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文集中的文章分为感悟人生、江南烟雨、历史烟云、北国风光、南疆印象、海外掠影、人生真情、知青岁月、神性人性九辑,这些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撰写的文章,记录了作者流逝的岁月;有些文章写于二十世纪七○年代末,有些则是近期作品,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晚期的稳重朴实,成为鲜明的反差。
作者简介
杨剑龙
1952年生于上海市,博士、教授,现为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着有长篇小说《汤汤金牛河》、中篇小说《租赁男友》、短篇小说《消失了的朦胧》等,学术着作《乡土与悖论——鲁迅研究新视阈》、《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等。
岁月流逝 真情永在/自序
【感悟人生】
我们这一代中年人
书斋易名记
棕榈赞
鼾声赋
说考试
知青情结
【江南烟雨】
乌镇情思
绍兴雨中行
诸暨街头漫记
富春江情思
洞中干坤
尘寰仙境
诸暨斗岩行
五泄记游
周庄之魅
漫步南昌城随想
走进候鸟的乐园
葛洲坝的涛声
庐山西海观湖
【历史烟云】
风雪岳阳楼
夷陵三游洞行
辛弃疾故居瓢泉行
徐光启墓前的凭弔
古琴台漫步
康有为荒冢前的沉思
【北国风光】
龙门石窟行
正定隆兴寺观感
这棵大树好阴凉
黄山道中
黄山金针花
【南疆印象】
云海遐思
情系三亚大东海
感受海南椰田村黎族婚俗
丽江古城印象
黄果树瀑布揽胜
石林探奇
梦幻普达措
神奇迷离东巴谷
【海外掠影】
精神创造生命
走进德国的「中国中心」
漫步香港维多利亚海港
国庆之夜,在维多利亚港湾
漫步未圆湖畔
巴黎双叟咖啡馆之夜
瑞士英格堡铁力士峰极顶
世贸大楼遗址前的哀思
金字塔前的伫立
卡塔尔多哈去看海
金边─吴哥道上
在「聚会的地方」坎培拉邂逅聚会
【人生真情】
一本毕业纪念册
割不断的脐带
临别赠言
戒烟的趣事
小鸟儿,早上好!
烙上心帆的一堂课
唱〈毕业歌〉有感
大学生活琐事琐忆
月亮湖畔的遐想
故乡的小巷
【知青岁月】
车站送别
人工唿吸
杨将军的历险
水蛇的故事
涝渔的故事
精神会餐
打狗的故事
棺材的故事
天池夫妇
炸鱼的故事
小陈老师的故事
烟的故事
险滩事故
龙洞惊魂
【神性人性】
走进香港救恩堂的崇拜
「歌曲是要用心来唱的」
拨动人灵魂的指挥家
北大荒文化之旅的真情故事
陈思和:白发还尔真风度
在神学组感受神性和人性
后记
这本书,我拖拖拉拉看了好几个月,才终于翻到最后一页。不是它不好看,恰恰相反,是它太“厚重”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聊的都是那些藏在心底、偶尔才会被触碰到的往事。作者的文字,就像是陈年的高粱酒,入口微甜,回味却是绵长而醇厚,带着一股子岁月的芬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家庭的那些章节,那种不善言辞却又默默付出的一切,总能精准地勾勒出我内心深处对亲情的理解。每次读到那些父母为了子女操劳的细节,我的眼眶都会有点湿润。不仅仅是因为感动,更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或者已经渐渐淡忘的日常片段。书中的人物,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英雄,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人,有着普通人的烦恼、无奈,也有着普通人的坚持和温暖。这种真实感,是我在很多书中都找不到的。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脑海里自动浮现出我自己的祖母,她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织着毛线,眼神里有着说不出的慈祥和故事。作者很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些细微的情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那个情境,去感受,去体会。它不像那些快餐文学,读完就忘,这本书会在你的心里留下印记,让你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个瞬间,又会想起它,想起那些人和事,以及那些被唤醒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人生地图”。它没有直接告诉你目的地在哪里,而是描绘了沿途的风景,以及那些可能遇到的岔路和挑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温和,就像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他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描绘,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也会塑造不同的人生。书中的人物,他们可能并没有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但他们都在自己的选择中,努力生活,寻找意义。而“真情”,则像是穿梭在这条人生地图中的一条条隐秘的小径,连接着那些温暖的驿站。它体现在对亲人的依恋,体现在对爱人的承诺,体现在对朋友的信任。作者对于这种情感的描绘,非常细腻,也非常动人。它让我意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可能就是那些真挚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去思考,去衡量,去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的决定。它并没有给我答案,但它给了我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感悟人生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陪伴”。它不是那种在你需要时给你打鸡血的书,也不是那种让你瞬间获得智慧的书,它就像一位知心的老朋友,在你需要倾诉的时候,默默地倾听,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你一丝安慰。我特别喜欢书中的“生活化”的笔触。那些琐碎的日常,那些平凡的对话,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被作者捕捉并放大,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常常会想起我母亲,她不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但每次我遇到困难,她总是会默默地为我准备好一切,那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语言都来得更有力量。书中描写的很多人物,都有着这种“沉默的爱”。他们也许不善于表达,但他们的行动,他们的付出,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生活中的很多“小确幸”,都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里。而“岁月”,则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它让一切都变得更加沉淀,更加醇厚。书中的故事,跨越了时间,展现了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与成长。这种变化,不是突兀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就像河流一样,蜿蜒流淌,最终汇入大海。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岁月的河流中不断前行,不断学习,不断成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心里的某个角落被触动了,那种温暖和踏实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这本书,我读得很慢,每一页都像是要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就像是拥有魔力,能够把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如诗如画。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坚持”的故事。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而是那些在漫长岁月中,默默坚持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人。我常常会想起我小时候的老师,他可能不是最出名的,但他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关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书中很多人物的身上,都能看到这种“匠心”和“坚守”。而“真情”,则像是滋养着这些坚持的土壤,让它们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它体现在对事业的热爱,体现在对家人的责任,体现在对生活的热情。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强调这些情感,而是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反而更显珍贵。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去思考,去感悟。在如今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的社会,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充满真情实感,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那些被时光珍藏的画面,也唤醒了那些尘封在心底的记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水,在不经意间,就能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故乡”的描写,那些淳朴的民风,那些熟悉的场景,那些童年时的伙伴,都仿佛历历在目。我很久没有回我老家了,但每次读到这些描写,我都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蛙鸣虫叫。而“真情”,则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空气,它渗透在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之中。