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三少四壮」专栏最年轻的作家!
2009年中国时报人间新人奖得主!
《INK文学生活志》誉为「最被期待的年度新人」!
「罗毓嘉反其道而行,他不黏合裂缝不心灵导师,不假装天下本无事;罗毓嘉自我暴露,现身出柜,他彷彿身在舞台有一束灯光耀照下,让我们逼视他的痛楚一如我们共有的痛楚,他的伤口就犹如长在我们身上的伤口。」──王盛弘
我不想工作。
其实想要交配,或者,爱。但不能说出来。
惯习他的诗,他的温柔清丽,骤然翻阅这本散文集,我们却像掉入迥异的时空。春春时候的他,彷彿拿刀剖开自己。他向我们揭示那过往的痛、爱与迷惑,有些已结痂,有些却像人生亘古的难题,复杂难解。
但很快的,他笔锋一转,带我们漫游他的青春之城。
他温柔地凝视着自己,看自己如何纵身一跳,跃入这繁华。当欲望初绽,如花,也如血。
欢快美丽心碎痛楚无所不在,唯有青春永远缺席。
作者简介
罗毓嘉
1985年生,建国中学红楼诗社出身,政治大学新闻系毕,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曾获中国时报人间新人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政大道南文学奖与台大文学奖等;《INK文学生活志》誉为「最被期待的年度新人」。作品散见于人间副刊、联合报副刊、《明道文艺》等刊物,并曾选入《98年散文选》、《2009台湾诗选》、《台湾七年级新诗金典》等。
着有现代诗集《婴儿宇宙》(2010,宝瓶文化)、《青春期》(2004,自费出版)。
部落格:yclou.blogspot.com/
自序
城市生活
乘上一班低底盘公车,最后面的座位是面向车尾。是个天色明媚清朗的午后,熟悉的街景摇摇摆摆,彷彿一路提点我正与什么错身,彷彿,我以前所不及记住的,现在也无法抓住它们。
那是时间。只是我这会儿可以凝视再久一些。一些就好了。
也是这天稍早一些的时候,白天的文湖线,列车经过玻璃帷幕大厦,彷彿映出了城里过往旅人一张张模煳的脸。而像我这样一个过路的人,在那里或我不在,似乎没有什么分别。城市会继续运转,它当然会。
沿途往信义诚品走的路上,云非常迅速地自东北方望城市里聚集。恍惚间竟洒下了轻柔飘摇的薄雨。我知道这是雨季开始,整个亮通通的信义计画区给笼在阵风和斜雨中,我在楼与楼间站了一会儿,不由得出了神。
眼看翻腾的云,迎面而来转为暴烈的雨,云雨积聚打在脸上的刺痛让我想歌唱。于是我便唱了,满路铺排开来闪躲着仲夏之雨的,是行人们夜归的天色吗?谨慎于细节,以致疲惫不堪的一週过完,我一次次自办公桌前离开又回来,竟要到这週末的雨水转而滂沱中,才感觉自己真回来了。
开始工作以后,我和我益发破碎的时间相互纠缠,没过多久就进入新的轮回。
我多想把它们积聚成束,系缕结绳,如此我能纪事如巫觋,卜事如魍魉。
比如说在捷运上碰到一个男子,抢在每站之前先报出下一站的站名,又仿拟着月台上的保全人员,指挥车门开阖的时间。车厢内其他乘客都露出「此人精神不正常」的表情,我却希望自己可以像他。
他是一支真正的一人乐队,时间都与他週转,列车都为他停驻。
有那么一瞬间,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为的不是我疯,我贪嗔怒痴,而是而是,如果我们都可以永远比现实活得快一些,是否不会这么容易被困缚于此了?
