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理论创新
  • 文化研究
  • 学术前沿
  • 转型期文学
  • 中国文化
  • 知识分子
  • 学术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吴宏一

  台湾高雄人,1943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中正大学筹备处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曾主编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审顾问;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等。

  已出版:《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论语新绎》《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等专书二三十种,学术论文约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新文艺创作,出版过《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给别人》等诗文集,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语文教科书。

寰宇寻踪:全球视野下的文化景观与文明互鉴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并重的文化地理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专著。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学体系内部的困境与突围,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文明形态间的碰撞、交融与各自的独特发展轨迹。全书以“寰宇寻踪”为核心理念,旨在构建一个多中心、多维度的文化交流网络图景,探讨在跨国界、跨语境的背景下,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命题与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第一部分:文明的地理坐标与历史回响 本书的开篇部分,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特定文明的底层思维结构与审美取向。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历史叙事,转而采用空间分析的视角,考察了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以及高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独特文化基因。 板块漂移与思想塑形: 考察了欧亚大陆板块的地理张力如何催生出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辨传统,例如,东方儒家思想对“群体和谐”的强调与西方以古希腊为源头的“个体理性”探索之间的分野。我们通过对早期神话体系和史诗传统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地理隔离如何固化了不同文明对“时间”和“永恒”的理解。 丝路与琥珀之路: 重点分析了古代贸易路线在物质交换之外,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的流动。从波斯萨珊王朝的工艺图案如何影响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到佛教的传播路径如何重塑了东南亚的信仰图景。这里呈现的不是简单的“影响”,而是深刻的“重构”,即外来元素如何被本土文化吸收、消化,并生成新的文化意义。 殖民遗产与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重构: 这一章节聚焦于现代性冲击对非西方文化结构造成的剧烈震荡。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殖民权力对文学主题的压制,而是深入剖析了被殖民者如何在语言的“他者性”中寻找自主发声的“在场感”。例如,探讨加勒比海作家如何通过“克里奥尔化”的语言实践,瓦解殖民母语的绝对权威,建构起一种复合型的文化身份。 第二部分:艺术形态的跨界移植与适应性演化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焦点从宏观的文明地理转向具体的艺术媒介和形式,探讨文学、视觉艺术乃至音乐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异性”。 叙事模式的“拉马克式”继承: 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化中核心叙事母题的演变。例如,探讨“英雄之旅”这一原型如何在西方文学中固化为线性成长模式,而在东方某些叙事传统中,则倾向于“循环往复”或“顿悟与回归”的结构。我们着重研究了当一种叙事模式被移植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时,其内在逻辑如何为了适应新的接受群体而发生结构性调整。 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实验: 现代主义思潮虽然起源于欧洲,但其在不同国家产生了异质化的结果。本书深入比较了日本“新感觉派”对西方意识流技巧的本土化处理,以及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如何将欧洲的现代性焦虑与美洲的奇幻民间传说熔铸一炉,创造出一种既现代又根植于本土经验的独特书写方式。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现代性概念本身的一次文化反诘。 图像转向与文学的视觉转向: 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和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学文本的冲击与赋能。电影、摄影、网络文学等媒介的兴起,如何迫使严肃文学重新审视自身在时间与空间表达上的优势。我们考察了诸如“网络迷因”和“模因传播”现象,如何成为当代文化中一种新的、去中心化的“民间文学”,以及传统文学如何从中汲取灵感,尝试构建更具即时性和互动性的文本。 第三部分:翻译的伦理、权力与文化生产 翻译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的核心环节,本书将翻译理论提升到伦理学和权力批判的高度进行审视。 “归化”与“异化”的悖论: 细致分析了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在不同文化接触点上的得失。当译者倾向于“归化”时,是否牺牲了原作的“异质性”和挑战性?当坚持“异化”时,又是否使得作品对目标读者变得晦涩难懂?本书以具体案例(如对特定哲学概念或宗教隐喻的翻译实践)论证了翻译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选择与权力部署。 翻译者作为“文化中间人”: 探讨了翻译家在文化传播链条中的能动性。在冷战时期,特定的政治立场如何影响了对某种外国文学的“选择性引入”?在当代全球文学市场中,哪些作品被选中进行翻译,其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隐性的“文化市场标准”?我们认为,翻译过程是对文化“价值”的一次再分配。 文学“世界语”的建构与消亡: 探讨了在后殖民时代,人们对建立一种普遍适用的“世界文学”概念的渴望与警惕。本书认为,真正的文化互鉴并非在于寻找一种统一的、超越差异的“世界文学”,而恰恰在于尊重和阐释差异,使得每一种“地方性”经验都能在全球视野下找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结语:走向共存的未来叙事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未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而是倡导一种“批判性参与”的态度。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文化间的交流已不可逆转,但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对彼此历史语境和独特表达方式的深刻理解之上。唯有深入“寰宇寻踪”,理解他者的复杂性,我们才能避免文化上的自我封闭或盲目同质化,共同书写一部更具包容性与动态平衡的人类文明互鉴史。本书适合文学理论研究者、文化人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以及所有对全球文化格局抱有深切关怀的读者阅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三
壹、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七
贰、中国文学演变中的时间意识 五七
参、中华文化的文学省思 六七
肆、传统文化与古籍整理的现代化 九一
伍、唐宋诗词中的颜色字 一一三 ─以欧阳修的一首七绝为讨论重心
陆、谈几首描写人生的浣溪沙词 一五七 ─为迦陵师八十寿庆而作
柒、论文学的独特性与共通性 一八五 ─从香港文学的跨地域性说起
校后记 二○九

