。描述了第一批接受系统西方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青年,如何在保留对本国文化深刻认同的同时,努力构建一套适应现代世界的知识框架。特别关注了早期留学英国、德国的学者,他们带回的哲学、社会学和法学思想,如何初步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知识垄断。 三、早期白话文运动的萌芽: 梳理了在文学改良的旗帜下,知识分子对陈腐文风的反思与挑战。并非仅仅是文字的革新,更是思想表达自由化的先声。通过对早期文学社团活动的记述,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试图通过文化启蒙来重塑国民精神的初步尝试。 --- 第二部分:留学浪潮下的思想交锋(约1915-1925)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火山爆发期”。本部分集中展现了五四前后,留日、留美学生归国后带来的思想碰撞与知识谱系的重塑。 一、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进与误读: 深入剖析了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如何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口号。书中详细比对了不同学派对“德先生”的理解差异:是侧重于政治权利的争取,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重塑?对“赛先生”的引进,也并非一帆风顺,书中讨论了当时对实证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思潮的本土化改造与有时出现的教条化倾向。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谱系分裂: 详细对比了以北京为中心(侧重白话文学与思想启蒙)与以上海为中心(侧重实用主义与社会改良)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差异。重点分析了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不同取向——有人强调个人主义的解放,有人则更关注群体伦理的重建。书中也首次引入了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接触与讨论,尽管此时它尚未占据主流。 三、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本部分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知识分子对“中国人精神”的批判。描述了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杂文和公开论辩,对传统文化中的“阿Q精神”、虚伪与麻木进行无情的解剖。这种深刻的自我审视,构成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最沉重的思想遗产。 ---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叩问与乡土的呼唤(约1925-1937) 在经历了最初的激进启蒙后,知识分子开始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西方现代性模式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一、实用主义与重建乡村: 探讨了在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一批知识分子(如部分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如何放弃对城市政治的过度关注,转而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尝试在传统宗族结构中植入现代教育、合作社制度和基层自治的实践,以及这些实践最终因外部环境的恶化而受挫的无奈。 二、现代文学的成熟与社会关怀的深化: 分析了左翼文学的兴起,标志着知识分子思想的重心开始从纯粹的启蒙转向对社会底层苦难的关注。书中区分了早期浪漫主义式的悲悯与后来的阶级分析视角的介入,展示了文学如何成为介入现实政治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三、学术的专业化与政治的渗透: 考察了国民政府建立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快速发展。虽然学术研究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书中也批判性地指出,随着政治力量的加强,知识分子在院校中的自主性受到侵蚀,学术自由的边界日益收窄。 --- 第四部分: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个体命运(约1937-1949) 抗日战争成为检验所有知识分子理念和气节的熔炉。 一、流亡中的文化坚守: 重点记述了西南联大等高校在战火中西迁的艰辛历程。这不是简单的物理迁移,更是知识体系的“战略转移”。书中描述了学者们在物资极端匮乏、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教学、潜心研究,将知识的火种保存下来,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培养了新一代人才。 二、思想的路线之争与阵营的选择: 面对日本侵略,知识分子空前团结,但对战后中国的建构路径,分歧却日益加深。书中详细分析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强调宪政与法治)、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持者,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理念上的激烈辩论与最终的路线分流。 三、个体命运的沉浮: 尾声部分不再关注宏大的理论,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国共竞争中,或最终选择“出走”、或选择“留下”的学者、作家和教育家的个人抉择。这些抉择往往充满痛苦、妥协与坚守,深刻地反映了在决定国家走向的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的脆弱与责任的沉重。 --- 总结评价: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避免了对特定人物的简单褒贬,而是着力展现了一个群体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复杂心路历程。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名人传记合集”,而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落地”的编年史,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传统、吸收外来、参与建设以及最终被历史洪流所塑造和检验的磅礴史诗。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那个充满理想、冲突与悲壮的时代现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写在书前的译后感/唐德刚
编译说明/唐德刚

第一章 故乡和家庭
徽州人
我的家族──绩谿上庄胡氏

第二章 我的父亲
青年期的家难
考试和书院教育
吴大澂的知遇
在台湾任知州和统领

第三章 初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与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人士的接触
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
放弃农科,转习哲学

