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江南才子」的卢前先生于一九四九年末至一九五一年初,为上海《大报》、《亦报》等刊物所撰写的一系列小品文集结。他以信手拈来之笔,遍写历史故实、文人轶事、异域风情、戏剧杂谈、乡井时事等题材,充分展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不忍其消逝而选择用文字纪录的深情,为卢先生晚年的代表作。今日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领略他独特的文学魅力,亦不妨将之视为一部生涯的断代史,从中可考掘到作者和他那个时代心灵群象的光辉图景。此书为甲集。
本书特色
1.作者学养丰富,又曾遍游中国各地,故信手拈来的一则则小品皆生动、有趣。
2.此书题材包罗万象,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般,无所不写,然自具章法。谈历史故实、文人轶事、异域风情、戏剧杂谈、乡井时事等。
作者简介
卢前(1905 ~ 1951)
字冀野,江苏南京人。人称「江南才子」,为知名诗人、散曲家、剧作家、学者。师从吴梅、王伯沆、柳诒征、李审言、陈中凡等。毕业后曾受聘于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大学等校讲授文学与戏剧课程。亦长期主编《中央日报.泱泱副刊》,并主持编纂《南京文献》二十六册。
主要作品包括新诗集《春雨》、《绿帘》,小说集《三弦》,古典诗集《卢冀野诗抄》,词集《中兴鼓吹》,散曲集《饮虹乐府》,剧作《饮虹五种》、《女惆怅爨三种》、《楚凤烈传奇》,报导文学《丁乙间四记》、《新疆见闻》,以及译作《五叶书》、《沙恭达罗》两种等。学术着作则有:《中国戏剧概论》、《明清戏曲史》、《论曲绝句》、《读曲小识》、《词曲研究》、《散曲史》等。以及《何谓文学》、《近代中国文学讲话》、《八股文小史》及《酒边集》等散论。
卢前一生热衷于保存、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他搜集、整理、汇校并刊刻了大量的中国元明清三代的曲籍,经其整理出版者达数百种之多。其中最着名的即《饮虹簃丛书》、《饮虹簃所刻曲》。
卢冀野小传
卢冀野与他的《柴室小品》
闻「仙霓社」复活
前辈文学批评家:金圣叹
《西游记》的产生
从新观点看《儒林外史》
铁门关之忆
螃蟹段儿
寄慰恨水
模范和尚道禅
不染亭
六世达摩殉情的故事
茶趣
书会
谈诗牌
杜甫遗迹
酒人补记
记:阅微草堂
闲话龙套
戏癖
油灯
姑孰半日游
记曲学社
两个外籍朋友
再谈戏癖
马君武的晚年
谈拳
弘光瓷
一世画山卖的萧厔泉
昏市的领略
证婚
父与子
水包皮
花溪记游
沈长行旅
饴糖
油不渍
五更鸡
再谈「避讳」
磨墨
重庆的黄桷树
龙门阵
记阿哈买提江
水竹幽居
逢场期
重庆到成都三条路线
内江印象
重庆的滑竿
林庚白轶事
塔
天京录
盛京故宫近状
记:张玄
闻老舍归国讯
三游半山寺
江浙方物
味谏翁会晤记
满宫的凭弔
东陵瓜
西崑曲
一朵红花
在渝被杀的周均时
莫柳忱轶事
元旦开笔
谈:孟姜女
谈新京戏
胡三先生的故事
饦□
洗脸照镜
病榻速写
大钟亭的故事
月当头夕
忘词
一字电报
鼓山轿
一块肉
奉怀菊老
谈老
沈尹默先生之耳
八宝饭
喀什巡礼(上)
喀什巡礼(下)
王秀鸾在南京演出
馒头的传说
日记
绣像画版
交友三诀
墨巢风趣
混寿元
丐头
革命菜
记邵次公
发之种种
死了的教育
记:颜世镕
长竿与嗡
喜雪
送振铎北返
铁作坊的故事
画历
石榴树
蒲窝
记王老人
书癖
□糖
十样菜
各人自扫门前雪
检讨之作
记欧阳老居士
友艺集
春韭
散原翁轶事
人日故事
趣生莲花落
光荣的转变
影像
车中
朱彊村轶事
金山寺之火
三百年间两黄人
肿下眼皮
安得知
悼念戴望舒
浮圆的沿革
记:凤先生
记:□听花
相字
吕氏三姊妹
游戏科学
谈谜
春天的梦
再谈春梦
叶天士轶事
五虎
银婚摄影记
谈形于言
龙蟠里访书记
英雄郑叔问
李晓暾的家世
正杨
□神
服阕
刻书的好处
雨花台种树
秤书记
谈八股
富而后工
沐府的变迁
小唱
谈「通」
俗字与简笔字
名说
张忠仁的幽默
桃花诗
绛子遗事
健康的笑
鼓之国
写刻之缓
花参润肺
知已难得
记霹雳巖
记金鸡岭
一团和气
嗜好的转易
偏见.成见
从柳芽想起柳花
对癖
曾国藩奏稿中的李臣典
京沪车中诗
劳动下的三海
海会殿之劫
三看
北枝巢
京市交通
新北京的旧人物
沙滩行
花参煮法□答读者之问
颐和园春色
天桥之暮
处女齿
桑南的话
冒雨游故宫
和尚的儿子
迺兹眼福
恨水的病
小平妖堂
水中盐与苏造肉
稊园修禊
弗堂近事
小窝窝头
北海读诗记
访郭记
笑剧会串
柳亚子近状
活筋
还它那一代的面目
上林春
世间何物似江南
兴尽而返
石正风光
伊帕尔汗
岭南书风
一字之差
屈原之死
江南与江北
票友下海
