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陈育虹:365°斜角

2010陈育虹:365°斜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设计
  • 斜角
  • 建筑
  • 空间
  • 视觉
  • 现代
  • 陈育虹
  • 摄影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尔雅作家日记第九棒,交到了女诗人陈育虹手中。她说:「今天沿着昨天来了。正常的步子。速度不快不慢……一切正常。」是的,一年365天代表365个斜角,是陈育虹读诗、写诗、阅读、看电影与生活的片片断断,随着跳跃的思绪与文字,端出来,与你分享。
《光影交织的叙事:当代文学与视觉文化探索》 导言:在流动的媒介中捕捉意义的瞬间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诗人的作品集,而是对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文学与视觉艺术在相互渗透、彼此构建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景观进行一次深度的学术考察与理论梳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媒介景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的文本疆界正在被打破,声音、图像、符号的交织成为理解当代经验的关键路径。本书旨在挖掘那些在文本边缘游走,在跨媒介对话中生成新意义的文学实践,并探讨这些实践如何反映我们对时间、空间、记忆以及身份认同的重构。 第一章:文学的“在场”与影像的“缺席”——论叙事结构的解构与重组 本章着眼于当代小说和诗歌如何吸纳电影、摄影乃至数字媒体中的叙事语法。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文学作品内容,而是分析其形式上的借鉴与革新。例如,一些作家开始运用“蒙太奇”式的句子结构,将不相关的场景或意象并置,制造出一种断裂而又内在关联的阅读体验。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线性时间感的挑战。 我们深入探讨了“留白”在文学叙事中的功能——这种“留白”与摄影中的曝光不足或焦点模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叙述者刻意回避对某一核心事件的直接描述时,文本的意义便被推入读者的想象空间,与观看者面对未完全显影的照片时的心理状态形成共振。本章着重分析了这种“非在场叙事”如何构建起一种微妙的张力,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我们考察了文本中对“屏幕化生存”的隐喻性指涉,即文本如何模仿界面、窗口或超链接的逻辑,来模仿当代人碎片化、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模式,但这一切分析均停留在对结构和形式的探讨,而非对具体文本主题的阐释。 第二章:空间叙事学的转向:从地理坐标到心理拓扑学 当代文学对“空间”的描绘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地理描述。本章分析了文本如何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承载情感重量和意识流动的“心理拓扑”。我们审视的是作家如何运用语言的精度来建构一种“可感的不可见性”——那种只有通过语言的精细雕琢才能被感知的内在空间结构。 例如,某些文本通过对微小物件(如家具的摆放、光线在墙上的移动轨迹)的极度聚焦,来暗示人物深层的心理状态和未言明的历史背景。这种手法类似于装置艺术或场景设置,它将环境本身提升为叙事的主体。我们讨论了“场域”(Field)概念在文学中的应用,即语言如何被用来构建一个封闭的、自我指涉的意义场域,在这个场域内,现实的逻辑被重新编码。我们强调的是这种空间重构的技巧和理论基础,而不是任何具体作品中描绘的城市或乡村。 第三章:声音景观与文字的听觉维度:对“非语言信息”的捕捉 声音在当代艺术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文学也不例外。本章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对非语言声音——环境噪音、沉默、呼吸声、语调的微妙变化——的精确捕捉,来丰富叙事层次。我们分析了如何使用句法和词汇选择来模拟某种“声景”(Soundscape)。 这里讨论的重点是语言对声音的“拟态”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文字的节奏(韵律、断句、重复)来制造一种“听觉幻象”。这种探索是关于语言工具箱的拓宽,是分析作家如何运用文本的声学特性来影响读者的生理感受,而非评论某个作品中具体对话的内容或歌词的含义。我们探讨的是文学与声波理论的交叉点,以及文字如何努力去承载那些本应属于听觉媒介的表达。 第四章:时间的多重曝光:记忆、档案与非线性时间的哲学思辨 时间在当代文学中常常被视为一种可塑的材料。本章聚焦于文学如何处理多重时间线的交织、历史档案的碎片化重组,以及“此刻”的无限延长。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试图打破因果链条,将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并置的叙事策略。 我们分析了档案学(Archival Studies)的理念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中,作家如何将文本自身建构为一种“记忆的碎片收集站”。这种构建不是关于“写了什么历史”,而是关于“如何处理历史的材料”。我们考察了叙事中对“闪回”和“预示”的结构性处理,探讨这种非线性处理背后的哲学意图:挑战客观历史的单一叙事。这种对时间结构的分析是纯粹的形式分析,旨在揭示文学如何利用其内在时间机制来回应时代对“永恒”与“瞬间”的焦虑。 第五章:符号的饱和与反思:后符号学的文学姿态 在符号泛滥的时代,文学如何保持其批判性?本章审视了当代作家如何处理和解构大众文化符号、品牌标识或既有文化典籍的引述。这里的核心不是分析作品中引用了哪些特定符号,而是分析引用和戏仿的“机制”本身。 我们探讨了文学如何通过“挪用”(Appropriation)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来制造一种张力:一方面,文本必须依赖共享的符号系统才能被理解;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通过扭曲这些符号来揭示其意识形态的盲点。这种分析关注的是文学如何成为一个“反思性的符号处理器”,而不是一个符号的单纯复述者。我们考察了作者在面对信息洪流时,如何运用语言的“异化”手法来重新赋予日常事物以陌生感,从而打破符号的自动识别机制。 结论:未完成的对话与未来的文本形态 本书总结了文学在面对视觉主导、媒介多元的时代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适应性和创造性。我们强调,这些创新并非源于对特定主题的描绘,而是根植于对叙事媒介本身的深刻反思与技术性重构。未来的文学探索,将继续在这些跨界交织的光影与声音之中,寻找新的意义的锚点,继续拓宽我们对“何为文学”的边界认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2010∕陈育虹
一月一日(星期五)
跨年。
虚伪的日子是时间的女儿们,像一长排看不见底的托钵僧,她们单列前进,手上拿着王冠、柴捆、面包、星星,送给每个想要这些礼物的人。而诗人,「在竹篱的花园里,观看着那盛况,/忘了我清晨的愿望,匆匆/摘了些香草和苹果,而日子/转身安静离开。我,到得太迟,/在她庄严的发束下瞥见一抹嘲弄。」爱默生的诗,〈日子(Days)〉。

