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温泉
  • 怀旧
  • 逝去时光
  • 空间感
  • 记忆
  • 疗愈
  • 旅行
  • 文化
  • 日本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对郝誉翔来说,不只是写作,也是对自己过往的一次重整和告别。

  她把《逆旅》、《幽冥物语》和《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视为她的生命三部曲,这本《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是最贴近她私密的成长经验,採用一种比较悠缓、平和的语调,诚恳的告白。

  母亲是一个离婚妇女,要养大四个小孩,她的资本微薄到近乎可怜,只能靠标会,曾经一口气标下十多个,还被高度怀疑要倒会落跑,她像一个赌徒似的,抱着各方集来的钱,拉着我走进一间又一间的公寓。

  郝誉翔的母亲是澎湖人,担任小学老师,她的第一任丈夫遭意外刺杀,生有两个女孩。后再嫁给外省老兵当医生的父亲,也生了两个女孩,郝誉翔是老四,但父亲不断外遇,父母感情不佳,在郝誉翔出生没多久两人就离婚。

  母亲带着孩子从高雄北上,一心想赚钱,定居在北投一带,过起二房东的生活。鸽子笼似的房间,来来去去许多异乡人、移民者、外来房客,各色各样的穷学生、初入社会的新鲜人、边缘人……,破烂却各拥理想,这些人,有的直到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地烙印她的脑海中。

  写至她的高中生活在阳明山暗夜中骑机车探险、被淡水沙崙海边迷住了,大学生活四处与同学瞎混游荡,那或可说是她人生中最坏的时光。

  在我诞生的几个月之后,从此,父亲便从我的生命中遁走,沿着另一条铁轨通向我再也无法介入的人生,而他越走越远,越走越远,铁轨不断向地平线唰唰地延伸过去,分歧、交叉、交叉又复涣散开来,直到在天边消失成一个我再也无法辨识的、陌生的小小黑点。

  郝誉翔写父亲的继室与各种不断外遇的女人,有大陆人,有越南新娘,及至父亲临终,她去处理父亲的后事,携回父亲一生不离身的手提箱,检视父亲的遗物,最后更亲自远赴越南,寻找父亲生前最终送回越南籍妻子的路线,想更加了解父亲,也想对父亲做一次最后的告白。

  这本书除了郝誉翔家庭从南到北的迁徙,也呈现台湾七○、八○年代的时代感。是关于家族、空间、时代,从家族书写到社会趋势观察,同时记录着台湾经济起飞、民主改革的鉅变时刻。

本书特色

  ★一个关于外省与本省家族结合、从高雄到台北的迁徙空间、台湾七○八○年代集体经验的时代书写。

  ★文坛才女郝誉翔最私密的成长经验,最诚恳的告白。

作者简介

郝誉翔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东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着有小说集《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初恋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梦:我的中国纪行》、《衣柜里的秘密旅行》;电影剧本《松鼠自杀事件》;学术论着《情慾世纪末──当代台湾女性小说论》、《傩:中国仪式戏剧之研究》;编有《当代台湾文学教程:小说读本》、《九十五年小说选》。

