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是一本以追索作家创作现场,彰显台湾新文学与土地空间的关联的好书。文学书写现场,既然具有历史、地理和集体记忆的三层内在性,通过青壮代作家的慧眼、彩笔,进入现场而重建图像,照亮灰暗长廊,重现岁月色泽,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回到作家创作的某一个时间点、某一个关键场所,印证我们阅读作家作品的心得,召唤我们的感动,并且因而更深刻了解文学作家的创作风格、精神和生命,正是这本书最为可贵之处。——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所所长林淇瀁.诗人向阳
作者简介
文讯杂志社
创立于1983年7月的《文讯》杂志,为台湾少数重视文学史料及文学评论的杂志。每期以专题企画方式探讨台湾文学不同面向的表现与发展,更扩及对华文文学、文化层面的关心,不仅肯定前辈作家的文学表现,也重视文坛新秀的努力创新。
《文讯》以「快速报导文艺资讯、准确评析文学表现、深层探索文化问题、生动描绘文人风貌」为编辑方针,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台湾文学研究的重要指标性刊物。
本书所收录的文学创作现场包括作家与社群:
【辑一】
赖和文学足迹,漫布彰化城中
杨逵在东海花园,辛勤垦出文学田亩
美浓笠山钟理和,大地书房有诗歌承传
林海音,台北城南擘画文学事业
关子岭上陈秀喜,以笠园与诗谱成丰美的女性之歌
艾雯在磺溪,细笔勾绘林间小涧
左营叶石涛,旧城墙边刻下台湾文学史
龙潭笔架山下的钟肇政,大河小说正发扬
高雄余光中,诗写海岸,关怀生命与环境
宜兰黄春明,带领儿童剧团,用脚阅读地理
王文兴,一笔一画将文学刻镂在城南水岸
阳明山下张晓风,挥洒出散文风景
溪州诗人吴晟,一锄一笔播下种子与诗歌
台北都会莫那能,以诗歌吶喊自由
【辑二】
南国名士在莱园,结社吟咏阿罩雾
传奇江山楼,大稻埕暗夜里闪烁出文艺电光
台湾文化协会启蒙全台,从文化到社会
琳瑯山阁,诗画兼善的嘉义艺文沙龙
盐分地带儿女,拾笔记录乡土爱僧
武昌街上,明星咖啡馆里筑起文学梦
从左营到台北,创世纪与诗跨越半世纪
耕莘文教院,守护台湾文学与艺术
我个人对于那种“走出去”的阅读体验一直情有独钟,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这本《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体验的期待,而且它似乎将这种期待又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在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一种追寻,一种对已经过去或难以触及的现场的探索。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那些我喜欢的作家,他们可能生活在遥远的国度,或者早已辞世,他们的文字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而这本书似乎在尝试为这个虚拟世界寻找一个真实的锚点。想象一下,能够亲身走到狄更斯笔下伦敦的雾巷,去感受那种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气息,去触摸那些见证了贫困与繁华的古老砖墙,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体验。作者会不会带我们去到那些不起眼的小镇,那里可能是某位诗人度过童年,或者某个小说家寻求灵感的地方?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处理“现场”的变迁,毕竟时间是最无情的雕塑家,当年的文学现场或许早已物是人非,那么作者又将如何从中提炼出那些恒久的文学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阅读”空间,在“阅读”历史,从而更深切地理解文学是如何与生活、与土地、与时代融为一体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它似乎点出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迷人的面向——那些我们看不到,但却真实存在过的“场域”。我一直觉得,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离不开它诞生的土壤,而这种土壤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包含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甚至是周遭环境的气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阅读”那些我熟悉的文学作品。想象一下,去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马孔多的原型地,感受那种拉丁美洲特有的热烈与忧伤,是否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家族的宿命?或者,去到加缪笔下阿尔及尔的烈日下,去体会那种“局外人”的疏离与荒诞?作者在这本书里,无疑扮演着一个“文学考古学家”的角色,他不仅仅是解读文字,更是要发掘文字背后的“物理证据”,那些可能被时间掩埋的痕迹。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不在场”的细节,是如何通过对一个地点的细致观察,来反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颠覆了我以往对某些作品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身体力行的体验,将抽象的文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评分这书名《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一听就让人心生好奇。我一直觉得,那些文字背后,那些我们沉浸其中的故事,总有一个“现场”,一个作者曾经踏足、呼吸、思考过的地方。这本书大概就是在试图捕捉那些“不在场”的文学印记吧。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画面,比如去到叶芝写《艾莲诺拉》时的爱尔兰海边,想象他当时的海风是否吹拂着同样的潮湿空气,那种宁静又带着点忧伤的氛围是否还萦绕在那里;或者是在海明威巴黎的咖啡馆,坐在那个角落,品一杯苦涩的咖啡,试图连接到他笔下那些挣扎与激情的年代。我想象作者会如何像一个侦探,在这些地方搜寻蛛丝马迹,不是为了挖掘惊天秘密,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文字为何会从那里诞生,那些情感为何会在那里滋长。会不会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巷,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却恰恰是文学灵感的源泉?会不会有当地居民无意中透露的轶事,成为了作者解读作品的新视角?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那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当一个地方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文学意义,而那个创造者却已远离,留下的痕迹该如何被触摸和理解。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像是一次对时间、空间与人类情感连接的探索。
评分《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抽离又探秘的意味。我总是对那些“未竟之地”充满好奇,尤其是当它们与文学艺术相关联的时候。我们阅读的文字,往往只是一个凝固的瞬间,而那些被文字所捕捉的“现场”,却是一个流动的、鲜活的存在。我想象作者在这本书中,一定是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姿态,去探访那些文学巨匠们曾经驻足、灵感迸发的地方。例如,去到托尔斯泰庄园,感受他晚年那种宁静而深沉的生活氛围,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他后期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又或者,去到村上春树笔下那些可能存在的,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咖啡馆,去感受那种都市的孤独与疏离。我尤其想知道,当作者面对那些“现场”本身时,会产生怎样的感悟?是失望于物是人非,还是惊喜于某种精神的延续?“不在场”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精妙,它暗示着一种寻找,一种对痕迹的追逐,一种对“曾经在此”的确认。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他的文字,带领我一同进行这场超越时空的文学“旅行”,让我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更能“触摸”故事的脉络,感受文字背后那份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探索的冲动。我一直觉得,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不仅仅是作者脑海中的产物,更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甚至是他脚下的土地有着深刻的联系。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去那些“不在场”的文学现场,去寻找那些被时间悄悄掩埋的痕迹。《我不在的地方》这个表述,极具诗意,它暗示着一种缺席,一种追寻,一种试图在“空无”中捕捉“存在”的努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我喜爱的作家,比如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古都,或者王家卫电影中那些充满东方韵味的街景,我总是在想,如果能亲身走到这些地方,感受当时的空气,聆听当时的声音,是不是就能更接近他们笔下的世界?这本书大概就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那些文学发生过但现在却可能已物是人非的地方。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种“寻觅”的过程,是带着遗憾,还是带着对精神传承的敬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日常观察,来重新解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它们在我心中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