图书序言

前言

  收录在这本书里的七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下列的学术期刊及论文集中,兹依序说明如下:

  第一篇(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原是一九九九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就职典礼上的讲稿,除了学校出版专册之外,初稿曾经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不久又增订附注,修订稿发表于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一九九九年第六期。该文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在思想文化的新旧冲突下,在政治社会的急遽变迁中,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文中分别从文学观念、理论系统、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思考如何寻找出路。收入本书的,是后来的修订稿。

  第二篇(中国文学演变中的时间意识),原是二○○一年十二月参加上海复旦大与南京大学合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论坛」、美国史丹福大学主办的「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现代诠释学术研讨会」、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主办的「人文学研讨会」上,先后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若干观点报告,但都因篇幅短,时间不够,讨论不能深入,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二○○二年六月,北京中华书局主办「廿一世纪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我才在忙碌之中,再度笔之于书,提供与会学者参考。后来此文就收在该局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我多年来所从事的经典普及工作,其动机信念俱见于此。我非常希望有人作更宽广更深入的讨论。

  第五篇(唐宋诗词中的颜色字)和第六篇(谈几首描写人生的浣溪沙词),都从比较所谓「现代」的观点来析论传统旧诗词,分别用来纪念郑因百老师的百岁冥诞,和庆祝叶迦陵老师的八十华诞。他们都是我一直敬爱感念的老师,无论是治学或为人,都曾给了我很多启发。前者发表于二○○五年台大中文系主编的《郑因百先生百岁冥诞纪念论文集》以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二○○七年春之卷。在此之前,曾以同题在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校,演讲过主要的内容。后者发表于天津南开大学二○○五年十二月出版的《叶嘉莹教授八十华诞暨国际词学研讨会纪念文集》。在此之前,也曾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办「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初稿发表于香港《明报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二期,后来全稿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该文讨论中国文学史上有关「古」与「今」、「新」与「旧」的一些观念。第一、二篇谈的是有关中国文学的问题,第三、四篇所谈的,则是从较宽广的文化观点,来看待中国文学应该如何承衍传统,迈向现代。

  第三篇(中华文化的文学省思),原是香港中文大学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主办「中华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后来收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年所出版的《中华文化与廿一世纪》论文集中。这一篇论文,和我为台北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中山文库」所写的(从人文化成到文学转型)一文,是姊妹篇,观点相近,繁简则颇有不同。因版权所限,(从人文化成到文学转型)一文,暂时不能收入本书。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古籍整理的现代化),是我多年来从事经典古籍如何普及化、如何现代化时常常思考的问题。我常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有些人根本不看经典古籍,认为只要是传统的东西必然落伍;一个是有些文史研究者,瞧不起注释译介的文字,认为那没有学术价值。所以这篇论文,虽然在一九九九年,曾分别在香港大学以同题在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校演讲过。当时的反应都颇为热烈,有些师生在听后也曾给了我一些宝贵的意见。

