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有点小,却是刚刚好。
刚刚好,遇见最美好!
二十八篇精选散文,
不迟也不早,不多也不少。
相逢只一笑,明日又天涯。
我从许多微笑的眼睛中,看见了珍惜的光芒。
于是我有了这样的念头,要为自己编一本散文精选集,
记录不同年龄的自己,看见的世界,感受到的人生。
这是为一直以来与我相伴的读者们编选的,
也是为可能有缘相遇的新读者编选的。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我的世界这样小,却是刚刚好。
刚刚好,遇见最美好。
作者简介
张曼娟
1988年的散文集《缘起不灭》也像一则偈语,
预示了在散文创作上的永不止息,并奠定了她的抒情美学风格。
22年间陆续出版散文作品近二十种,在题材和叙事方式上,
不断尝试与突破,总在寻求新的感受及表达。
看似平凡的生命经历,因为她的敏感与深情,观察与细腻,
总能动人心弦。传递着温暖与希望的讯息。
2011年,疗癒散文天后张曼娟出版精选集《刚刚好》,
并不特别悲伤,也不特别快乐,
当你孤独的时候,这样的陪伴,刚刚好。
自序
刚刚好
二○一○年底到二○一一年初,我被突如其来的重感冒击倒,低温的夜里,聆听远方跨年狂欢的烟火爆响,一边计算着下次服药的时间。我用极严格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病,绝不少吃一次药,想要尽快康复,甚至要求医生为我注射,因为我不耐烦在养病这件事上花费太多时间。事实上,我想,许多年来我都不耐烦在自己身上花费时间。
而我并不是那么没耐心的人。见到因为发烧而痛苦流泪的孩子,我的直觉反应是将他们拥抱在怀中,直到他们紧绷的身体放松;聆听朋友的忧伤或失落,我愿意一遍遍复习每个细节,直到他们在陪伴中感到安心。
对待他人,我总是不厌其烦。对待自己,却是很不耐烦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那是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可珍贵的人吧?长久以来,我看重的是别人,从不是自己。我常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只是幸运加上侥倖,而我偏又是对「无常」感受很深刻的人,于是,愈来愈往内在心灵退缩,变得更封闭而孤僻,世界也愈来愈小。
感冒初癒的那一天,和朋友吃了美味的香蕉鲜奶油蛋糕,在微博贴上照片并且发表感言:「一块好吃的蛋糕,能带我们脱离一切秽污坎坷的现实。」那天深夜,疲惫的我,看见了一位大陆网友的回应:「爱你的人是多的,因为有很多爱你的人你并不知道。因为太爱,所以渐渐被神化,因为被神化所以不敢靠得太近,怕你被这凡间的浊气玷污,所以才在远方看着你吧?常常想着在无人的夜里,在一盏灯下独自写作的你,穿越古籍经典的你,为了他人感伤而感伤的你,可曾记得给自己倒杯热水,添件衣服?」这段话与我的香蕉蛋糕一点关系也没有,却令我震动,怔忡许久,直到泪水模煳了电脑屏幕。
我想起不久前,与读者见面的签名会上,母子二人笑嘻嘻的来到我面前,请我帮他们签书。「我们都是妳的读者喔。」与我年纪差不多的母亲这样说,念高中的儿子俊逸有礼,腼腆地笑着,点点头。他们是下班下课后搭高铁来的,趁着夜色还要赶搭高铁回家。我想起曾经在许多场合里,遇见我的读者将二十几年前的我的书,用书套好好保存着,看起来完全没经历过岁月,那样崭新。「这本书我有三本,一本是自己读的,一本是借人家的,这一本是要特别珍藏的,我的宝贝。」 我也想起在马来西亚演讲的时候,要求合照的读者朋友总会将闪光灯关闭,因为将近二十年前初访大马我曾说过,不断刺入眼中的强光令我晕眩不适,而他们竟然一直记得。
我的读者或许都是比较内敛低调的,平常确实感觉不到,但是,当我在餐厅用餐时,发现自己的料理更丰盛些,便明白主厨是我的读者。当我在医院做健康检查,医护人员温柔的唿唤我的名字,我知道又遇见了我的读者。我在旅途中,在飞机上,在银行柜台里,在许多熟悉或陌生的街角,都能遇见,我的读者。
相逢只一笑,明日又天涯。我从许多微笑的眼睛中,看见了珍惜的光芒。在这样的光芒中,又怎能不看重自己?