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公开讲演的训练
学习议会程序
对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信仰

第五章 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
文科各系的教授阵容
杜威和实验主义
实证思维术

第六章 青年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
〈诗三百篇言字解〉
〈尔汝篇〉和〈吾我篇〉
论「校勘」、「训诂」之学

第七章 文学革命的结胎时期

革命的导火线
孤独的文学实验 大胆的革命宣言

第八章 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
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
文学革命的数种特征
中国文艺复兴的四重意义

第九章 「五四运动」--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

陈独秀入狱的经过
「科学」和「民主」的定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第十章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
国学季刊发行宗旨
我在干些甚么
研究神会和尚的始末

第十一章 从旧小说到新红学
第一部「整理过的本子」
红学的诞生

第十二章 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
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
老子比孔子更「老」
并不要打倒孔家店
双线文学的新观念
再谈中国思想史
中古期的宗教
骈体文有欠文明

图书序言

前言

写在书前的译后感

  在动手翻译这本小书之前,我曾遵刘绍唐先生之嘱,先写一篇「导言」或「序文」。谁知一写就阴错阳差,煳里煳涂地写了十余万言;结果自成一部小书,取名《胡适杂忆》,反要请周策纵、夏志清两先生来为我作序了。

  在我写那篇「序」的期间,我对这本小书的英文原稿已经有二十年未去碰它了。我想原稿既然是我以前一个字一个字整理出来的。纵是倒背我也可倒背若干,翻译之前来写篇序,也用不着先读原稿再动笔了。所以只有在《杂忆》脱稿之后,我才又把英文原稿细读一遍;距上一次的细读,是整整的二十个年头!

  二十年前我对这篇稿子的看法,大致有三点:一,它的内容根本没有什么新鲜的材料;二,它反映出胡适晚年期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甚么出入──说胡适的思想前后一致也好,说胡适没有进步也好;三,不过就写作的体裁来说,他这部小书,倒不失为别开生面、自成一格的「学术性的自传」。

  十八年过去了。两年前我写《胡适杂忆》时,印象中强调的还是这三点。可是最近一年来,我对我以前的看法,渐次觉得有修正或补充的必要。这不是近一年来,「胡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也不是我自己对胡氏的估价发生了甚么「今日」对「昨日」的挑战。只是胡适之是位「实用主义者」,一辈子看重「实用价值」;因而以这本小书对一般读者的「实用价值」来说,那它在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却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倒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笔者说这句话,也是近一年来,面对海外中国知识界的实际现象,有感而发:

  最近一两年来,由于报章杂志上。对胡氏生前一些有趣的小问题──如学位问题、恋爱问题等等的讨论,甚或辩论的关系,「胡适」往往又变成一些学术上和社交上谈话的题材。在这些场合里,我也在无意中发现,那些自港台来美的「知青」──包括很多我自己的学生──对胡适这个命题已十分陌生。他们之间好多都能写一手好的白话诗文;但是「胡适」与「白话诗」、「白话文」,究竟有多深的关系,他们就不知其详了。至于甚么「实验主义」、「杜威」、「罗素」……什么「干嘉学派」、「言字解」、「吾我篇」、「问题与主义」……那就更不必说了。总之那样活生生的一位「天下何人不识」的「我的朋友」,现在已渐次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了──淹没得如此之速!

  最糟的要算是最近才从大陆上出来的一些「知中」了。我们偶尔聊起天来,他们所知道的有关「胡适」的旧闻就更少了。其中有些极有成就的科技专材,竟然对「胡适」和「胡适之」是否是同一个人,也发生了疑问!

  适之先生是笔者所熟识的,最看重身后之名的一位前辈。他老人家底「身后之名」消逝得这样快,该是他生前所未曾想到的罢。

  最近笔者接到老朋友朱文长教授的来信。他说他在看《传记文学》的胡适自传时,是「先看德刚,后看胡适。」骤读此信,我会觉得是老朋友对我错爱了。其实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像朱文长教授那样,当年在大陆上受大、中学教育,今日流落在海外教书的「知老」,胡适这本小书上的哪一句话,他未看过──甚至听胡氏亲口说过──十遍八遍迺至更多遍呢?

