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

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散文
  • 台湾文学
  • 张曼娟
  • 随笔
  • 生活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 文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世界有点小,却是刚刚好。
刚刚好,遇见最美好!

  二十八篇精选散文,
  不迟也不早,不多也不少。

  相逢只一笑,明日又天涯。
  我从许多微笑的眼睛中,看见了珍惜的光芒。
  于是我有了这样的念头,要为自己编一本散文精选集,
  记录不同年龄的自己,看见的世界,感受到的人生。
  这是为一直以来与我相伴的读者们编选的,
  也是为可能有缘相遇的新读者编选的。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我的世界这样小,却是刚刚好。
  刚刚好,遇见最美好。

作者简介

张曼娟

  1988年的散文集《缘起不灭》也像一则偈语,
  预示了在散文创作上的永不止息,并奠定了她的抒情美学风格。

  22年间陆续出版散文作品近二十种,在题材和叙事方式上,
  不断尝试与突破,总在寻求新的感受及表达。

  看似平凡的生命经历,因为她的敏感与深情,观察与细腻,
  总能动人心弦。传递着温暖与希望的讯息。

  2011年,疗癒散文天后张曼娟出版精选集《刚刚好》,
  并不特别悲伤,也不特别快乐,
  当你孤独的时候,这样的陪伴,刚刚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刚刚好

  二○一○年底到二○一一年初,我被突如其来的重感冒击倒,低温的夜里,聆听远方跨年狂欢的烟火爆响,一边计算着下次服药的时间。我用极严格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病,绝不少吃一次药,想要尽快康复,甚至要求医生为我注射,因为我不耐烦在养病这件事上花费太多时间。事实上,我想,许多年来我都不耐烦在自己身上花费时间。

  而我并不是那么没耐心的人。见到因为发烧而痛苦流泪的孩子,我的直觉反应是将他们拥抱在怀中,直到他们紧绷的身体放松;聆听朋友的忧伤或失落,我愿意一遍遍复习每个细节,直到他们在陪伴中感到安心。

  对待他人,我总是不厌其烦。对待自己,却是很不耐烦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那是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可珍贵的人吧?长久以来,我看重的是别人,从不是自己。我常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只是幸运加上侥倖,而我偏又是对「无常」感受很深刻的人,于是,愈来愈往内在心灵退缩,变得更封闭而孤僻,世界也愈来愈小。

  感冒初癒的那一天,和朋友吃了美味的香蕉鲜奶油蛋糕,在微博贴上照片并且发表感言:「一块好吃的蛋糕,能带我们脱离一切秽污坎坷的现实。」那天深夜,疲惫的我,看见了一位大陆网友的回应:「爱你的人是多的,因为有很多爱你的人你并不知道。因为太爱,所以渐渐被神化,因为被神化所以不敢靠得太近,怕你被这凡间的浊气玷污,所以才在远方看着你吧?常常想着在无人的夜里,在一盏灯下独自写作的你,穿越古籍经典的你,为了他人感伤而感伤的你,可曾记得给自己倒杯热水,添件衣服?」这段话与我的香蕉蛋糕一点关系也没有,却令我震动,怔忡许久,直到泪水模煳了电脑屏幕。

  我想起不久前,与读者见面的签名会上,母子二人笑嘻嘻的来到我面前,请我帮他们签书。「我们都是妳的读者喔。」与我年纪差不多的母亲这样说,念高中的儿子俊逸有礼,腼腆地笑着,点点头。他们是下班下课后搭高铁来的,趁着夜色还要赶搭高铁回家。我想起曾经在许多场合里,遇见我的读者将二十几年前的我的书,用书套好好保存着,看起来完全没经历过岁月,那样崭新。「这本书我有三本,一本是自己读的,一本是借人家的,这一本是要特别珍藏的,我的宝贝。」 我也想起在马来西亚演讲的时候,要求合照的读者朋友总会将闪光灯关闭,因为将近二十年前初访大马我曾说过,不断刺入眼中的强光令我晕眩不适,而他们竟然一直记得。

  我的读者或许都是比较内敛低调的,平常确实感觉不到,但是,当我在餐厅用餐时,发现自己的料理更丰盛些,便明白主厨是我的读者。当我在医院做健康检查,医护人员温柔的唿唤我的名字,我知道又遇见了我的读者。我在旅途中,在飞机上,在银行柜台里,在许多熟悉或陌生的街角,都能遇见,我的读者。

  相逢只一笑,明日又天涯。我从许多微笑的眼睛中,看见了珍惜的光芒。在这样的光芒中,又怎能不看重自己?

