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名为「闲情」的课
夏日的风 冬日的雪
踞在石上贪看的霭霭晚霞
好友一杯斟满旧时光的笑语
都是值得珍藏的佳酿
人生最重要的作业——发自内心的微笑
在拿粉笔的日子,邵□是满怀热忱的小学老师
卸下教职之后,他以同样的真心观察人生
池塘里游鱼唼喋是一道恬静的自然习题
山中鸟族鸣唱、蝴蝶飞舞,这节音乐课不看五线谱
细数亲情的甜蜜负荷,进入家历史的时光隧道
然而,安慰被衰老偷走青春的友人
还是得来一节国语课,向文章借几字笑声!
资深作家邵(人间)的散文精选集,共包含35篇散文小品,分为五个章节,如同退休之后延伸的生活习作课:池塘的笑、相牵的手、山村的歌、知交的帖和世间的忙。日常起居的每一个面向都是学分,人生是一门探索不完的旅程,他观察周遭的自然风光、人物性情,纪录下浮光掠影的一瞬,文字精鍊,笔调诙谐,将人生繁琐的苦乐不着痕迹地轻轻点出,悄悄沁入,似要引出一点儿兴味来,又小心收住,留下余味绕心间;也像一杯盏温润的茶,只需浅尝一口,便有散郁解热之效,一种老来回甘的滋味。
他将凡常的笑语,炼成永恆的剪影。
一张椅子、一颗石头、一把锄头,
一句像是随意捡起的话语,就烘托出兴味盎然的情境。
作者简介
邵(人间)
江苏南通人,一九三四年生,新竹师专毕业,曾任教小学教师、电影编剧、编审委员、新竹师专、交通大学文艺社团指导教师。
长期写作,获奖无数。创作题材多元,已出版着作四十余册,受注目作品有:散文集《无涯》、《汗水的启示》,小说集《汲泉》、《兄弟们》、《邵□自选集》以及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如《在阳光下》、《泥土好可爱》、《小鱼儿寻亲记》等书。有三篇散文入选国中课文,分别为〈汗水的启示〉﹙七十五至八十五年﹚、〈让关心萌芽〉(八十六年)、〈倾听〉(九十四年)。
第一节课 自然 池塘的笑
——表露凡常人生的幽默闲情,椅子、摊贩、夏日的蝉都入了镜。
椅子 / 摊之脸 / 无声与有声 / 牙痛的世界 / 留住青春的尾巴 / 高楼手记 / 院子 / 送 / 夏日何处 / 夏日由拳握脱走
第二节课 历史 相牵的手
——纪录他与妻子、孩子、父兄的情缘,共享相随一世的风景。
亲情负荷的甜苦 / 都要有爱 / 捕捉 / 不是假日 / 溶于画 / 古城 / 冬日
第三节课 音乐 山村的歌
——讴颂山居生活的纯朴自在,荷锄走在山径里,静看四季的安然。
饮几盅乡情 / 山中岁月总是画 / 农具之歌 / 面对青山 / 回顾山林
第四节课 国语 知交的帖
——细数友人的故事,有对世事的感慨,也有相知相惜的了然。
朋友们 / 衰老是个贼盗 / 石 / 石头寨的寨主 / 拜拜的风吹过 / 多向道 / 友之歌
第五节课 社会 世间的忙
——不同职场的观察记事,在学校、传播公司和建筑工地,都可见到他对社会万象最直接的关怀。
拿粉笔的日子 / 公司及其樑柱 / 在工地 / 工地的吟唱 / 工地的砾片 / 落幕
**评价二** 读《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了一段被尘封的时光胶囊。邵老师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它直接、真诚,仿佛是他在下课后,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对着窗外的夕阳,缓缓道来的心声。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他对校园生活中那些微小瞬间的捕捉。比如,他写到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时的汗水,写到他们在课堂上因为一个问题而冥思苦想时的蹙眉,甚至写到他们偷偷分享零食时的窃笑。这些画面,如此真实,又如此熟悉,让我仿佛置身其中,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师生情”的描绘。他不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传道者”位置,而是将自己看作是学生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他写到,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却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当邵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因为他的学业不佳而忽视,反而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并为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最终,那个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邵老师在描述这个场景时,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平静地写道:“他眼中闪烁着比任何优等生都要耀眼的光芒。”这句话,让我深深地震撼。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生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诠释。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美好易逝的惋惜。他写到,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生活的磨砺所改变,甚至有些人走上了迷途。他并没有选择去批判,而是用一种充满同情的目光去审视,去反思。这使得他的散文,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对当下人生的深刻体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温度,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释放;不是控制,而是引导。
评分**评价五** 初次翻阅《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我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和标题所吸引。然而,一旦进入书中的世界,我便被邵老师那温润如玉的文字深深打动。他笔下的校园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处处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教育的意义”的思考。他不是在谈论宏大的教育理念,而是在讲述一个个微小而温暖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写到,班上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非常差,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独自一人生活,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邵老师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他,反而经常找他聊天,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并为他争取到了学校的一些资助。更重要的是,邵老师鼓励他参与班级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当那个学生第一次主动在班会上发言,声音虽然有些颤抖,但脸上却带着一丝自信的光芒时,邵老师在文中写道:“那一刻,我比任何考试得满分的学生都高兴。”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怀旧感。他写到,那些年,粉笔灰染白了老师们的双手,也染白了岁月。他写到,教室里的风扇缓慢地转动,驱散着夏日的闷热,也带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些场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学生时代的珍贵回忆。读《拿粉笔的日子》,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重新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那份纯粹的情感。《拿粉笔的日子》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是一份对教育的致敬,一份对人性的礼赞。