但不可能的,岁月之轮倾轧而来我们并不因此而更能掌握它,而是日日年年,变成每个转瞬都彷彿新生。所有的障孽与修业都消解重来。重来,重来。其实我记得自己已经死过了,但又可以再死许多次;当然我也活过这些步骤,活着。
活着就是一切的解答,我和我益发破碎的时间相互揪揉,还想再多写点什么,但沈淀的机会是如此渺茫,风正起来的时候我又给它带到下一个短暂停留,而终于时光加速,往剩下的一边流洩过去。显然落雨的气候并不打算放过任何过路的行人。经过一整天工作拖磨我已经累坏了,必须对自己重复「我只是累了,而非忧郁」,才能在纷飞风雨里拉住自己不轻易往脆弱的一侧倾斜下去。只是累得感受不到任何快乐,而非忧郁。边对自己说话,边往车站走去,慢慢牛仔裤吸饱了雨水,每走一步就变得更重一些;我想再走慢点儿,留给自己痊癒的时间。
谁说所谓清醒、所谓惯习,不是将日常生活包覆的巨大暗影呢?
但总有些片刻,让我回去那所有天气都濒临碎裂的时光。我因此充满感激。
推荐序
华年生异彩
王盛弘
假日前夕,西门捷运一号出口直往前走,经派出所斜刺弯左,一栋红色砖造多角型建筑白日作为卖场展演场,此时已经熄灯打烊为夜色收服了去,但是沿建筑绕到它背后,勐然映入眼帘的却是灯火迷离海市蜃楼,小熊村算起,哈奇屋涉谷步道G-2 Paradise牡丹好气派一个店面,G乐园cafe Dalida Alley Cat’s Cosby Taipei Red,Body Formula旁最边边角角的是,光。
蚁窝蜂巢里蚂蚁蜜蜂般青年在霓虹店招热门音乐里穿来梭去,打扮入时、略带作戏肢体语言彷彿踩踏着的是伸展台,繁华褥丽,声色秾艳,怎么能够那么快乐,怎么能够那么悲伤,各种情绪被历历凸显了出来……读罗毓嘉散文,几度我联想起的便是红楼身后广场那一个又一个夜未央,开怀的,悲切的,低抑或是躁动,妒嫉还有恐惧,爱与失爱,借着出色的修辞漫溢、横流,生鲜生勐生动,弥漫丰美的生之喜悦、酷烈的生之挣扎。
恋父,恋物,青春期,早熟,躁郁症,精神官能症──我试着笔记下一个又一个关键字:香江,狮城,台北捷运,红楼,新公园,建国中学;乃至于宛如毫不知疲倦地一集又一集一季又一季观看着的Queer As Folk的主旋律:gay达,爱滋,恐同,恐老,微整形,camping……这些关键字既属于罗毓嘉个人,是他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同时它们直指了某些族群的共同处境和命运,尤其那些愈加个人、私密的细节,愈能够唤起共鸣,在这些佳篇里,个性作为出发点,驶往人性共相。
佳篇如〈中魔者〉如〈二十自述〉,〈香江拾遗〉也算得上,读来不止偷窥,不止是臆想作者我借叙述我现身的百分比,猜想他是否有情人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乃至于晨起为他准备咖啡一杯吐司几片总让他想起父亲,猜想他是否酒吧里撞见自己的医师在撞球台前他赌誓自己再不进球就要跟着医师姓,猜想有网友长他十八岁乃香港人初次见面在咖啡座里两人都心旌动摇跃跃欲试……这些都好看,都描写细腻、直接,彷彿罗毓嘉倾怀将读者当作贴心密友般絮絮叨叨毫不保留地诉说,但不止有这些。
这些文章也直指了多少现代人 / 都市人紊乱得像刚从脱水槽拿出的衬衫、百货公司花车里颜色鲜妍瘫成一团的成衣一般的生活与心境。否则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心灵鸡汤?那么多的心海罗盘?罗毓嘉反其道而行,他不黏合裂缝不心灵导师,不假装天下本无事;罗毓嘉自我暴露,现身出柜,他彷彿身在舞台有一束灯光耀照下,让我们逼视他的痛楚一如我们共有的痛楚,他的伤口就犹如长在我们身上的伤口。罗毓嘉说「其实想要交配,或者,爱」,这是生物性本能;罗毓嘉说「每天光应付自己的忧郁浪漫就耗尽力气束手无策」,这是创作者与浮士德的交易;罗毓嘉提到父亲,「我少年时代担心的,自己总有天要长得比他高,看得到他前头的风景,我会心慌」,这是多少人子共同的心声。
丝滑如缎、华美如锦绣是罗毓嘉文字的主要风格,但我以为,最传神而精采的却是他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的camping及其变形。camp是个不容易翻译、定义界线的字眼,张小虹说它是「假仙」,纪大伟翻译成「露淫」,但唐膜称之为「发妖」,辞典上说:「发妖,是一种装腔作势和幽默形式,表现在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的阴性气质」、「当名词时,它表示欢乐、阴性或粗蛮的人或事。当动词时,它表示『耍贱』。当形容词时,它表示『有趣』,甚至是『荒诞得有趣』,通常会唤起对过去某一段时光的怀旧情绪」。发妖也许尤其流行于男同志圈里,通过戏谑、耍贱、自嘲的言语互相取乐取暖,也转化主流价值观的评价,比如在办公室里取名迈克Michael个性阴柔大男人,不辩解不迎合主流地私下里聚会干脆以老娘蜜雪儿Michelle自称──
罗毓嘉遥想新公园,「可是那时从小说读到警察会挥警棍前来,并让众家姊妹(自然指的是一群男同志)花容失色大喊,赶快教训我」的新公园;罗毓嘉形容台北东区崇光百货白色建筑,「像雷峰塔一样镇住了整个东区来去的妖娆女子」,周年庆时争购保养品化妆品的,是「鱼贯而入的白蛇与青蛇们」,「从那些唇红齿白鹤童鹿童手中接过灵芝草,敷抹涂推的手势像炼丹提药,更像许仙将再也无能见着蛇妖真身那样的喜不自胜」。
同样玩弄蛇于舌尖修辞的,是〈祕密集会Ι:老八板〉中几个老男人(其实平均年龄不超过五十,但同志圈里年过三十就有人哀哀叹着年华老去了)忧肥畏丑,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抢话说:
看姓李的又再胖了,说就算端午节被打回原形,怎么没看过这么胖的白蛇。我是森蚺,行吧。怎么不少吃点,多运动?懒哪。反正看你对桌那几个,如果我是白色巨蟒,他们几个尺寸没小多少的,大概也就是臭青母之类,白娘娘的跟班。灯光突然变亮的处所,话锋突又转到姓王的身上,姊,你多久没打针啦脸都垮了。两年没打了,怕皱纹消失会上瘾,能打一辈子吗。想想也觉得不能,自然点好。真是自然点好──看看我妈咪,心宽体胖,脸上堆满油连皱纹都不用愁了。谁是你妈咪,我这么美。是啊,这么美,当年可是个瓜子脸,这下端午才刚过,你怎么月饼就端出来了快收回去、收回去……