官打捉贼
莴□圆
田间的太原谣
朴素的真理
陶壶作家
治喉噎方
八十年前米价
文章病院
编后说明
“柴室小品(甲集)”——这书名一出来,就勾起了我不少儿时的回忆。小时候,我们家在乡下,冬天里取暖全靠烧柴,那种柴火的噼啪声,烟火的气味,还有围坐在火炉边,听长辈们讲古老故事的温馨时光,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柴室”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就代表着一种温暖、一种亲切,一种家的味道。而“小品”,则更添了一分雅致。我平时不怎么读那种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反而更喜欢那些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意味深长的文字。就像是品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需要宏大的叙事,却能在细节中感受到创作者的功力。我很好奇,作者在这本《柴室小品(甲集)》里,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小品”呢?是关于人情世故的洞察?是对自然风物的描绘?抑或是对人生百态的感悟?我期待它能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让我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
评分光是《柴室小品(甲集)》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驻足。这名字听起来有一种古朴的亲切感,像是某个年代的记忆碎片,又像是从某个宁静的角落里传来的低语。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老式的书斋,虽然不一定有真正的“柴室”,但那种温厚、质朴的氛围,却是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的。我对“小品”这两个字更是情有独钟,它意味着不必费力去啃读长篇大论,却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这就像是在精致的瓷器上,看到一幅小小的山水画,不需要磅礴的气势,却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我常常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需要的是能够触动心灵的文字,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柴室小品(甲集)》会为我带来怎样的惊喜。是关于生活的点滴感悟?是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还是对人性深处的挖掘?我希望它能像一杯温热的茶,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慢慢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
评分《柴室小品(甲集)》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已经自带了一种醇厚的质感。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包装,却能在一众书名中脱颖而出,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老式屋子里,升着柴火,暖意融融的景象,这“柴室”二字,唤起了我对过往温暖记忆的联想。“小品”则进一步强调了文字的精巧和意境的悠远,让人联想到那些不长却意味深长的佳作。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堆砌辞藻,更应该触动人心,引发思考。《柴室小品(甲集)》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人情、关于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我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笔触,描绘出他心中的“柴室”和其中的“小品”?是那些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还是那些被时间冲刷后愈发珍贵的感悟?
