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王国维答曰:元杂剧中就有。中国究竟有没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悲剧美学思想?——当然有。本书就试图交出一份较为详尽的答卷。
《中国悲剧美学史》作为《中国悲剧文学史》的姊妹书,计以七编23章的篇幅,首先将中华民族的悲怨精神演进史,从先秦儒家的悲哀原则、汉唐哀曲的审美认识、乃至近古千年的忧患意识与悲愤主流,都进行了总体的归纳。其中以悲为美、忧国忧天下的精神,在中国民族的悲剧意识中特别突出。
元代曲学中的生死命运观,《录鬼簿》中的生存价值观和一些佛法杂剧的救渡理想,将与生俱来的无边苦海、屡试不爽的冤业果报和大慈大悲的慈航救渡整合起来,使得杂剧中悲天悯人的思想在所并有。明代戏曲当中的 “怨谱说”分外突出,讲究戏曲以苦情苦境来打动人心。特别是卓人月在《新西厢序》中谱写出悲剧原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悲世曲论,更加值得珍视。
有清以来,“苦戏”又成为中国式悲剧的代名词,相应的苦旦、苦境与表演上苦旦的哭腔等,都构织出一个苦戏的世界。金圣叹在批点《西厢记》时所提出的 “极微说”与“悲凉感”,也体现出悲剧美学的深度。毛声山父子评《琵琶》记,勾勒出妙在怨悱而不乱的中庸化悲剧境界。
近现代以来,从王国维到王季思,从中国有悲剧论与无悲剧论的争辩,从话剧影视对传统悲剧思想和西方悲剧观念的结合,都体现出中国悲剧美学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谓予不信,本书还附录了百年以来的中国悲剧美学资料索引,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结论是,具备中国特色的悲剧美学思想,不仅与中国悲剧创作交相唿应,同时还成为世界悲剧美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在东方悲剧美学的基本构建中,中国悲剧美学起到了主体支撑的重大作用。
作者简介
谢柏梁
1958年9月生,湖北天门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特聘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戏文系主任。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在多伦多大学、美国佛萨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斯坦福大学等校任访问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大学语文研究会会会长。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过六十万字以上学术论文。出版专着有《中国悲剧史纲》(学林出版社)。《中国分类戏剧学史纲》(台湾商务印书馆)。《世界悲剧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公案戏曲》(东方出版中心)。《〈诗经〉、〈尔雅〉注译》(国际文化交流出版中心)。《中国文学史.明代戏剧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戏剧宗师关汉卿》(上海书店)。《世界古典悲剧史》、《世界近代悲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华戏曲文化学》(南京师大出版社)。主编《影视艺术概论》和《中国影视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通俗读物,其视角非常新颖,不再局限于儒道墨法等显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边缘化的思想流派,比如早期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一些民间流传的朴素的辩证法观念。作者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内容抽丝剥茧,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书中对“无为而治”的阐释尤其令我着迷,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而是探讨了如何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他还举了大量历史上的案例,有些甚至是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细节,但恰恰是这些细节,让“无为”思想的实践有了血有肉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社会运行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思考。
评分近期拜读了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巨著,其中关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非单纯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流。他认为,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心性与宇宙精神的契合。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朝代山水画风格的演变,从魏晋的魏晋风度到宋代的理性写实,再到元明清的文人写意,作者都赋予了独特的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骨法用笔”和“随类赋彩”的讨论,作者将其上升到哲学层面,认为笔墨的刚劲与色彩的和谐,正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体现。书中对山水的描绘,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笔触,仿佛真的能让人感受到山间的清风、溪流的潺潺以及云雾的缭绕。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以及古人对自然万物那份敬畏与热爱。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戏曲艺术的普及读物,书中对“情”的表达方式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从宏大的历史脉络入手,而是聚焦于戏曲中的各种“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唱念做打、脸谱服饰来传递给观众的。书中细致地分析了不同行当在表达情感时的独特技巧,比如生旦净丑各自的表演程式,以及各种程式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逻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唱”的讲解,他不仅仅是分析唱腔的旋律和节奏,更是在探讨歌词的意境和演员如何通过声音来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戏曲名家名角的轶事,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戏园,感受着台上人物的喜怒哀乐,也体会到了中国戏曲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它如何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
评分近期有幸阅读了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专著,其对建筑美学中“虚实相生”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从宫殿庙宇到园林民居的各类建筑,并将其中的虚实关系提炼出来。书中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的结构和形制,更是在探讨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互动关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园林艺术的解读,他认为中国园林就是“以虚托实,以实衬虚”的典范,通过假山、池沼、亭台楼阁的布局,巧妙地营造出超越实际空间的视觉感受,让有限的空间无限延伸。书中的配图精美绝伦,从故宫的恢弘气势到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都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作者还引用了许多古人的诗句和散文,将文学的意境融入到建筑的分析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它让我体会到,中国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构建,更是精神的栖息地。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书,它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着重探讨了“留白”这一艺术手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作者从多个角度剖析了留白如何通过意象的选择、语言的精炼以及叙事的断裂,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意境。书中引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并细致地解读了其中留白的精妙之处。我尤其被书中对“空”的理解所吸引,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并非虚无,而是承载着万物的可能,是情感与哲思的聚合点。这种对“空”的解读,不仅拓宽了我对诗词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庭院,品味着一杯淡淡的龙井,感受着时光的沉淀和意境的悠远。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言有尽而意无穷,才是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