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过海角天涯的作家,犹若流云飘浮,涌潮倾听;温润如交响诗的特异文体萦绕于曾经暴烈的革命壮怀,文学是他借以一生的名字,亦是历经千折百回的凛冽宣示、内在灵魂对决的终极救赎。
《遗事八帖》以大散文结构,巨视时代,衬之文史;借以盆地古大湖、流亡与迁徙、山水寄情、殖民地印象、屠杀和禁锢、思想谜结、知识份子、揣臆未来诸题旨,呈现壮阔、美丽的文字美学异采。
这是林文义散文四十年允为最具代表性的定音大书,更是虔诚着力的扛鼎之作;为深爱的台湾留记,敬献给乱世红尘中依然坚定秉持真情实意的文学信约。
八帖简介
1.鱼龙前书
台北盆地。几近一生的文学书写,以之为题,我诞生的所在,想是老去亦不会离开的地方;悲欢离合、爱恨交炽,犹若永恆恋人。
从这里出发,再回到这里。循环的生命符码及其次序,说是熟谙却又彷彿陌路……犹若最深邃的情爱,总是乍近还远。我生死与之的家园,置身、浸润的昼夜晨昏,真的全然明晰这座首都之城吗?一定还有未知的迷思未解。
我总漫思于千年之前,揣臆古生代的盆地许是大湖云梦,族和传说的龙潜匿深水,是否就是内海的岬湾?凯达格兰人的祖灵看见过吗?于是写过一首诗以此为题,衬托出今时的人尘喧嚣对照从前的幽然悄静……意味书写者本质半遁世主义之消极,这是我的不幸。
半遁世主义。盆地之子能够主何处?文字如此允诺只怕徒留讪笑及不合时宜之讥,但顽强如我,就是一厢情愿地抒写己念。很多人与事都是难以预测及护持,文字坚定的留存亦是一种见证,后人如何评比、议论,就由它自去;我只纯粹的编织一方梦土,曾经存在或不存在的台北古大湖,如此壮阔,如此苍茫。
2.双桅船
合该是七岁以前,依稀彷彿的祖父带我穿过大稻埕民生西路尽处的六号水门,看见搁浅河岸,已然斑剥、碎裂的双桅木壳船;七岁以后,疼爱我的祖父就因硅肺过世了。
很多年以后的初秋,北美西岸的史丹佛大学东亚图书馆。我总是不太专心的不时侧首遥看那扇哥德式窗外未红的那株五叶风,桌间堆积着近代史书籍,偶尔巧遇台湾来此研究的学者魏萼以及美国教授马若孟,他们正为蒋经国基金会合写一本书:《四十天与四十年》。
只是颔首致意,并未交谈。我试图寻求各种史料,比较三百年间距的前之郑成功,后之蒋介石与台湾的关键;不谙学术,仅为文学借题。「民族英雄」和「民族救星」?从前的造神运动毋宁过于沈重,或许回归于人性本质看待,真正的生命才能鲜明、活络起来。两者相似之处,在于改朝换代的被迫离乡来台,岛屿接纳了两颗残破、悲愤的心灵,而他们为台湾此后做了什么?
