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二十余篇论文,共分四辑,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重要成果。论题集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方面:或研究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观念和理论的中国化,或分析西方作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或探查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或追踪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对所在国文学做出的贡献。这些研究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
作者简介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杂志常务副主编。曾任义大利特伦托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4-2005)。着有《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1997)、《徐志摩与剑桥大学》(2007)、《劳伦斯小说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2007)、《沈从文小说与现代主义》(2009)等,另有译着多部。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World Literature Today》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第一辑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文学关系还是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几点浅识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世界文学观念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两次实践
第二辑 世界文学与中国
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问题
现代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形态分析
中国一九四九年后托尔斯泰研究述评
托尔斯泰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易卜生《玩偶之家》在中国的四种读法
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与中国文学
第三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世界
沈从文在上海──文学与城市复杂关系的一个考察
沈从文与象征主义
徐志摩致奥格顿六封英文书信的发现及价值
张爱玲小说中的戏曲意象
新感觉的解剖──刘□鸥、穆时英的都市小说
周立波:民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
区域文化与乡土文学──以湖南乡土文学为例
陈村小说的叙述问题
第四辑 访谈.读书.记人
与张兆和谈沈从文
钱谷融先生与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的诸种可能──台湾比较学者张汉良教授访谈录
世界文学的诸种可能──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访谈录
艺术功用的后现代诠释──约翰.凯利《艺术有什么用》批评
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
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视野》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让我彻底“刷新”了自己对中国文学认知的旅程。我之前阅读过的许多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书籍,大多集中于对某个作家、某个流派或者某个历史时期的深入剖析,虽然也颇有见地,但总感觉像是碎片化的拼图,难以窥见全貌。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城市蓝图,让我看到了这些文学现象是如何相互连接,又如何共同构成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文学景观。作者在书中对“对话”、“互鉴”、“竞争”等概念的运用,极富启发性。它不再将中国文学简单地看作是西方文学的追随者,而是强调了其在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互动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甚至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的阐释,它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构建民族认同,又如何在此过程中与外部世界发生微妙的联系。这种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许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它们在我眼中不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承载着复杂文化信息和身份认同的载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声音和视角,这种自信和力量感,让我为之振奋。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视野》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总觉得这类书会充斥着晦涩的理论术语,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文学理论,也能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进行阐释,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将中国文学简单地看作是一系列孤立的事件或文本,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于“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辩证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经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是模仿西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图景。中国作家们在吸收西方文学养分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探索自身的表达方式,试图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书中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创作背后的文化意图和全球语境,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例如,书中对鲁迅等作家作品中“东方主义”的批判性解读,让我对这些经典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研究中国文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语境,必须将其置于全球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视野》,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理论读物。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讲授理论,而是像一位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者,用生动的笔触,带领我穿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波诡云谲。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作者并没有将中国文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开放和动态的全球文化格局中进行考察。这种“大历史”的视角,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启蒙”与“反启蒙”的辩证探讨,尤其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简单地将西方启蒙思想视为普世真理,而是审视了中国作家在借鉴和反思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现代性困境”的呈现,它不仅仅是中国作家自身的挣扎,更是全球范围内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普遍性困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又努力寻找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抗争,充满了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而应该看到其在与世界文学的互动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和创新之处。
评分这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视野》简直是我近期最惊喜的一本学术专著了。我之前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总觉得有点模糊,好像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或者是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名著。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之中,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那种相互塑造、相互渗透的动态关系。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作家们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而是在一种复杂的文化博弈中,主动地寻找自身的定位与表达。书中对“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思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中国文学如何在根植于本土经验的同时,又努力去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困境。我曾一度认为,过于强调“世界视野”可能会导致对本土文化精神的淡化,但这本书恰恰相反,它通过展示中国文学如何回应世界性议题,反而更加凸显了其独特的文化根基。比如,书中对于“民族主义叙事”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变迁,以及这种叙事如何与西方文学中的相应思潮发生碰撞与融合,都写得鞭辟入里。这种分析让我不再将中国文学简单地视为“他者”的镜像,而是看到了它自身作为一种主体性力量,在全球文学版图中的活跃姿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我熟悉的中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曾经的创作。
评分读到这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视野》,真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透过狭窄的窗户看世界,突然间推开了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眼前豁然开朗。我原以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无非是梳理梳理那几个名家大家的作品,分析分析他们的风格流变,再扯扯当时的社会背景。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沉溺于文本的细枝末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格局。作者以一种极其敏锐的触角,捕捉到了中国文学在世纪洪流中与世界文学的那些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书中对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探讨,不再是单调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文学案例,展示了中国作家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吸收、消化、再创造,如何在回应西方文学思潮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韵味。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正是本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中国文学并非孤岛,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与世界文学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对话,甚至是一种充满张力的互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翻译”这一环节的重视,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的传递与碰撞。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翻译策略的分析,我看到了中国文学是如何被“带出去”的,又是如何被“引进”的,这个过程充满了策略、误读、以及意想不到的融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文学理解的全新维度,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