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世纪八○年代末,马森终于回到他睽隔了数十年的故乡,同时亦开启一趟长达四个多月的大陆之行。初履斯土,诸般文化气候、社会型态乃至生活层面等的巨大分歧和差异,皆使作者不免感慨万端,从而生出一连串的「困惑」来。
在西方生活多年,作者以「游人」与「游子」的双重身分去纪录,见证,试图将其观察所得纳入更全面的架构下,冷眼与热情并存。从寻常的食衣住行等层次切入,同时提挈出许多怪象背后的问题及其症结。此书毋宁为上世纪八○年代的中国大陆留下了一段最具临场感的实况直击。
作者简介
马森
知名戏剧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及国研所,一九六一年赴法国巴黎电影高级研究学院(IDHEC)研究电影与戏剧,巴黎大学汉学院博士班肄业;继赴加拿大研究社会学,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台湾师大、巴黎语言研究所、墨西哥学院、加拿大亚伯达及维多利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香港岭南学院、国立艺术学院、国立成功大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等校。并曾一度兼任《联合文学》总编辑。已退休。
作品包括论着《马森戏剧论集》、《当代戏剧》、《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度西潮》、《东方戏剧.西方戏剧》、《灿烂的星空─现当代小说的主潮》、《戏剧──造梦的艺术》、《文学的魅惑》、《台湾戏剧──从现代到后现代》等,剧作《脚色》、《我们都是金光党》、《马森戏剧精选集》等,小说《孤绝》、《夜游》、《海鸥》、《巴黎的故事》、《生活在瓶中》、《M的旅程》等,散文《爱的学习》、《墨西哥忆往》、《大陆啊!我的困惑》、《追寻时! 光的根》等,文化评论《文化.社会.生活》、《东西看》、《中国民主政制的前途》、《茧式文化与文化突破》等近五十种。
总序
我的已经出版的作品,本来分散在多家出版公司,如今收在一起以文集的名义由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不但书型、字体大小不一的版本可以因此而统一,今后如有新作也只须交给同一家出版公司就行了。
称文集而非全集,因为我仍在人间,还有继续写作与出版的可能,全集应该是盖棺以后的事,就不是需要我自己来操心的了。 从十几岁开始写作,十六、七岁开始在报章发表作品,二十多岁出版 作品,到今天成书的也有四、五十本之多。其中有创作,有学术着作,还有编辑和翻译的作品,可能会发生分类的麻烦,但若大致划分成创作、学术与编译三类也足以概括了。创作类中有小说(长篇与短篇)、剧作(独幕剧与多幕剧)和散文、随笔的不同;学术中又可分为学院论文、文学史、戏剧史、与一般评论(文化、社会、文学、戏剧和电影评论)。编译中有少量的翻译作品,也有少量的编着作品,在版权没有问题的情形下也可考虑收入。
有些作品曾经多家出版社出版过,例如《巴黎的故事》就有香港大学出版社、四季出版社、尔雅出版社、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印刻出版社等不同版本,《孤绝》有联经出版社(两种版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麦田出版社等版本,《夜游》则有尔雅出版社、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九歌出版社(两种版本)等不同版本,其他作品多数如此,其中可能有所差异,借此机会可以出版一个较完整的版本,而且又可重新校订,使错误减最少。
创作,我总以为是自由心灵的呈现,代表了作者情感、思维与人生经验的总和,既不应依附于任何宗教、政治理念,也不必企图教训或牵引读者的路向。至于作品的高下,则端赖作者的艺术修养与造诣。作者所呈现的艺术与思维,读者可以自由涉猎、欣赏,或拒绝涉猎、欣赏,就如人间的友情,全看两造是否有缘。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是一种交谊的关系,双方的观点是否相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书写能否产生同情与好感,写与读,完全是一种自由的结合,代表了人间行为最自由自主的一面。 学术着作方面,多半是学院内的工作。我一生从做学生到做老师,从未离开过学院,因此不能不尽心于研究工作。
其实学术着作也需要灵感与突破,才会产生有价值的创见。在我的论着中有几项可能是属于创见的:一是我拈出「老人文化」做为探讨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基本原型。二是我提出的中国文学及戏剧的「两度西潮论」,在海崃两岸都引起不少回响。三是对五四以来国人所醉心与推崇的写实主义,在实际的创作中却常因对实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认识不足,或由于受了主观的因素,诸如传统「文以载道」的遗存、济世救国的热衷、个人的政治参与等等的干扰,以致写出远离真实生活的作品,我称其谓「拟写实主义」,且认为是研究五四以后海崃两岸新小说与现代戏剧的不容忽视的现象。此一观点也为海崃两岸的学者所唿应。四是举出釐析中西戏剧区别的三项重要的标志:演员剧场与作家剧场,剧诗与诗剧以及道德人与情绪人的分别。五是我提出的「脚色式的人物」,导了我自己的戏剧创作。
与纯创作相异的是,学术论着总企图对后来的学者有所启发与导引,也就是在学术的领域内尽量贡献出一砖一瓦,做为后来者继续累积的基础。这是与创作大不相同之处。这个文集既然包括二者在内,所以我不得不加以釐清。 其实文集的每本书中,都已有各自的序言,有时还不止一篇,对各该作品的内容及背景已有所阐释,此处我勿庸词费,仅简略序之如上。
马森序于维城,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当我看到《大陆啊!我的困惑》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画面,是每次回大陆探亲时,亲戚朋友们口中那些我听不太懂的新词汇、新概念,以及他们对某些生活方式的习以为常,对我而言却显得如此新奇。这种文化的差异,让我感到一种微妙的“疏离感”,明明是血浓于水,却又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书名中的“困惑”,正是这种感觉的真实写照。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跨越这道墙,去理解那些我感到不解的地方。它是否会深入剖析两岸在文化传承上的细微差别?它是否会探讨现代化进程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人们?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大陆”这个概念,不再仅仅停留在媒体宣传的标签上,而是能够触及到其真实的生活肌理和文化内涵。
评分当我看到《大陆啊!我的困惑》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年前去厦门旅游的画面。那里的老街,老建筑,还有海边的风,都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很多老电影里,或者长辈的描述中,我似乎已经“见过”它们;陌生则是因为,当我真正置身其中时,那种时空的错落感,以及和当下台湾的种种不同,又让我觉得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次旅行,给我留下了很多关于“大陆”的印象,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挥之不去的“困惑”。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中了我的“痛点”。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书中描绘这种“既近又远”的感觉的?他笔下的“困惑”,是否也包含了我在旅途中感受到的那些,关于现代化进程、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上的微妙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答这些,让我对“大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是能够更深入地触碰到其内在的脉络。
评分《大陆啊!我的困惑》这个名字,像一个温柔的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是因为我们流淌着同样的血液,说着同样的语言,传承着相似的文化;陌生,则是因为历史的进程,让两岸的发展轨迹有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常常让我感到好奇,有时又会引发一些难以言喻的“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的向导,带我深入了解那片广袤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它是否会触及两岸人民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它是否会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选择和情感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他的视角,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大陆”,也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大陆啊!我的困惑》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过往的经历。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常常会提到“对岸”,语气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怀念,有疏离,也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怅惘。后来上了年纪,通过电视、网络,接触到越来越多关于大陆的信息,有震撼人心的发展,也有令人费解的现象。这种信息爆炸式的冲击,反而让我的“困惑”更加加深了。我常常会问自己,我们和大陆,到底有多大的相似,又有多大的不同?是文化基因深埋的共鸣,还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鸿沟?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投下了一颗小石子,在我平静的思绪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期待作者能用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为我揭示这些“困惑”的根源,帮助我梳理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关于亲情、乡愁、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情感。
