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文学史
  • 编年体
  • 小说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20世纪文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新体白话长篇小说是张资平于1922年2月出版的《沖积期化石》,故本书以1922年2月至1949年10月公开出版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为经,以创作者对该作品的创作阐述以及读者对该文本的接受阐释为纬,作全面史料性的文献编年。

  本书详尽地搜集整理了散见于民国报刊上关于新体长篇小说的短论、广告、序言、题跋、书信、书评等文字,以原文附录与观点摘要的方式加以提炼辑录,创作与批评互动的体式,从第一手资料真实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从发轫到成熟的创作历程与接受轨迹,对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特别是长篇小说研究及其传播接受研究、批评研究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陈思广(1964-)

  男,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中国现当代小说及作家研究。主要着述有《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烽火中的文学史:抗战时期中国小说发展脉络探析(1937-1945)》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实践、思想转向与审美变迁。在国家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与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文学不再是单纯的个体抒情或都市风情描摹,而是迅速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反思社会结构、探索未来出路的强大思想武器。本书不再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性梳理,而是聚焦于战争这一宏大历史事件对小说母题、叙事策略、人物塑造以及文体风格的决定性影响,构建起一幅复杂而立体的抗战文学图景。 本书共分六个主要章节,辅以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史料考证: 第一章:战争爆发与文学的“转向”:从都市到前线 本章考察了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文学创作中心的急速迁移。重点分析了文学阵地从沦陷区都市向大后方及敌后根据地的转移过程,以及这种地理变动对作家群体心态和创作主题的冲击。探讨了“文学救亡”口号下,大量知识分子如何迅速放下过去的艺术探索,投入到民族叙事的构建中。重点分析了早期抗战小说中表现出的“民族大义”与“个体命运”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考察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官方叙事如何影响了主流文学的基调。 第二章:现实主义的深化与“泥土之歌” 本书深入研究了抗战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与深化。与早期五四时期相对聚焦于城市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描写不同,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开始将目光投向广大的乡村社会、沦陷区的普通民众,以及深入敌后的游击战士。本章细致梳理了以塑造底层抗日英雄形象为核心的创作动向,特别是对农民、工人等“被动者”的主动性发掘。通过对数部重要长篇小说的文本细读,展现了作家如何力图捕捉战争对社会肌理的撕裂与重塑,以及在极端困境中人性光辉的展现。 第三章:流亡写作与文化身份的重塑 在沦陷区与大后方之间拉扯的文学群体,产生了独特的“流亡写作”现象。本章探讨了流亡状态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学来保持精神上的不失守,以及这种身份的游移如何催生出对“中国性”与“现代性”关系的新思考。分析了少数在沦陷区坚持写作的作家,他们如何在压制下采取隐晦的象征手法和寓言叙事,以维护文学的独立性和思想的火种。重点分析了不同流亡群体(如迁至重庆、昆明、成都的文人)在文化政策和生存压力下的分化与合流。 第四章:英雄叙事、类型化与通俗文学的兴盛 战争环境催生了对清晰、鼓舞人心的英雄形象的强烈需求。本章考察了抗战长篇小说中英雄形象的类型化倾向。分析了以正面战场军人为核心的“硬汉”叙事与以地下工作者或民间抗日志士为核心的“智勇双全”叙事之间的并行发展。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通俗小说在战时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在文化产品相对匮乏的时期,冒险小说、言情小说等如何承载了民众逃避现实或寻求精神慰藉的功能,以及它们与主流严肃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张力。 第五章:现代主义的回潮与精神内在的探索 尽管主流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救亡”,但现代主义的探索并未完全停滞,尤其是在相对稳定的后方区域。本章聚焦于那些在叙事结构、心理刻画和象征手法上进行革新的作品。探讨了作家如何将战争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内化为文学表达,尝试超越宏大叙事,深入探索个体精神世界的断裂、焦虑与道德困境。分析了少数作品中对传统叙事范式的挑战,以及其在当时主流语境中受到的限制与后世的重新评价。 第六章:解放区的文学实践与新的审美规范 本章将目光转向敌后根据地解放区的文学创作。重点研究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地文学生产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如何构建一套服务于工农兵的文学规范,其核心在于通俗易懂、思想明确、贴近生活。通过考察解放区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本书展现了其在政治宣传、普及教育与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以及这种实践对未来中国文学发展路径的奠基作用。 结语:战争时代的遗产与断裂 本书最后总结了抗战时期文学的总体成就与局限。强调了这一时期文学在思想动员、民族精神塑造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反思了其在个体复杂性挖掘和艺术形式创新上的内在张力。抗战时期文学在宏大叙事中留下的印记,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中国大陆文学的走向,也为理解 20 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关键的参照系。 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者、对战争时期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入文本肌理的分析框架,力求在纷繁的抗战文学史料中,厘清出一条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发展脉络。全书配有大量珍贵版本插图和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可读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导论
凡例
1922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索引   
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面貌,长篇小说是绕不开的关键。它们往往体量宏大,能够承载更丰富的内容,也更能反映出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这本书,恰恰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以严谨的编年体,将1922年至1949年间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的引领下,系统地梳理那些在我心中已经有初步印象的作品,并深入了解那些我闻所未闻但可能同样价值非凡的长篇小说。我尤其想知道,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长篇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点和主题?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全面、更具历史纵深感的方式,去感受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绽放出的独特光彩。