  俗语说,「话说三遍如烂草!」读书亦何尝不然?纵是胡适着的书,读过、听过三、五、十遍,也会变成一堆烂草,朱教授也就不要去「先睹为快」了。至于我这位无名作家,不管我写的是怎样地「瞎扯淡」,但是总归是朱教授「尚未寓目」的闲文、闲书。他老人家如史席有暇,和娘子一起来翻翻「报屁股」,消遣消遣,那我底「瞎扯淡」,自然也就在「先看」之列了。余小子如不知轻重,把这句「朱子语录」当真,而自觉「老子文章赛胡适」,那我岂不是一名天大的阿Q吗?

  须知胡适之先生生前在中国享盛名,历四十年而不稍衰。因此他底一生,简直就是玻璃缸里的一条金鱼;它摇头摆尾、浮沉上下、一言一笑──在在都被千万只眼睛注视着。稍有一点关于「胡适」的小故事,在报章杂志上不是「头条」,也是「花边」。全国上下──尤其是茶余酒后──对他都有极浓厚的兴趣。

  以前的娱乐场中有句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因而就「看胡适」(Hu Shih watching)这宗娱乐项目来说,它和「看梅兰芳」实在是大同小异的。会看的专家和艺人们,便看某「门道」;一般遣兴的观众和读者,则看其「热闹」;而大家争看的兴致则是一样的。笔者不敏,当年在大陆上,夹在千百万「知青」之中,争看这场「热闹」,也是自七八岁就开始的。我想和我平辈或长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那时也是人人如此的。试问我们这一辈以前在大陆上受大中学教育的人,哪一位不能对「我的朋友」,品头论足一番呢?既然大家对胡适之都很熟悉,也各自有一套主观的看法,那末一旦「朋友」不要了,把老胡适拖出来咒骂一通,则人人皆可骂出一套来──骂得个痛快淋漓,骂得他狗血喷头。

  这就是五十年代里,大陆上举国批胡的全盘经纬。由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人人都知道「胡适是老几」;所以毛泽东一声令下,大家也就可以指着太平洋,大叫其「胡适算老几」了。大家对「我的朋友」都有三分熟,写起打差文章来,也就容易缴卷了。

  六十年代之初,适之先生不慎因贪酒亡身而引起港台两岛皆哭的现象,也是同一个道理。他老夫子文坛祭酒,风云际会五十年;最后撒杯人寰,含笑而去,死亦何憾?但是他底死,却使我们的社会上顿时失去了一位,老少咸钦、热热闹闹的大众发言人,则生者奚堪?所以大家就望电视而堕泪了。

  如今二十年快过去了。在历史上说二十年原不算长。但是便在这短短的二十年内,胡适之先生却由一位嬉笑欢乐、妙语如珠的「我的朋友」,转变成和韩文公、朱文公、王文成公等挤在一起的木头牌位了。这片后来居上的「胡文公神位」,究竟代表些甚么呢?这问题的答案也就随着地球的旋转而愈来愈模煳了。

  记得笔者在一九七○年冬季访台时,蒙林语堂先生盛情召宴。我按时前往。在一家嘈杂的大酒店内,我问那位衣冠楚楚的总招待,「林语堂先生请客的桌子在哪里?」他把两眼一瞪,大声反问我一句说,「林语堂是哪家公司的G」失笑之余,我心里也在想,工商业社会的变动多大啊!

  「胡适之」虽然和「林语堂」一样,今后永远不能和「公司」竞争了,但是胡适终究是胡适。它是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客观实在」。后世学人还会去继续研究它的。

  再者,胡氏生前提倡了一辈子,甚么「民主」、「自由」;「实验哲学」;「不疑处有疑」;「不让人家牵着鼻子走」……等等成筐成篓的大道理。虽然这些都不是胡适之享有专利的发明,但是当这些概念还在「反动」和「毒素」的阶段时,大家都慷慨捐输,把它们一股脑都寄存于「胡适」名下,变成胡适之的私产,而胡适也当仁不让地据为己有。因而在胡氏含笑归天之后,这些概念也就和「胡适的幽灵」结下了不解缘。有朝一日,时移势异,毒草变成香花,胡适的幽灵借尸还魂,又成为后世青年仰慕的对象,亦未可知。