二十三年后,终于以之作题用「双桅船」意象,描摹两者无乡可返的沈郁。被禁锢于瓶中的双桅船,静止在湮远的历史里,大海潮涌,故国唿唤,永远回不去的乡愁。
3.硫火之雪
硫火,遥想到干燥以及炙热。如若描写水文及历史,自然而然的想起清代旅行家郁永河来台的採硫轶事雪之意象恆属北方,喜爱日本,尽行扶桑,遇雪则悦,静美的茫白。
年少时曾在阳明山竹子湖借居十月,文学初旅就在四季递换之间启程;四十年后石然有幸重返大屯山脉背后临海的别墅落脚,彷如一种因缘促成的奇妙,冥冥中是否要我忏思青春年华的任性及不驯,或许如爱妻所祈愿,盼我净心涤尘,晚云及晨星相映山风海雨之静好。
静好、宁谧的山居偶宿,在此竟因大自然的灵气而不思笔墨,就是单纯地近山眺海。似乎冬季未寒,深秋时庭园里的枫叶不红,那株樱花逐出绽开,倒教我深深思念山居的主人,已故的知心挚友卢修一先生;好意提供租借于此的卢夫人陈郁秀女士想是多少明白我的惦念,慷慨且信赖的予我夫妻二人亲炙故交遗址。
硫火之热,霜雪之寒,犹若人生行路,昼与夜的现实情境确是冰炭满怀;相信伤逝多年的卢修一先生早就深谙。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轮回宿命,花开叶落,山居静寂,我乃沈定。
4.日岛
从前的台湾,现今的沖绳。历史来去的激流乱云,彷彿延绵着殖民年代的幽幽哀歌。
偶而聆听母亲反覆说起日本殖民台湾的昔忆,时光胶囊般地打开,却是支离的碎片,难以组装、拚凑;八旬母亲那时青春正好,二十岁的美丽女孩,惊见面目全非的战后流离。
我所直觉想到的多的是日本文学,少的是风光明媚;作家与地景融合的自是三岛由纪夫之于京都,我曾静坐在三岛自戕前几个星期,住宿过的「柊家」旅馆房间,他书写的桌前,窗外静美的庭园,酷似遗着最后绝笔之描景。
大江健三郎的义愤到老依然难平,三十岁撰述的《沖绳札记》至今仍是争议不休;我并不很欣赏大江的作品,但我敬佩他的道德良知。他凛冽质疑「日本人」的定位,亦如同我思索「台湾人」的本质:殖民者早已离去,某些人的心却还是自困于「被殖民」的孤儿心态。
如若不被历史的遗绪所制约,以为熟悉实质还是阳明一的日本,毋宁在文化层面值得深入究寻蕴涵,他们将千年前的唐代几乎完整的临摹、留存。我试图借着旅行与书写,对这个位于亚洲却异于亚洲的岛国,恆是逸兴盎然。
5.红与白
文史作家陈芳明以历史学者定义发生在一九四七年初的二二八事变乃是「两个相异文化的冲击」,诚哉斯言!比起近十年偏颇的以此不幸事件操弄族群、制造纷争的政客及御用文人而言,可谓持平之论。随后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更是令人发指的法西斯式之国家暴力。
似乎,这历史阴影曾经犹若鬼鬼魂般地久久不去。红的血,白的花……我最初以小说形态呈现那极其灰黯年代的前人身影,在二十年前;而今是散文的反思,祈望以昔为镜,撕裂复融合,认知相异但求倾听且理解、尊重。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识者诤言如是清明。
这般沈痛的命题,彷彿试图在荆棘之中种植玫瑰,起自由衷的良美初心,文学的温润。
父亲他们那一代人,是全然幻灭的牺牲者,而后带着破缺碎梦告别尘世,下一代的我们必须以最庄严的敬意、凛冽的文字,留下他们曾经青春、漂亮的身影……。
血缘传承悲剧因子,下下一代人却要唱出欢乐之歌;前人说过:小说比历史更真实。不再是禁忌的今时,我再次执笔描摹六十年前最黑暗无明的苦难,犹如燃起千盏烛光的壮美。
6.光影迷离
如今抵达府城台南,几乎不识旧貌,寻觅年少时服役的网寮军营,幸而还保留在荣民医院对面已然高楼四起的街角;芒果树还在吗?
我回想当年那青涩、羞赧,野战服的少男,晨起带着《叶珊散文集》穿过蓊郁如林的芒果树群,有些凝滞、踌躇的青春苦闷……。
不谙退伍后初临这繁复大社会的明暗,人心多端、诡谲的迷离;光影切割着自以为一切都是美好的愚騃,自然反挫得难以相信。
很多年后的冬夜人在土耳其旅行,两个月前领了自立晚报易主后自请离职的资遣费,神伤地告别一生最为衷爱的副刊编辑台,失业之外,我坚执的理想与信念也随之颠踬、消逝。资本主义可以掠夺、耗损所有的良知和美质,冬夜微雪是耶诞前夕,客船从希腊渡海去土耳其边境,我知道从前的种种,永远回不来了。
文学评家张瑞芬教授言之:我以散文写日记。确是知己者言。亦如已故作家郭松棻所喻:书写是因为害怕失忆。因之我心须留存湮远的从前,穿梭光影,解析迷离,彷彿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一直是存在云雾深处;不可能或可能的发生,永远是文学中光影迷离的魅惑。
7.鬼道
佛典和圣经的差异,在于「无我」与「救赎」之别;那么何以千百年来,人类还是坐困于无数的纠葛、烦郁之心病,难以真正解脱?