评分

拿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时,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绝对是一部“按图索骥”的神器!我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总喜欢追根溯源,了解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以及它们与时代的关系。这本书的编年体结构,对于我这种有“历史强迫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能想象,从1922年开始,我将沿着时间轴,一步步地“拜访”那些伟大的长篇小说。我想知道,在那个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的年代,作家们是如何用长篇巨著来回应时代的呼唤,又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承载起如此厚重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的出现,意味着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搜集零散的书讯和评论,而是可以直接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文学时间隧道。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优秀作品,并挖掘出更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而《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直接灌输给我某个观点或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扎实、有序的框架,让我能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1922到1949,这三十余年的跨度,恰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关键、也极其复杂的时期。我一直在寻找一条能够理清这段时期长篇小说发展脉络的线索,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设想着,通过这本书的编年体例,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阶段,长篇小说的题材、风格、主题是如何演变的。例如,在战争年代,文学是否会更加关注现实批判?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小说的形式又会有哪些新的突破?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承载着民族苦难与希望的作品,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成为振聋发聩的呐喊。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开启一段深度阅读之旅的邀请函,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不得不说,当我翻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的那一刻,就被它所展现出的磅礴气势所折服。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小说目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以编年体的形式,将1922年至1949年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清晰的脉络般呈现在我面前。每一年的标注,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更是那个时代文化思潮的缩影,是社会变迁在文学创作上的折射。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作家们是如何以笔为剑,以文字为舟,在时代的浪潮中搏击。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引领下,能够系统地梳理那些曾经辉煌过的长篇巨著,了解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感受它们的艺术成就。特别是那些我可能错过的、未曾涉足的作品,能在编年体的清晰指引下,找到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并有机会去发掘它们独特的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零散的文学星辰,汇聚成一片璀璨的银河,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心中一个巨大的空白!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学,特别是那些构思宏大、视角广阔的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但苦于资料分散,阅读体验总是碎片化的。而《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1922-1949)》简直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宝藏之门。从1922年那一个个带着时代烙印的作品开始,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中国长篇小说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如何孕育、成长,并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书目,更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时间长河,每一年的节点都承载着时代的脉搏和文学的呼吸。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书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是哪些作家,用他们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我尤其好奇,那些被历史风沙掩埋过的佳作,是否也能在这部编年史中重见天日,再次被我们所珍视和阅读。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挖掘与呈现,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