今天大晴天。最优雅的烟蓝天空。相思树褐黄青绿的色团在微光里晃动。合欢山三十公分的雪堆得更高还是薄些?
今天沿着昨天来了。正常的步子。速度不快不慢。今天有人生有人死有人笑有人哭。一切正常。我想着你。蓝猫昨天洗过澡很香,现在坐键盘前看我,他喜欢平视人。

想找一个调子或节奏。像蓝猫的调子或节奏。

一月二日(星期六)
奶油黄的太阳融在冰湖蓝床单我们在湖上醒了。还有热咖啡还有杏仁可颂摩天岭红柿。幸福是这样定义的吗?
琥珀今天爬上最靠后墙的樱花树,伏在第一根岔枝上守着什么。琥珀是每天下午来后院用餐,却绝不让人接近的琥珀眼黑猫,去年五月在后院一丛姑婆芋大叶子下出生,两个同胞兄妹没有存活,猫妈咪不久也不再出现。

琥珀原叫影子。太阳出现他才出现。但影子太虚幻,就依蓝猫前例,以眼睛颜色命名琥珀,是个实体。
琥珀来则来去则去,我想我私心里鼓励他的游荡,这是我亏欠蓝猫的。他常蹲在厨房窗台外看我,没有比他更美的橱窗模特儿了。入夜一片漆黑,只有那双琥珀眼像小小月亮,两枚,亮极。

我总是说「他」。希望琥珀是他,不要经过生育的辛苦。他刚才送来一只拇指大的老鼠,放在后门口。是新年礼物吗,多礼的影子?
里约热内卢南边滨海度假区山洪土石流,已知六十四人被埋红土下,多数是度年假游客。没有人能预知自己的结局不是吗?这不常听到不常想到的地名,上週末在台东诗歌节却也听雷光夏提起。她想去那逗留一段时间,听音乐。那天我们在滨海公园骑单车,不规律的浪拍打沙滩很空。骨白色漂流木堆得两层楼高,像是万人冢。

看张艺谋/葛优/巩俐《活着》。在磨难中能活着就是超越。如草芥的我们。

一月三日(星期日)
天使是飞不起来的。
UCL伦敦大学学院生物教授Roger Wotton说,鸟类的飞行是依赖它们由前臂演化而来的翅膀,依赖它们中空化,密度低且轻的骨骼,它们强健而能鼓动羽翼的胸肌,以及包覆全身可以顺风调整方向的羽毛。天使明显欠缺这些必要的生理机能。

要飞,或许非得回到自然做一只麻雀或任何一种鸟。天使按理是飞不起来的。除非借上帝的奇蹟。
除非借想像。没有想像天使是飞不起来的。想像是另一种奇蹟。

你在做什么?
「莎士比亚在一个剧场尚未出现或剧场不再存在的时代,会写些什么?」想跟你说昆德拉的《不朽》。

二月五日(星期五)
而蓝猫至少今天不考虑什么隐身哲学,在键盘前坐定了,遮掉整个萤幕。好话说尽他终于移开,却是移到人腿上。
如果蓝猫是薛丁格的猫……

薛丁格的猫被关进封闭的盒子。一小时内,同在盒子里的放射性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机率衰变,以致释出粒子触发旁边的毒气瓶……。但依照哥本哈根学派理论,只要盒子不打开,那猫就永远处在一种非生非死状态。核子粒子衰变叠加态波函数塌缩以及一只非生非死的猫。之复杂。这量子力学思想实验,薛丁格要说的是不面对并不等于不发生还是什么?

