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知名部落客阿滢的最新力作,文中分享作者行经大江南北、饱读众书的心得,以及文化界的书人书事;秋缘斋,不仅是阿滢的藏书阁与书斋,更是一个写书、藏书、出书、办报、经营部落格的地方,一个文学创作的净土。
作者简介
阿滢
原名郭伟,男,1964年9月生,中国山东省新泰市人,九三学社社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十大青年藏书家,专栏作家,《新泰文史》主编。出版有散文集《书缘》、《寻找精神家园》、《秋缘斋书事》、《秋缘斋书事续编》《秋缘斋书事三编》、《九月书窗》、《放牧心灵》、《那一树藤萝花》等作。
代序 关于秋缘斋——答作家陈瓷问
文化行旅
印象湖州
书香姑苏行
沪上四日
晋、陕、豫三省行记
春上浮来山
访古朱家峪
走进海源阁
古运河畔访孟真
秋深叶浓游长清
寺中六日
谷里,谷里
朝阳洞纪游
樱桃熟了
寻梦凤凰山
小城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
书人书事
家学有本丰一吟
拜访李济生
被需要的鲁迅
与巴金闲谈
为了书籍的一生
岱下□嬛
岭南读书声
科尔沁草原一书灯
出版,文化才是目的
港台书,惹谁了?
名不副实的《鲁迅书话》
可爱的小书
绿茶书情
上林文脉
斋中品茗
台岛书缘
情系签名本
抄书
《泰山书院》之创办
《我的中学时代》组稿编辑记
我与《新泰民政志》
《那一树藤萝花》后记
《放牧心灵》后记
《秋缘斋书事三编》后记
《泰山书院》第四卷编后记
答《图书馆报》记者孙莉薇问
被重名
重修报恩寺碑记
对着棺材喝杯茶
人情,犹似一幅美丽的画儿
这些贺卡,需要砍多少树?
跋
代序
关于秋缘斋——答作家陈瓷问
第一问:秋缘斋命名的含义是什么?
我这人其实特别简单,秋缘斋的命名也没有特别的含义,我在二零零一年曾经写过一篇〈说室名〉,其中就有对对斋名的解释:我取室名「秋缘斋」,其原因有二,一是我出生在秋天;二是我爱秋令这个季节。一提起秋天,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那年金秋到九顶凤凰山参加笔会时的情景,满山红彤彤的柿子,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我觉得自己与『秋』有缘。」
第二问:秋缘斋成立于什么时间?
我的藏书是从幼年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一年也搞不到几本书,我的第一部藏书《战地红缨》是我读三年级时爸爸送我的,这部书我曾先后读过三遍,至今我还留着,只是被同学们传阅时,把封面弄丢了。前几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了这本书,当时很激动,马上又订购了一册。我的书房随着年龄而逐步成长,原来的书房在卧室里,直到一九九零年单位分给我一套平房,有前后两个小院,房子不大却很方便。房子被切割成五个小房间。两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厨房,靠后院的那间当做了书房,房间只有五六平方米,好在当时的书不是很多,只有一个书橱和两个小书架,在临窗的地方安放了一张写字台,郑板桥所书的「小书斋」拓片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这才拥有了专门的书房。当时没有斋名,二零零零年才取了斋名——秋缘斋。由于近年把资金投入了海南农场,暂时没有买房。但藏书不断增加,原有的书房根本无法存放日渐增多的书籍,为了让这些藏书有一个舒适的家,便在外面租了一套较大的房子,先后多次搬家,因而,秋缘斋成为流动书房,二零一一年,这些跟我流浪了十年「书妃」们将会有一个稳定、舒适的住所了。斋名二零零六年由丰一吟先生题写。
第三问:秋缘斋藏书多少?最大比重的是哪一类书籍?最有特色的藏品是什么?