现实里、小说里不难见到的对话,散文里却少有人如此下笔;传统上评价散文有「直抒胸臆」这个选项,说叙述我等同于作者我,散文是最能够镜像作者的文类,但其实我们更推崇言志与温柔敦厚,不合这个大传统的元素,则只能于其中偷渡,多数时候被消隐被匿迹被变身,水墨画里白茫茫一片云雾后自己去想像背后的穷山恶水;内敛,自省,沉淀,昇华,留白,余韵,讲究的是情操与节操,检视的是文格即人格;因此阅读散文多年后我尝以为,写作散文要「无耻」,要无视于伦理圈限、道德框架、美与善的藩篱,试图往人性中暧昧的、灰色的、生物性本真地带前进一步,再一步。相对于散文传统,罗毓嘉是个新品种。
这个新品种是演化不是突变而来,一方面反映了罗毓嘉个人特质:我曾几度与他同桌吃饭,他莫不神采飞扬,机智幽默,camping;也曾在酒吧里巧遇,他周旋于深交浅交友朋之间,如鱼得水;倒有一回下班时分捷运车厢里,远远地人丛后窥见他略显疲倦地玩弄着手机,这是他刚离开学校、投身职场的当口,读他书写职场生活的文字,莫不感受到那股惫懒、身不由己的气息。
另一方面则得力于时代更迭,尤其表现于同志书写:上个世纪(不过十年以前)多託言虚构的小说,或暧昧其词、纷歧其义的新诗,同志散文除了零星见于文学奖得奖作品,几乎付诸阙如,或许因此,当我二○○一年出版《一只男人》,白先勇老师才会指出,这本散文集「在台湾的同志书写中恐怕还是首创」。
这十年来,男同志散文能见度略有提高,除了继续在文学奖中抡元外,依序而下,陈克华《梦中稿》第二辑「同志祕语」杂志上专栏用的还是笔名,后来他以〈我的出柜日〉夺回出柜权,蔡康永《那些男孩教我的事》到处看得到书名变形的各种slogan,我又交出了一本《关键字:台北》,郭正伟《可是美丽的人(都)死掉了》既美丽又哀愁,陈俊志《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一朵妖异之花,熠熠发光不能忽视的,还有穿着中学制服进入新世纪的罗毓嘉的〈中魔者〉、〈二十自述〉及同样收在《乐园舆图》第五辑几个小品,是少年一路自中学、大学、研究所,以至于毕业后初入职场,他为这座大城市、这个小时代,以及这座城市这个时代为他,交互所作的在场证明。
二十一世纪少年刚刚出发,他昂首阔步,他艳光四射,注定是目光的焦点,未来啊未来,还有他翻江倒海、兴风作浪的。
当我在书店看到《乐园舆图》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著作。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将“地图”的具象与“乐园”的抽象结合,似乎在暗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台湾,我们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融合了中华传统、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痕迹,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乐园舆图”的。它会不会是在描绘一些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寻找安宁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从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可能性。它就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踏上一段心灵的旅程,去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幸福。
评分《乐园舆图》这个书名,让我想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在台湾,我们有许多关于神山、神树、神泉的传说,这些都像是古人对理想世界的想象。这本书会不会是在以现代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这些古老的“乐园”?或者,是在描绘一个全新的、属于当代的“乐园”?我特别喜欢那种带有怀旧色彩的叙事方式,它总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我猜想,这本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比如一棵老榕树,一条蜿蜒的小溪,或是某个古老的寺庙,它们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我希望《乐园舆图》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去体验一种纯粹的、美好的存在。这本书,或许就是一张通往内心深处的藏宝图。
评分《乐园舆图》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感觉。它让我想起古老的航海图,上面绘制着未知的大陆和神秘的岛屿,同时也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幸福和满足感的不断追寻。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很多社会变迁,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很多人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乐园”。这本书是不是在试图为我们绘制一张关于如何寻找内心平静和幸福的地图?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乐园”?会是关于自然风光的美丽描绘,还是关于人际情感的细腻刻画?台湾这片土地,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村的宁静,更有原住民的古老传说,这些丰富的元素,会如何呈现在《乐园舆图》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和快乐,并且知道如何去经营它。
