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玉峰
1953年生,台湾云林北港人。
曾任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总统文化奖得主、保育运动草根先锋等等……
陈玉峰教授历年着作(前卫出版):
﹝台湾植被志﹞卷一《总论及植被带概论》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上)
﹝台湾植被志﹞卷三《亚高山冷杉林带与高地草原》(下)
﹝台湾植被志﹞卷四《桧木雾林带》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上)
﹝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下)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1)南横专册》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2)》(上)
﹝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3)》(下)
﹝台湾植被志﹞卷八《大甲镇植被》
﹝台湾植被志﹞卷九《物种生态志》
《阿里山:永远的桧木雾林原乡》(与陈月霞合着)
《自然学习者的教育观》
《台湾生态与变态》
《火龙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与迁村事件初探》(与陈月霞合着)
《21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台湾山地灾变以及灾后人造孽》
《告别世纪》
《自然印象与教育哲思》
《台湾山林与文化反思》
《土地伦理与921大震》
《人文与生态》
《台湾生态悲歌》
《台湾生态史话15讲》
《前进雨林》
《印土苦旅:印度.佛教史笔记》
《山.海.千风之歌》
推荐序
深度抒情、深度忧伤∕李乔 敬序
最早接触到玉峰先生的文章是「自然公园书系」。「台湾自然生态丛书」是笔者的生态概念启蒙册;多年悬在半空中的「爱台湾」,这也才着地安住。有了磅礡如欧亚板块的「台湾自然史系列」,若菲律宾板块耸入云霄的「台湾自然资源开拓史系列」,台湾这才真正有根原脉抟了。
读「台湾自然生态丛书」,笔者以「新台湾人的深情」指述。而今捧读《山.海.千风之歌》,感受是:深度抒情、深度忧伤。全书写景全在抒情,情溢于景。于是生态呵护、宗教感悟、生命哲学全在里面。「风霜何事偏伤物,天地无情亦爱人。」玉峰先生近年已然「彻悟」,但是玉峰先生说:「我在台湾岛出生,岛是我的骨、我的肉、我的魂、我的魄,我与岛屿同化,岛屿与我同化。」
玉峰先生最大感叹是:「给我如是环境,我将产生千古翻案的创作;奈何我是台湾,一个被诅咒了千百年的岛屿。」
于是,谈生死,因活得透澈,所以无生死烦恼;写大地、写草木林相水文,乃是写自己。
所以,文章写得如此色浓、声激;所以,逸出红尘,仍在红尘。日本西田几多郎在主客未分的纯粹境地,悟出「我在场──我存在」的哲学,抽象地蹲在禅房里,或悬挂半空中;玉峰先生的生命姿态却是实践者,多美,多实在,当然有点孤寂。
玉峰先生自谓: 这是一本比较单纯的「散文集」。笔者苦笑:读这本书,可能要备一本「註解集」。有心人,倒不必找註解,耐心地,按部就班拜读玉峰先生的「书群」就可以了。」
这部书大略可分四个系列: 「南横十帖」,天地山河、纵横捭阖,叫人不敢直视;「李前总统访谈」,是有主见的一种「评传」李先生;「给许、苏、杨、根政诸友函」,有人间烟火味,世人可以借以一窥玉峰先生心底那把火。「大鬼湖三记」加上八八灾变文字,又「唿天抢地」回到其中心本色。玉峰先生太早了悟一切,又深入太多东西,世人难以「大致掌握」,但认定他是「台湾生态伯公」或「台湾生态城隍」,庶几近之。
末了,「祇能」引玉峰先生书中一段文字作结:「但愿台湾人回到造山运动的根源,体悟出世所来自,而云雾飘缈,动静如山。」
「全书彷如一把扇,每一子叶一故事;全书开展,可扇出智慧的和风,徐徐吹送。」
2009.12.1 玉泉居
自序
我在台湾岛出生,也将在此岛死亡,岛是我的骨、
我的肉、我的魂、我的魄,我与岛屿同化,岛屿与我同化。
陈玉峰
当我看到《山.海.千风之歌》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壮阔的山峦和无垠的大海,以及在它们之间穿梭的、仿佛诉说着古老故事的风。这是一种非常具有画面感的书名,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相信,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人们的性格,而“千风之歌”这个名字,则暗示了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情感和历史的回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顽强不息的力量。它会讲述那些关于先民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故事吗?还是会描绘出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人们如何坚守初心,传承文化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深刻的触动,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让我更加珍视和热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它会不会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一种人文的温度,以及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评分说实话,《山.海.千风之歌》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喜欢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结合的书名,总觉得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常常在想,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到底有多少是我们真正了解的?那些高耸的山脉,那片辽阔的海洋,它们沉默了多久,又见证了多少故事?而“千风之歌”听起来,就好像是一种生命的咏叹,一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回响的声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脉络,不仅仅是它的地理风貌,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人文积淀。它会讲述那些关于早期移民的艰辛开拓吗?还是会描绘出那些在山林间、海边生活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们的故事能够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人情味。我期待它能让我重新认识这片土地,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评分每次看到《山.海.千风之歌》这本书,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它让我想起了那些我曾经走过的山路,那些我曾经眺望过的海景,以及那些在我耳边吹过的风。这些元素,都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常常忽略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书名里的“山”和“海”,象征着这片土地的壮丽与辽阔,而“千风之歌”,则赋予了这些景色以生命和情感。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编织成一首动人的歌谣的。它会是关于那些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生存智慧吗?还是会讲述那些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传奇?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很多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山间的清风,海边的浪涛,以及人们淳朴的笑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它会不会带我回到那些已经逐渐远去的年代,让我感受到历史的痕迹,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每次看到《山.海.千风之歌》这本书,都会让我回想起很多关于故乡的回忆。我小时候在海边长大,对大海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种广阔无垠、时而温柔时而澎湃的感觉,总是让我心生敬畏。书名里的“海”,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渔民的故事,关于海的传说,关于出海捕鱼的艰辛与收获。而“山”,则是另一番景象,可能是深邃的丛林,可能是蜿蜒的山路,可能是隐藏在山中的寺庙或是古老的部落。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的。《千风之歌》这个名字,则让我感到一丝神秘和浪漫。风,无形无质,却能带来信息,能改变气候,能抚慰心灵,也能带来破坏。是不是书中的故事,就像千风一样,在不同的人和事之间传递,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在地文化氛围,让我了解那些可能我还不曾知道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智慧。它会不会是关于那些默默付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平凡人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让我感动落泪的片段,也期待有让我会心一笑的温情描写。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一次与这片土地的深刻对话。