而时间过得飞快,曾经,走进演讲场听见亢奋的掌声与欢唿;如今,演讲场中的少年脸上有着无可奈何的表情,他们是被规定坐在这里的。「我知道你们根本不认识我,更不是我的读者,我知道你们真正想看见的作家是谁。」我说出了两、三位最畅销、最受欢迎的网路作家的名字,少年们这才活络起来,他们热烈的掌声代表的是赞同。对这些少年来说,我已经太老了。
却有朋友辗转告诉我,他们曾经向公部门递过企划案,计划拍摄我的纪录片。出版已经满了二十五年的作家,或许有些故事能够表述出过往的岁月留痕吧。结果,他们的企划案被退回,退回的理由或许不好明说,于是,给了「她还太年轻」的说法。对这些公部门执事来说,我竟然太年轻。
在「太老」与「太年轻」的矛盾中,我有了这样的念头,要为自己编一本散文精选集与小说精选集,记录不同年龄的自己,看见的世界,感受到的人生。这是为一直以来与我相伴的读者们编选的,也是为可能有缘相遇的新读者编选的。我一直记得自己年少时在图书馆里,最爱阅读的便是作家的精选集,在翻阅着一本书的当下,彷彿便能触摸到作家灵魂的轮廓。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我的世界这样小,认识的人这样少,却一点也不觉得匮乏。原本以为出书之后,世界会变大一些;后来以为到国外工作之后,世界会变大一些,如今才明白,这样的小小世界,其实最适合我。这个世界中许多美好的相遇和际遇,使我的生命丰盛满盈。
我的世界有点小,却是刚刚好。
刚刚好,遇见最美好。
这本书的名字《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光是看书名,就有一种被安抚到的感觉,好像生活中的所有不完美、所有不如意,都能在张曼娟的文字里找到一个刚刚好的出口。台湾的读者,尤其是我这样从小就浸淫在台湾本土文化氛围中的人,对张曼娟这个名字一点都不陌生。她的文字,就像是邻家大姐姐,或者是在某个午后,泡一杯茶时,忽然想起的那个温婉的朋友。她写的东西,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是什么艰深晦涩的哲理,更多的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略的情感和瞬间。 我记得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偶尔会在课本或者杂志上看到她的文章,那时候年纪小,可能对很多东西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但总能被她字里行间的某种情绪所打动。那种打动,不是戏剧化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有时候,读她的文章,会觉得自己被看见了,被理解了。那些在人群中感到孤独的时刻,那些在深夜里悄悄流泪的瞬间,那些对未来迷茫却又怀揣一丝希望的挣扎,似乎都在她的文字里得到了回应。她的散文,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衣裳,不张扬,不华丽,但穿在身上,就是那么舒服,那么合身。
评分“刚刚好”也体现在她对生活中细节的描绘上。她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微的幸福。也许是清晨起床时,窗边洒进来的第一缕阳光,也许是雨后空气中泥土的芬芳,也许是家人在餐桌上的一句闲聊。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她笔下,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她让我们意识到,幸福并非总是轰轰烈烈,而是常常藏匿于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常常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大幸福”,而忽略了身边最真实的喜悦。张曼娟的文字,就像是一声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她用她独有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有温度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刚刚好”,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评分“刚刚好”的意境,也体现在她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上。她不回避生命的短暂,也不沉溺于过往的辉煌,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拥抱每一个当下。她写曾经的时光,带着淡淡的怀旧,但更多的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她写未来的期许,带着审慎的乐观,但不过分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地去感受。 这种对时间的态度,是台湾人普遍具有的一种特质。我们经历过经济的腾飞,也感受过社会变迁的阵痛,但我们始终学会了一种感恩和珍惜。张曼娟的文字,正是这种精神的缩影。她提醒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来之不易,都需要用心去体会,去守护。她的散文,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老去,如何从容地生活的教科书,但她用的是最柔软、最动人的叙述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文字,就像是她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而张曼娟的镜子,总是照映出一种温暖而坚韧的光芒。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她所描绘的人物,都带着一种独立的气质,一种对生活的勇气。她们不一定是最耀眼的,不一定是最光鲜亮丽的,但她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应对生活中的风雨,能够安然地存在。 她写到女性的成长,写到女性的困惑,写到女性的坚强,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同样身处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来说,都充满了共鸣。她不是那种宣扬女权主义的激进者,但她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女性的智慧和力量。她告诉我们,即使在不被理解,甚至是被伤害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保持善良,可以选择继续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是在黑夜里点燃的一盏小小的灯,虽然不炽热,但足够照亮脚下的路,给我们前行的勇气。
