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虽为学问大家,然向以小说家自居,盖因小说家是创作者,可以如上帝般创世。当然,这个新创的文学世界并不曾脱离作者所生存的现实世界。作者的写作,也只是为了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感慨。钱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向红尘滚滚的人间世望去,他所见到的,只是一个个形影相吊的孤独人和一座座无法逃避的“围城”。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种种冲进或逃出“围城”的努力,也不过是为了摆脱孤独而已。
钱先生是“通人”,学问博大精深,汪洋恣肆,会通中外古今。读他的书,读者常常苦于学力的不足。如今约请学界中的人士,来写纪念这位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匠的文章,人们自然会充分对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做出评估。
编一本纪念钱先生的文集,其意义远远超越了亲朋好友们寄托对钱先生的缅怀之情,更重要的,我们是想通过出版这本文集,再一次唿唤学术界、文化界加深认识钱先生学术贡献的重大价值,进一步推动新生代学人学习钱先生学术成就的自觉;希望他们能够担当起传承与发展钱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宗师筚路蓝缕开创的文化大业的重任。
出版缘起
今年(2010)11月21日是者钱钟书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举办学术纪念活动,编辑出版《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约稿函是春节以后发出的。在很短时间内,编委会就陆续收到稿件五十余篇。年届八旬的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伟志先生冒着酷暑审读全部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再呈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过目定夺。
来稿选录标准:首先,全文应是第一次发表。所有的文章,论题自应与钱钟书先生的研究有关,且言而有据。
作者简介
丁伟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题辞
作者简介
丁伟志 向钱钟书先生学习
第一辑
陆文虎 对钱钟书学术境界的一种理解
柳鸣九 钱钟书先生的精神遗产
袁良骏 钱钟书简论
钱钟书、杨绛散文比较
《管锥编》所蕴涵的社会批判意识
郭宏安 钱钟书与白瑞蒙
第二辑
王水照 钱先生的两篇审稿意见
朱 虹 两位文化巨人的相会
高 莽 怀念钱钟书老先生
许渊沖 忆钟书师
胡木英 父亲胡乔木晚年与钱钟书的交往
董衡巽 钱钟书先生谈美国文学
叶廷芳 钱钟书先生的学者人格
黄宝生 温暖的回忆
张佩芬 “偶然欲作最能工”
黄 梅 和钱钟书先生做邻居
薛鸿时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
钟叔河 钱先生的不忍之心
吴泰昌 深切怀念钱钟书先生
黄伟经 对钱钟书先生的一点忆念
许德政 与默存先生相处的日子
刘世德 回 忆
何西来 追念钱钟书先生
刘士杰 与大师相处的岁月
陈骏涛 特殊年代里的几封书信
胡小伟 钱钟书与电脑时代
钱碧湘 天降难得之才唯恆持者大成
马靖云 欣然于无名劳动
第三辑
钱钟华 我心目中的钱钟书
石定果 追忆舅舅钱钟书先生
潘兆平 真切的思念
何肇琛 怀念四姨父钱钟书
施 亮 记忆的铜镜
杨宏建 与外公钱钟书的点滴交往
第四辑
周振甫 《管锥编》选题建议及审读报告
邓绍基 读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德]莫芝宜佳 “道人出山去”
朱 正 钱钟书先生论“幽默”
季 进 钱钟书先生的“打通”说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孙少华 《管锥编.周易正义》研究的启示
陆永品 《管锥编.老子王弼注》八题
傅 杰 钱钟书先生说《论语》述例
陈福康 钱钟书先生论《心史》非伪托释证
刘跃进 编后记
阅读《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如同走进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的开启,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文集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学术研究、人生感悟、文学评论等多个方面。我尤其被其中几篇回忆性质的文章所打动,它们通过亲历者的视角,勾勒出了钱钟书先生鲜活的生活图景,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人,他的幽默、他的智慧,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文字,让原本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变得更加真实可亲。同时,文集中也有不少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钱钟书先生的学术贡献,例如他在语言学、文学批评等领域提出的独到见解。这些分析,让我对钱钟书先生的学识之渊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献给钱钟书先生的纪念之作,更是一部能够启发读者思考、拓宽视野的优秀读物。它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者,感受他留给世界的宝贵精神遗产。
评分这部《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的愉悦感,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文集中的文章,有的对我来说颇为晦涩,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有的则文采斐然,如行云流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独有的“冷峻”与“幽默”相结合的风格,即使是对最尖锐的批评,也常常蕴含着善意的调侃,让人在被点醒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温暖。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文学批评的篇章,它们不落俗套,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判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角度。读这些文章,我仿佛看到了钱钟书先生本人,他站在那里,眼神锐利,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用他那无懈可击的逻辑和妙不可言的语言,剖析着世间万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问”二字的分量,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思考和人文情怀。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念作品,更是一部传递智慧与精神的经典。
评分我一直对钱钟书先生的才情怀有敬意,他的《围城》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此次偶然翻阅到《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更是惊喜连连。文集中的一些文章,深入探讨了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创作理念,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的独特见解。读到其中一篇关于钱钟书先生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汲取养分,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的分析,让我对他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典故,而是将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体系。此外,文集中也收录了一些学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评价的文章,这些文章都非常严谨,并且引用了大量的例证,足以证明钱钟书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作家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它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学者,是如何用一生去热爱、去研究、去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图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大师精神世界的窗户,让人窥见他那渊博学识背后,对人生、社会、文化深刻的洞察。初翻开,就被那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捧着的是一束凝聚了时光智慧的星光。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经过钱钟书先生亲自打磨的玉石,棱角分明,却又温润如玉。读着这些文字,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的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比喻,任何一个意味深长的反问。他笔下的文字,不似寻常的学究之语,而是带着一种洞穿世事的豁达与幽默,即使是谈论严肃的学术话题,也总能让人会心一笑,继而陷入更深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文学评论的文章,他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的解读,视角独特,见解深刻,常常能颠覆我过往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次与钱钟书先生的灵魂对话,他那睿智、幽默、严谨的风格,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我的思绪,让我沉醉其中,难以自拔。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学、热爱思考的人的珍贵礼物。
评分拿到这本《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的时候,我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钱钟书先生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是璀璨的星辰,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学贯中西,早已深入人心。而这本纪念文集,更是汇聚了众多学者对他的追思与研究,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盛宴。我翻阅了其中几篇关于钱钟书先生治学方法的文章,深感震撼。他那种“书非书,非以为我”的治学态度,以及“通则常不为,通则常识”的求知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知识所淹没,而钱钟书先生的治学之道,恰恰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的是深度、广度,更需要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文集中,还有不少文章探讨了钱钟书先生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文学到历史,从语言到哲学,无不展现了他惊人的学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激励人不断求知的教科书,它让我看到了学问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深度与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