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运用女性主义、心理学、社会学、主题学及文本细读等批评方法,对于自古至今、尤其是对20世纪中华女性文学(包括台港地区与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从文学与美学的角度,作出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与评论;对于自古至今的女性文学以及一些曾经被历史所遗忘的女性作家,重新予以审美观照并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作者简介
钱虹
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现任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兼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主义及文学、台港澳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等研究与教学。着有《文学与性别研究》、《女人.女权.女性文学》、《缪斯的魅力》、《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合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主编之一)、《香港文学史》(合着)、《台港文学名家名着鉴赏》(合着)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4中《文学与性别研究》获第二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专着类奖;《女人.女权.女性文学》获「首届龙文化金奖二等奖」;《缪斯的魅力》获「第三届龙文化金奖优秀论着奖」。
序:关于「女性学」及「女性文学」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章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一节 女权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思潮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主要使命
第三节 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
第二章 妇女地位的沉沦与古代女子文学的命运
第一节 从汉字构造看女性的命运沉沦
第二节 从汉语辞汇看妇女的「贱内」身份
第三节 封建文学史对女子文学才华的贬抑
第四节「竞雄」与传统女子文学的终结
第三章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轫期的考察
第一节 五四新女性作家群崭露头角
第二节 中西合璧的高等教育背景
第三节 生逢其时的时代文化思潮
第四节 平等和谐的两性文化氛围
第五节 幸与不幸:文学史的评说
第四章 黎明时分林中的三枝响箭
第一节 青春的觉醒与时代的鼓点
第二节 「鸟儿」飞翔与「扬子江」豪情
第三节 启蒙的文学与济世的「药方」
第四节 抒情的色彩与小说的「问题」
第五章 人生的探寻与「自我」的表现
第一节 苦闷彷徨的时代悲音
第二节 「游戏人间」与忧患意识
第三节 「知识女性小说」与「自我」画像
第四节 直觉、感性的五四女性心态
第六章 「爱的哲学」:真、善、美的颂歌
第一节 「真理就是一个字:『爱』」
第二节 「爱的哲学」之思想内核
第三节 「圣母颂」与母爱情结
第四节 「童心曲」与自由颂歌
第五节 「自然赞」与「美的图画」
第七章 爱情的浪漫与女性的「胜利」
第一节 「争自由恋爱」的辉煌曙色
第二节 从爱情童话到性爱小说
第三节 「灵的交融」与「晶莹的爱」
第四节 恋的忠贞与情胜于欲
第五节 苦涩的相思与性爱的苦闷
第六节 「食欲的根柢比性欲还要深」
第八章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三重矛盾关系
第一节 女权与社会的矛盾
第二节 女人与革命的关系
第三节 女性与男性的纠缠
第四节 重提五四女性文学
第九章 「灰色眼睛」与时代徽记
第一节 形成「灰色眼睛」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蕴于社会苦难的忧患意识
第三节 带着忧患特征的时代徽记
第四节 忧郁与感伤:美学趣味的结晶
第十章 「最美的收获」与「最可恶的母亲」
第一节 《金锁记》为何「四度易稿」不断重写?
第二节 李家「故事」?胡家「庶母」?