评分《乐园舆图》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舆图”在台湾的文化语境中,常常与探索、冒险、旅行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指引方向的工具,也是一个打开新世界的钥匙。陌生,则是因为“乐园”这个词,总带有一种理想化的色彩,它可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境地,也可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的?这本书是否是在探讨,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乐园”时,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和困境?或许,它是在讲述一些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或如今依旧存在的,那些让人们感到安宁、快乐、归属感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慰藉。可能是某个充满人情味的老街,某个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夜景的山顶,又或者是某个可以倾听海浪声的海边。我想,这本书可能会给正在为生活奔波的我们,提供一个暂时停歇的角落,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的渴望,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张“乐园舆图”。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带有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乐园舆图》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隐隐觉得,它可能蕴含着作者对于人与土地、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快速的经济发展,也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很多曾经熟悉的地方,可能已经面目全非,而很多深藏的情感,也可能被遗忘。我希望《乐园舆图》能够带我们回溯一段时光,去发现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但依旧闪耀的珍贵事物。或许,它是在讲述一些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坚守传统、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故事;又或许,是在描绘一些正在消失的风景和生活方式。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能够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它会不会像一张老旧的地图,上面标注着许多我们不曾留意过的地点,但每一个地点,都承载着一段温暖的记忆,或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评分《乐园舆图》这个书名,真的很有意思,它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地方”和“意义”的讨论。在台湾,我们常常谈论“在地性”,谈论如何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乐园舆图》是不是在试图描绘一张关于“精神乐园”的地图?它可能不是一个物理上的地点,而是作者通过文字,为读者构建的一个可以栖息心灵的空间。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乐园”?会是关于自然风光的美丽描绘,还是关于人际情感的细腻刻画?台湾的山海之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或许,它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风景,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意和哲理。我期待《乐园舆图》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书,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园”,并且知道如何去抵达它。
评分《乐园舆图》这个书名,让我想起童年时期,第一次拿到一张完整的世界地图时的那种震撼。那时候,世界仿佛一下就变得广阔而神秘。这本书会不会也是在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一个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乐园”?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作品。台湾的地理环境多样,从北部的都市丛林到东部的壮丽海岸,再到中部的高山原野,每一种风景都可能孕育出独特的“乐园”。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关于“寻找”的书?寻找存在的意义,寻找心灵的归宿,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乐土。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属于我的那份宝藏。
