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金锁记〉、《秧歌》和《赤地之恋》
新读《小团圆》、《易经》和《雷锋塔》
我们看见中国文学评论巨擘夏志清的慧眼
如果没有他的评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能少了沈从文、姜贵、张天翼、张爱玲、钱钟书的名字。
由于他的极力推崇,这些重要作家从此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今天重读中国现代小说,不能忘记夏志清先生!
向中国文学评论巨擘夏志清先生致敬!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界最重量级的学者之一。
欧美汉学界里,以涉猎之广博,影响之深远,而又在批评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志清先生可谓是第一人。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上最大的意义是
开创了西方学院内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
他的思想学说、研究方法、问题讨论
影响了东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方法!
任何有志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者及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夏志清先生以85岁高龄当选2006年7月第26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所有院士皆认为:夏志清先生荣耀迟到三十年。这份荣誉是实至名归的,是早该给夏志清先生的肯定。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都来自夏志清先生的着作。
《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由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先生主编,召集及汇整了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中国的汉学界卓然有成的26位学者专家们,以各自的专业领域呈现出夏志清先生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变与不变,延伸与延异(演绎),播散与推陈出新,开创了「后夏志清时代」的文学典范。他们的参照、辩难、反思,在在凸显了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上的开创之功。本书在夏志清先生专着的基础下,呈现新世纪里现代中国小说研究的动向。全书撰写者有夏先生的门生友人、再传或私淑弟子,也有夏济安先生的学生和故旧,还有与夏先生时相往来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杰出学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数以上的学者都毕业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哥大是夏先生曾经任教三十年的名校,也是夏志清先生的学术发扬光大的重镇。各篇专文的作者也许未必完全遵照夏先生的路数,但他们所念玆在玆的是文学的「史」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所承载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的脉络。
关于夏志清
夏志清(C. T. Hsia, 1921-)
一位在砧板上写作,被誉为中国文评第一人的重要文学评论家,中国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着名学府。1991年退休前,曾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文学29年。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教授。他学贯中西,中英文着作皆极具份量,且影响深远。中文着作有、《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鸡窗集》、《夏志清文学评论集》、《岁除的哀伤》、《谈文艺.忆师友:夏志清自选集》,英文着作有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C.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李欧梵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
庄信正
知名作家
梅家玲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陈国球
香港教育学院语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德威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Michael Gibbs Hill(韩嵩文)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外国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
徐钢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副教授
Carlos Rojas(罗鹏)
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与女性研究助理教授
陈思和
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和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Amy D. Dooling(杜爱梅)
美国康乃狄克学院东亚系副教授
刘剑梅
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John B. Weinstein(吴文思)
美国西萌石大学中国与亚洲研究副教授
Charles A. Laughlin (罗福林)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Ellen Bayard Weedon东亚研究讲座教授
舒允中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古典,中东及亚洲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张恩华
美国麻塞诸塞州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助理教授
孔海立
美国索思摩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电影教授
宋伟杰
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亚洲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同时兼聘比较文学项目
马兵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Edward M. Gunn(耿德华)
美国康乃尔大学东亚中心主任。
Christopher G. Rea(雷勤风)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助理教授
王晓珏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东亚语言文明系助理教授,同时兼聘日尔曼语言文学系与电影研究中心
宋明炜
美国卫斯理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
刘绍铭
前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翻译系讲座教授、知名文学评论家
Michael Berry(白睿文)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东亚系副教授
陈绫琪
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
