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是中国清代一部关于艺术生活和审美现象的内容驳杂的着作。刊行于康熙十年(1671)。《闲情偶寄》一书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部,其中相当大篇的幅论述了戏曲、歌舞、园林、建筑、花卉、器玩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书中有关戏剧美学的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重要着作。
导读者汉宝德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读书人其精神和美学观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怎么样去游戏人间,寻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过得愉快,活得痛快,寻求的是感官的满足。汉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李渔谈居屋的设计,并归纳出三个美学原则:用人情来表达王道。第一是不要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条新路。如果每个事情还是要回复到中庸之道,那就没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变是很重要的原则。第二点是既要风雅,亦谈庄论,实质上是情理兼备,在追求风雅生活时不忘的礼制,而礼制实际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点是李渔认为非常重要、一再强调的观念,就是要节俭。把这些原则运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经营出富于情致的居住空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十分具体地提出了改善空间设计的建议:房子要有藏垢纳污的空间、要注意日照、建造房子需要善于利用地势、要怎么利用窗户借景等等,即使时代不同,但当中的基本理念直到今天仍是设计者所必须注意的,那就是生活的利便与情趣,汉先生甚至认为李渔是「现代理性主义理论的老祖宗」。
李渔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心灵生活,这种渴求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当中所包含对「美」的坚持,是一种持久、永恆的价值。」
作者简介
导读者:汉宝德
知名建筑师和建筑学者。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1967~1977)、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74~1975)、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1977~1982)、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处主任(1981~1987)、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1987~1995)、国立台南艺术学院筹备处主任(1993~1996)、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校长(1996~2000)、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 (2001)、总统府国策顾问(2000~2004)、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2002~2008)。现职担任总统府资政、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世界宗教博物馆荣誉馆长、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信义基金会董事、台北市文化局顾问、台北市古物审议委员、台北市文化资产审议委员、台北市文献委员、宜兰县公共艺术审议委员等。
2.0绘图 游峻轩
第一次会拿笔时,就把眼前的黄色挖土机给画了下来,彷彿那台黄黄的挖土机也为眼前挖出了一条画之路;画之路有了起点,沿路的风景,都要一一画上。插画作品有《夏之绝句》、《小叶的外星兔》等。
绘图 (网站)欧阳应霁
一个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创作人。时而涂鸦漫画荒谬奇情一心造反;时而登堂入室访亲会友大做文章;或者驻守厨中舞刀弄叉饮饱食醉;或者离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荡终日。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学士及哲学硕士毕业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发表于中港台报章杂志。始终迷恋文字和图像,愿意在两者的微妙关系中纠缠成长,矢志做个贪心的,快活的,认真的跨媒体导游。着有:《半饱》、《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香港味道》等书
《闲情偶寄》这本书,着实让我领略到了明朝文人的别样风采。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生活场景。 我一直觉得,“闲情”二字,是现代人最难得也最奢侈的东西。而这本书,恰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寻觅一份“闲情”。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让我意识到,原来美,就隐藏在那些我们容易忽略的角落。无论是对古玩字画的鉴赏,还是对诗词歌赋的品味,都体现了一种沉静而专注的精神状态。读到关于“收藏”的部分,我更是被作者那种对事物价值的深刻理解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收集物品,更是在收藏时光,收藏历史。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闲情”,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评分初见《闲情偶寄》,便被这书名所吸引,古朴而雅致,似乎预示着一场穿越时光的审美之旅。然而,真正翻开书页,我却被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深深打动。它并非一本僵硬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亲切的方式,为我徐徐展开了一幅明朝士大夫的生活画卷。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关于饮茶的论述,从选器、择水到冲泡的火候,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讲究,仿佛不仅仅是在品味茶的甘醇,更是在体验一种宁静致远的生命态度。又如,书中对园林景致的描绘,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意境,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自然与人工的和谐之美。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美学”概念,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实践,让我这个现代读者也能深深体会到古人的生活情趣。
评分《闲情偶寄》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丢失了与自己对话的时间。《闲情偶寄》就像一股清泉,让我得以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诗意。 书中的许多段落,都充满了生活化的哲理。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以一种分享的态度,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比如,关于养花的章节,从挑选花种到日常照料,都充满了耐心与细致,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否也应该如此,付出真心,静待花开。书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启示,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与追求。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到《闲情偶寄》,我并未抱有过高的期待,想着或许只是了解一些明朝的典故风俗。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生活”本身。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意趣”的探讨。作者并不满足于表面的装饰,而是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韵味。比如,关于美食的描写,与其说是在介绍菜肴,不如说是在品味食物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那种对于食材的考究,对于烹饪的匠心,以及对于进食的仪式感,都让我看到了生活最本质的快乐。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日常的饮食中,多一份用心,多一份对食物的敬意,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
评分读《闲情偶寄》,总让人有种与智者对谈的错觉。书中的文字并非艰涩难懂的古文,而是带着一股温润的文人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生活深刻的洞察与独到的见解。我曾经对明朝的生活方式有着模糊的印象,以为那只是历史书上的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那个时代的人们,即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依然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将生活过得精致而有品位。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雅”的解读。它不是刻意的标榜,也不是矫揉造作的姿态,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一种对事物本质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对书画的鉴赏,还是对器物的选择,亦或是对诗文的创作,都体现了这种“雅”的精神。读罢此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过于匆忙,是否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它激励我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去培养一份属于自己的“闲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