评分读张曼娟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她不预设立场,不强加观点,只是娓娓道来,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她的文字,有一种引导性,但这种引导是温和的,是尊重的。她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让你在她的故事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我记得有一篇她的文章,写的是关于孤独。她没有去渲染孤独的悲惨,也没有去回避孤独的痛苦,而是将孤独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她教会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甚至从中汲取力量。这种成熟的,带着洞察力的视角,在当今文坛上,是相当难得的。她的文字,不只是打动人心,更是能够启发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刚刚好”的概念,也贯穿了她对人生的理解。她不追求极致的成功,也不畏惧短暂的失败。她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她写到自己的经历,也写到他人的故事,但始终带着一种平和与包容。 她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口号,也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她让我们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找到那份“刚刚好”的平衡。她用她的智慧,她的经历,她的文字,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读她的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按摩,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评分总而言之,《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精神食粮,一份心灵慰藉。在张曼娟的文字里,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她用她“刚刚好”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刚刚好”的世界,让我们在读完之后,能够带着一份平和,一份喜悦,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刚刚好”的瞬间。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在生活中努力前行,却又常常感到迷茫的人去阅读。它会像一缕微风,吹散你心中的阴霾,让你看到,生活本身,就已经足够美好。
评分张曼娟的文字,总有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淹没,被各种欲望裹挟。但翻开她的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港湾。她的语言,平实而细腻,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恰到好处地触碰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特别喜欢她描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部分。那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羁绊,那种默默的,无声的关怀,都被她写得那么真切。有时候,她写的是亲情,有时候,她写的是友情,有时候,她写的是爱情,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她总能抓住情感中最动人、最核心的部分。她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表达者,而是用一种低语,一种呢喃,将那些复杂的情感,缓缓道来。读她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感受文字的温度,体会那些情感的细微之处。
评分“刚刚好”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张曼娟式的智慧。它不像“完美”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凑合”那样带着敷衍。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很多幸福,恰恰就藏在这“刚刚好”里。就像一杯温热的茶,温度刚刚好,不会烫嘴,也不会凉透;就像一句安慰的话,说得刚刚好,不多不少,正好抚平内心的波澜;就像一个人,出现在生命里的时间刚刚好,不早不晚,恰似遇见。 读张曼娟的散文,你会发现她对生活有着一种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她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也许是路边的一朵小花,也许是街角的一家旧书店,也许是清晨的一缕阳光,都能在她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她不是那种会把生活过成偶像剧的人,但她能让你的生活,在她的文字里,也散发出淡淡的光彩。这是一种属于台湾人特有的,对生活细水长流的温柔与热爱。她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那份“刚刚好”的从容和淡定。
评分张曼娟的散文,还有一种独特的“台湾味”。那是一种温润如玉,带着点烟火气的亲切。她笔下的场景,很多都充满了台湾的风情,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海边小镇的慢时光,都描绘得那么生动。她写人,也写得那么接地气,带着我们台湾人特有的热情和实在。 读她的书,不仅仅是在读文字,更像是在品味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底蕴。她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作者,她的文字,充满了真诚和质朴。她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现代化的都市里,依然可以保留着那份纯粹和温暖。她用她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关于台湾生活的美好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