  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华航旅行文学奖、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等。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围绕“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一主题,但内容完全独立、详尽的图书简介,旨在营造一种怀旧、深沉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 --- 《岸边的灯塔与沉默的潮汐》: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未竟告别的私人史诗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作家名] 字数: 约 1500 字 --- 引言:被遗忘的岸线 生活常常像一场漫长的、未标明终点的徒步,我们沿着河流前行,以为前方只有更宽广的水域。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往往发生在我们回头望向来路的那一刻。 《岸边的灯塔与沉默的潮汐》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份私人化的地理志,一幅用褪色的铅笔和湿润的墨水绘制的地图。它记录的不是哪座城市如何崛起或衰落,而是特定的人群——那些在时间之岸徘徊,既无法完全融入未来,又不愿彻底割裂过去的灵魂——他们的存在轨迹。 本书聚焦于一个虚构的、却又无比真实的“岸边社区”——一个被现代高速发展遗忘的港湾小镇。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被某种古老的引力所牵制,每一块砖瓦、每一声海鸥的鸣叫,都承载着重量。作者以冷静而深邃的笔触,带领读者潜入这个由“未竟之事”构筑的微观世界。 第一部:砂砾与回声 故事伊始,我们跟随叙述者回到他童年夏天常去的那座老旧码头。那里停泊着几艘已经锈迹斑斑的渔船,船名依稀可辨,像是对往日辉煌的最后一次低语。 遗失的技艺与传承的断裂: 本书细致描摹了“手艺人”群像。他们是修船匠、是制盐人、是手工编织渔网的妇人。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他们的技艺如同海风中的细沙,一点点被吹散。作者并没有进行廉价的控诉,而是冷静地记录了这种消亡过程中的尊严与挣扎——比如老修船匠阿瑟,如何固执地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去打磨一块不再有人需要的黄铜配件,因为对他而言,那件配件代表的不仅仅是功能,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忠诚。 记忆的建筑学: 叙述者对周遭环境的观察细致入微。他将记忆视为一种物理结构,探讨“故居”如何从一个具体的居住空间,异化为一种心理的参照系。一座被废弃的灯塔,成为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它不再指引航船,却成为了社区居民集体情感的投射点。人们在那里留下无法言说的秘密,那些关于青春的躁动、爱情的错失,以及那些在黎明前最终没有说出口的告别。 第二部:潮汐的哲学:关于“留下”与“离开” 本书的第二部分,开始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在驱动力,探讨人类面对变化时的两种基本姿态:固守与逃离。 留守者的悖论: 镇上留下来的人,他们为何不走?答案并非全然是经济压力。更多是一种对“根”的近乎宗教般的执着。他们与这片土地的土壤、气候、乃至彼此的恩怨情仇,已经纠缠得无法分割。作者通过对几组家庭关系的剖析,揭示了这种“乡愁”的复杂性——它既是慰藉,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镇上的老酒吧,成了这些灵魂交汇的节点,在那里,一杯烈酒往往能撬开尘封已久的心墙。 未完成的旅程: 与留守者形成对比的是那些曾经离开的人。他们像被潮水推向远方的漂流木,最终又以某种形式被折返回来——也许是探亲,也许是带着新的身份,但核心的裂痕依然存在。作者探讨了“成功逃离”的代价:当一个人成功地在异乡开辟出新的生活,他是否就永远失去了与故土进行真实对话的能力?这种距离感,在重逢时酿成了更为尖锐的疏离感。 第三部:时间切面:沉默的对话 全书的高潮部分,着重于一种近乎形而上的探讨:个体如何在不可逆转的时间洪流中,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老照片中的肖像: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老照片”作为叙事工具。那些定格的瞬间,并非带来温暖的怀旧,而是带来了强烈的“在场感”——照片中的人似乎随时会动起来,说出他们当时未说的话。叙述者试图与这些静止的影像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追问那些命运的岔路口上,如果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人生会是何种光景。这种探索,是关于“可能性”的沉重冥想。 季节的循环与人生的断裂: 本书的笔调跟随当地的四季更迭。冬季的严寒和雾气,对应着人物内心的困顿与迷茫;而短暂而猛烈的夏季暴雨,则象征着情绪的集中爆发和短暂的净化。然而,自然界有其规律的循环,而个体的人生轨迹却是一条不可逆转的直线。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对比,加深了对“逝去”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些东西一旦错失,季节的更迭也无法挽回。 结语:灯塔终将熄灭 在小说的尾声,灯塔最终被自动化系统取代,那最后一盏由人工点燃的火光,安静地熄灭了。这并非一个悲观的终点,而是一个必然的节点。 《岸边的灯塔与沉默的潮汐》最终要表达的,是关于接受:接受生活中的某些美好注定会成为历史,接受我们必须背负着那些无法修复的缺憾继续前行。它不是关于“治愈”忧伤,而是关于如何带着这份重量,继续在生活的沙滩上,稳健地迈出下一步。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某一个瞬间,感觉自己与周遭世界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时差”的人们。它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安静的自我审视,去聆听那些被现代喧嚣淹没的、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最细微的回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4 赫赫名家 赞誉推荐
008 自序:追忆逝水空间

第一部 黎明

024 序曲:消失的屋顶
048 黎明从台北升起
062 袒护堕落
086 梦的衣裳
104 在公寓中
118 最坏的时光
136 青春的北淡线
146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
164 黑暗中,于是就有了光……

第二部 晚祷

184 父亲的手提箱
198 夏日夜晚.尖叫
224 公寓里的女人
250 旅途上

图书序言

自序

追忆逝水空间

  我选择用一种和平而舒缓的语调,去写一九七五年我们从高雄搬到台北,辗转迁徙在盆地边缘的经过,去写山与海所怀抱的北投,写关渡平原的朦胧烟雨,写在公寓中半夜幽然浮现的鬼影,以及一间大杂院似的违章建筑……

  书早已完成了好久,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写这篇序文。

  说来有趣,其实我经常写序的,但都是为了别人而写,为那些台湾或是陌生的外国作家写长篇大论的导读,久而久之,只把它当成一项功课在做,但轮到自己的书时,我却是百般的不情愿了,更不愿找别人去写。写序是件苦差事,我可不想给朋友添麻烦,而现在流行名家推荐,一本书的书腰上挂了好多名字,叮叮当当的,都快分不清作者究竟是谁?我也不爱做这种事。我宁可自己的书以干净朴素的面目见人,安静地躺在书店角落里,只等待有心的人前来打开。