评分《柴室小品(甲集)》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亲切感。这不像那些追求噱头、哗众取宠的书名,反而像是一杯温水,自然而然地流进心里。我想象中的“柴室”,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或许是一个老屋的角落,或许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厨房,那里承载着许多关于家、关于亲情的温暖记忆。“小品”则暗示着文字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就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虽然不大,却光彩照人。我非常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起我共鸣,同时又能让我有所思考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让我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喘息,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我很好奇,作者会在这“柴室”里,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是对生活细节的独到观察?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朋友,用温和的语言,与我分享他的见闻和感悟。
评分《柴室小品(甲集)》这个书名,给我一种质朴而又充满韵味的感觉。它不像那些追求眼球效应的标题,反而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了解它。我立刻联想到那种老式的房屋,冬天里,一炉柴火升起,屋子里暖烘烘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柴室”这两个字,唤醒了我心中对温暖、对家庭、对怀旧的某种情愫。“小品”则暗示着文字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就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虽小却不失光彩。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能够带给人思想的启迪,也能带来情感的慰藉。《柴室小品(甲集)》似乎具备了这样的特质。我好奇作者会在这个“柴室”里,为我们讲述怎样的人生“小品”?是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是对生活点滴的独特感悟?还是那些蕴含着人生哲理的短篇故事?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
评分“柴室小品(甲集)”——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不像那些新潮的、或是充满冲击力的书名,反而是一种沉静内敛的美。我立刻联想到那种乡间的老屋,冬天里,烧着柴火的房间,暖意融融,也承载着一家人温馨的时光。“柴室”,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回忆和情感的符号。“小品”则更加凸显了文字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不需要长篇大论,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功力。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带给我启发,同时又能让我感到放松的作品。我希望这本《柴室小品(甲集)》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好奇作者会在这“柴室”里,为我们烹饪怎样的“小品”?是那些关于人生百态的观察?是对世事人情的洞察?抑或是那些触动心灵的细腻情感?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在忙碌生活中,一个可以停下来,静静品味的角落。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无意间被《柴室小品(甲集)》吸引了目光。它的封面设计很朴素,没有花哨的插图,但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印刷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糙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书墨的温度。我平日里读的书种类很多,从文学小说到历史传记,再到一些科普读物,但说实话,真正能打动我的,往往是那些不落俗套、有独特见解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柴室小品”,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柴室”,我想象中是那种烧柴取暖的屋子,在寒冷的冬日里,升起一炉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那种温馨的画面油然而生。而“小品”二字,则意味着篇幅不会太长,内容却可能包罗万象,既有生活化的叙述,也可能蕴含着作者的人生哲学。我特别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的文字。我希望《柴室小品(甲集)》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很好奇,作者笔下的“柴室”是怎样的景象?他会在这“柴室”里,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过去年代的记忆,还是对当下生活的观察?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是关于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评分哇,看到《柴室小品(甲集)》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浓浓的文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生亲近。我最近刚入手这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不少回忆。以前在老家,冬天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围坐在柴火边,听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暖呼呼的,又带着一股烟火气。书名里的“柴室”,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温暖和故事的空间吧。而“小品”,更是让人联想到那种不求大而全,只讲究精巧别致的文字,就像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摆在那里,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能自成一番天地。甲集,则暗示着这只是一个开始,或许之后还会有乙集、丙集,让人充满了期待。我常常觉得,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在追逐效率和功利,很多时候都忽略了那些细微的美好,那些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一本名为《柴室小品》的书,就像一股清流,能带我们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温度和质感。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在这“柴室”里,为我们准备怎样的“小品”呢?是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感悟,还是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亦或是那些充满哲思的短文?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种可能,每一个想象都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一探究竟。说不定,这本书还能勾起我一些关于童年的回忆,那些在乡间度过的时光,那些淳朴的人们,那些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慰藉,一种在喧嚣尘世中寻得片刻宁静的力量。
评分乍一看《柴室小品(甲集)》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老式的土墙屋子,冬天里生起一堆柴火,屋子里暖烘烘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长辈们讲故事的画面。所以,“柴室”对我来说,就代表着一种温暖、一种朴实、一种怀旧的情怀。而“小品”,则意味着文字的精巧,不求大而全,但求每一篇都像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值得细细品味。“甲集”更是让我觉得,这或许是一个系列的开始,让人充满期待。我平日里喜欢读一些能够引发思考,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的文字。我很好奇,作者在这本《柴室小品(甲集)》里,究竟会为我们呈现怎样的“小品”呢?是关于人情世故的感悟?是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还是那些充满哲思的短文?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慰藉,一种在喧嚣尘世中寻得片刻宁静的力量。
评分“柴室小品(甲集)”——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朴素的邀请,把我带入一个充满温暖和故事的空间。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情的小故事集。我猜想,“柴室”或许是作者心中一个特别的地方,一个承载着回忆、寄托着情感的角落。而“小品”,则说明了里面的文章篇幅不会太长,却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意蕴。我平时就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起我共鸣,同时又能带给我一些思考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符合了我的阅读口味。我很好奇,作者会在这“柴室”里,为我们呈现怎样的“小品”?是那些关于亲情的温暖回忆?是关于友情的点滴感悟?还是那些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我期待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情,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