秋缘斋的总藏书量没有准确的数字,因为我从来没有去清点过,也没有时间去清点,而且书每天都在增加,数字更不好统计。书的总册数并不是很多,约计有一万多册。
我的藏书主要是文史哲类,藏书中没有所谓的孤本、珍本,都是自己喜欢读的书以及常用的工具书,我的书不是为了藏,而是为了阅读和查找资料。在我眼里这些书都是「珍本」。
秋缘斋的藏书有两大特色,一是张炜着作版本收藏。当初并不是刻意收藏张炜作品,是在读了《古船》之后,开始偏重购买张炜作品,不知不觉中张炜着作竟买了几十种,本以为收藏了张炜大部分着作,查了资料发现他出版的着作远远不止这些,便心生收藏张炜之意,开始留意张炜着作。外地书友甚至还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书友在看到我的淘书日记后,知道我收藏张炜作品,也为我代淘张炜着作。至今秋缘斋已藏张炜着作版本一百三十多种,这其中也有张炜陆续为我寄来的二十多种,张炜在我所藏的他出版的第一部书《芦青河告诉我》上题道:「阿滢是写作者永恆的鉴定。」
第二个特色是作家签名书。秋缘斋有两个书架是作家签名本专架,有一千余册。这些签名本有袁鹰、谷林、文洁若、姜德明等老作家的,有张炜、张海迪、彭国梁、伍立杨等中年作家的,有朱金顺、陈子善、马旷源、徐雁等学者的,有罗文华、程绍国、薛原、王国华等媒体人的,有俞晓群、龚明德、王稼句、止庵等出版家的……作家题上款签名本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是从旧书市场淘来的,也有个别的是朋友在作家签名售书时购买后寄赠的。
以上两个专题藏书是秋缘斋的珍品。
第四问:秋缘斋的丰富性就在于她不是静止的书斋,而是一个文学创作的净土,她是「活」的。她的「活」,体现在出书,办报,写博,书友交流。你能大致地谈谈这几方面的情况吗?
(1)创办报刊
二零零二年十月,我主编了一份《农村科技导刊》杂志,共出版七期。二零零三年六月,我受聘创办《泰山週刊》,并担任《泰山週刊》执行总编,报纸创刊后不久,开设了一份面向全国的副刊,每期四版,一版为「作家专栏」,为一些老作家开设了专栏;二版「诗意空间」,专发诗歌作品;三版「散文天地」,刊发一些知名作家及本地作者作品;四版「泰山书院」,为书话专版,刊发了大量的书话作品,并相继为陈梦熊、陈子善、龚明德、王稼句等推出了图文并茂的「书人侧影」专版。《泰山週刊‧副刊》在读书界引起很大反响。
二零零六年六月,创办了读书杂志《泰山书院》,流沙河题写刊名,三十二开本,不定期出版。设有做客书房、书人侧影、序与跋、书界掌故、版本谈故、书轩品茗、刊丛撷华、淘书琐记、书苑春秋、学人随笔、书房故事、作家书简等栏目。杂志面向全国作家、学者赠阅。
二零零九年一月,创办《新泰文史》杂志,季刊,十六开本,设有天南地北新泰人、往事如烟、史林探幽、人物春秋、谱牒研究、平阳纪胜、平阳书声、竹溪副刊等栏目。面向本地发行。
(2)出书
自二零一零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以来,至今已公开出版个人作品集九部。其中有在大陆出版六部:《书缘》《寻找精神家园》《秋缘斋书事》《秋缘斋书事续编》《秋缘斋书事三编》《那一树藤萝花》;在台湾出版三部:《九月书窗》《寻找精神家园》《放牧心灵》;主编了散文集《心灵牧歌》《散文十家》等,为他人编书二十余种。
(3)写博
二零零五年九月二日,在一家敏思博客网站第一次开办博客,取名「书林漫步」,设有人生履痕、秋声夜话、书林漫步、书人书事、弁言跋语、书香人生、秋缘斋书事、秋缘斋笔记、理性的折光等栏目,选中这家网站开博,是因为看中了这家网站的页面,一般的博客网站都是日志型的,而敏思博客却是杂志型的,栏目下面是文章题目,点击题目就会打开文章。我喜欢这种页面,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七月份,收到了网站因资金问题即将停止运行的通知,只好选择搬家。但新浪、网易这些网站上,只要留下其他网站的地址和邮箱,马上就会被删掉。我鄙视这些网站的小家子气,二零零六年七月二十日,在人气更旺的天涯社区重新开设了博客「书林漫步」,后易名「秋缘斋」。秋缘斋博客除了上传新文章,还是读书界的一个讯息视窗,及时发佈各地读书报刊目录及各地作者新书出版情况。截止二零一零年八月,流览量已达一百八十多万。
(4)书友交流
近年来与各地书友交流不断,除了网上交流,相互寄赠书刊外,还有许多面对面的交流,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会议和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每年都轮流在各地召开,在会上可做直接交流;再是走出去,我每年都要安排时间到各地访书、访友、访名胜;各地师友也利用来山东开会、旅游等机会到秋缘斋做客。北京刘德水,河南刘学文,江苏张勇、姜晓铭,吉林王国华,湖南吴昕孺……都为秋缘斋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二零一零年九月五日于秋缘斋
1. 《秋缘斋随笔》这本小说的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古韵,带着一种淡淡的、令人心安的气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我们习惯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丝宁静,《秋缘斋随笔》彷佛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驻足、沉淀的空间。我还没翻开书,只是看到书名,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秋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手中捧着一杯热茶,周围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而这本书,就安详地躺在那里,等待着被阅读,被品味。这种感觉,对于许多和我一样,在都市丛林中努力生存的台湾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我们渴望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故事背后所能带来的那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共鸣。书名中的“秋缘”二字,更是点明了时间与情感的交织,仿佛暗示着一段段或深或浅的缘分,在秋天的意境中悄然展开,又在岁月的流转中留下痕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角落,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文字世界里,感受那份属于秋天的宁静与美好,以及那些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关于生命、关于情感的深刻体悟。