评分光是看到《乐园舆图》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在台湾,我们从小就喜欢逛夜市、爬山、去海边,对“地图”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它代表着探索,代表着未知,也代表着一种归属。所以,《乐园舆图》这个名字,首先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我常常在想,这“乐园”究竟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还是一种抽象的状态?是一份失落的记忆,还是一个正在构建的未来?台湾的地理环境多变,有高耸的山脉,辽阔的海洋,以及错综复杂的都市巷弄,每一种地形都可能承载着不同的“乐园”。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舆图”这个具象的地理概念,与“乐园”这个充满想象的空间联系起来的。会不会是在讲述一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只有熟悉当地的人才知道的秘密花园?或者,是在描绘一些我们渴望抵达的心灵栖息地?也许,它能带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发现那些被日常琐碎遮蔽的美好。我期待这本书能是一张充满惊喜的地图,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踏上一场身临其境的冒险,去发现属于我们自己的“乐园”。
评分最近在书店偶然翻到《乐园舆图》这本新书,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复古又带点奇幻的插画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小时候在图书馆借阅的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童话绘本。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故事感的视觉呈现,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远方和梦想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也和视觉上给我的感受一样,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是不是在讲述一些关于台湾小岛上,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或是海边小镇的秘密故事?也许是关于不同世代的人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宁。我一直觉得,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充满了太多值得挖掘的故事,从原住民的神话传说,到日据时期的历史印记,再到现代都市的脉搏,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动人的篇章。我希望《乐园舆图》能够捕捉到这种独特的气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情感和回忆。读这本书,会不会就像是在品尝一杯台湾特有的高山茶,初入口时清淡,但回甘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评分光是《乐园舆图》这四个字,就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它不像是一个纯粹的地理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我常常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乐园”。也许,这本书就是一本指引我们找回内心平静和快乐的地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个“乐园”的?它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故事?还是关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台湾这片土地,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也有乡村的宁静,更有原住民的古老传说,这些丰富的元素,会如何呈现在《乐园舆图》中?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关于台湾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坚韧的力量。读完之后,我希望自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真正的“乐园”,并不一定遥不可及,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还未曾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