评分每次看到《山.海.千风之歌》的书名,我都会立刻联想到那些我曾经在海边散步时听到的涛声,以及在山林里徒步时感受到的微风。这是一种非常亲切而又充满力量的组合。书名中的“山”和“海”,是这片土地最直观的地理特征,而“千风之歌”,则像是在诉说着这里发生过的种种故事,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这些“风”的呢?它会是关于祖辈们艰辛开拓的历史,还是关于现代人在快速变化的生活中寻找自我价值的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那种让你读着读着就停下来,陷入沉思的章节,让你开始思考一些关于生命、关于土地、关于人文的深刻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民族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以及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它会不会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愿意去守护和传承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山.海.千风之歌》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非常诗意的感觉,仿佛是一首在山林与海洋之间回荡的古老歌谣。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之所以特别,不单单是因为它的风景有多美,更多的是因为它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人情。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片土地的地理特色,而“千风之歌”则暗示了其中流淌的故事与情感。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这些“风”的呢?是关于先民们开垦山林的艰辛,是关于渔民们与大海搏斗的勇气,还是关于世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节庆习俗?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归属感,仿佛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与我有着某种联系。会不会有一些我曾经听过的、但已经不太记得的老歌谣,会在书中重新被唱响?又或者,有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却极具魅力的故事,会在书中娓娓道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我希望它能让我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加热爱这片我生长的土地。
评分《山.海.千风之歌》这个书名,就像一首无声的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壮丽的画面。我总觉得,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往往是通过山川河流,通过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来体现的。“山”和“海”,是这片土地的基石,而“千风之歌”,则仿佛是它跳动的脉搏,是它无尽的诉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文风情,那些可能已经被时间尘封的记忆,那些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它会讲述那些关于海的传说,关于山的秘密,关于人们如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并留下自己的印记吗?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那种让你读了之后,想要立刻起身去看看,去感受,去体验的冲动。我希望它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家”的意义,理解我们与这片土地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
评分终于拿到《山.海.千风之歌》这本书了,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了画面感,好像能闻到海风的咸味,听到山林的低语。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故事特别有感觉,尤其是关于我们这片土地的故事。听说是作者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深入採访和考据才写出来的,光是这份诚意就足够让人期待了。我特别好奇里面会提到哪些地方,是那些我常常去、很熟悉的山林步道,还是我曾经在海边捡拾贝壳的海岸?又或者是那些藏在巷弄里、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老故事?书名里的“千风”两个字,也让我联想到风的千变万化,时而轻柔拂面,时而狂暴怒吼,是不是也象征着人生中那些起伏不定、难以预测的际遇?我一直觉得,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质,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我迫不及待想看看这本书是如何将山川地理与人情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是如何描绘出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千风之歌”。这本书会不会带我重新认识我所居住的城市,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又或者,它会带我去往那些我从未踏足过的远方,让我通过文字去感受那里的山水人文?我非常期待书中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细节,那些可能只在老一辈人口中流传的传奇,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智慧。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阵风,吹拂过我的心灵,带来新的感悟和启发,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更深沉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山.海.千风之歌》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韵味。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之所以有故事,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情感的流淌,有生命的印记。《山.海》点明了地理背景,而“千风之歌”则更像是其中人文精神的写照。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它能传递信息,能带来变化,也能承载回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它会讲述那些在山林间、海边辛勤耕耘的人们的奋斗故事吗?还是会描绘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爱恨情仇的动人传说?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非常细腻的笔触,能够捕捉到那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却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感受到生命的多彩与坚韧。它会不会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的眷恋,让我更加珍视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份宝贵财富?
评分翻开《山.海.千风之歌》,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久违的乡土气息。它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怀旧感,而是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老屋的斑驳墙垣,听到街角孩童的嬉闹声。我总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非常快的时代,很多古早的记忆和故事,都快要被遗忘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替我们留住了一份珍贵的情感,让那些渐渐模糊的画面重新清晰起来。书名中的“山”和“海”,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山,是坚韧不拔,是沉静内敛;海,是包容万象,是波澜壮阔。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融入到书中的故事里呢?是描绘出山海之间的壮丽景色,还是借由山海的意象来刻画人物的命运起伏?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千风”的描绘,那会不会是指代那些世代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或者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吹拂过的各种思想潮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最纯粹、最朴实的生活力量,那种在平凡日子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许,书中会出现我认识的长辈们的故事,或者是我童年记忆里的场景,那样的话,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更有意义了。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家”的概念,思考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守护和传承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