  然而到了这本书,我的心情却彷彿有些两样了。分明已经写出十二多万字,却还有许多话没交代清楚似的,于是这篇序,便是非写不可的了,并且在心中辗转翻腾了许久。夜里我躺到床上,话语便源源不绝自暗中涌出,如丝缠绕,如茧自缚,又如河水氾滥没入窗来,而我以棉被蒙住脸,心却沉落到比黑夜还静、还深。这究竟要教我从何说起呢?
就从为什么写这本书开始吧。

  说起来,倒是绕了好大一圈。这些年,我学术研究的主题是中国二、三○年代作家的文学与生命旅程。我花费许多时间去制作文人如鲁迅、茅盾、沈从文、丁玲等人的生平年表:他们在哪一年出生?故乡在哪儿?父母是谁?家中排行老几?几岁离家?上哪儿求学?哪儿工作?又为何总是四处奔波,惶惶不知所以,而套句鲁迅的话来说,便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些不安的灵魂究竟为何而来?又要因何而去?我跟随他们的脚步,在近一世纪前的中国地图上流浪迁徙,一一标志他们曾经落脚的城市,走过的街道,居住的空间,推敲这些人物彼此的相互关系。而我发现,他们竟然宛如弹珠似的,偶尔在某个瞬间发生了巧妙的碰撞,又会在下一刻弹跳开来,但却从来都不曾真正地分手远离。他们总是被一股看不见的、亦无从抗拒的命运万有引力所牵引。

  那引力如同涟漪一般越扩越大,直到把原先不相干的人、事、物全都渐次漩入了它的黑洞:那一神祕而发光的小宇宙,在我脑海中不停歇地环绕运行。

  正当埋首于这件看似枯燥、但我却深为之着迷的学术工作时,有一天,我注视着电脑萤幕,望见上面投影出来的朦胧脸孔,这才忽然想起了我自己,还有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们。我的外祖父母来自于澎湖,我的父亲来自于山东,他们一是在三○年代中叶,一是在一九四九年,先后去到台湾高雄,彼此相隔的时间也才不过十余年而已,严格说来,都是这座小岛上的新移民,但他们并未就此在一个定点上安居过。流浪,是我家族血液中与生俱来的基因,他们携家带眷,在岛上由南走到北,而我的成长岁月,也彷彿是在一座座公寓的水泥盒子中穿梭度过。

  公寓,是我踏入城市空间的第一步,也是我认识台北的起点,一如二○年代的沈从文,他从迢远的湘西入京,第一部小说便命名为《公寓中》,而二十世纪都市的现代性也于此间摩挲成形。

  我仔细地在北京地图上,核对校出沈从文公寓的位置,然而却把自己曾居住过的地方全抛诸脑后。相较之下,我对于我的家人是多么冷漠和吝啬啊,我从来没有为他们作过生平年表,也从未去追踪他们移居的脚印,更不要说上图书馆查资料,检索他们留下来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了。我对于沈从文的认识,竟要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祖父,而我屈指一算却赫然发现,他们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只是我家族的逝水年华,如今早已不可追忆。
我不禁哑然了。

  于是我决定把写了八万字的论文搁到一旁,而开始了这本书。我的家中既没有显赫的先祖,没有开枝散叶的亲族,更没有家传的日记或族谱,我只能依循不可靠的记忆,独自钻进那一条混沌又黯淡的时间隧道,而这一路,脸上披满了拂之不去的蛛网灰烬,其艰辛的程度,竟比起写论文还要更多几分。但这条路既然已经走了,就不容许再回头,我彷彿化身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穿梭时空的英雄,一心只想要把凝固在时光另一头的亲人们,拯救出来带回到此时此刻。但可怕的是,当我真正开始书写之后,我才惊觉,原来在时光的另一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人需要我拯救,他们早就默默地离开,各自求生去了,而蹲坐在隧道终点黑暗无光深处的,其实只剩下我自己一人而已。

  是的,只有我自己。一个从高雄初来乍到台北的、六岁的小女孩,她孤伶伶地蹲在暗中,抱住双腿埋着脸,她被困在城市的公寓与公寓之间,困在阳明山脚与淡水河蜿蜒的边缘,她走不出去。就在这本书中,我终于和久违多年的她再次重逢,心中忽然大恸,因为我知道,除了以文字再伴她走一遭之外,我什么也不能做。

  我能够救得了别人,但救不了从前的自己。她早就如同化石,烙印在我的骨血之中,又如细小的针,没入肌肤深处,肉眼无法看见,亦无从起出,但只要不经意地轻轻一碰,就会锥心地痛。