十年来,台湾的知识份子终于令我澈悟:风骨与人格已是被封存在古老的地窖底层,成为灰烬。见风转舵,遇权贵则曲身,政争乍起,只问立场不问是非,亦是我个人在几年前断然引退于政论节目的主因,没风骨何以为人?
或许是我一厢情愿的主观认知,与这未见提昇却早就沈沦的乱世格格不入,不合时宜;他者安之若素,我却不以为然,何以如此?埋怨自己因为了解太多,就苦了我这一向秉持「完美主义」的愚騃,看来只能遁世以终了。
鲁迅早做先知之言:人吃人的社会。他悲痛的是民智未开的中国。八十年后夸言民智已开的台湾,正应验着鲁迅「人吃人」的印证。人比鬼还要可怕?知识份子的无格、虚矫、逢数是今时台湾最大的不幸,喜将灵魂典押给撒旦,自陷鬼道,我依然以不忍之心写下如是直觉,犹若夜读鲁迅之书,只能掩卷叹息。
狄更斯名言:这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不幸的台湾,我们的明天又是什么?
8.未来的未来
这是未来的预言,还是忧杞的现在。
忧杞数位化的电子书,图书馆将成废墟之预言。纸页之书终成萤幕上冰冷的符码,是进步还是退化?我依然院美于墨香温润的纸本阅读,抵死不从的以笔纸书写,似乎悲壮,却自信雄壮、沈稳!科技,只是晶片的游戏。
真的是这样吗?我是固执还是蒙昧己心?
四十年前美国太空总署发射的「旅行家二号」探测船飞向无垠的宇宙,永远不会归返;犹若那年我十八岁,决意文学起程,至今不渝……此时,我忽然想起:探测船到哪里了?孤独的穿过险恶的陨石群,它,至今还吗?萌生撰写〈未来的未来〉就如同一份思念。
其实是写给未来的孩子(他们在电子书寻搜?)。很多年之后,孩子们是否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比头论足的指着举世仅存的一册纸本书?会有那样的场景,在未来的未来。
未来的未来,我们早就不在了。此刻写下的文字,印刷的书籍,百年后飞灰烟散,无人记取;但是必须在今时虔诚、勇健的留下,未来的孩子得以知悉从前的现在。就像永不归返的「旅行家二号」远行四十年,我还思念着。
作者简介
林文义
1953年生于台湾台北市。少时追随小说、漫画名家李费蒙(牛哥)先生习绘,早年曾出版漫画集6册,后专注于文学。18岁写散文、48岁撰小说、53岁习新诗。
曾任出版社、杂志社总编辑、报社记者、研究员、《自立副刊》主编、国会办公室主任、广播与电视节目主持人、时政评论员,现专事写作。着有散文集:《欢爱》、《幸福在他方》、《迷走寻路》、《边境之书》等37册。短篇小说集:《鲑鱼的故乡》、《革命家的夜间生活》、《妳的威尼斯》3册。长篇小说集:《北风之南》、《蓝眼睛》、《流旅》3册。诗集:《旅人与恋人》。主编:《九十六年散文选》等书。
【自序】遗事的仪式
鱼龙前书
双桅船
硫火之雪
日岛
红与白
光影迷离
鬼道
未来的未来
篇外:八帖留言(作品小註)
【附录】真情实义的「不惑之旅」 陈维信
发表索引
创作年表
自序
遗事的仪式
大约五年前,毅然决然远离一个必须每天以评论为生的角色;不是在学校课堂,而是身置电视夜晚的萤幕,评析时政、月旦人物。相对地,我的容颜、行止、意识几成全然透明,失去自我所能承担的可能。最初到最后,以为秉持一份文学之心,关照社会的真情实意,竟也被反挫得身心俱疲,这是愚騃亦是天真。终于,决绝地澈底告别,回归文学领域。
自我的对决。逐日赶夜,静美的习诗与激越的小说书写,竟将我所擅长且持续三十年的散文,暂别了五年光阴。我是雄辩滔滔的评论员还是净心耽美的散文作者?现实索需和理想追寻永远是纠葛、撕裂的一种困顿难安的矛盾;面对台湾社会的粗暴、肤浅、迷惘的氛围,哪怕顽强如我者,亦是徒然地一无所获。
幸好,文学不曾离开。时政评论员十年历炼,彷彿烈日与冰雪相炽,清晰印证人心的诡谲多端,辨识真情与虚矫的面相。如此回首反思,虽说,徒然地一无所获倒也未必,只是学会往后更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文学幸好还在,习诗与小说之后,我全心重拾久疏的散文。
似乎从年少的风花雪月到中年前期的革命理想直到青春渐逝的岁月悲欢,手记体的叙述方式尽管自成一格,却是犹若生命一向的跳跃与动盪;如何另寻散文新意,更大的可能?