不管他说什么,要记得告诉猫离科学家远些。
近晚起雾。「我已经刷过牙/我和今天已经扯平了。」你好不好

用户评价

评分

《2010陈育虹:365°斜角》这本书,我之所以这么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育虹本身。她的诗,总能给我一种“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的感觉。她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台湾味”,那种细腻的情感,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那种淡淡的疏离感,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而“365°斜角”这个概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这不仅仅是对2010年这一年的简单记录,更是一种诗意的探索,一种对世界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审视的尝试。我非常好奇,陈育虹是如何将这一年的时间,用“斜角”的方式去解读的?她会不会将那些被忽略的、被遗忘的,或者仅仅是被主流视角所遮蔽的片段,通过她的诗歌,重新带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她如何用她独特的诗歌语言,为我们勾勒出2010年这个时间切片里,那些闪烁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

评分

初翻《2010陈育虹:365°斜角》,我第一个感觉是,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易翻阅就能理解的书。陈育虹的诗,向来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带着一种“慢阅读”的态度去品味。她的文字,常常是一种低语,一种沉淀,不像某些作家那样张牙舞爪,而是像细密的雨丝,一点一点地渗透,然后悄无声息地在你脑海里生根发芽。这本书的“365°斜角”,我理解为一种全方位的观察,但并非是那种毫无保留的、直白的呈现,而是带着一种智性的疏离和艺术性的裁剪。她选取了2010年的这一年,这对我来说,也勾起了很多模糊的回忆。2010年,那一年台湾社会发生了什么?我们经历了什么?这些大背景是否也悄悄地,或者隐晦地,被陈育虹的笔触所捕捉?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她如何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细腻情感,精妙地结合起来。她的诗,往往能从最微小的意象出发,却能引发最深刻的联想。例如,一片落叶,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个模糊的梦境,在她的笔下,都可能被赋予一种全新的生命力,一种超越时空的重量。我期待在这本书的“365°”里,找到那一个个被她巧妙捕捉的瞬间,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关于时间、关于人生、关于存在的,种种不曾言说的奥秘。

评分

说实话,《2010陈育虹:365°斜角》这本书,我带在身边已经有一阵子了,但每次翻开,总会有新的惊喜和新的疑问。陈育虹的诗,总有一种让我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但同时又会引出更多的“为什么”。她对语言的运用,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组,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摆放在那里,既不会多余,也不会缺失,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这本书的“365°斜角”,我猜想,不仅仅是指时间上的跨度,更是一种态度。她可能是在用一种非传统的、非线性的方式来审视这一年的生活,可能是在试图打破我们对时间流逝的固有认知,用一种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视角去重新构建叙事。我特别好奇,她会如何处理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甚至平庸的片段?是会将其升华,赋予它们诗意的光芒,还是会以一种解构的方式,揭示其背后隐藏的荒诞与无奈?我期待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看到她如何将生活的“斜角”变成艺术的“正角”,如何用她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2010年这个时间切片里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

评分

拿到《2010陈育虹:365°斜角》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值得慢慢品味的。陈育虹的诗,从来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她的文字有一种很独特的厚度和质感,需要你沉下心来,一遍一遍地去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这本书以“365°斜角”为主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记录了2010年一年的时间跨度,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一种观察的角度。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我们习惯了用“正视”的方式去接收一切,但“斜角”的观察,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我好奇,陈育虹在2010年,究竟捕捉到了哪些“斜角”?是关于人际关系、社会变迁、还是个人的内心成长?她如何用诗歌的语言,将这些“斜角”的光影,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