  于是有了此书,我以文字召唤那徘徊于逝水空间之中的、孤独的灵魂。写到结尾,我几乎是不忍心画下最后一个句点了。因为这一回,我把自己掏得很深很深,我早已下定决心,当书写完毕之时,就是永远的告别,而自今以后,那六岁的小女孩又将沉回于黑暗之中,再也不要接受任何人的唿唤,有如亡魂终于得到了安息,从此落入冥府。

  六岁的女孩沉回于墙与墙切割出来的、城市的公寓之中,而那儿总是幽暗无光的:冰冷的磨石子楼梯,窗帘垂落,鲜少点灯的客厅,以及没有窗户的潮湿房间,壁纸的边缘卷翘起来,露出无声无息爬满了黑霉的角落。

  我就在那些房间中成长,一直到大学毕业,足以离家独立谋生为止。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有多么厌恶那些公寓,就连我的母亲也不知道。是谁说过,公寓是一个私密而温馨的家居?我痛恨教科书上一再复制出来的刻板印象: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母亲在厨房忙煮饭,爷爷在阳台上浇花。不,我们家没有这些,从来没有,而且据我所知很多人,至少曾与我共同分享过同一间公寓屋顶的人们,也全都没有。

  我痛恨总是有人天真地认为,一个「家」理当就应该是这样,是那样。然而,我又要如何去驳斥关于家的贫乏想像呢?我甚至连它的定义和范畴都搞不清楚。就在我出生后没多久,父母便离婚了,而我同母异父的姊姊们,不是逃家,就是寄住在别处。我们家的成员因此总是流动不定的,甚至不曾真正吃过一次团圆的年夜饭。后来,母亲为了攒钱,把公寓用木板隔成了许多小房间出租,于是在「家」这个字眼的顶盖之下,蜂巢似的塞满了陌生人的小小蜗居。家,从此已四分五裂了。

  起初我还是懵懂的,继之困惑,转而愤怒,一个孩子的愤怒。我逐渐明白自己原来一生下来,就理该享有的东西:一个家,居然在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被硬生生地拔走了的愤怒,但我的父母对于此,却竟一点也不在乎。他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就在从物质到精神上皆极度贫乏的七○年代,他们其实更在乎的,或许是一些遥远而虚幻的事物:我的父亲追逐浪漫的爱情去了,而我的母亲则永远在为金钱焦虑,那焦虑日夜充斥在公寓的空气里,悬浮着,蒸腾着,不断煎熬所有的孩子们。

  那焦虑总让我感到钱是不洁的,是抛之不去的原罪,是屈辱。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只想逃开,直到如今才有勇气回头,去述说这些,去面对六岁的自己,告诉她:根本不必感到罪恶,也不必愤怒,因为那些都是大人制造出来的假象,不是生命的本质。而如今的我已经长大了,所以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一起回到生命的初始,去见证这一切发展的脉络,并且将命运之轮所碾碎的、扭曲变形而不堪卒睹的记忆渣滓,全都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

  于是这一次,我选择用一种和平而舒缓的语调,去写一九七五年我们从高雄搬到台北,辗转迁徙在盆地边缘的经过,去写山与海所怀抱的北投,写关渡平原的朦胧烟雨,写在公寓中半夜幽然浮现的鬼影,以及一间大杂院似的违章建筑,用铁皮搭建出来的狭小厨房,以及从四面八方漂泊而至的房客们,异乡人,也写八○年代初期大业路开通,就在北投后火车站天苍野茫的草地中间,新辟出来一大片四层楼住宅,母亲开设的小撞球店,还有我们住的一座ㄇ字形社区。我至今仍然清楚记得,十七岁的我经常独自站在阳台,对着底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发楞,而不知哪家豢养的八哥鸟,总爱一直唿唤我的名字,誉翔誉翔,彷彿是落叶片片飘在广场的正中央,寂静而冷。我趴在栏杆往下看去,那ㄇ字形活像是埋葬青春的一座坟。

  想来也是荒谬,我们如此平凡的老百姓,家族故事却拥有通俗剧所必备的一切元素:流亡、招赘、情杀、守寡、遗腹子、离婚、外遇、私奔、逃家……,一波接一波的冲突高潮不断。但我却还一直抱着模煳的幻想,以为我们也会像通俗剧一样,有个以和解收场的大团圆结尾。我甚至可以看见那幅悲喜交织的画面了,全家人抱在一起,把头靠在对方的肩膀上,流着泪说:从现在起,我已经彻底地原谅你了,就让我们把一切的不快乐,全都留给过去吧。
但这一天迟迟没有来。

  在真实的人生中,矛盾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倒是只会引出另外一个矛盾,而死结不断地打下去,越打越紧,越多。然而我不死心,还在幻想着我们这出戏的结尾,究竟是谁会大发慈悲?是谁被原谅?又是谁有幸拿到了那一支赦免的权杖?