第三节 曹七巧:「最可恶的母亲」典型
第十一章 当代女性作家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撷取生活激流的朵朵浪花
附录: 在弯弯的小路上走到「草原的尽头」
第二节 「寻找诗情画意」的优美失落之后
第三节 雾,在她的笔端缠绕
第四节 女性写作的「私人化」倾向
第五节 「小说是作者的一个个梦」
第十二章 台湾女性文学的发轫及其主题
第一节 历史机遇:台湾女性文学的首度繁荣
第二节 绵绵乡愁:怀乡文学的滥觞与忧伤
第三节 女性悲剧:婚姻恋爱的视角与命题
第十三章 台湾女性文学的奇异与诡异
第一节 三毛的「故事」:阅读的误区 附录: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
第二节 与死亡为伍的爱情奇葩
第三节「少年时代的第一曲恋」
第十四章 从「灰眼黑猫」到「慧心莲」
第一节 悲剧命题:「不幸的夏娃」
第二节 谐剧人物:「落难的尤物」
第三节 活剧纪实:「自在的女人」
第四节 歌剧上演:「自觉的信女」
第十五章 五四的女性与「香港的女儿」
第一节 妇女命运:题材的绵延
第二节 女性悲剧:主题的「变奏」
第三节 婚恋方式:小说的新质
第四节 纵向比较:特色与格局
第五节 再作比较:大家与小我
第十六章 香港的女性婚恋小说面面观
第一节 婚恋观念:开放与守旧
第二节 婚恋行为:自由与拜金
第三节 婚恋实质:无爱与纵欲
第四节 婚恋趋势:独身与同居
第十七章 香港散文天地的另一半
第一节 温柔敦厚成昨日黄花
第二节 写景状物中的女性情怀
第三节 亲切温馨的人间烟火气息
第四节 女性散文不是松散之文
第十八章 海外华人女性文学的新天地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与「浪漫写实」
第二节 为情者简约而写真
第三节 缪斯赐予的典雅与睿智
第四节 偶遇的真情与诗意
跋
读《灯火阑珊:女性美学烛照》这本书,最令我动容的是它对“女性的梦想与追求”所给予的理解和肯定。在很多情况下,女性的梦想常常会被“现实”所羁绊,被家庭、被社会所定义,仿佛女性的价值就应该围绕着他人来展开。但这本书却坚定地告诉我们,女性的梦想同样是珍贵的,是值得去追求的,无论大小,无论平凡与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女性的韧性”的描写,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而是那种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选择站起来,继续前行的默默坚持。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不忘初心,为自己内心热爱的事业而奋斗的女性。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它鼓励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要因为别人的目光而否定自己的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最真诚的倾听者,它理解你内心的渴望,也为你加油鼓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勇气,更加坚定了去追寻内心真正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相当巧妙,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如同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漫步,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展品。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探讨“女性的智慧与洞察力”时,所呈现出的那种非凡的深度。它并没有将智慧局限于学历、成就,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在情感交流中,在面对困境时,女性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观察力、敏锐的判断力,以及包容与坚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女性之间的联结”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一种超越血缘、超越身份的,基于理解、支持和共情的深层关系。这种联结,往往是无声的,却有着惊人的力量,能够支撑女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坚定。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将宏大的主题变得贴近生活,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身上潜藏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女性身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闪光点,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在身边默默付出的女性。
评分读完《灯火阑珊:女性美学烛照》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女性的美。以往,我们谈论美,似乎总离不开外在的妆容、身材,或是某种刻板印象中的“温柔”“贤淑”。但这本书却像一盏温和而明亮的烛光,悄悄地照进了女性内心深处那些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情感和体验。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去定义什么是“女性美”,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腻的观察,一个个引人深思的片段,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品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脆弱”的解读,它不再是负面的标签,而是生命力的一部分,是通往深刻理解和共情的桥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作者笔下却被赋予了动人的光彩,仿佛连街角的雕塑、老旧的唱片,都因为被女性的目光所触碰,而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美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内在的,是流动的,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历息息相关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它不评判,不教导,只是静静地陪伴,引导你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身上那些被忽略却同样闪耀的光芒。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了一束微弱却坚定的烛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感受其中的细微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是那种直接抛出观点、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想”的论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艺术的长廊,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女性的创作与自我表达”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那些声名赫赫的女性艺术家,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被历史尘埃掩埋的、默默无闻的女性创作者的故事。她们的笔触,她们的色彩,她们的旋律,虽然可能不曾被大众所熟知,却同样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个体的心灵。阅读这些故事,让我深切感受到女性创造力的强大与顽韧,也意识到那些被“主流”所忽视的声音,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留白”的运用,它不是空洞的,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感受、经历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留白”的美学,也恰恰体现在了女性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那些看似沉默的等待,那些看似无为的积累,最终都可能孕育出惊人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学会了在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留下一片宁静的角落,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灯火阑珊:女性美学烛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女性身体”的重新审视。我们从小到大,似乎总被灌输着一套关于身体的标准,要么是过于纤瘦,要么是过于丰腴,好像身体就应该是某种“模型”。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打破了这些固有的枷锁。它让我们看到,女性的身体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史诗,从青春期的青涩,到孕育生命的丰盈,再到岁月沉淀的痕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形态,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衰老”的解读,它不再是令人恐惧的衰败,而是生命智慧和阅历的沉淀。那些皱纹,那些斑点,都像是时光在肌肤上留下的勋章,诉说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的笔触非常温柔,却又充满了力量,它鼓励我们去接纳和爱惜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身体带来的喜悦和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虚幻的完美。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开始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身体,也更加懂得欣赏身边不同身体形态的美。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