评分

拿到《2010陈育虹:365°斜角》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陈育虹的诗,向来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妙的语言而著称,她总是能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味,用最简洁的文字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本书的“365°斜角”主题,对我来说,充满了想象空间。我理解这是一种对时间的立体化观察,不仅仅是线性地流逝,而是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审视和品味。我很好奇,在2010年这一年里,陈育虹究竟捕捉到了哪些“斜角”?是关于人生的起伏跌宕,是关于社会的细微变化,还是关于个体情感的微妙波动?她会如何将这些“斜角”的光影,巧妙地编织进她的诗句之中?我期待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她如何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2010年这个年份里,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却异常珍贵的瞬间。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台湾文学作品的读者,而陈育虹无疑是我非常欣赏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总能带给我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那种力量不是外放的,而是内敛的,如同溪水潺潺,慢慢滋养着读者的心灵。这本《2010陈育虹:365°斜角》,我一看到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365°斜角”,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想象空间。我们通常说的360度是完整的圆,而多出来的那一度,仿佛就暗示着一种超越,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不落俗套的观察方式。我很好奇,在2010年这一年里,陈育虹究竟是从哪些“斜角”去观察世界,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些被大众忽略的角落,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风景,还是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真实情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她如何用她独有的语言,将这些“斜角”的观察,转化为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文字。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重新发现我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感受到诗歌那种化平凡为神奇的力量。

评分

这本《2010陈育虹:365°斜角》啊,我拿到手的时候,老实说,真的有点被它的书名给吸引住了。365°,这本身就带有一点哲学思辨的味道,好像把一年里的每一天都拉出来,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去审视。陈育虹这个名字,在台湾的诗坛绝对是响当当的,她的文字有一种很独特的韵味,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而是慢慢渗进你心里,让你反复回味的那种。我记得我第一次读她的诗,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包裹,那种疏离又亲切,深刻又轻盈的矛盾感,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关于她2010年创作的作品集,而且是以“365°斜角”这样一个概念来呈现,我立刻就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我非常好奇,她是如何将一年的时间,用诗歌的语言,从一个“斜角”去解读的。这个“斜角”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视角上的偏离,是观察角度的转变,还是对日常习以为常的现实的一种解构?我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也期待能在陈育虹的诗句中,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或者是在平凡中涌现的惊涛骇浪。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诗人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光,如何用文字构建出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深刻洞察力的宇宙。

评分

对于陈育虹的作品,我总是怀有一种特别的敬意。《2010陈育虹:365°斜角》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365°斜角”,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对时间、对空间、对观察方式的独特理解。我一直觉得,陈育虹的诗,有一种“静水流深”的魅力,她不追求表面的喧嚣,而是致力于挖掘文字背后最深刻的意涵。201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日子,但如果能通过一位诗人的眼睛,用“365°斜角”的方式去重新审视它,那一定会是一种非常新颖的体验。我很好奇,她会从哪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去切入这一年的生活?是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细节,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发生却意义重大的瞬间,还是那些关于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领略到陈育虹独到的观察力和她对语言的精准把握,从而在她的诗句中,发现那些隐藏在2010年的时光碎片里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光芒。

评分

自从我开始接触台湾的现代诗,陈育虹的名字就一直在我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她的诗,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或许有些涩,但越品越有滋味,那种醇厚感,那种回甘,是其他很多诗歌都无法比拟的。这本《2010陈育虹:365°斜角》,我拿到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她精心准备的日记,但又不是寻常的流水账,而是经过诗人慧眼提炼过的,那些充满哲思和情感的瞬间。我一直对“365°斜角”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我们常说“360°”,那是一个完整的圆,代表着周全、全面。而“365°”,多出来的那一度,似乎就代表着一种超越,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察方式。我很好奇,陈育虹在2010年这一年里,究竟看到了哪些“斜角”?这些“斜角”是如何帮助她去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理解和表达她自己?是那些被主流忽视的边缘角落?是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细微情感?还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深入思考过的生活常态?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通过陈育虹的诗,感受到她独特的观察力,以及她如何将这些“斜角”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诗句,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2010陈育虹:365°斜角》,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陈育虹的诗,我一直觉得她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她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也不会用激烈的言语去呐喊,她的力量,往往藏在那些最朴素的文字里,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意象组合中,然后一点点地渗透,让你在不经意间被击中。2010年,对我来说,是过去了一个不算太久远的年份,但回想起来,又似乎充满了模糊的回忆。在那一年,世界发生了什么?台湾社会又经历了什么?陈育虹的诗,是不是就像是一个精密的雷达,捕捉到了那些我们可能已经遗忘,或者从未留意过的时代气息和个体感受?“365°斜角”,我理解为一种对时间、对空间、对生活的重新审视,一种不拘泥于惯常视角、不囿于既定思维的观察方式。我期待在这本书里,看到她如何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揭示2010年这个年份里,那些隐藏在寻常之下的不寻常,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所折射出的深刻意义。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一年时间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如何“看”的哲学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