评分**评价六** 《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递来的一杯热茶,在不经意间,温暖了整个心房。邵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就像潺潺的流水,缓缓地流淌,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有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也有他们成长中的烦恼。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描绘。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他写到一个学生,因为一次犯错而被同学排斥,变得非常消沉。邵老师没有立刻批评他,而是默默地观察,并在一次体育课上,故意安排他和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团队项目。在共同协作中,那个学生逐渐找回了自信,也重新获得了同学们的友谊。邵老师在文中形容那个学生重拾笑容的场景时,没有用过多的修饰,只是平静地写道:“他眼中闪烁着一种久违的光芒。”这种不动声色的教育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带有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写到,那些曾经稚嫩的面孔,如今已步入社会,各自奔波。他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岁月的变迁。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温度,让我感受到了师生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唤醒;不是控制,而是引领。
评分**评价七**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读到了《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浓浓的怀旧气息,手写的书名,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用粉笔书写的年代。邵老师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它朴实、真诚,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们的关怀。 我最喜欢他写到的一段经历,关于班上一个“差生”。这个学生,成绩平平,调皮捣蛋,常常让老师们头疼。但邵老师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他身上隐藏的艺术天赋。他没有因为他的成绩而放弃他,反而积极地鼓励他发展自己的特长,并为他争取到了参加学校文艺汇演的机会。当那个学生在舞台上,用自己的画作惊艳全场时,邵老师在文中写道:“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被点亮的灵魂。”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教育的职责,就是去发现和点亮这些闪光点。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美好易逝的惋惜。他写到,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生活的磨砺所改变,甚至有些人走上了迷途。他并没有选择去批判,而是用一种充满同情的目光去审视,去反思。这使得他的散文,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对当下人生的深刻体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温度,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
评分**评价四** 《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邵老师的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校园,不是冷冰冰的教学场所,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有爱,有愁,有笑,有泪。 我最喜欢他关于“学生成长中的烦恼”的那些篇章。他写到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因为外貌的自卑而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厌学。邵老师并没有直接开导她,而是通过一次次的班级活动,创造机会让那个女孩展示自己的才艺,比如朗诵,唱歌。当她看到自己被大家欣赏时,内心的自卑感逐渐被自信所取代。邵老师在描述这个过程时,没有夸大自己的功劳,只是淡淡地说:“看着她渐渐舒展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第一缕阳光。”这种不动声色的温暖,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动人心。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充满了哲思。他写到,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佳,但却有着过人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没有将“优秀”的标准局限于学业成绩,而是看到了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潜质和可能性。这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过于看重分数,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拿粉笔的日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深度,让我感受到了师生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发现,是引导,是成全。
评分**评价八** 《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这本书,是我近来读过最触动心灵的作品之一。邵老师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力量,它能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他笔下的校园,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孩子们在那里健康成长,老师们在那里辛勤耕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写到班上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邵老师并没有因为他沉默寡言而忽视他,反而常常主动找他聊天,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鼓励他参与集体活动。邵老师还特意为他布置了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任务,让他有机会与同学建立联系。当那个学生第一次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零食,并露出羞涩的笑容时,邵老师在文中写道:“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冰雪消融,春意盎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带有一种对时光的敬畏。他写到,粉笔灰染白了老师的头发,也染白了岁月。他写到,教室里的黑板,承载了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也见证了无数个生命的成长。这些富有画面感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质朴而深沉的师生情。读《拿粉笔的日子》,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重新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爱,是陪伴,是唤醒。
评分**评价九** 偶然在书店架上看到《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那朴素的封面和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于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翻开书页,邵老师那充满温度的文字,如同微风拂过,轻轻地抚慰着我内心深处的角落。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渲染,只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描绘着他与学生们共度的那些平凡而又闪光的日子。 我尤其喜欢他描绘校园里那些细微之处的笔触。比如,写到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围在一起分享零食的场景,那种纯真的快乐,仿佛触手可及;写到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为学生的前途而焦急讨论的画面,那种责任感,令人动容。邵老师在讲述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而情绪低落的故事时,没有进行说教,而是通过陪伴和倾听,让那个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当那个孩子终于敞开心扉,露出久违的笑容时,邵老师在文中轻描淡写地写道:“那笑容,比任何考试成绩都更让我欣慰。”这句话,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意义。