季进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者简介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30与80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19、20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如此繁华:王德威自选集》、《后遗民写作》、《1949: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e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2004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25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序/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 王德威
第一辑
李欧梵 光明与黑暗的闸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庄信正 追忆夏济安先生
梅家玲 夏济安与《文学杂志》
陈国球 「文学批评」与「文学科学」──夏志清与普实克的「文学史」辩论
陈平原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以中国人的接受为中心
王德威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意义
第二辑
Michael Gibbs Hill(韩嵩文)撰 祝芸译 萍云的狩猎旅行──早期周作人及其性别化的「感时忧国精神」
徐钢 情的现代传承──读夏志清的〈徐枕亚的《玉梨魂》〉
Carlos Rojas(罗鹏) 鲁迅──一个精神上的医生
陈思和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Amy D. Dooling(杜爱梅)撰 张静译 凌叔华
刘剑梅 白薇──歇斯底里的女性写作
John B. Weinstein(吴文思) 中国现代喜剧的「感时忧国」
Charles A. Laughlin(罗福林) 蒋光慈和茅盾小说中的革命与欲望
舒允中 「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及其影响
张恩华 寻找家国之路──萧红
孔海立 夏志清和端木蕻良研究
宋伟杰 小说/罗曼史,中国心灵,与鬼屋啼笑
马兵 想像的本邦──新文学史上的四部奇遇小说
Edward M. Gunn(耿德华)撰 张泉译 师陀──不受欢迎的缪斯
Christopher G. Rea(雷勤风) 钱钟书的早期创作
王晓珏 文学、文物、与博物馆──论沈从文一九四九年的转折
宋明炜 浮世悲欢,此中有人──重读张爱玲
刘绍铭 张爱玲的中英互译──附/轮回转生:试论作者自译之得失
Michael Berry(白睿文)撰 杨倩译 移民、爱国、自杀──白先勇和白景瑞作品中的感时忧国与美国梦想
陈绫琪 世纪末的荒人美学──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与《荒人手记》
附录一/季进 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
附录二/夏志清先生着作目录(宋明炜整理)
各篇作者简介
序
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 王德威
夏志清先生(1921-)是中国文学研究界最重量级的学者之一。1961年,夏先生出版了英文专着《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为英语世界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开下先河。1968年,夏先生再接再厉,出版《中国古典小说史论》(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又带动古典文学界小说文本研究的风潮。以后多年夏先生着述不辍,其中精华在2004年汇编为《夏志清论中国文学》(C. 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欧美汉学界里,以涉猎之广博,影响之深远,而又在批评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志清先生可谓是第一人。
《中国现代小说史》自初版迄今已经五十年。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因为夏先生和其他前辈的开拓之功,已经成为显学。不仅学者学生对晚清、五四以降的各项课题趋之若鹜,研究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尽管论者对夏先生的专书根据不同理论、政治、甚至性别、区域立场,时有辩诘的声音。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另外一部小说史出现相与抗衡,则是不争之实。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典范意义不仅在于夏先生开风气之先,凭个人对欧美人文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信念,论断现代中国小说的流变和意义,也在于他提出问题的方式,他所坚持的比较文学眼光,还有他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为后之来者预留太多对话空间。今天不论我们重估鲁迅、沈从文,讨论张爱玲、钱钟书,或谈中国作家文人的文学政治症候群、「感时忧国」情结,都必须从夏先生的观点出发。有些话题就算他未曾涉及,也每每要让我们想像如果有先生出手,将会做出何等示范。
《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希望在夏先生专着的基础下,呈现新世纪里现代中国小说研究的动向。这本论文集分为两辑。第一辑对《中国现代小说史》成书的时代氛围,研究方法和历史意义做出回顾,并且旁及夏先生的兄长夏济安教授(1916-1965)对现代文学批评的贡献。夏氏昆仲不只学问杰出,在195、60年代政治风浪左右夹攻时,他们所显现的独特立场和风骨也一样值得敬重。济安先生英年早逝,是学界的重大损失。
本书第二辑则呈现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在英美、大陆、香港、台湾的最新成绩。从鲁迅到张爱玲,从沈从文到钱钟书,几乎所有夏先生当年曾论及的大家都包括在内,而且呈现出不同的批评看法。夏先生当年因为种种原因未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内探讨的作家,如萧红、白薇、端木蕻良等,或未曾触及的流派,如鸳鸯蝴蝶派小说,也都有了专章讨论。此外,夏先生也曾对晚清小说的研究开风气之先,影响所及,我们今天论现代文学的起源,皆不能不提五四之前二十年的风云变幻。夏先生对海外及台湾文学的关怀其来有自,本辑内也收入两篇论文,专论白先勇、朱天文等的成就。由是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夏先生心目中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传统」(Great Tradition)更加完备。
本书各篇论文的撰写者有夏先生的门生友人、再传或私淑弟子,也有济安先生的学生和故旧,还有与夏先生时相往来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杰出学者。值得一提的是,半数以上的学者都毕业自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哥大是夏先生曾经任教三十年的名校,也是夏先生的学术发扬光大的重镇。各篇论文的作者也许未必完全遵照夏先生的观点,但他们所念玆在玆的是文学的「史」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所显现的人文精神脉络,仍与先生一脉相承。
目前西方学院里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仍然充斥伪科学化的话语;种种「后学」、「批判」的声音无非与西学主流唱和──尽管中国正在或已经「崛起」。而安享资本主义学院终身俸的左派学者们不时游走世界,指点海内外的革命方向,尤其令人嘿然以对。对此夏先生是过来人。他曾经在五十年前应用过当时西方最流行的批评话语,也曾经厕身196、70年代文学和政治。不同的是,他对文学作为自己治学的本业,从来怀抱虔敬之心。比起迫不及待的谈「越界」跨行、谈「干预」现实的同行,夏先生有所不为的立场反而历久弥新。不少他的批评者自命走在时代前端,对他的研究或政治理念呶呶不休,但又有多少真能像他那样择善固执,发出「真的恶声」?
