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完稿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是北宋孟元老所着。《东京梦华录》是中国第一部描写都市景物的书,也像一本旅游指南,或者说是购物地图。作者孟元老自号为幽兰居士,里贯、仕履付阙,身世是谜。他在书序中说,自幼追随先人宦游京师,徽宗年间,住在汴京城西的金梁桥西夹道之南,直到靖康之祸,一共住了二十三年。耳闻目染东京之繁盛,北宋亡后,避居南方,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因此他所记的大多是徽宗年间(1102 ~ 1125)的景况,包括城坊、河道、桥樑、宫殿、官署、街巷、寺庙、宫观、酒楼、食店、医舖、瓦舍以及四时节令的风俗,朝廷朝会、郊祀祭典、饮膳起居、歌舞百戏的盛况等等。
张临生教授像个向导,从宫城大内开始,带领我们于当年热闹的汴京转了一圈,徽宗皇帝曾经与百姓在那个建筑物一同观赏表演节目、哪里有脚店、哪里有酒楼、香药店等等,作了趣味性的介绍,使读者感受到了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本书2.0部分,以北宋另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具象且生动的形象,重现了一千多年前「东京」的繁华景象。
本书重点
●多轴心的二十一世纪阅读,打开传说中的书 打开梦想与未来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书展合办巡回演讲
●华文世界十位名家导读
●结合文字、摄影、漫画、插图、图表的新型态出版
●欧阳应霁、林怡芬、张妙如、猪乐桃等图文创作者参与
●台师大、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参与绘图
作者、导读者简介
张临生
现任震旦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博物馆馆长,中原大学兼任教授,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着作有关于青铜器、珐瑯器、琉璃、陶瓷等器物之研究、宋代古器物学之研究、文物典藏管理、博物馆行政管理等论述。
绘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字正道(1085年-1145年),东武人,北宋徽宗的宫廷画师,擅长「界画」。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历时十载所绘成,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画作内容表现出北宋的繁华景观与民俗风情。靖康之难后《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此后几个朝代,在宫廷、朝臣与巨贾之间辗转流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给我的感觉,就像走进一座古老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从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到达官贵人的日常起居,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书中对于各种建筑、街道的描述,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一同展现出来,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习俗、他们的娱乐方式,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份关于“人”的记录,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读《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品味。它不像那种需要费尽心思去解读的书,而是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地去品,去体会其中的醇厚。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方天地,几笔挥洒便能描绘出鲜活的人物。我被书中对于“食”的描写深深吸引,那些关于点心的制作,关于宴席的讲究,关于市井小吃的特色,都让我口舌生动,仿佛能品尝到穿越千年的美味。而且,书中对于“乐”的描写也同样精彩,那些杂剧、歌舞,展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本书就像一部生动的宋朝生活画卷,我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评分《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更是对历史文化细节的惊叹。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宋朝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细节如此丰富!作者对各种器物、服饰、饮食的描写,精准得就像考古报告,却又写得妙趣横生。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阶层人们生活的细致描绘,从王公贵族的奢华宴席,到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都力求真实,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书中对各种娱乐活动的描述也极为精彩,比如点茶、斗草、杂剧表演,这些如今看来略显陌生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仿佛能听到欢声笑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阅读趣味并存,堪称一部了解宋朝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就像一位老友,絮絮叨叨地给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就是这种平实的叙述,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喜欢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东京城的日常图景。那些清晨的市集,午后的茶馆,傍晚的灯火,都带着一种朴实的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的刻画,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个小人物的形象都立体而生动,让人过目不忘。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他们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汇聚而成。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加温和、更具同情心的视角去看待过去。
评分这本《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简直就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刚翻开第一页,我便被拉进了那个熙熙攘攘、灯火辉煌的东京城。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我正漫步在瓦子街,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鼻尖是各种街头小吃的香气。那些描绘市井生活的细节,比如贩夫走卒的言谈举止,绸缎铺里的锦绣华服,茶楼里的说书人,都让我看得如痴如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节日景象的刻画,那些彩灯高挂、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还有烟火璀璨的夜空,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与繁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现代人,而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市民,亲眼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脉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眷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