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鑑》,简称「通鑑」,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编年体」这种按照时序一年接着一年写下来的史书,可以让读者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效果超过《史记》、《汉书》之类的纪传体。而「编年体」的典范,就是《左传》。司马光认为应该接续《左传》,编写一套上自战国,下至五代,一年接着一年的编年体史书,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事件,宛如一幕又一幕的展现,其中有逐渐兴盛的气势,也有衰败下场的过程。
导读者张元教授告诉我们《资治通鑑》的编辑团队是如何从众多的史料选出他们认为可信、认为应该纳入《资治通鑑》的历史片段──要怎样选取重点,要摘录哪几句话,用怎样的文字陈述等。另外张教授亦强调胡三省是如何解读及注解《资治通鑑》。任何史书上的文字,都有立场、观点和关怀,都是一种「解释」,而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真相表述。当然,不同的解释之中,也有高下优劣之分,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细加辨析。读史的人不能不发挥想像力,遥想当时情景,进入人们心中,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得多一点、深一点。胡三省的做法,就是很好的示范。
我们想回到过去,去看看那展示世运兴衰、人物贤奸,无数精采的、动人的图像与情景。只要仔细阅读那记载着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岁月的篇章,用心去体会许许多多的记录者、撰述者,一字一句写下这些文字时,蕴藏心中的关怀与感动,这些图像与情景就会发生撼动的力量,让我们有所转化,把我们的情志修养带向更高的境界,让我们成为继承传统优良文化,形塑明日理想社会的好公民。
作者简介
导读者:张元
国立清华大学荣誉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着有《谈历史话教学》、《简明中国历史》(合着)以及高中历史教科书多种。
2.0绘者:谢祖华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平面设计系毕业。专业插画家。爱书人、摄影迷。绘有《风岛飞起来了》、《我爱蓝树林》、《红瓦房》、英译本《橘子红了》等书。
我一直是个对视觉传达有着强烈偏好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资治通鉴》》时,便立刻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已经足够精美,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其内容。作者的野心非常大,他试图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呈现《资治通鉴》这部宏伟史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图像仅仅当作装饰,而是将它们置于核心地位。每一段文字的叙述,都紧密围绕着与之相关的图像展开。例如,在讲述某个朝代的疆域时,书中会附上一系列精美的古代地图,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展示中国疆域的变迁;在描述某个重要的仪式或庆典时,则可能引用描绘宫廷盛况的壁画或相关考古发现。这种“以图带文”的方式,对于我这种对文字阅读感到些许疲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解放。我可以通过图像快速抓住事件的 Gist(要点),然后通过文字的补充,深入了解细节。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解读图像时,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他能从一幅看似普通的绘画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并将其与《资治通鉴》的叙述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本书就像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能以一种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去感受历史的魅力。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古代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资治通鉴》》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接触中国古代历史的方式。我一直觉得《资治通鉴》是一部无比重要但又遥不可及的巨著,其晦涩的语言和庞大的篇幅常常让我想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座桥梁,将我与那段厚重的历史连接了起来。它没有直接复制原文,也没有进行大段的白话翻译,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大量的图像资料来辅助理解。我常常是先被一幅精美的古代绘画或是一件栩栩如生的文物所吸引,然后顺着文字的引导,去了解这幅图或这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样不容忽视,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非常善于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决策过程描绘得细致入微。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事件的解读,尤其具有启发性,他会引用多方面的史料,并通过图像的比对,来探讨事件的真相和影响。这本书让我不再是孤立地阅读史书,而是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历史。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看”书,“品”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资治通鉴》无疑是近期让我最为沉迷的一部作品。它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暗示了某种视觉上的盛宴。翻开书页,我立刻被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和精妙的编排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文字叙述与精心挑选的图像资料融为一体。这里的“图像”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涵盖了从出土文物、古代绘画、雕塑壁画,到现代复原图、地图乃至示意图等多种形式,它们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与文本内容互为印证、相辅相成的存在。当我读到关于某个战役的描述时,书中会呈现出当时战场的示意图,甚至可能配有描绘士兵装备的细节图;讲述到某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则可能辅以表现宫廷机构的古代壁画或复原图。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得生动具体,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传记时的手法,通过挖掘相关的画像、墓葬铭文等,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让我能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审视中国古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资治通鉴》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但又难以亲近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部属于历史学家的学术著作。然而,《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资治通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在处理“图像”和“长卷”这两个概念上,玩出了新花样。他不仅仅是堆砌图片,而是将每一幅图像都作为理解《资治通鉴》文本的一个重要线索。比如,当读到关于古代科技的篇章时,书中会展示古代的农具、天文仪器、甚至是建筑模型的设计图;讲到战争场面,则会配以战术沙盘示意图、兵器图谱,甚至还会引用古代描绘战争场面的绘画。这些图像,配以作者简洁有力的文字解释,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生动。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叙事上非常有节奏感,就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作者会选择一些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片段,用图像和文字交织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带领读者去探究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亲眼目睹了那些风云变幻的时刻。它让我意识到,《资治通鉴》的价值,远不止于政治权谋,更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文明的兴衰、一个民族的成长,而这本书,恰恰是用一种最直观、最吸引人的方式,将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传递给了我们。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资治通鉴》的初衷,是出于对“长卷”这个概念的好奇。我想象中,它应该是一部可以徐徐展开,将历史如画轴般呈现的作品。而实际拿到手后,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并非只是将《资治通鉴》的内容简单地“图像化”,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这部煌煌巨著“解构”并“重塑”。作者似乎是在尝试用一种更接近我们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来解读这部经典史书。书中的结构安排非常独特,并非按时间顺序的线性叙述,而是根据主题、事件、人物等进行巧妙的划分和组织。例如,可能会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王朝更迭中的权力博弈”,其中穿插着不同时期政变、宫廷斗争的图像证据;另一个章节则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展示沿途的艺术品、商贸路线图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突出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让读者能从不同的切入点去理解历史的脉络。每当读到一个令人振奋或扼腕的片段,我总能从书页中找到与此相关的视觉元素,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的起伏。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资治通鉴》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史书,更是包含着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宏大叙事,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些被忽略的细节,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