一九九九年到二○○五年。五部长短不一的小说,就在政争酷烈的乱世之中逐一完成发表与出版;伴随着我借以为生的滔滔雄辩之同时,是在索求一种不甘的生命救赎吗?其实是毫无借口的心虚,衷爱的文学自始留情在心。
时政评论员消失,还原散文作者本位。
扪心自问:我是在刻意逃避或者真正试图遗忘?曾经寄望的政治关怀,竟致梦碎的伤楚,长久梦魇般的纠葛缠绕不去……近年来几乎半遁世似的潜心书写和阅读,究竟是我对生命的抗议或是对文学的敬意?如此决绝,如此断然。个性一向不喜重复亦不耽溺于从前,求新求变的本质,竟也让自我半生蒙受几多苍凉。
半生文学生涯几乎就是一生的浮形显影。
依循近年四书的散文走向,终于明白后中年的生命况味必然在心境与笔触转换之间,大环境和自我的对决,是如此之凛冽,难以闪躲。构思很多年的「大散文」也到了必须应诺的时刻,彷彿旅行很久的人,以为归乡安顿了,一个曾经许下的大愿,却要你信约完成。
八帖大散文的书写,像是人生还愿;如何以长篇形式而非手记体的分帙,叙说生命深处踌躇久矣的心事。许是自我的私密,许是大环境映照的回应,这些心事一定要在有生之年记述留存。最可感的催生者是爱妻郁雯,多年来苦口婆心深意祈勉,迟疑之我始得寻到定向。
试图描写史前的台北盆地、流亡与迁徙、山水情怀、殖民印象、屠杀和禁锢、思想谜结、知识分子、揣臆未来……长篇散文八帖,谓之:「遗事」。深切明白,某些借之历史取材可能沉陷于虚实交相的迷障;终究文学的自由与历史定论时而呈现某种矛盾和犹疑。于是印证、解析在书写过程中,亦成为搁浅、迟缓的罣碍。自我置身大环境,缈微如大千一芥子,面对人世与历史,终究必须是文学的诚实。
《遗事八帖》是构思多年,应诺还愿的一部长篇散文。我不知道完成之后,未来能否再有更符合理想的新意?关于散文美学的构筑。其实揣想未来,只是给自我一向沉郁之心增添更凝重的负荷;彷彿宿命,犹若修行。
不如视之现阶段文学的完成,仪式般地留予遗事。在生命的余世之年,疑似自我愚痴地书写下这册「遗事」之书,多少足堪告慰;在生命沉定和颠踬之间,幸福的认知及其曾经为理想、信念坚持后的幻灭,形成某种纠缠不去的符咒,都因为持续不渝的书写而得以救赎。
文学借我一生。现实纵然不尽人意,文学虽言孤独却是一路走来繁花似锦;副刊、杂志给予我温暖的宽容接纳,出版机构如:九歌、林白、联合文学、印刻、尔雅等等,不因我这未能畅销之书而拒绝承受,这些都是值得深切铭记于心的美好过程。犹若几近遗忘的三十年前,陈信元、李瑞腾两兄合组蓬莱出版社,创业第一批书就包括我的散文集:《千手观音》。那时正当年轻的幼狮文化编辑,善于书法的何传馨先生为我慎重题字。三十年后已是现任故宫博物院书画处长,再次幸邀为我这已临甲子岁月的:《遗事八帖》留予劲逸墨迹;如此相知、惜情,多时未见却别有奇妙的莫逆于心。
莫逆于心的致意,应及于文学前辈:杨牧和陈芳明还有辞世多年的郭松棻先生。四十年来的文学典范,潜移默化的诸多请益,赋予我风格的诞生,文体的确立。感谢陈维信兄隽笔襄助的访谈文字,让我彷如临镜回照反思昔途;冰雪之寒,火焰之热,俱是人间好风景。
二○一一年二月四日 台北大直
拿到《遗事八帖》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书名太有味道了!“遗事”这两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忙于向前看,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审视那些被我们抛在身后的“遗事”。这些“遗事”,可能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片段,也可能是我们不经意间遗忘的细节,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我们的人生轨迹。而“八帖”,这个数字,又给了我一种更加具体的联想。我猜想,这会不会是作者将他生命中八个重要的人生片段,或者八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第一帖可能是关于童年纯真的回忆,第二帖可能是关于青涩的初恋,第三帖可能是关于成长的烦恼,以此类推。这种结构上的设计,让我觉得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用心的。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书,而《遗事八帖》这个书名,就给我这样的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回忆的世界,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却又弥足珍贵的人生片段。作为在台湾生活的人,我们对于“怀旧”和“传承”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遗事八帖》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自带一种浓厚的怀旧感和故事性。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遗忘,但它们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遗事”,就是那些被时间“剩下”的,却又在我们心中占据特殊位置的片段。而“八帖”,这个数字,又给了我一种明确的结构感,仿佛是作者将这些“遗事”分门别类地整理,用八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脑海中开始勾勒,这八帖会不会是关于八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八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又或者是八位不同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这本书的脉络?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一定神秘感和探索意味的书名,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标题,而是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遗事八帖》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用他的笔触,去挖掘和梳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珍贵记忆,并将其重新展现给读者。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很多社会变迁,也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遗事八帖》这本作品,光从书名上来看,就充满了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哲学思考。尤其是“遗事”二字,它不像“故事”那样直白,而是带有了一种更为深沉的意涵——那些被时间遗忘,却又在某些时刻重新浮现,并且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情。它可能是个人化的记忆,也可能是集体性的回忆。而“八帖”,这个数字,给我一种仪式感和秩序感,就像是古代文人将重要的心事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每一“帖”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情感或经历。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以一种非常内敛、但又极富洞察力的方式,去描绘这些“遗事”。它们或许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可能触及到人性的本质,或者揭示出生活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在台湾,我们对于历史、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的连接有着特别的关注。《遗事八帖》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过去,也更加珍惜当下。我期待作者能够以其独特的笔触,引领我们一同探寻那些被遗忘却又弥足珍贵的“遗事”。
