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谷行人,日本现代知识分子的前卫标竿。
他是下笔犀利的文艺评论家,跨越文学、经济、历史、哲学等多元领域;他是后现代思想的主要宣导者,对全球权力结构有深入研究;他是左翼批判理论家,不断思索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消长;他更是革命行动的实践者,从一九六○年就参与斗争行动,热衷公共演说,还曾筹组NAM运动,鼓励成立各种小型共同体,与国家和资本对抗。
《柄谷行人谈政治》以访谈形式,完整呈现柄谷行人的理念精华,全书从日本六○年安保斗争、六八年热血沸扬的抗争运动谈起,一路谈到他如何走上思想家之路,思索历史的力量及其反覆性,如何解析当前的国家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九一一后的世局变化,并倡议小区域个体的团结与对抗之道。
柄谷行人的前卫批判观点,深具启蒙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已站在世界洪流之中,个体和社群如何产生力量,例如消费者用钞票投票,对商品、企业行使罢免;区域性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团结互利,对抗大财团资本怪兽,这些提案,都可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对抗洪流的生活革命之道。
作者简介
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
访谈纪录
生于1941年,日本当代思想家、文艺评论家。1960年代参加反安保运动;1969年以讨论夏目漱石的〈意识与自然〉获得第12届群像新人文学赏。
初期以文艺批评为主,1973年日本新左翼运动衰退后,重心逐渐移向理论与思想工作。近年来站在亚洲边陲的位置,持续探讨「国家」、「资本」、「国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为对抗之理念,2000年曾组织 NAM(New Associationist Movement)。
曾任日本医科大学及法政大学教授,并先后受邀至美国哥伦比亚、耶鲁、康乃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尔湾分校等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02-2006年间任日本近畿大学国际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
重要着作有《伦理21》、《柄谷行人论政治》(以上二书心灵工坊出版)、《近代日本文学之起源》、《超越的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迈向世界共和国》以及《世界史的构造》等书。
小岚九八郎
访谈纪录
作家、诗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大学时期即投身学生运动。1994年以《刑务所物语》获得吉川英治文学新人赏。
【推荐序】柄谷老师教你第一次逃狱就上手──卢郁佳
译序──林晖钧
第一章 六○年安保斗争与全共斗运动
1.一九六○年与一九六八年的差异
2.社会主义学生同盟的重建
3.安保斗争以来的观察
第二章 思想家之路
1.六○年代
2.走上文学批评之路
3.一九七五年前往美国
4.朝向后现代主义批判
5.一九八九年走向康德
6.波斯湾战争时期
7.新Association
8.九一一事件的当时
第三章 现状分析
1历史与反覆
2为什么以一百二十年为週期?
3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4.帝国与帝国主义
5.革命与和平
6.如何因应日本的现况
第四章 关于文学
【访谈后纪】折服于柄谷行人先生的热情──小岚九八郎
【附录】「一九六八」大事记
推荐序
柄谷老师教你第一次逃狱就上手 卢郁佳 金石堂连锁书店行销总监
「问题是,以往我国国民头上张着十重二十重看不见的网,现在国民还没有完全从那些咒缚中解除。」「顺应时势的心理,限制了日本现在的民主。」「不断对权力问『why』,民主才会稳固扎根。」──丸山真男
台湾有三大风土病:肝炎、近视,如顽垢随处黏附的封建流毒。新闻充斥「小S拼生男」之类的过敏原,「事业线」报导之多,定位客层显然是我的小脚曾祖母(殁)而不是我:百年前台湾娶媳,不问新娘美不美,而问脚是不是够小,小脚就是美。当年的「事业线」就是裹脚布,今天也一样。想知道人权上台湾离二十一世纪有几光年远吗?比如说,西班牙根本没有丑女这种概念,不管谁只要肯笑一下就是美女了,大把男生追求;而台湾是所有人最好都识时务假设自己是丑女,不进则退,各种裹脚产品训练女生自恨不够拼,不够美,不够瘦,不够聪明,不够笨,不够随便,太随便,哪个理由都可以,重点是说服妳接纳自己地位低贱,相信每天吃屎都是自找的。这个秘密就是:今年并不是民国一百年,其实是宣统一百○二年。每天醒来就发现自己又回到这个恶梦之中继续接关,老子在这里连一分钟都活不下去,只能咬牙发誓:我一定要逃出清朝。
如果这是《基度山恩仇记》,柄谷行人就是住我隔壁的资深牢友。这是《绝地任务》,柄谷就是识途老囚史恩康纳莱。在《笑傲江湖》就是任我行,关在西湖地牢刻他的吸星大法,等令狐沖来学。啊啊!不管怎样他都要帮我逃出生天。
一开篇,柄谷说「法国的现代思想,其实是一种政治挫折的表现。现实上做不到,所以就转移到观念的世界里进行革命」,「认为如果改变了对世界的解释,世界也会跟着改变」;德国的观念论,也是知识分子无法跑上街头革命、困居书斋所产生,反而引领了康德到马克思飞跃的哲学革命。
这是柄谷在历史上对应的本命星座,他选择继承的事业。他大学时参与学运,目睹千载难逢、直接民主改变国家的浪漫希望;但像《九降风》等青春电影总急转直下、成员意外猝逝,前学运共产主义者竟以恐怖份子式的帮派清理门户、自相残杀新闻震惊社会。新闻画面应该会用爆裂字体打上「变调的青春!!」之类蠢话吧。同为学运世代的村上春树,至今都还把「这种人」拿来充当小说《1Q84》中的大魔王角色。在结局带塞过程之下,可想而知,共产主义、马克思当时是怎样免斗就自然臭,人人掩鼻,被舆论作废盖「无效」。柄谷却没有划清界限,默默捡回来洗干净,想办法利用,也就是做解释工作,让马克思继续替大众照亮这个时代的真相。
他一再阐释,在商品供过于求的世界,企业为了继续卖掉人们已不需要的商品,陷入互相胁迫的技术革新。举例说明,苹果公司挑起业界「更轻、功能更多、更便宜」的军备竞赛,宣布该丢掉笔电、买iPhone;丢掉iPhone 4,买iPad 2;丢掉iPad 2、买iPhone 5;丢,买;丢,买。没人告诉你苏州胜华工厂喔百三十七名工人因生产iphone而正己烷中毒,伤残得不到赔偿。它便宜,是因为从原料开採、制造到废弃毒害的社会成本都不算在内,短片《东西的故事》揭露了这「进步」的隐藏代价。
柄谷寄望身兼劳动者的广大消费者用钞票投票,对商品、企业行使选举罢免;生产和消费能团结协调互利,而不是现在像吴宇森电影拿枪互抵下巴逼死自己。靠着限定区域内通行的地方货币/信用体系,防止金钱上瘾者过度囤积集中、或跨国套利金融风暴,这方面村上龙曾用小说《希望之国》作为蓝图。
消费者运动、地方货币,都可说是建立区域互助「共同体」的工具。资本主义透过国家爪牙,拆毁原本保护个人的互助组织(宗教、村落、帮派、亲族),好把农民赶出那块养他的地,把土地、劳力变成商品。员工没办法反抗公司、孤立无援,你若碰巧看到他流落街头,可能会想给点零钱,此外竟然没辄。柄谷则相信,共同体将可反抗全球化摧枯拉朽的欺压,他另一部台版《迈向世界共和国》也简洁呈现了这个理论架构。