  而时间过得飞快,曾经,走进演讲场听见亢奋的掌声与欢唿;如今,演讲场中的少年脸上有着无可奈何的表情,他们是被规定坐在这里的。「我知道你们根本不认识我,更不是我的读者,我知道你们真正想看见的作家是谁。」我说出了两、三位最畅销、最受欢迎的网路作家的名字,少年们这才活络起来,他们热烈的掌声代表的是赞同。对这些少年来说,我已经太老了。

  却有朋友辗转告诉我,他们曾经向公部门递过企划案,计划拍摄我的纪录片。出版已经满了二十五年的作家,或许有些故事能够表述出过往的岁月留痕吧。结果,他们的企划案被退回,退回的理由或许不好明说,于是,给了「她还太年轻」的说法。对这些公部门执事来说,我竟然太年轻。

  在「太老」与「太年轻」的矛盾中,我有了这样的念头,要为自己编一本散文精选集与小说精选集,记录不同年龄的自己,看见的世界,感受到的人生。这是为一直以来与我相伴的读者们编选的,也是为可能有缘相遇的新读者编选的。我一直记得自己年少时在图书馆里,最爱阅读的便是作家的精选集,在翻阅着一本书的当下,彷彿便能触摸到作家灵魂的轮廓。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我的世界这样小,认识的人这样少,却一点也不觉得匮乏。原本以为出书之后,世界会变大一些;后来以为到国外工作之后,世界会变大一些,如今才明白,这样的小小世界,其实最适合我。这个世界中许多美好的相遇和际遇,使我的生命丰盛满盈。

  我的世界有点小,却是刚刚好。

  刚刚好,遇见最美好。

图书试读

在森林里种首歌
如果你在路上遇见一个人,他一边走一边哼唱着一首歌,也许五音不全,或者根本不成曲调,然而,你听得出喜悦的气氛,像一颗颗跳动的光粒子,与你擦身而过。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呢?真是一个幸福的人啊。他最近想必过得称心如意吧;又或许他终于得着追寻已久的东西;也可能是他甦醒前梦见一群天使,在溪岸边的绿色草地上举行音乐会。

几年前,一个相识多年的朋友,开车载我在北海岸兜风。刚刚吃完一袋新鲜草莓,春天的阳光和暖风都很温柔,我们有整整一天的时光可以消磨。我在被草莓香气裹覆的舒适车中唱起歌来,因为记性不好,每首歌只唱几句就换下一首,却也能生生不息,一副可以唱到天荒地老的样子。

朋友忽然转头望住我:「从来没有认识过像妳这么爱唱歌的人。」

我觉得不好意思:「我太吵了。」
「不是,不是,我喜欢听妳唱歌,虽然妳从没唱完过一首歌……可是妳总是唱啊唱的,好像好快乐!」

「是因为和你在一起,很有安全感的缘故啊。」
我笑嘻嘻的回答,避开快乐不快乐的问题。

因为在那时候,我多半的时间其实并不快乐。我在一种难以向人诉说的苦楚与忧惧中度日如年,因着好强性格的驱使,我命令自己不可以被打倒,一定要若无其事的过日子。每一天,我穿戴整齐去学校教书,企图将国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字词的来源与考证也许很重要,而我更在意的是我们能从古文与古人那儿学到一些什么?也许是一种看待人生的态度;也许是一种超越苦难的方法,常常,当我写完黑板,要花费好大的力气,才能转头面对,那些满怀憧憬的脸孔,那些纯真年轻的眼睛,并且,给予他们一个合宜的、肯定的微笑,让他们相信世间的美好。

我并不是那么快乐,我只是坚持,不肯让痛苦掠夺了我的快乐。

九七年八月,只身到香港教书,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完全掩盖了变动可能产生的疑惧,我被安排暂住校园深处的招待所。因为尚未开学,校内人烟稀少,接待我的同事好心叮咛,天黑以后不要随便走动,这附近出过事的。几十个单位的面海宿舍只得我和一位高龄老教授居住,老教授善意与我招唿:「妳住哪间房?……哦,那间啊,白蚁特别多的……」我渐渐觉得脸颊上兴高采烈的笑意已转为肌肉的抽搐了。

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我写着:「住在这里就好像住在森林里,空气很新鲜,每天都在鸟鸣声中醒来。」
我只是没描述天黑以后的景象。

天黑之后,我便从宿舍走出来,在路灯的照射下,去到一幢大楼的门前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水银灯将四周都涂成朦胧的白色,像一层霜,夏末的夜晚,彷彿因为霜降,所有的人都消失了,一片辽阔寂寞的景象。我听着遥远的家人一声声问:「那里怎么样?安不安全?人多不多?」