  但是「胡适」这个名词,除掉它底模煳的「历史形象」(historical image)之外,究竟还有多少其他的实际涵义呢?「后世青年」既无金鱼可看;也无小道消息可听,要了解「胡适」,那就只有求之于「书」了。但是哪样的「书」才能有效地提供他们所渴望的知识呢?《胡适思想批判全集》?《胡祸丛谈》?《胡适与国运》?《胡适文存》、《文选》、《论学近着》……老实说,这些鉅着都会使「后世青年」,愈看愈胡涂,愈看愈不知道「胡适」是什么回事。他们所需要的实在只是一本简单明了,童叟无欺,而包罗胡适学识、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书。如果这个文化需要,由于时代转换而成为事实的话,那末胡先生这本小小的《口述自传》(也是他一辈子所编撰的最后的一本「上卷书」),对青年读者的「实用价值」,也就会逐渐地上升了,因为它是一部最浅近的、最适合青年读者需要的、胡适自撰的「胡适入门」。

  研究中国近代文史的专家们,抽空浏览过,这本小书或许也可帮助他们,把他们概念中的「胡适」,整理得更有条理。因为它是一本辞简意赅、夫子自道的「胡适学案」。

  一般遣兴读者,工余饭后翻翻,也可大略体会出,胡适底「反动言论」和「毒素思想」的来龙去脉。至于它是毒草还是香花,胡适自己并没有「自卖自夸」;他只是「据实招来」而已。贤明的读者们──不论批胡也好,拥胡也好,既批又拥也好──自然会各自做其正确的判断。

  上述这些雅俗共赏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对后辈青年读者的「实用价值」──倒是适之先生和笔者当年未曾想到的。现在笔者既然有感于时事而千虑一得地想起了,所以就补写一点译后的感想。

  还有我想在译后补充说明的,便是胡适之先生这本自述,从头到尾原是他老人家说给我一个人听的。他那时想像中的「将来读者」,则是美国大学里治汉学的研究生。因此我也就遵从他底意思,在章目结构、材料取舍上,以「美国研究生」为对象。同时我自觉我对这些可能的读者们,汉文底子和学习风尚,所知较深,因而在编稿时,有许多地方也是我替他硬性作主,其后才由适之先生查阅认可的。所以在那十余万言原稿的背后,还有胡老师与笔者千百万言的讨论和对话。如果这本书的读者,忽然从碧眼黄须的美国学生,转变成黑发无须的中国学生,那这些录音背后的讨论和对话,就可能比录音稿上的正文更为有趣而「实用」了。

  本来,「对话」(dialogue)比「讲课」(lecture)更有价值,原是世界学术史上的通例。古代的圣哲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释迦、耶稣、穆罕默德等等都是述而不作的。他们底哲学和教义,多半是当时听众和弟子们,从对话中笔记或默记下来的。苏格拉底固有其有名的《对话录》传于后世;而儒教「经书」中的《论语》、《檀弓》等着作,又何尝不是孔子的「对话录」呢?而这些对话录就远比其他「经书」更有价值。主要的原因便是「对话录」所记的往往都是些脱口而出的老实话,不像那些三思而后言的「讲学」、「说教」等的官腔官调也。

  适之先生和我们的「对话」还不是一样的吗?例如在胡氏着作里,我们就很难找到他对「律诗」说过一句好话。但是在「对话」里,他却说作律诗要下几十年的功夫。

  又如谈政治罢。他曾一再公开的说,「CC反对我!」意思是说国民党里CC系的领袖们,曾经反对他做总统。可是后来他又私下告诉我说,「CC在拥护我!」(笔者自己的一九五八年八月八日「日记」所载。)这句话我就未尝听他在公共场所说过。