经历维基解密、手机串连茉莉花革命等连锁反应,现在读者会问:共同体是否有机会经由网路形成?滨野智史《架构的生态系:资讯环境被如何设计至今》引用柄谷《隐喻的建筑》引用马克思「一百六十年前的话,把我们现在面对全球资讯网的心理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的力量并非以个体的凝聚力出现,而是以带着某种疏离感、自外于众人的规范力出现。众人对于这种力量的诞生和趋向,完全无法掌握。因此这种力量不但不受众人掌控,还发展了其独有的一连串情况和转换过程──而这些,并不受人类的期望和行动左右,反而还赋予了人类的这些期望和行动一个方向。」这本书可说从柄谷的共同体理念,来观察留言板、部落格、视频网友互动,如何在资本主义疏离孤立环境下,找回共同体的群聚狂欢、情感交融。
如果我是在「内有恶犬」告示下的那条烂狗,每天流着口水死盯铁门底下行人来往脚跟、却咬不到;那么柄谷行人就把我颈上的铁鍊放长了半公尺,他放了多少人啊。但也不能放过回头反咬柄谷的机会,因为他已正告我们得质疑哲学家的权威,是虚构真理来自抬身价:「马克思在社会分工过程中发现了哲学与哲学家的起源,指出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开来的那一瞬间,意识成了脱离世界的纯粹理论、哲学、神学等等。尼采说这是僧侣阶级的一种生之颠倒,使不存在的东西优越于现实的东西、并赋予价值,哲学家藏身于真理这一价值中,或因这个价值而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柄谷固然从哲学中建立了自己,但读者得从实践、阅读中不断找机会去验证、推翻,才会更了解柄谷。
这本《柄谷行人谈政治》拿到手,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心情。毕竟,柄谷行人这个名字,在学界和思想界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理论体系之庞大、思想之深邃,常常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我之前断断续续地读过他的一些单篇论文,对于他提出的“资本主义批判”、“旅行的伦理”、“杂种性”等概念,虽然有所耳闻,但要真正消化吸收,确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所以,当这本《柄谷行人谈政治》问世,我立刻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政治绝非仅仅是权力斗争和政策制定,更深层次上,它是关乎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构建社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性问题。而柄谷行人,他所做的,恰恰是将这种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一种独特而锐利的视角,带入到对当下政治现实的解读之中。这本书到底能给我带来怎样的启示?柄谷行人是否能用他那标志性的、充满挑战性的语言,为我剖析那些盘根错节的政治迷局?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理解柄谷行人的政治思想,更能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是否真的如我们所见那般牢不可破,抑或只是基于某种权力逻辑的偶然建构。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能够点亮我思维的火花,让我对“政治”这个词,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现代性的困境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柄谷行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现代性批判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颠覆性的一翼。在这本《柄谷行人谈政治》中,我惊叹于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细致梳理,以及其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洞察。他并非简单地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经济模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渗透到社会、文化、思想各个层面的强大力量,一种不断追求扩张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这种逻辑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欲望,如何影响了我们对“进步”和“发展”的理解,如何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贫富的分化,这些都是他着力剖析的对象。我尤其欣赏他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他指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被鼓励不断地消费,仿佛消费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然而,这种无休止的消费,是否真的能带来满足感?还是反而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空虚?他对“去增长”的呼唤,虽然在当下听起来有些激进,但却直指我们发展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他提出的“转向”的概念,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调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取向的根本性变革。读这本书,让我对那些关于“经济增长万能论”的论调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发展”。