  而结局却始终没有来。就在二○○五年中秋节那一天,我的父亲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为他的人生划下了突兀的句点。我这才惶恐地发现,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父亲的骤然离席,使得故事情节再也不可逆转,而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一出团圆的戏码,在舞台上只演到了一半,便戛然中断。

  太迟了。父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六岁的小女孩却还蹲坐在公寓的角落中,抱住双腿埋着脸,静静地等待。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注定要永永远远地,被定格在这样一个空缺的状态。

  父亲是自杀的。如今我终于可以写下这句话,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是的,对他而言,生命是潇洒地结束了,但我没有,他自顾自地往前走,却把我留在原地,演一场没有对手的独角戏。黑暗中,一只聚光灯孤伶伶打下来,打在我小丑似的脸上,哭笑不得。

  时间从此竖立起一道透明的墙,就在二○○五年中秋节的那一天,任凭我撞破了头,也回不去。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他是再也不愿意活了。他暗示过的,法院寄了封公文来,说别人用他的医师执照诈领十倍的健保费。他告诉我,我却没把它当一回事。我以为很简单,要不就缴罚锾,要不就打一场官司。我主张后者,应该要把幕后的罪魁祸首揪出来。但我从没想过父亲对于国家机器的恐惧,我不懂他,我却一直以为我懂。

  我以为他只是厌倦了自己新娶的越南女孩,我以为他只是在为自己的善变找借口。结果不是,他是真的不想活了,计画了两个月之久,结果罚锾也缴给健保局了,但他还是要用死来讨回公道,证明自己身上那一件医师袍的清白。这是他唯一的办法,他只有自己的生命可以做筹码。我对他的计画浑然不知。但越南女孩知道,她和父亲根本语言不通,父亲却什么话都愿意对她讲。
神仙一般的女孩,父亲这么形容她。他把她送回越南老家,然后在中秋节的早上,独自一人从河内回到台北三崃的租屋处,才死。他要越南女孩打电话通知我,叫我去看他,还说他最爱的人是我。

  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便在小说《逆旅》的结尾〈晚祷〉中,用如歌的语法写下这些句子:「父亲说妳是我的女儿吗我可不可以抱抱妳,跳只最后的舞给我看吧倒杯已凉的茶给我喝,直到死时,我才终于知道原来我爱妳。」彷彿是一语成谶似的,我竟预言了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我说的话。

  但父亲不亲自说,他要越南女孩转达,因为他开不了口。他对我总是沉默。所以我应该相信这三个字吗?爱来得太突然,所以他是真心的呢?还只是在哄我去处理他的后事?他没有留下答案。我不甘心,只能自己去找。他生命中最后的秘密在越南。于是就在三年后的农历年除夕,我来到了河内,坐在古老又狭小的火车站候车室中,一张父亲或许坐过的长条木椅上,等待着一列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夜曾经搭过的火车。我要循着铁轨到北越山区,一直到靠近中国的边界,去找他曾经走过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而那条路通往一栋门片刷着蓝漆的小木屋,越南女孩的家。

  但我没有找到,我当然找不到。我只知道大概的方位,连地址都没有。

  那是我一生中最凄凉的一次旅行了。天气说不出的寒冷,从早到晚下着绵绵细雨,冷得人牙龈发痠,而冬天山间的梯田长不出作物,到处都是黄褐色的泥泞,一踩下去就浸透了整双鞋子。我茫然地站在山谷中,纯白的大雾不断冉冉升起,彷彿刻意要把这世界的真面目全都遮蔽,我忽然感到这是父亲对我的惩罚,惩罚我为什么三年过去了,却对他的死还不肯放手?灰色的云层压得极低,一阵风来,把我裹在雨雾之中,就在那一刻我掩面泪下,我醒悟到,原来不论是死者或生者,都早就应该得到自由。
于是有了此书。

  山中大雾朝我弥漫而来,彷彿把我带回我的成长之地北投,同样是忧郁的山岚,温泉、雨和雾,往事如水汩汩地流淌,流成了文字之河,淡水河,新店溪,沿着台北城的边缘流过,引领我进行一趟大旅行,一趟生命中时间最久、旅途最长的旅行,将我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空间又重新走过一回。在旅途上,我又将与逝去的亲人,以及那些我识与不识的、曾经短暂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们重逢。他们是在时空之中不停流浪的奥德赛。