  其他的例子还多着呢。可惜当时我未留意把它们全部记下来,以后大半也都忘记了。可是每当我深夜独坐,回译胡氏自述时,昔年与胡老师的对话,往往又重浮脑海。想起来了,我就随手在译稿上写个小眉批。等到一章译完,我就把这些眉批稍稍整理一下,抄作「註释」的一部分。有时下笔不能自已,就写得老长老长的,简直变成胡适春秋里的公羊传、谷梁传了。

  当然一个人的记忆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甚至本稿的录音和缮校都会有错误。朱熹就说过,记人言语最难。不得其意,则往往「以己意出之」。在本篇的英文原稿里,我也就不敢说,绝对没有笔者「以己意出之」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口述历史」,往往都是如此的。甚至古圣先哲,亦所难免。

  《礼记》的〈檀弓篇〉里,就有一段孔门弟子,误记「夫子之言」而引起抬槓的趣事。原来孔夫子曾说过一句「死欲速朽」(「死后就赶快烂掉算了!」)的话。曾子听到了,便以为老师在丧葬的传统观念上,发生了「修正主义」。但是孔子一生都在誓死推行他底「三年之丧」的教义,这一下来个早死早烂,岂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诸弟子对曾参这位学长的「口述历史」,不大信任。曾子急了,说,「我是听老师亲口说的啊!」(「参也,闻诸夫子也!」)大家还是不相信。曾子又举出人证,说,「我是和老同学子游一道听老师说的啊!」(「参也,与子游闻之!」)大家最后又去追问子游,才发现实在不是曾子在说谎,而是他底「录音机」,出了毛病。

  原来当孔子在宋国逃难时,听到那位蓄意想谋杀他的贪官污吏司马桓魋,在订制一套预备将来「蒙主恩召」时,自用的石头棺材。这个石棺的制造工程太大了。造棺工厂凿了三年还没有凿成。孔老夫子听到这故事,气得胡子直飘,所以才说,「死后赶快烂掉算了!(还造什么石头棺材呢?)」

  他老夫子这句气话,几几乎被曾子在「口述历史」裹,录错了音。如不经众人临时发觉加以改正,那末儒家两千年来的教条,便大大地不一样了。后世的孝子贤孙们,不用说要省掉多少事;订制玻璃棺材,也就犯不着了。

  所以在这本小书里,我也不敢说,「吾闻之夫子也」,是绝对正确的。纵使我能找出个「子游」来人证一番,我还是不敢说,我的纪录是没有错误的。好在现在还去古未远,适之先生的门生故旧、笔者的贤师益友,仍遍佈五大洲,倘能不吝匡正,实在是感盼不尽的。

  至于我自己的译文,我也不敢说绝对没有错误。这本小书上的文字,事实上是「复原」重于「翻译」。在我们当初编撰英文原稿时,为顾虑到洋学生的汉学程度,所以对中国古籍的征引,一般都是「削足适履」的。如今既然「复原」给中国读者们看,就得重行「量脚做鞋」才对。对着英文原稿,按照英语结构,一句句地硬翻下去,似乎也大可不必。为着使译文读起来比较顺口,并使古籍引证上比较明确易解,笔者乃于译文上酌添字句;然为求尽量忠实于原稿,凡是译文中为英文原稿所没有的,我一概加个「方括弧」﹝﹞以标明之;或在註脚上加以说明,务使鱼目不致混珠。纵使如此,笔者还是不敢说译文与原文绝对一致也。

  再者,笔者谋生海外,平时实在忙乱不堪。尤其是我所服务的纽约市立大学,由于纽约市几度面临破产而动盪不安。日常课务与正规研究之外,杂务也多如牛毛;无法抽暇做太多的额外工作。晚间和週末虽可忙里偷闲,略事翻译,那往往也是在十分疲劳的情况之下执笔的,因而对译文的推敲斟酌,也就得过且过了。偶然误译,亦或难免。所以当拙译在《传记文学》上连载结束之时,笔者原打算把译文与原稿再逐字对校一遍。无奈俗务太忙,夜对萤光幕校书,往往也头昏目眩,力难从心;一拖数月,还未能终篇。然窃思译文中虽小误多有,大错应不会太多,甚或没有。自我安慰一番之后,重校工作也就掩卷作罢了。读者贤达,如发现译文有欠妥之处,至乞不遗在远,随时惠教为幸。