评分《柄谷行人谈政治》这本书,让我对“革命”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柄谷行人教授并没有直接呼吁某种具体的革命行动,而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严谨剖析,来揭示出革命的必要性以及其复杂性。他并非是一种浪漫主义式的革命观,而是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具有策略性的视角。他指出了,历史上的许多革命,虽然改变了政治制度,但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反而可能在新的框架下继续复制旧的矛盾。他对于“二战后体制”的批判,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表面上看似和平繁荣的全球秩序,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不平等和潜在的冲突。他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终极革命”蓝图,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革命的可能条件”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在当下,通过一种持续不断的、渐进式的努力,来为真正的变革创造土壤。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从一种对宏大叙事的期待,转向了一种对微观实践和观念转化的关注。他引导我去思考,真正的“政治变革”,或许并非仅仅是政权的更迭,而是一种更根本的,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组织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实践。
评分在阅读《柄谷行人谈政治》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便是他对于“全球资本主义”与“地方性”之间复杂关系的精辟阐述。柄谷行人教授并没有将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他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并非是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力量,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当地的传统、习俗、以及权力结构发生复杂的碰撞和融合。这种“在地化”的资本主义,有时会以一种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察觉的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另一方面,他同时也指出,即使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之下,地方性的抵抗和创造力也从未停止。这种抵抗,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与再创造。他提出的“杂种性”理论,恰恰是对这种复杂互动的生动写照。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不能简单地套用宏大的普世理论,而需要深入到具体的“场所”,去体察那些错综复杂、充满张力的在地性实践,去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在与地方性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和演变的。
评分拿起《柄谷行人谈政治》,我最大的感受是,柄谷行人教授的文字,总有一种“破局”的勇气和力量。他敢于挑战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敢于揭示那些隐藏在体制背后的逻辑,也敢于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提出尖锐的质问。他对于“公共领域”的讨论,让我警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但真正的“公共领域”,那个能够促进理性对话、形成共识的空间,是否真的依然存在?他质疑了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是否真的能够有效承担起公共领域的角色,还是反而加剧了群体间的隔阂和极化。他强调了“思想的公共性”,提醒我们,政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个能够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自由讨论的公共空间。他的批判,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激发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去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公正的社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需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中立”的信息,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评分《柄谷行人谈政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柄谷行人教授并非仅仅关注当下的政治现实,而是将历史的进程,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他分析的出发点。他通过梳理历史上的各种思潮、各种运动,来理解当下政治的根源和演变。他对于“国家”概念的历史性建构,以及资本主义如何通过不断地“超越”自身来维持其生命力,这些分析,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他提出的“后资本主义”的构想,并非是凭空设想,而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他提醒我们,理解当下的政治困境,不能孤立地看待,而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他这种“历史化”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许多被视为“永恒不变”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产生了新的认识。他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时代,并非是历史的终结,而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我们当下的努力,也必将对未来的历史产生影响。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未来有了更审慎的期待。