评分2. 最近在书店闲逛,偶然间瞥见了《秋缘斋随笔》这本书。它静静地陈列在书架的一角,书封设计简洁却又不失雅致,散发着一种低调的魅力。我拿起它,指尖轻轻拂过书页的边缘,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对阅读的渴望。书名“秋缘斋”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个充满故事的雅致空间,一个或许远离尘嚣,却又饱含人间烟火气的地方。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或许正如其名,会围绕着秋天的景致、秋天的情怀,以及在这样的时节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展开。在台湾,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捕捉到许多细微的情感,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相遇,一段萍水相逢的交谈,都可能成为生命中重要的“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缘”融入秋天的氛围中,又将如何用笔触描绘出这份独属于秋天的感怀。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单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涵,去感受那份淡淡的、属于秋天的温情与思索。
评分10. 《秋缘斋随笔》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温婉而又深沉的气息,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充满故事的秋日午后。在台湾,我们常常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缘分”,有些是擦肩而过,有些却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秋”这个季节,更是承载了太多东方文化的意蕴,它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落叶的寂寥,是一种充满复杂情感的季节。《秋缘斋随笔》这个名字,精准地抓住了这种秋日情怀与“缘分”的交织。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在这个“秋缘斋”的空间里,通过“随笔”的方式,为我们展现那些或感人、或温暖、或令人深思的“缘”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景致,更重要的是,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关于人情、关于情感的细微之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单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约会,一次与秋天的约会,一次与“缘分”的约会。
评分9. 《秋缘斋随笔》这个书名,真的太有味道了,它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温暖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读者,我深知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多么需要一些能够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的读物。《秋缘斋随笔》光从名字上,就散发出一种邀请,邀请我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雅致空间,去感受那份属于秋天的情怀。书名中的“秋”字,容易让人联想到收获、成熟,也可能蕴含着淡淡的离愁别绪。“缘”字,则是我们东方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种种联系,有时是命中注定,有时却又充满巧合。“斋”字,则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仿佛是作者心灵的栖息地。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本书中,通过“随笔”的形式,将秋天的景致、季节的情感,以及那些关于“缘”的,或深刻或浅薄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心灵的慰藉,也期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启示。
评分6. 说实话,《秋缘斋随笔》这个书名,乍一看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文学气息,让我眼前一亮。在台湾,我们不乏热爱文学的读者,但同时,我们也渴望能够读到一些真正触动心灵、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秋缘斋随笔》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拥有这样的潜质。书名中的“秋”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收获、成熟,但也可能包含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别绪,这正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缘”字,更是我们东方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种种联系,有时是命中注定,有时却又难以捉摸。“斋”字,则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仿佛是一个可以让人沉淀思绪、回归本真的地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用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秋天的美景,更重要的是,去探索那些发生在秋天的、与“缘”有关的各种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也或许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