  我也彷彿又搭上了小时候常坐的、往来于高雄和台北之间的平快夜车,彷彿又看到了那个六岁的小女孩,夜深了却还不肯睡,她趴在车窗玻璃上,好奇地辨认灯光下月台站牌的每一个字,她伸出手,抚摸车窗上惶惶的倒影,而那玻璃冰冷且奇异的触觉,至今还一直停留在我的指尖。然后我也彷彿看见了黎明时分,小女孩跟随大人从车厢走出,踏上台北的月台,踏上阴雨连绵湿漉漉的小巷弄,踏上没有点灯的公寓楼梯间。

  而那些公寓彷彿从来没有新过。打从一有人搬进之后,它们就无可挽回地老去了。它们老在人的气味里,老在人的爱恨里,也老在一个孩子的目光里。它们老在我这一本书的文字里─用废墟组成的小宇宙。

  然而奇妙的是,就在写这样一本关于死亡与告别之书时,我的身体里却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的生命。我的女儿,从我的子宫中孕育而出。当第一次在医院透过超音波,听到她的心跳声音咚咚传来时,我简直激动到说不出话,不敢相信我的体内竟然埋藏了如此顽强的、生之种子和根芽。于是从死亡中孵化出新生,就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成形,白天与黑夜不停地交替循环下去,黎明继之晚祷,黑夜中曙光渐露,而生命永不止息。

  我不是一直在幻想我们家族故事的结局吗?原来,这就是答案,上帝所赐给我的美好结局:一个纯净无瑕的新生命。

  于是这篇序写到这里,也总算可以结束了。最后,我特别要感谢的是朱西□老师,十多年前我接到他一封信,要将我收入他编撰的《山东人在台湾》一书,而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的我还在读博士班,刚发表了些不成熟的作品,非常感激朱老师慷慨将我列入书内,还在信中鼓励我,我只遗憾没有机会亲自向他道谢。后来,我父亲不知从哪儿得到这本书,发现我的名字,半是惊诧,半是骄傲,只要遇到同乡的人就忍不住要拿出来炫耀。我难得能让父亲这么开心,因为山东人这身分是他给予我的,一如澎湖人、高雄人这身分,是母亲给予我的一样,而我愿意将它们永远别在自己的身上,并且告诉给女儿知道,我们家族来自的地方。

民国一百年一月

图书试读

第一部 黎明
序曲
消失的屋顶


阿列夫之于空间,一如永恆之于时间。在永恆中,一切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同时并存。在阿列夫中,整个空间宇宙都可以在一个不足一吋大的闪亮小球里发现。……就在那个伟大的瞬间,我看到百万种令人兴奋与害怕的活动,但最让人惊奇的是它们竟同时存在于空间中的一点,既没有重叠,又不是透明。我的眼睛看到的是同时并存的景象,但我写下来的只能是依序相继,因为语言就是依序相继的。即使如此,我将尽我所能回忆。
─ 波赫斯〈阿列夫〉

我出生在寅时。子丑寅卯。凌晨三点到五点。

如今的我,不知为何也经常在这个时刻醒来,忽然间就睡意全无。我躺在枕上,睁开双眼,望着灰蒙蒙天光从窗帘的缝隙依稀流入,流到我的指尖。就在这一个光明与黑暗交相渗透的暧昧时刻,四周悄然无声,生存这一件事却变得非常不可靠起来。我果真还活着吗?而此刻躺在此处的躯体又归属于谁?魔幻的光影扑朔迷离,从天空中一点一滴筛漏而下,但接下来究竟会是白天呢?还是黑夜?我努力想要让自己再次地睡去,却发现时间变得漫长到格外难捱,床头的闹钟传来分针与秒针规律竞走的滴答声响,是的,漫长得就像生与死的距离一样,而我正悬浮在这两端的正中央,微微颤慄的绳索宛如一道电流穿过我的心脏,莫名的悲哀倏忽淹没了我。或者应该说,是生命本身的重量震慑了我,它压住了我,就在这个众人皆睡而我独醒的时刻,压得我如此之深之沉,让我宁可自己就从来没有降临到这个人世间过。

于是我又彷彿看见了四十年前的那一个早上,同样是在寅时,三点到五点,季节是秋末,空气清洁冰冷,为所有的事物抹上了一股不真实的蓝光。落叶无声铺满一条大街,街上却悄无行人,而医院就座落在街的尽头,在一天之中,再也没有一个时候比这更加安静的了,夜里送来急诊的病人早就被安置妥当,躺在床上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沉沉地入睡,而值班的医生和护士在忙了一整夜后,也全都累到趴在桌上小寐,负责接生的主治医师才刚从家中温暖的被窝爬出来,在赶往医院的半路上,但我却已经迫不及待要探出头来了。