评分《遗事八帖》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古典、非常写意的感觉。它不像当下很多书名那样直白或者追求眼球效应,而是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文艺气息,让我觉得这本书背后一定蕴藏着深邃的故事和情感。“遗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往事,那些被遗忘却又深埋在心底的记忆。它们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带着一丝遗憾的。而“八帖”,这个数字,又给了我一种结构上的想象。我脑海里浮现出古代的书信,一封封,记录着主人的心事。所以,我猜想,《遗事八帖》可能是一本关于作者个人回忆的作品,用八个“帖子”的形式,讲述他生命中八个重要的“遗事”。这些“遗事”或许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又或许是八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用他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遗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台湾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于“怀旧”、“传承”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会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沉浸在那些过去的美好时光里,或者反思人生的意义。
评分《遗事八帖》这本小说,在我第一眼看到书名的时候,脑海中就涌现出许多画面。那种“遗事”的感觉,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或者是对过去某种美好时光的眷恋。它不像“旧事”那样直接,而是更加含蓄,仿佛是那些被时间悄悄埋藏起来,但偶尔还会被悄悄翻出来品味的,带有特殊意义的片段。而“八帖”,这个数字,更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我不知道这八帖具体指的是什么,但它给我一种精心编排、层次分明的结构感。或许是八个独立的童年回忆,或许是八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又或者是八个与作者生命轨迹息息相关的人物故事。我特别喜欢这种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和体会的书名。《遗事八帖》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或者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灵魂探索。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历史印记的社会,对于“怀旧”和“传承”有着天然的情感倾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遗忘却又如此重要的“遗事”,并且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评分《遗事八帖》这本书的书名,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欲说还休”的张力。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这是关于XX的故事”,而是用一种非常含蓄、内敛的方式,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我总觉得,“遗事”两个字,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又或者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珍贵。它可能是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忘记,却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跳出来的回忆;也可能是那些被时光掩埋,再也找不回来的青春印记。而“八帖”这个数字,又显得特别有仪式感。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八个章节或者八个故事,更像是一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或许是八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许是八个重要的转折点,又或者是八位与作者生命轨迹息息相关的人物。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画面,可能是尘封的信件,泛黄的照片,又或者是某个午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思绪万千的场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那种细腻的情感描绘,能够捕捉到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波动。因为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情感共鸣的社会,无论是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能够找到某种情感的慰藉。这本书名,给我一种预感,它可能会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之旅,让我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些被遗忘却又如此重要的“遗事”。
