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背后的历史:西方童话与中国社会(1900-1937)

童话背后的历史:西方童话与中国社会(190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童话研究
  • 西方童话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文学史
  • 文化交流
  • 童话改编
  • 民俗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提起童话,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美人鱼》、《快乐王子》等神奇故事,但往往只是将其视作讲给儿童听的催眠故事。童话与社会历史,童话与文化政治的关系,少有人注意。童话是历史缝隙里生长出来的浪漫之花,它不仅存在于美丽的文学世界,更是一面映射和再现社会历史的镜子。可以说,童话见证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西方童话传统的形成,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文化因子的渗透。同样,二十世纪初,西方童话的中译历程也是一种与社会历史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运用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将西方童话传统的形成和近代西方童话中译,置于社会历史之大框架,从特定的历史语境分析其中的社会文化脉络,探讨浪漫童话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作用。
《风云际会: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1912-1937)》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1912年至1937年这一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动荡与探索的关键时期,深入剖析了活跃于此间的知识群体,考察他们如何应对帝制瓦解后的思想真空、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全书以“知识分子”为核心,横跨文学、教育、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描绘一个复杂多变的知识景观,探讨知识分子在寻求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过程中所展现的多元路径、内在矛盾与最终选择。 第一部分:帝制终结与新文化的勃兴(1912-1919) 本书开篇追溯清末民初的文化断裂与思想断层。在政治上,袁世凯称帝逆流与民主共和的拉锯战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取向。在思想领域,以蔡元培、陈独秀为代表的人物,积极倡导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为核心的文化革新。 本部分详述了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他们大多拥有留学背景或接受过新式教育,对旧有文化体系抱持强烈的批判态度。重点分析了对儒家伦理的“打倒孔家店”式激进批判,以及白话文运动如何作为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重塑知识的传播载体和思维模式。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理想主义和对彻底革新的渴望,但也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纠葛。 第二部分:激荡的十年:思潮的涌入与本土化(1920-1927)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深度介入社会政治实践。本部分着重考察了西方主要思潮——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如何大量涌入中国,并被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所接受、阐释与本土化。 研究了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努力。他们倡导渐进改良,强调个性解放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试图在兼容西方现代性与维护中国特殊国情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本书也细致梳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群体,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如何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转向关注阶级分析和社会结构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此阶段的知识分子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术象牙塔,而是深入到工会、农会、学生运动乃至早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组织中。书中辨析了知识分子在“科学”与“主义”之间的摇摆,以及他们对国家出路问题的不同答案所导致的群体分化。 第三部分: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知识分子的生存与选择(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知识分子群体面临新的复杂局面:政治高压下的言论空间压缩,以及对国家统一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本部分探讨了知识分子在“被收编”与“保持独立”之间的艰难平衡。 一方面,出现了大批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技术官僚式”知识分子,他们参与到教育、财政、实业等部门的现代化尝试中,致力于制度的精细化建设。教育界如蒋梦麟、张伯苓等人,在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文化领域依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文学界,新感觉派、现代主义与左翼文学的并存,反映了对现代生活体验的不同捕捉。史学界,顾颉刚、傅斯年等人对历史学方法的革新,试图在传统史学叙事中开辟新的研究范式。 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时的集体觉醒与行动。从“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尽管在具体路线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但在民族存亡的大是大非面前,知识分子群体最终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完成了从“启蒙者”向“救亡者”的身份转型。 结语:未竟的探索 本书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结束。总结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核心驱动作用,分析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艰难拉扯,并指出他们所留下的理论遗产和实践探索,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复杂而深远的基础。全书通过对个体思想脉络和群体动态的细致描摹,力求呈现出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面貌及其历史价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童话背后的历史:西方童话与中国社会(1900-1937)》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伴随我成长的童话故事。作者以1900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为背景,探究了西方童话是如何在中国传播,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交集。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学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社会心理的深刻剖析。 书中对“匹诺曹”的讨论,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一个渴望变成真人的小木偶,他的变形过程,在中国读者眼中,似乎被赋予了更强烈的“改造自我”、“追求进步”的意味。作者通过研究当时刊登的儿童读物和报刊文章,发现在知识分子和教育者眼中,“匹诺曹”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诚实和听话的教导,更被视为一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及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塑造自身的思考。这种将童话文本与社会现实进行深度联结的研究方式,让我对童话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读罢《童话背后的历史:西方童话与中国社会(1900-1937)》,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里,西方童话在中国悄然传播,并与本土社会土壤发生奇妙碰撞的景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童话故事的引进过程,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来自远方的故事如何被解读、被改编,又如何映照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期待、困惑乃至不安。 书中对于“小红帽”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熟悉的那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在中国读者眼中,似乎承载了更多关于成长、关于警惕、关于女性命运的隐喻。作者通过考证大量当时的报刊杂志、儿童读物,勾勒出不同群体对这个故事的多元解读,有的将其视为危险的警示,有的则从中挖掘出反抗的可能。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童话并非只是纯粹的想象,它们在进入一个新文化环境时,会经历一次深刻的“在地化”改造,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

评分

在阅读《童话背后的历史》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是这些故事?为什么是在这个时期?作者的论述,为我提供了极其详实的解答。他以1900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为坐标,深入剖析了西方童话的引进、传播及其在中国社会激起的涟漪。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回避童话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张力,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呈现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对话图景。 书中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对于贫困、社会不公的敏感神经。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报刊、杂志的考察,揭示了这一故事在中国被翻译、被解读的不同面向。有的将其视为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有的则将其引申为对社会改革的呼唤,甚至有一些评论者,将其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进行对比,引发了关于“同情”与“行动”的讨论。这种深入社会肌理的分析,让我认识到,童话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文本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童话故事,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童话,更是在讲述“童话如何在中国被讲述”。他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图景,展现了西方童话在1900年至1937年这段时期,是如何在中国社会引发讨论,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教育理念、儿童观等产生深刻互动。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灰姑娘”故事的分析。一个在仆役中受尽欺凌的女孩,最终凭借善良和坚韧获得幸福,这个故事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动当时许多中国女性的神经。作者深入探讨了不同报刊杂志、女性刊物对“灰姑娘”的不同解读,有的将她视为励志典范,鼓励女性在逆境中保持希望;有的则对其过于依赖外部拯救的叙事提出质疑,探讨了更具独立自主精神的女性形象的构建。这种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童话故事在传递价值观念时,是如何被社会接受和改造的。

评分

《童话背后的历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童话的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文化碰撞与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作者以1900年至1937年这个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了西方经典童话在中国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演变过程。但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文本翻译和引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土壤。 书中对“白雪公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如何看待西方童话中的公主形象。是赞美其纯洁善良,还是批判其被动等待?作者通过对当时教育界、文学界关于童话的讨论进行爬梳,揭示了这些故事如何被用作教育工具,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政治和道德寓意。尤其是一些教育家,他们巧妙地将西方童话中的人物和情节,转化为适合中国儿童的教诲,这其中既有对西方文化的审慎吸纳,也饱含着对民族文化复兴的深切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