  总之,胡适之先生是现代中国最了不起的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对我们这一代,迺至今后若干代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和他同时代的后学,耳濡目染之间,对他底观察和认识也最为真切──至少比后世学人或外国专家,要真切得多。值此「胡适」大名一天天地向历史的海洋下沉之时,我们和他老人家原先很熟识的人,乘大家记忆犹新之时,写一点对他的观察和感想,实在是义不容辞的。这也是笔者近两年来,信手涂鸦,写了几十万字的主要动机。如因拙作之付梓而引起时贤各抒己见,把我们大家都认识的胡适之先生的学术思想、政事文章,在他恩怨将尽之时,提出来公开讨论讨论,使他的学术地位,将来在中国文化史上,益得其平;这样,则笔者不学,写这两本小书,就是抛砖引玉了。

一九七九年冬于美国新泽西州北林寓庐

《胡适口述自传》编译说明

  一、本稿为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佈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笔者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

  二、本稿原定与胡氏的《四十自述》英文译本,合二而为一。故凡《四十自述》中已有的故事,本稿均未重复。

  三、胡氏口述的英文稿,按当初计画,只是胡氏英语口述自传全稿的「前篇」或「卷上」;故按「全稿」层次分为「三篇」「二十九节」。既然「后篇」或「卷下」始终未能做出,则上项划分已失其意义。故本稿乃按原有目次重分为十二章。庶几本稿可单独印行,自成一书。

  四、凡原稿语意有欠清晰的地方在译文须加些字句来表明的,译文上均加方括弧﹝﹞,以表示为原稿所无。

  五、凡原文所征引的其他着作上的文字,如果过于简略,有使读者不易明了的地方,译文则将引文前后酌量加长,使语意更为明显。

  六、由于海外参考资料的限制,如原稿中的引文或人名、物名一时无法用汉语「复原」的,则暂时「意译」或「音译」,以待将来补正。

  七、引文出处,原稿皆未註明;或其他字句有欠明白的地方,译文中就酌量情形,加註解予以说明。

  八、胡氏当年与笔者对各项问题的讨论,以及笔者访问胡氏时的问难与感想,均为正式录音纪录所未收。笔者亦酌量情形于註释中略加按语,予以补充。

  九、本稿的翻译事实上是一种汉语「复原」的工作。胡氏当年用中英双语参杂口述时,所说的语言虽未必全系「语体」,译文仍全部用「白话」来表达,以符合「胡适之体」的「文体」。

  十、本稿译述仓卒,而笔者当年与胡先生工作时成筐的笔记又十遗其九,以故本稿凡是需详细註释的地方,而笔者在纽约附近各图书馆又找不到所需参考资料的时候,就只好暂付阙如,他日再设法增补。疏漏的地方,还希望读者贤达的指教和原谅!

图书试读

孤独的文学实验 大胆的革命宣言
在一九一六年的十一月,我开始把我们一整年非正式讨论的结果,总结成一篇文章在中国发表,题目叫做〈文学改良刍议〉。

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出八条很温和的建议。你可看出,纵是这个题目也是很谦虚的。我已经不再用我向朋友们所常时提到的「文学革命」了。「文学革命」一词在我的诗和信里都常时提到,在朋友们给我的信中也常时提起。有时他们用的是开顽笑的态度,但是有时也很严肃。可是当我第一次要把我们一年多讨论的结果,和我自己的结论,撰写成文章,送到国内发表的时候,为考虑到那无可怀疑的老一辈保守分子的反对,我觉得我要把这一文题写得温和而谦虚。所以我用这个题目,说明是改良而非革命;同时那只是个「刍议」,而非教条式的结论。

下面便是我那篇文章里所提出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
一,须言之有物。
写文章的人一定先要有一些值得一说的东西,才下笔。重点应在内容而不在形式。

二,不摹仿古人。
在这一条里,我乘机夹入我对中国文学史的看法。后来我叫它做「文学演变观」。其重点是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后一代毋需摹仿前一代。同时我也指出十三四世纪中所产生的、用语体所写的俗文学──如故事、小说、杂剧等等的重要性。