「这里很多人的,学校嘛,当然很安全啰,不用担心。晚上都有人来巡守的。」
为什么我会知道有人来巡守呢?因为那已是我的第三个难以安眠的夜晚了。

第一夜,我在两房一厅的宿舍里整理行李,收音机里播放着音乐,DJ有时会突然激动地扬起声音,我喜欢这种有人在身旁的感觉。坐在床上,我将折叠整齐的睡衣打开来,正准备就寝。忽然听见DJ喊叫一声,霹雳啪啦,一阵火花,四周一片黑暗,静寂的黑。我怔怔地坐了片刻,这才意识到,跳电了,冷气也没有了。除了书房之外,客厅、卧室、浴室、厨房,全都没电了。我将卧房的窗子推开,知道窗下不远处便是海,也听见广九铁路上的火车行进的声音。同时,我听见简直不可能会响起的滴答声。那是客厅里的挂钟的行走声,可是,白天里我已经注意到它没电罢工了,停在不知道是哪一天的四点二十五分。我非常确定的,此刻,它却走得龙马精神,滴答滴答,在卧室里也能听见。

我逃进书房,将房门紧闭,这是出外旅行这么多次以来,第一个失眠的夜晚。因为难以成眠,我不断起身到厨房里喝水,便会看见定点经过窗外巡守的保安人员。天明之后,我伫立在挂钟之下发愣,它安安静静地,停在七点十七分,很无辜的样子,彷彿从来没有走过。

到了夜里,电力仍未修复,我又听见秒钟行走的脚步声,就在那样的声音中,我睁着眼等待天亮。
有一天,我得了急症,腹痛如绞,因为人生地不熟,担心休克了也没人知道,所以,离开学校,转换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城里找一个旧识,那人曾交代我有事一定帮忙。我在那人办公室附近的7-11打电话,对方好像很忙,两三句就急着收线,我没透露出求援的讯息,只是平静的说再见。蹒跚走到店门口,我蹲下去等待另一阵剧痛的宰割。

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好些了,只剩下深深的疲惫。小巴士载着我,在森林的入口处下车,然后,我必须独自一个人穿越黑森林回家。那晚的月色很好,将树影清楚投射在地上,像一株株萍藻,夜风从海上吹来,有一种走在水中的凉意。忽然,听见歌声,在寂静的夜里,在我一向畏怯的森林中,我听见自己的歌声,持续着愉悦的腔调。

这令我觉得难以置信,却又有些明白了。
其实,生活中的琐碎折腾和挫败,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这些困境来势汹汹,安然度过以后,便有了一种庆幸与感激。真正可贵的幸福,原来不是从快乐之中来,而是从忧愁之中来的。

后来,当然仍免不了有些恼人的事,便是未来长长的一生,也少不了的。但我知道,我将会记起那栽种在黑夜森林里的,恆久的歌声,像是一种幸福的允诺。
永不失去快乐的愿望。

──本文出自《青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光是看书名,就有一种被安抚到的感觉,好像生活中的所有不完美、所有不如意,都能在张曼娟的文字里找到一个刚刚好的出口。台湾的读者,尤其是我这样从小就浸淫在台湾本土文化氛围中的人,对张曼娟这个名字一点都不陌生。她的文字,就像是邻家大姐姐,或者是在某个午后,泡一杯茶时,忽然想起的那个温婉的朋友。她写的东西,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是什么艰深晦涩的哲理,更多的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情感和瞬间。 我记得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偶尔会在课本或者杂志上看到她的文章,那时候年纪小,可能对很多东西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但总能被她字里行间的某种情绪所打动。那种打动,不是戏剧化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有时候,读她的文章,会觉得自己被看见了,被理解了。那些在人群中感到孤独的时刻,那些在深夜里悄悄流泪的瞬间,那些对未来迷茫却又怀揣一丝希望的挣扎,似乎都在她的文字里得到了回应。她的散文,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衣裳,不张扬,不华丽,但穿在身上,就是那么舒服,那么合身。

评分

“刚刚好”也体现在她对生活中细节的描绘上。她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微的幸福。也许是清晨起床时,窗边洒进来的第一缕阳光,也许是雨后空气中泥土的芬芳,也许是家人在餐桌上的一句闲聊。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她笔下,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她让我们意识到,幸福并非总是轰轰烈烈,而是常常藏匿于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常常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大幸福”,而忽略了身边最真实的喜悦。张曼娟的文字,就像是一声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她用她独有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有温度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刚刚好”,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评分