本书的完成有赖所有论文撰写者的热烈支持,他们是我最要感谢的对象。威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宋明炜教授不辞烦劳担任联络,并费心为夏先生编纂中英文书目,特别值得喝采。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授权他和夏先生的访谈纪录,麻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的张恩华教授在编辑过程中参与协助,在此一併致谢。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兼总编辑林载爵先生热烈赞助本书出版,副总编辑胡金伦先生负责实际编务,没有他们的支持,本书无从问世,谨此亦深表谢意。
夏志清先生好谐谑、好朋友、好美食、好老电影,处处与人为善,常怀赤子之心,提携后辈尤其不遗余力。与先生相近者则知道他对学问的专注认真近乎严厉,对人情世故的看法洞若观火。他的生活其实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波折,但他对生命的热切信念未尝稍息。夏师母王洞女士襄助夏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甘苦备尝,堪称是「夏志清的世界」中的灵魂人物。本书出版适逢夏先生九十华诞,我们谨以此书,为先生伉俪双寿。
读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并存的学术精神。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无疑是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宏大图景。而本书的出现,则意味着后辈学者们在继承其学术遗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性。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思潮下的演变轨迹。是否会梳理出从早期对革命文学的强调,到后来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再到当下愈发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史”的维度,是否意味着对研究历程的回顾与梳理,而“学”的维度,又会指向何种新的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这是否是一本集合了诸多学者对夏先生研究的回应与拓展的书?我设想,本书可能会包含一些对夏先生某些论断的商榷,也可能是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解读,抑或是在新的语境下对被忽视的作家、作品进行重新发掘。这种学术上的对话和碰撞,正是我对严肃学术著作最期待的。它不仅是对一位巨匠的纪念,更是对学术生命力本身的一种证明。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饱含热情的读者,读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这本书,内心涌动着复杂而激动的情感。夏志清先生的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如雷贯耳,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更是奠定了该领域研究的基石,影响了无数后学者。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对这位巨擘的崇高致敬,也填补了我心中一个长久的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全书,但光是标题本身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它不仅仅是对夏先生学术成就的肯定,更预示着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史”与“学”这两个维度。我期待它能够超越简单的史料堆砌,更在于它对学术方法、研究路径的深度梳理和反思。这会不会是一本梳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史本身的书?它会如何梳理不同学派、不同视角的演变,又如何评价这些研究成果的得失?我非常好奇本书对“学”的定义,它是否会探讨如何构建更具活力的研究范式,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和评估那些经典文本?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有望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更深层次的窗户,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这片学术土壤的成长轨迹,以及那些为之付出心血的先行者们留下的宝贵印记。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夏志清先生那部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可以说,没有夏先生的开创性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学术精神的致敬,对文学传统的传承。我好奇的是,本书将如何定义“史”与“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语境下的具体内涵。是关于研究历史的回顾与梳理,还是关于不同研究方法的探讨与创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看到对夏先生研究方法的反思,以及新一代学者如何在继承其精华的同时,又融入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例如,在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是否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些前沿性的学术议题?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部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领域的多样面貌,既有对经典的梳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它将是一次深入的学术对话,一次对文学史研究本身意义的再思考。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涌起一种由衷的尊敬和好奇。夏志清先生的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版图上,无疑是熠熠生辉的坐标。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更是我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绕不开的经典。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精神的传承感。“史”与“学”的并置,让我联想到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史本身的梳理,更是对研究文学史这一行为的深入探讨。我猜想,本书可能会从多个维度切入,既有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宏观梳理,回顾那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也可能包含了对不同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辨析与对话。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新一代学者在继承夏先生学术精髓的基础上,如何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理论来解读和重估中国现代小说。例如,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审视鲁迅、沈从嬿、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又是否会有对被忽视的地域文学、女性文学、底层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性探讨?这本书,仿佛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思想的一次集体致敬,一次对文学史研究未来方向的探索,我已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感受其中的思想碰撞与学术光芒。
评分《中国现代小说的史与学:向夏志清先生致敬》这个书名,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种学术传统的象征,它深刻地影响了数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本书的出现,我理解为是对夏先生学术贡献的致敬,更是一种学术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非常好奇,本书中“史”的维度究竟是如何展开的?是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历程的回溯,还是对小说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脉络的梳理,抑或是两者的结合?而“学”的维度,又指向何方?是对于不同学术流派、研究方法的比较与批判,还是对新的研究范式、理论视角的探索?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可能是一部集结了众多学者智慧的论文集,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回应、拓展甚至挑战夏先生的观点,从而展现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更能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重新审视和评价那些文学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