三,须讲求文法。
这一条乍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是我们这些对中古中国文学相当熟悉的人都知道,那时的作家写文章,往往不讲求文法。中文的文法本来很简单,可是那中古作家们,运用了各种形式如对仗、骈俪、典故等等故意把它弄得复杂了。因而千多年来,写古文的人对文法的分析与结构全不讲求。

四,不作无病呻吟。

五,务去烂调套语。

六,不用典。
用典是中国文学里自中古时期遗传下来的一种花样。古代作家原无此恶习。可是自中古到近代,中国诗文简直是典故的天下。在这篇文章里,我对用典的批评写了很长的一段,因为两千年来,中国文人已把这种传统弄成习惯。要人家作诗文不用典,是件骇人听闻的事。

七,不讲对仗。
中文里「对仗」这玩艺用英文来解释实在很不容易,可是对仗在中文里实在太普遍了。

八,不避俗字俗语。
这条最重要,但是我写的还是很温和。我的用意是说,「在所有的文学里,皆用活的文字──用俗语──用白话!」为强调这一点,我就公开的说我承认那些伟大的小说如《水浒传》、《红楼梦》和那些我在本篇中所列举的当代通俗小说,比那些仿古的作品更能代表时代。我坦白地指出,那些几百年来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而却为文人学者所鄙弃的白话小说、故事说部和戏曲都是中国出产的第一流文学,其原因便是由于他们所用的文学工具之有效率,换言之,也就是它们是不避俗语俗字的作品。

那一篇对中国文学做试探性改革的文章是在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写的。我一共复写了三份。一份给由我自己做主编的《中国留美学生季报》发表。《季报》那时是由「商务印书馆」承印的。另一份则寄给当时一份新杂志《新青年》。该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已出版数年。陈氏于一九一六年受聘为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作为一名资深胡适迷,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拿到这本《胡适口述自传(平装)(2版)》,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这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数的遐想。胡适先生,这位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他的言行,总是那么引人深思。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有机会以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去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从求学海外的励志故事,到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激情岁月,再到晚年对中国前途的忧虑与期盼,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在他自己的讲述中,那些历史事件是如何在他眼中呈现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又是如何在实践中碰撞与升华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一次与智者心灵的对话,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回溯。我坚信,通过这本书,我将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胡适先生的伟大之处,以及他对于我们当下仍然具有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版本选择,也让我对出版方的用心有了初步的感知。平装本的普及性,意味着更多渴望了解胡适先生的读者能够轻松拥有。而“2版”,则暗示了此书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修正与完善,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充满信心。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走进胡适先生“内心世界”的书,而不是仅仅罗列他取得的成就。口述自传的形式,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它不是经过他人转述或加工后的文字,而是他本人真诚的回忆与袒露,充满了个人情感的色彩和独到的见解。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他追求真理时的执着,以及他对待朋友、家人时的温情。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证词,记录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与思考,也记录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听他自己讲述。而胡适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声音,他的叙述,无疑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绝佳机会。我希望他能在书中,用他那特有的、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语言,为我展现他丰富而传奇的一生。从少年时代的求索,到留学归来的抱负,再到参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我想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胡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厘清他思想发展的脉络,理解他选择的道路,以及他对于中国未来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还原,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人生智慧的汲取。

评分

每一次翻阅关于民国史的书籍,我都会被那个时代特有的学术氛围和思想碰撞所吸引。而胡适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胡适口述自传》的出版,对我来说,是一次与他进行深度精神交流的难得契机。我期待他能够以一种最真诚、最朴素的方式,向我袒露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希望他能在书中,分享他在治学道路上的甘苦,他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人生、关于时代变迁的史诗。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胡适先生的思想精髓,也能从中汲取面对人生挑战的力量和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能够还原时代风貌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而胡适先生,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节点。他的思想,他的主张,他的生活方式,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胡适口述自传》的出现,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一场思想盛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他对于人生、对于学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他是白话文的倡导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对中国教育、政治、文化的贡献,至今仍为人称道。我希望他的口述,能够让我了解到他做出这些伟大决策时的心路历程,他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他最终是如何克服一切,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奋斗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