“刚刚好”的意境,也体现在她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上。她不回避生命的短暂,也不沉溺于过往的辉煌,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拥抱每一个当下。她写曾经的时光,带着淡淡的怀旧,但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她写未来的期许,带着审慎的乐观,但不过分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地去感受。 这种对时间的态度,是台湾人普遍具有的一种特质。我们经历过经济的腾飞,也感受过社会变迁的阵痛,但我们始终学会了一种感恩和珍惜。张曼娟的文字,正是这种精神的缩影。她提醒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来之不易,都需要用心去体会,去守护。她的散文,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老去,如何从容地生活的教科书,但她用的是最柔软、最动人的叙述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文字,就像是她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而张曼娟的镜子,总是照映出一种温暖而坚韧的光芒。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她所描绘的人物,都带着一种独立的气质,一种对生活的勇气。她们不一定是最耀眼的,不一定是最光鲜亮丽的,但她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应对生活中的风雨,能够安然地存在。 她写到女性的成长,写到女性的困惑,写到女性的坚强,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同样身处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来说,都充满了共鸣。她不是那种宣扬女权主义的激进者,但她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女性的智慧和力量。她告诉我们,即使在不被理解,甚至是被伤害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保持善良,可以选择继续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是在黑夜里点燃的一盏小小的灯,虽然不炽热,但足够照亮脚下的路,给我们前行的勇气。

评分

读张曼娟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她不预设立场,不强加观点,只是娓娓道来,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她的文字,有一种引导性,但这种引导是温和的,是尊重的。她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让你在她的故事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我记得有一篇她的文章,写的是关于孤独。她没有去渲染孤独的悲惨,也没有去回避孤独的痛苦,而是将孤独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她教会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甚至从中汲取力量。这种成熟的,带着洞察力的视角,在当今文坛上,是相当难得的。她的文字,不只是打动人心,更是能够启发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刚刚好”的概念,也贯穿了她对人生的理解。她不追求极致的成功,也不畏惧短暂的失败。她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她写到自己的经历,也写到他人的故事,但始终带着一种平和与包容。 她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她让我们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找到那份“刚刚好”的平衡。她用她的智慧,她的经历,她的文字,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读她的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按摩,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评分

总而言之,《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精神食粮,一份心灵慰藉。在张曼娟的文字里,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她用她“刚刚好”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刚刚好”的世界,让我们在读完之后,能够带着一份平和,一份喜悦,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刚刚好”的瞬间。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在生活中努力前行,却又常常感到迷茫的人去阅读。它会像一缕微风,吹散你心中的阴霾,让你看到,生活本身,就已经足够美好。

评分

张曼娟的文字,总有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淹没,被各种欲望裹挟。但翻开她的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港湾。她的语言,平实而细腻,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恰到好处地触碰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特别喜欢她描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部分。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羁绊,那种默默的,无声的关怀,都被她写得那么真切。有时候,她写的是亲情,有时候,她写的是友情,有时候,她写的是爱情,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她总能抓住情感中最动人、最核心的部分。她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表达者,而是用一种低语,一种呢喃,将那些复杂的情感,缓缓道来。读她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感受文字的温度,体会那些情感的细微之处。

评分

“刚刚好”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张曼娟式的智慧。它不像“完美”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凑合”那样带着敷衍。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很多幸福,恰恰就藏在这“刚刚好”里。就像一杯温热的茶,温度刚刚好,不会烫嘴,也不会凉透;就像一句安慰的话,说得刚刚好,不多不少,正好抚平内心的波澜;就像一个人,出现在生命里的时间刚刚好,不早不晚,恰似遇见。 读张曼娟的散文,你会发现她对生活有着一种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她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也许是路边的一朵小花,也许是街角的一家旧书店,也许是清晨的一缕阳光,都能在她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她不是那种会把生活过成偶像剧的人,但她能让你的生活,在她的文字里,也散发出淡淡的光彩。这是一种属于台湾人特有的,对生活细水长流的温柔与热爱。她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那份“刚刚好”的从容和淡定。

评分

张曼娟的散文,还有一种独特的“台湾味”。那是一种温润如玉,带着点烟火气的亲切。她笔下的场景,很多都充满了台湾的风情,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海边小镇的慢时光,都描绘得那么生动。她写人,也写得那么接地气,带着我们台湾人特有的热情和实在。 读她的书,不仅仅是在读文字,更像是在品味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底蕴。她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作者,她的文字,充满了真诚和质朴。她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现代化的都市里,依然可以保留着那份纯粹和温暖。她用她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关于台湾生活的美好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