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访录》共有二十一篇,讨论的主题有十三个。其中《原君》、《原臣》、《原法》、《学校》等篇最为近人所注意。导读者王汎森认为最能用来贯串《待访录》各篇大义的是两种政治原理之对立,究竟三代以后的君臣关系、制度设计、法律、兵制……等林林总总的议题,是从哪一种原理出发的,是「以天下为天下之天下」这个原则出发,还是从以天下为帝王之私产出发的?
黄宗羲回答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是认为被他理想化了的「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是两种政治原理之争:一种是天下是天下之天下,是公的、万民的、百姓的,并从此原理出发去思考、规画一切制度。在《待访录》中对君臣、方镇、封建、法律等重大问题的新思考,都是从这个原理出发的。与它相对的是「三代以下」之原理,即以天下为帝王「一家之私」为出发点的思考,对一切事物防之又防、密之又密,而最后归于无效。正因为两种政治原理截然相异,所以黄宗羲要求全变,而不是小小变革,要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即要从原理出发,重新检视两千年来一切的政治设计与政治实践。
《待访录》中所讨论的十三个重大主题,或显或隐都与两种政治原理的根本差异环环相关。这是一本极富刺激性的着作,它对君权的定义,对君臣关系的釐定,对「万民」地位的肯认(recognition),对「国家」与「天下」的区分,对古代的理想政治与当代龌齰失败的政象的对照等,提出非常前卫而犀利的论点。
作者简介
导读者: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着有《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等。
2.0绘者:何季澄
自由插画家。作品常见于杂志、广告,做过制片、唱片设计、商品开发,在海边画了半年壁画后,决定从此当个靠画画吃饭的家伙。
每当我翻开《明夷待访录》,都会被一种强烈的时代回响所吸引。作者提出的“三代以下有乱无治”这一核心问题,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对政治哲学本质的深入剖析。作者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具体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视野和精妙的逻辑。他没有止步于对表象的描述,而是试图去探寻乱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制度的失灵,还是人性的弱点,抑或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深刻的反思,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对社会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阅读《明夷待访录》,如同走入一位智者的内心深处,聆听他对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三代以下”为何“有乱无治”这一命题的探讨感到震撼。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复盘,而是一种对政治哲学精髓的挖掘。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从古至今,社会秩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衡的。书中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治理,乃至人际关系,都有着启发意义。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历史现象,用如此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他对于“治”的理解,并非停留于表面上的安定,而是深入到制度的根基、人心的向背。这种思考的深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对社会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仿佛能直接触及历史事件的核心,并将其背后的逻辑剥离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初读之时,我便被其中对“乱”的定义以及对“治”的期盼所吸引。作者似乎在反复追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从古至今的断裂,是从何种节点开始,社会的秩序逐渐松散,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最终走向了难以收拾的局面。我常常在想,那些历史的洪流,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力量,又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在驱动着这一切?《明夷待访录》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它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历史事实,将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落到实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政治现象的细致辨析,比如对于一些看似合理的制度,作者却能指出其潜在的弊端,这种批判性的眼光,是任何一个关心社会治理的人都应该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当我深入探究“三代以下有乱无治”这一命题时,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进程。《明夷待访录》的作者,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许多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地去思考,去感受。书中的一些论述,对于理解权力与责任、个体与集体、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叹,仿佛作者点亮了我内心的迷茫。这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也让我对未来如何理解和参与社会治理,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完《明夷待访录》后,我的脑海里回荡着一种强烈的共鸣,一种对历史变迁、政治哲学深刻的叩问。作者以一种近乎于“直言不讳”的态度,剖析了自三代以下,为何会出现如此纷乱无治的局面,这个问题本身就足够引人深思。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治理逻辑,需要深入其历史的脉络,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历代君王、臣子、乃至百姓行为模式的洞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又令人警醒的画卷。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深刻理解,对于当下理解民意与政权的关系,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辩证分析中展现出的那种超脱的智慧,他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试图去探寻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制度的缺陷,还是人性的弱点,亦或是两者相互交织的结果。这种审视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