它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刻意煽情的亲情,而是那种在日常的点滴中,在默默的付出中,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流露。我常常会想起我的祖母,她总是喜欢给我讲故事,讲她年轻时候的事情,那些故事,虽然平淡,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岁月的智慧。书中很多人物的形象,都让我联想到了我的祖辈。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去体会那些被我淡忘的温暖。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往往就隐藏在平凡的生活之中,隐藏在那些最质朴的情感里。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段人生。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一把精准的外科手术刀,剖析着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微妙。我尤其对书中那些关于“成长”的描写印象深刻。不是那种戏剧化的蜕变,而是那些在时光中一点一滴积累的改变,那些在困境中学会的坚韧,那些在失去后领悟的珍惜。书中的角色,他们经历的喜怒哀乐,或许在我们生活中也曾出现过,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像作者这样,将它们放大、解析,并赋予更深层的意义。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位母亲在孩子离家后,默默地整理着孩子曾经用过的旧物,那种失落与不舍,让我感同身受。我自己的孩子虽然还没有完全长大,但我已经能想象到未来那种空巢期会带来的寂寞与思念。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它不是让你忘记痛苦,而是帮助你理解痛苦,接纳痛苦,并在痛苦中找到前行的力量。而且,书中对于“真情”的定义,也非常宽泛。它不仅仅局限于亲情、爱情,还包括了友情,甚至是对一份事业、对一份理想的执着。这种对情感的多元化解读,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贴近生活。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强行说教,只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文字,展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情感也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慢”感,不像现在很多书追求的“爽”点和节奏,它更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需要你慢慢地去冲泡,去感受它在口腔中散发出的层次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回忆”的处理方式,不是线性的叙述,而是像打捞沉船一样,从深海中捞起那些零碎的碎片,然后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片段,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又重新鲜活起来。我常常会想起我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外公外婆家,那些夏天的午后,我在院子里玩耍,外婆在厨房忙碌的身影,现在想起来,依然那么清晰。书中的某些场景,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回忆。而“真情”,则像是贯穿始终的那一抹淡淡的晕染,不浓烈,却 omnipresent。它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无言的关怀,体现在朋友之间默默的支持,甚至体现在一个人对故乡土地的眷恋。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渲染这些情感,而是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反而更显珍贵。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停下脚步,去回顾,去审视,去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少有时间去停下来,去感受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就是一份难得的“慢”的馈赠,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视。
评分读完这本书,脑子里像是有很多烟花在炸开,又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小石子,荡漾开来的涟漪久久不散。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拍案叫绝的作品,而是更像一杯慢慢品味的龙井,需要你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去体会其中的甘甜与回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描绘,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叙述,而是融入在每一个细枝末节里。比如,一棵树的年轮,一张老照片泛黄的边缘,一个老人的皱纹,甚至是某个角落里被遗忘的小物件,都承载着时间的重量和故事。而“真情”,则如同穿梭在时间长河中的一条细线,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赋予它们生命和意义。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情感表达或许不像现代人那样直白热烈,但那种深沉、内敛、甚至有些笨拙的爱,却更能触动人心。我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外婆,她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自己却省吃俭用,那种默默付出的爱,就是最真挚的感情。作者笔下的人物,就有着这样的特质,他们也许不善言辞,但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眼神,都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人类最核心的情感需求,始终不变。那种对亲人的牵挂,对故土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恒的。它让我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常常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是否忽略了那些最朴素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与不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做了一场长长的梦,醒来后,还有很多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能够将最朴素的生活,描绘得如此动人,如此深刻。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时间”的感知。它不是那种线性流逝的感觉,而是充满了回响和沉淀。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片段,都仿佛被时间赋予了更深的意义。我常常会想起我的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现在想起来,依然那么美好。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的回忆。而“真情”,则像是那抹永不褪色的底色,它贯穿了整个故事,让一切都变得温暖而有力量。它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体现在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陪伴,体现在朋友之间生死相依的义气。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让这些情感自然地流淌,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去回味,去感恩。在如今这个快餐时代,我们似乎很少有时间去品味生活,去感受真情。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醇厚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甜与回甘。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成就,更在于那些被我们珍视的情感,以及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在我手里停留的时间有点长,不是因为读不下去,而是因为每次翻开,都会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文笔非常有力量,又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能够精准地击中人内心最敏感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现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我常常会想起我和我的朋友们,我们一起走过青春,一起经历风雨,有误会,有和解,有欢笑,有泪水。书中的很多情节,都能让我看到自己和朋友们的影子。而“真情”,则像是点缀在人生旅途中的璀璨星辰,虽然不一定耀眼夺目,但却始终指引着方向,温暖着心灵。它体现在那些在低谷时伸出的援手,体现在那些默默的陪伴,体现在那些不求回报的付出。作者对于这种情感的描绘,非常细腻,也非常动人。它让我反思,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是否能够成为那个温暖别人的人,是否能够珍视那些真正关心我们的人。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它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他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情感的连接和心灵的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