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带有一种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他写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阳光灿烂,也有风雨交加。他鼓励学生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前行,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温度,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评价十** 《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献给教育和人性的温柔礼物。邵老师的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它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笔下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有孩子们的纯真,也有老师们的付出。 我非常欣赏他对于“教育的艺术”的理解。他不是在谈论僵化的理论,而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他写到一个学生,虽然不善言辞,但却有着过人的观察力和同情心。邵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后,并没有强迫他改变,而是鼓励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为他安排了一些需要细心观察和帮助他人的任务。当那个学生因为帮助了同学而获得赞扬时,邵老师在文中写道:“他眼中的光芒,是我最想看到的风景。”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关键,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天赋,并给予他们成长和闪耀的空间。 邵老师的文字,也常常带有一种对岁月的沉淀和对人生的感悟。他写到,粉笔灰染白了老师的头发,也见证了无数个生命的成长。他写到,教室里的窗户,透进来的是阳光,也是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富有诗意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厚重和生命的韧性。读《拿粉笔的日子》,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的年代,重新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那份纯粹的情感,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是启迪,是成全。
评分**评价一** 我是在一家小小的独立书店里偶然翻到《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的,当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新书,唯独这本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质朴的年代感,封面上那手绘的粉笔字,瞬间勾起了我对学生时代的回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邵老师那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放牛班”的文章,他没有将那群被老师们视为“问题学生”的孩子们描绘成标签化的存在,而是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他们在调皮捣蛋背后,那些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的真实情感。我记得邵老师写到,一个学生偷偷在课本上画了一幅小小的卡通人物,那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对艺术的萌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邵老师没有因此责骂他,反而默默地在那个卡通人物旁,用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一刻,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鼓励和温暖。 邵老师的散文,不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像一杯温水,慢慢地渗透进你的心田。他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写学生们的嬉笑打闹,写办公室里老师们的闲谈,甚至写下课后办公室里那盏孤零零的灯光。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在他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教育”二字的理解,他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在点燃希望。他笔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鲜活的生命,有着各自的梦想和困惑。我记得有一次,他写到一个学生考试失利,情绪低落,其他老师劝他“下次努力就好”,而邵老师却蹲下身,看着那个孩子的眼睛,轻声说:“没关系,你的闪光点,不只在这里。”这句话,何尝不是在安慰着每一个曾经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的我们?《拿粉笔的日子》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意义,它不只是分数和升学,更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本书,就像一部流动的电影,将我带回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些用粉笔书写的日子,不仅仅是老师的教诲,更是人生路上的灯塔。
评分**评价三** 拿到《拿粉笔的日子:邵(人间)散文集》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职业倦怠期,对生活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热情。然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注入了我干涸的心灵。邵老师的文字,有着一种治愈的力量,它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内心的宁静。他写校园里的琐事,写学生们的生活,写教学的日常,但透过这些看似平凡的叙述,我却看到了一个教育者对生命最真挚的关怀。 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教育”二字的理解。他不是在谈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讲述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他写到一个学生,家庭贫困,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校服,但他学习非常刻苦,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邵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没有直接给学生钱,而是巧妙地通过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帮助那个学生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鼓励他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邵老师在描述这个过程时,并没有强调自己的付出,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个学生的成长和变化,这是一种非常含蓄而深沉的关爱。 邵老师的笔触,也常常带着一种诗意的浪漫。他写到,清晨的校园,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静谧的操场上,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他写到,放学后的教室,空无一人,但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孩子们留下的欢声笑语。这些富有画面感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校园那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温度,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师的付出与坚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力量。它让我明白,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是灵魂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