评分初翻《柄谷行人谈政治》,一股强烈的智性冲击便扑面而来。柄谷行人教授的文字,总有一种直击问题核心的锋利感,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剥离掉那些虚饰的表象,露出事物最本真的骨骼。我尤其被他对于“国境”概念的解构所吸引。在当下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常常强调“地球村”的理念,似乎国境线正在变得模糊。然而,柄谷行人却以其独到的见解指出,国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更加隐蔽、更加坚固的方式存在着,它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定义着我们的归属,同时也构成了排斥与隔离的墙垣。这种思考,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知。我们是否过于轻易地接受了这些既定的概念,而未曾追问其历史的形成过程及其当下的实际功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政治的肌理,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显眼,却又最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中。柄谷行人教授并非满足于对现状进行简单的描摹,他更进一步,试图挖掘出这些观念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判断。读他的书,总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每一步都可能踏入未知的领域,但每一次的探索,都伴随着深刻的自我发现。
评分《柄谷行人谈政治》这本书,犹如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对“政治”的理解,从原本相对狭隘的范畴,拓展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层面。柄谷行人教授以他独特的理论体系,将经济、文化、社会、甚至我们日常的生存方式,都巧妙地编织进他对政治的解读之中。我尤其被他对“欲望”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阐述所吸引。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不断刺激我们的欲望,来维持其运转,而政治,也常常是在迎合、引导、甚至操纵这些欲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对欲望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那些看似纯粹的政治诉求,是否也受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欲望的驱动?他提出的“反资本主义”的思考,并非仅仅是经济上的抗争,更是一种对我们内在欲望的自我审视和管理,是对一种“非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探索。他鼓励我们,去寻找那些不被资本主义逻辑所驯服的“剩余空间”,去培育那些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价值。读他的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政治解放,或许首先是从解放我们自身的欲望开始的。
评分这本书《柄谷行人谈政治》,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方法论”上的启示。柄谷行人教授的理论,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思考体系。他鼓励我们,不要轻易地接受任何既定的理论框架,而是要以一种批判性的、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各种思想。他对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思考,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他既警惕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的普遍主义,也批判那种沉溺于狭隘的、排他性的特殊主义。他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能够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寻求人类共通价值的路径。他对于“共同体”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他质疑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共同体模式,而尝试探索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共同体形态。他的理论,总是在不断地追问,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尊重个体差异,又能促进人类整体福祉的社会。这种严谨而又开放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去认识世界、如何去参与建构世界的“方法”。
评分《柄谷行人谈政治》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政治学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政治”的入门指南。柄谷行人教授的思考方式,是一种高度抽象但又极其实在的方法论。他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政治方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理论框架,教会读者如何去解构现实,如何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我特别着迷于他对“场所”这个概念的运用。在他看来,每一个“场所”,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社会文化上的,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权力关系。而我们身处的“场所”,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如何限制了我们的行动,又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印记,这都是他探讨的重点。这种对“场所”的关注,让我开始反思我自身所处的各种“场所”,比如我的城市,我的社区,我所受的教育,以及我所接触的媒体,它们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我对世界的认知,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的政治判断。他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接受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场所”的定义,而是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质疑和解构,从而为我们自己争取更多的行动空间和选择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