评分3. 《秋缘斋随笔》这个书名,真是巧妙地抓住了一个人的心。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我深深体会到,在现代社会快速的步调下,我们总是在寻找一个能够让我们慢下来,好好思考的契机。《秋缘斋随笔》仿佛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邀请。它不像是那些追求刺激情节的畅销书,而是带着一种内敛的、引人入胜的质感。书名中的“秋缘”,唤起了我对秋季的许多美好联想:丰收的喜悦,落叶的静美,还有那份稍纵即逝的浪漫。而“斋”字,则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宿,一个可以让人沉静下来,整理思绪的空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倾听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生的独白。或许,在字里行间,我能找到一些关于“缘分”的答案,或者,仅仅是与作者一起,在秋天的意境中,共同经历一段心灵的旅程。这种期待,不仅仅是对故事的期待,更是对一次精神洗礼的期待。
评分4. 当我看到《秋缘斋随笔》这个书名时,心中立刻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在台湾,我们对于“缘”这个字有着特别的理解,它包含了太多的可能性,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也可以是与某个地方、某个事物的情感联系。而“秋”这个季节,更是承载了太多东方文化的意蕴,成熟、收获、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和怀旧。《秋缘斋随笔》光从名字上,就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仿佛能带人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雅致空间,在那里,时间和空间都变得缓慢而悠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日特有的景致,以及在这般景致下,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故事。或许,作者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场景,来诠释“缘”的千姿百态,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秋缘”。这种期待,是源于对美好文字和深刻情感的追求。
评分5. 《秋缘斋随笔》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温润而富有内涵的文化气息。在台湾,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根源有着深厚的感情,而“秋缘斋”这样的名字,恰恰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秋”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季节里,去构建一个“斋”的空间,又在其中编织出怎样的“缘”的故事。对我而言,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提供消遣,更是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滋养。我期待《秋缘斋随笔》能够像一位老友,在秋日的午后,与我一同分享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感悟的点滴。书名中的“随笔”二字,也预示着一种随性而至的写作方式,或许没有刻意的情节安排,却充满了作者真实的思考和细腻的观察。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份属于台湾人特有的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缘”的珍视。
评分8. 当我在书店看到《秋缘斋随笔》这本书的时候,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台湾,我们对于“缘分”这个概念有着特别的重视,它常常被认为是生命中许多美好或遗憾的根源。而“秋”这个季节,又自带一种成熟、丰收,但也略带伤感的意境。《秋缘斋随笔》这个名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的情感。我脑海中浮现出,在秋天的某个角落,可能有一个名叫“秋缘斋”的地方,里面发生着各种关于“缘”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平淡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相遇,或许是人生中那些深刻的羁绊。而“随笔”二字,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更侧重于作者细致的观察、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体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杯温热的茶,在秋日的午后,慢慢地渗入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那份属于秋天的宁静、温暖,以及那些关于“缘”的,或喜或悲的故事。
评分7. 《秋缘斋随笔》这本小说的名字,真的是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光是听到这个名字,我就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金黄的稻田,微凉的秋风,还有坐在窗前,手中捧着一本书,静静地品味着文字的人。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环境中,但内心深处,总还是渴望着一份传统的美好,一份精神上的寄托。《秋缘斋随笔》恰恰能够满足我们这样的需求。书名中的“秋缘”,点明了季节与情感的交织,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围绕着秋天发生的一些关于“缘分”的故事,这些缘分,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知,也可能是与某个地方、某个事物的情感联系。而“斋”字,则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仿佛是一个可以让人远离喧嚣,专注于内心世界的场所。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用他的笔触,将秋天的意境与“缘分”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讲述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