评分《遗事八帖》这本小说,在我看来,书名就已经奠定了它一种沉静而悠远的基调。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那种文人雅士,在书房里,铺开宣纸,蘸墨挥毫,记录下那些过往的,不为外人所道的“遗事”。“八帖”这个数字,又显得颇具匠心,它不像随意的章节划分,而是仿佛一种精心的编排,像是八幅独立却又彼此呼应的画卷,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能探讨的是那些被时间筛选、被生活磨砺后,依旧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记的事件。这些“遗事”,或许是关于情感的纠葛,或许是关于理想的破灭,又或许是关于某个重要的人生抉择。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内敛、但又极具力量的笔触,去描绘这些“遗事”背后的情感张力。在台湾,我们经历了许多历史的交织与个人的奋斗,每个人心中都一定藏着不少属于自己的“遗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出口,让读者在其中找到共鸣,或许是释怀,或许是感慨,又或许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古朴的智慧,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评分《遗事八帖》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情是有点复杂的。最近生活节奏太快了,每天忙得团团转,感觉很多事情都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留不下什么深刻的痕迹。所以,当我看到“遗事”这个词的时候,心里就泛起一种莫名的共鸣。这是一种对过去的追溯,对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的回望。八帖,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像是古人在书信里分门别类地记下心事,又或者是一个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单元。我很好奇,这“遗事”究竟是指什么?是作者童年时某个难以忘怀的瞬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又或者是那些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人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台湾的读者,我们经历过很多历史变迁,也见证过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事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痕迹,或许正是那些“遗事”。我喜欢这种带有一定神秘感和故事性的书名,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标题,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八帖”这个数字,是不是暗示着八个独立的主题,或者八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我甚至开始脑补,会不会是那种带着怀旧色彩的散文集,又或者是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总之,这本书就像一个等待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又会带给我怎样的触动。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人,能够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并将这些“遗事”用文字的方式重新赋予生命。
评分《遗事八帖》这本书名,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非常有故事性。尤其是“遗事”这两个字,总是带有一种淡淡的怀旧感,仿佛是沉睡在岁月深处的记忆,等待着被唤醒。“八帖”的设计,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究竟是八个独立的故事,还是八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留有想象空间的书名,它不会一开始就剧透太多,而是激起读者探索的欲望。在台湾,我们经历过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过去的事物,可能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但它们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我猜测,《遗事八帖》或许就是作者对这些“遗事”的一种梳理和回望,他用文字将这些被遗忘的片段重新串联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种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描写,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比如,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错过,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遗事”。这本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慰藉,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
评分《遗事八帖》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留白”和“意境”。“遗事”这两个字,就有一种“未竟”的意味,仿佛是那些生命中散落的,没有被完全讲述清楚的故事,或者是那些已经过去,但仍然在心中留下淡淡痕迹的片段。而“八帖”,这个数字,又让我感觉它并非随意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和组织。我猜想,这八帖或许代表着八个不同的视角,或者八个不同的主题,它们像是八扇窗,分别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对过往的不同观察和感悟。我特别喜欢这种不直接点破,而是留下想象空间的叙述方式。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对于“历史”和“记忆”的理解也更加丰富和深刻。《遗事八帖》这个书名,就好像在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充满回忆和思考的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能够捕捉到人生中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意义非凡的瞬间。或许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或许是关于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名,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并且会让人产生长久回味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