评分这本《大陆啊!我的困惑》的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毕竟,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大陆”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充满争议、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书名中的“困惑”,更是精准地道出了许多人内心的写照。我总觉得,我们和大陆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明明血脉相连,却又因为种种原因,在认知和情感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片我既向往又感到疏离的土地。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种“困惑”?是源于历史的遗留,还是现实的差异?是文化上的不解,还是政治上的隔阂?我期待作者能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一一剖析,让我能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我一直以来只能通过新闻、电影、甚至亲友的口述来了解的大陆。这份好奇,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一个能够引起共鸣的视角落点。
评分我一直对《大陆啊!我的困惑》这个书名感到很有共鸣。每次在台湾听到有人提起“大陆”,我总会捕捉到一种微妙的情绪,那里面夹杂着好奇、猜测,有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感。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面对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亲戚,明明有着共同的血缘,却因为长久的分隔,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上产生了诸多不同。我们对大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和有限的个人经验,这很容易造成片面的认知,甚至产生误解。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试图拨开迷雾的机会。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种“困惑”?它是否源于历史遗留的隔阂,还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差异?他是否能用他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大陆,帮助我们消除那些不必要的误解,建立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读完《大陆啊!我的困惑》的扉页,我脑海里涌现的第一个画面,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许许多多细碎的生活场景。我常常在想,对于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日常是怎样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失落,和我们台湾人的日常,究竟有多大的不同?是早晨的豆浆油条,还是便利商店的咖啡?是挤公交地铁的匆忙,还是悠闲地在巷口闲谈?是面对高楼大厦的繁华,还是穿梭于老街巷弄的烟火气?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平凡人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真实的情绪,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因为,剥开一切政治和宏观叙事的表象,我们都是渴望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而“困惑”,也许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差异之中。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些,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书中,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大陆啊!我的困惑》这个书名,让我想起我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大陆发展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台湾人对于大陆的印象,往往是碎片化的,有时是经济腾飞的成就,有时又是社会问题的讨论,还有时是文化现象的分析。这些信息交织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看不懂”的感觉。这种“看不懂”,并非是智力上的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整体的、深入的视角。书名中的“困惑”,恰好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状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一个视角,帮助我理清那些杂乱的思绪,去理解大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发展带给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它是否会深入探讨某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它是否会展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大陆人民的生活状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找到一条能够引导我深入探索的路径。
评分《大陆啊!我的困惑》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一个我常常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让海峡两岸的人们,在拥有共同的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又产生了如此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变迁,还是社会发展方向上的选择?我常常觉得,我们台湾人对于大陆的认知,就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可以看到模糊的轮廓,却无法看清细节。而“困惑”,正是源于这种认知上的模糊和不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我能够透过作者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大陆”。他是否会探讨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会触及两岸人民在价值观、思维模式上的不同?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解释我内心疑问的线索,让我对“大陆”的理解,能够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在我看来,《大陆啊!我的困惑》的书名,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作为台湾人,我们对“大陆”的认知,总是带着一层滤镜,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会让我们产生偏见,有时又会让我们心生向往。而“困惑”,正是这种复杂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客观、更为细腻的视角,帮助我剥离那些附加的标签,去感受大陆真实的脉搏。它是否会探讨两岸人民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它是否会展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模糊的印象,而是能够真正地认识到“大陆”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而消解心中的“困惑”,建立起更成熟、更健康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