我的母亲发抖着,打开她细瘦的双腿,痛苦哀嚎了一整夜后,她的声音变得沙哑又凄厉,彷彿是在为自己,也为这个不懂事的、固执非要来到这世上不可的小生命而哭。她阻止不了,只能不停地哭。就在这一剎那,我的父亲却推开护士,他卷起袖子,弯下腰,伸出一双手,决定自己亲自迎接我的到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名字,像一封来自远方的邀请函,带着一丝神秘,也带着一份慰藉。它不像那种上来就告诉你“如何如何”的实用性书籍,而是更像一位老友,轻声细语地与你分享一个故事,或者,是一次共同的怀旧之旅。‘温泉’,在台湾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泡澡的地方,它常常与放松、疗养、甚至是某种仪式感联系在一起。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夜,或是疲惫了一天之后,泡进热气腾腾的温泉,感受泉水滑过肌肤,身心渐渐舒缓,所有的烦恼仿佛都被蒸腾的热气带走了。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精准地道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都在生活中背负着或轻或重的忧伤,它们可能来自人际关系的疏离,可能来自未竟的事业,也可能只是来自岁月流逝的无常。‘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充满画面感,‘逝水’象征着不可追回的时间,而‘空间’,则是一个具象化的载体,承载着那些逝去的时光、情感和记忆。我猜想,这本书描绘的‘逝水空间’,可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老宅,一个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庭院,或是一个与青春岁月紧密相连的某片风景。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描绘出一些充满台湾风情的细节,比如老厝的雕花窗棂,或是庙宇的香火缭绕,亦或是某个海边小镇的夕阳。我渴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回忆的场景,然后,在‘温泉’般的文字中,找到与过去和解的力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让我们在追忆那些‘逝水空间’的同时,也能在‘温泉’的抚慰下,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仿佛是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而‘温泉’和‘逝水空间’,便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温泉’,在台湾,不仅仅是度假胜地,它更承载着一种治愈的意象。我记得小时候,生病时泡温泉,感觉身体的疼痛都减轻了许多。长大后,泡温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让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直白却又温柔地触碰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都被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所困扰,心底总会积压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将它们涤荡干净。‘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则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和伤感。‘逝水’如同时光的河流,匆匆而过,不留痕迹,而‘空间’,则是一个承载了这些逝去时光的载体。我猜想,这本书所描绘的‘逝水空间’,可能是一个充满回忆的故乡,一个承载着青春梦想的老地方,或是一个与重要的人共同经历过的某个角落。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描绘出一些富有台湾本土特色的场景,比如某个古朴的庙宇,某个热闹的老街,或是某个宁静的海边。我希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情感的画面,那种让我回想起自己生命中某个‘逝水空间’的场景。‘温泉’的力量,与‘追忆’的深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治愈力量。我相信,这本书能带我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过去的和解,最终在‘温泉’般的文字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温度和诗意,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宣言,而是像一首隽永的诗,等待着你去细细品味。‘温泉’,在台湾人的记忆里,总是和温暖、放松、以及某些难忘的时光联系在一起。我曾多次在礁溪的夜里,看着热气袅袅升起,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那些平日里的烦恼,似乎都随着温热的泉水蒸发了。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对心灵渴望的呼唤。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谁不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净化心灵的尘埃?‘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一种普遍的情感,那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是对已经消逝的“地方”的追寻。我常常觉得,台湾的许多角落,都藏着这样的‘逝水空间’,它们可能是一座老宅,一个旧时的戏院,或是一条充满回忆的巷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空间’的面貌,让它们在文字中重新鲜活起来。或许,书中会有一段关于童年家乡的描述,或许,会有一段关于初恋的邂逅,又或许,会有一段关于与亲人相处的温暖回忆。我渴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引起我共鸣的细节,那种让我想起自己某个‘逝水空间’的片段。而‘温泉’,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疗愈,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它将我们带入对过往的追忆,然后,用温柔的力量,抚平那些曾经的伤痕,让我们带着释然,继续前行。这本书,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逝水空间’的温柔回响中,找到疗愈的力量。