  第七篇(论文学的独特性与共通性),是我应香港艺术发展局二○○六年香港文学节「两岸三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而作。除了发表在该局专册之外,也发表于香港文学研究出版社《文学研究》二○○六年秋之卷,以及《北京大学学报》二○○七年第六期。有的是转载,有的则文字经过修订。在香港教书多年,担任艺术发展局审批员及顾问多年,这是我唯一为该局所写的论文,从中应可看出我对两岸三地近现当代文学的一些看法。

  从第一篇到第七篇,尽管题目不同,内容讨论的重点也不一样,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它们所谈的,都是有关中国文学的「古」与「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以及文学研究所遭遇的困难和如何寻求出路的问题。所以,我把它们合在一起,汇为一集,以首篇命题,来贡献给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同时就正于学界先进。

吴宏一 自序于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精神的载体,是其文化基因的传承。中国文学,承载着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本应是耀眼的存在。然而,近年来,总感觉在学术界,有些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显得有些“老生常谈”,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突破性的进展。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碰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对这些“困境”的深入剖析,例如,是不是有些研究方法已经过时?是不是过于强调西方理论的引入而忽略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特点?是不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出路”。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经典,发掘其被遗忘的价值?是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数字人文,来革新研究方式?还是需要我们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拓宽研究的视野?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术的书,更像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学未来的集体对话,我渴望从中获得启发,也希望为这份对话贡献一份自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说实话,光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学浩如烟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近年来,似乎总能听到一些关于“研究瓶颈”、“人才断层”、“创新乏力”的声音。这本书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疑虑。我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在这片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他/她一定看到了很多我们这些旁观者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更重要的是,他/她并没有停留在抱怨,而是积极地去思考“出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究竟面临着哪些深层次的困境,是学科本身的局限?是时代发展的冲击?还是方法论上的滞后?更让我期待的是,作者提出的“出路”究竟是什么?是全新的研究视角?是跨学科的融合?是技术的赋能?还是回归文学的本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清晰的指引,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现在与未来,也为我自身对文学的思考提供新的维度。

评分

在我看来,文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突破和创新的能力。当一个领域的讨论变得趋同,当研究方法缺乏革新,自然就会显现出“困境”。中国文学,拥有如此深厚的底蕴,理应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但近年来,我确实也感觉到了一些研究上的滞后和瓶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非常及时。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前中国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几大关键困境,或许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不足,或许是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亦或是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不够。而“出路”的提出,更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文学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讲好中国文学的故事。这本书,如果能为中国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思路,那它无疑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希望它能引导我们走出迷茫,找到通往更辉煌未来的道路。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觉得有些沉重,毕竟“困境”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不乐观的色彩。但是,随着我翻开这本书,我逐渐被其中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非常坦诚地剖析了当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种挑战,从宏观的学术生态到微观的研究方法,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具体研究案例的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困境”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且,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描述,而是积极地探索着解决之道。作者提出的“出路”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具有切实可行的建议,甚至是一些充满启发的思路。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研究现状的一次诊断,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对于文学研究的思考,并且可能改变我们看待文学的方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可能不是那种轻松易读的小品文,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字斟句酌去品味的学术著作。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经常会接触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然而,正如书名所暗示的,我偶尔也会感到中国文学研究似乎陷入了某种僵局,很多讨论都围绕着一些经典作品,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并不算太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它似乎直面了这个问题,并且试图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猜想,作者可能对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指出了那些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或许,书中会对一些普遍存在的“研究套路”提出挑战,鼓励学者们跳出舒适区,尝试新的理论框架或者研究方法。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这些“困境”,是理论上的困境,还是实践上的困境,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所谓的“出路”,又会是何种模样?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中国文学研究更广阔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