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陶铸国人之精神,冶炼国人之灵魂”的同时,从未忽略对子女的关爱和培养。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其九位子女个个成才。本书是梁启超的外孙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多年对其家人、朋友广泛探访,对作为父亲的梁启超以及他的儿女们的成长历程、所获成就的真实记录。书中披露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如梁启超给女儿寄自己的书法手卷、林徽因为作者买冰棒、梁思庄给已逝丈夫写信等等;还收录了一百多幅梁启超一家的生活照,以及梁启超写于照片的题字及书信手迹、旧居摄影与房屋结构图等,是了解梁氏家族生活的鲜活材料,是近代中国在一个特殊家族中的缩影。

作者简介

吴荔明

  梁启超外孙女,梁思庄之女,北京大学城环系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严父慈母 舐犊情深

1 公公梁启超
—我心目中的“趣味主义者”

2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
—公公和婆李蕙仙

3 记忆中的温馨形象
—我热爱的婆王桂荃

4 东瀛岁月

5 家书抵万金
—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

6 故居风雨话当年

7 北戴河的笑声
—全家欢聚,其乐融融

8 香山脚下亲人眠

满门学子 成就非凡

1 子女个个成才
—他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2 艺蘅馆主人
—大姨梁思顺

3 谱写“凝固音乐”的人
—二舅梁思成

4 病榻上的学者
—三舅梁思永

5 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
—我的妈妈梁思庄

6 默默奉献的达达
—五舅梁思达

7 “燕京三杰”之一:司马懿
—五姨梁思懿

8 投笔从戎的“老革命”
—六姨梁思宁

9 中国第一代“驯火人”
—八舅梁思礼

10 梁启超一家三代的燕大情结

11 艰难的祖国之恋

后记一
后记二

图书序言

5
家书抵万金
—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

梁启超的子女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他的严格教育分不开。他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他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但又不强求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而是反复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他的孩子们性格都很坚强、乐观,有的还很风趣,富有人情味。公公曾说:“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甚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① 他又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① 他的孩子们也得到了他的这种真传,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从不悲观,个个都是胜利者。

“做学问总要‘勐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
从1923年起直到1929年公公去世,他共有5个子女在海外,他非常想念他们。在这段时期,他们之间用大量的书信传递两代人的情谊。他们在信中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他们倾述着彼此生活中的苦和乐、悲和欢,他们互相惦念着、互相鼓励着。信中没有任何说教,只有循循善诱;没有指责,只有建议;每封信中都充满了真挚的爱,这爱变成一种力量,注入了孩子们的生命,使他们不断地奋进。

从公公在信中对子女们的称唿足见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指二舅思成、三舅思永)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孩子们”⋯⋯

公公教给孩子们做学问的方法,要求他们不仅要注意专精,还要注意广博。1927年8月29日他给二舅的信中说:“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② 公公在给我妈妈信中写道:“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据你三哥说,你近来看文学书不少,甚好甚好。你本来有些音乐天才,能够用点功,叫他发荣滋长最好。姊姊来信说你因用功太过,不时有些病。你身子还好,我倒不十分担心,但做学问原不必太求勐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我方才教训你二哥,说那‘优游涵饮,使自得之’,那两句话,你还要记着受用才好。”①

公公还对二舅思成这样写道:“凡做学问总要‘勐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炖的工夫。不独于你身子有益,即为你的学业计,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务要听爹爹苦口良言。”①
公公不断地鼓励指导孩子战胜学业上的困难,继续前进。

二舅思成一度在学习上怀疑美国的死板仿古教学方法,担心自己学不到设计方法而成为画匠。1927年2月16日公公在给二舅的信中说:“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他在信中还教导二舅“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要他“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②

公公非常重视培养子女的实践能力,具体指导他们加强外围知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