评分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的书名,就好像一首含蓄而动人的老歌,自带一种温暖的怀旧感。‘温泉’,在台湾,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放松的意象。我记得小时候,全家人一起去泡温泉,那种温暖的泉水包裹着身体,仿佛能洗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更是直接触动了现代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忧伤,而我们渴望有一种方式,能够将它们轻轻地拂去。‘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逝水’代表着那些不可挽回的时光,那些已经过去的美好,而‘空间’,则是一个承载这些记忆的载体。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逝水空间’?它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比如一个充满回忆的老屋,一个童年玩耍的角落,还是一个与重要的人共同度过的某个地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富有台湾本土风情的细节,比如某个老街的布景,某个巷弄里的声音,或是某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希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情感共鸣的片段,那种让我仿佛能重温过去的体验。‘温泉’在这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洗涤,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它引导我们去面对和接纳那些‘逝去’的时光,最终在温和的力量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释然。这本书,仿佛一次心灵的冥想,一次与过去的温柔对话,让我们在‘逝水空间’的回响中,获得前行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勾起了我满满的好奇心。‘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光是这几个字,就有一种疗愈的魔力,让人立刻联想到热气腾腾的泉水,蒸腾而上的雾气,以及随之而来的放松与宁静。而‘追忆逝水空间’,又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伤和怀旧。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关于时间、记忆、情感,以及我们如何与过去和解的书。台湾这块土地,有太多承载历史与故事的地方,像北投、阳明山,或是宜兰的礁溪,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我常常觉得,泡温泉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当温热的泉水包裹全身,平日里的烦恼、压力,似乎都在那氤氲的水汽中渐渐消散。而‘逝水空间’,又是什么呢?是童年时的故乡?是早已散去的友谊?是错过的爱情?还是那个自己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我猜想,作者一定是通过描绘某个特别的‘空间’,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逝去’的时光,然后,在温泉的抚慰下,找到面对和释怀的力量。台湾有很多老房子的故事,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痕迹,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或许,书中的‘逝水空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老宅,或是某个充满回忆的街角。我期待着,通过文字,能够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连接,那种在时光长河中,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过往,进行的深刻对话。这本书的名字,就好像一首诗,一首关于告别,也关于重生的诗。

评分

初次翻阅《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就被其书名所蕴含的意境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温泉’二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宝岛丰富温泉文化的联想,无论是北投、礁溪还是知本,温泉总是和放松、疗愈、以及与大自然亲近的感受紧密相连。‘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直击人心,谁又能没有忧伤呢?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裹挟,身体的疲惫还好,心灵的伤痕有时却难以愈合。《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所描绘的,或许就是一种心灵的SPA,一种通过特定的‘空间’和‘体验’,来处理和释放内心负面情绪的旅程。而‘逝水空间’,这四个字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比如一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旧居,一个承载了少年时代梦想的角落,一个与已逝亲人或友人共同度过的时光之地。又或许,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代表着那些我们已经无法挽回的过去,那些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遗憾与感慨。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构建这个‘逝水空间’?它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是充满阳光的夏日午后,还是飘着细雨的清冷黄昏?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富有台湾特色的场景,比如老街的红砖墙,或是港口的渔船,又或是山间的茶园?我期待着,通过作者的笔触,能够感受到那种在追忆中,与过往的和解,那种在‘温泉’般的文字中,被温柔拥抱的体验。这本书,仿佛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不直接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你去一个可以让你卸下防备、释放情感的地方,最终,在那个‘逝水空间’里,寻找到治愈的力量。

评分

我第一次看到《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就觉得它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它没有那种浮夸的吸引力,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人的心里。‘温泉’,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一直有种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洁净、温暖、以及一种疗愈的力量。在台湾,我们有那么多的温泉胜地,每个地方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故事。‘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话更是直接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需求。生活就像一场修行,难免会遇到坎坷和不顺,而‘忧伤’,常常是我们心灵的包袱。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温泉’般的慰藉,帮助我们释放那些沉重的负面情绪。‘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逝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那些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而‘空间’,则是一个具象化的载体,承载着那些逝去的记忆和情感。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逝水空间’?它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地点,还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寄托?书中是否会有一些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台湾本土元素,比如某个年代的街景,某个熟悉的味道,或是某个经典的场景?我渴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回忆的细节,那种让我仿佛重返过去的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让我们在‘温泉’的抚慰和‘逝水空间’的追忆中,找到疗愈的力量,最终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升华。

评分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极具吸引力的忧伤美学。‘温泉’,在我心中,总是与放松、舒适、以及某种神圣的净化感联系在一起。在台湾,泡温泉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与大自然亲近,同时也是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直击我内心深处的渴望。生活的压力、人生的失落,总会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伤痕,而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能够让心灵得到释放和治愈。‘追忆逝水空间’,这四个字,则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盒,里面装着的是那些已经流逝,却又从未被遗忘的时光和地点。‘逝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空间’,则是一个个承载了我们喜怒哀乐的坐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逝水空间’会是怎样的?它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庭院,还是一个承载着青涩爱恋的旧书店?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极具台湾特色的场景,比如某个老街的日落,某个海港的黄昏,亦或是某个山间小径的寂静?我希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引起我强烈共鸣的细节,那种让我回想起自己生命中某个‘逝水空间’的场景。‘温泉’的温热,与‘逝水空间’的追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力量,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温柔地引导,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与过去和解,与自我和解的途径,最终在‘温泉’般的抚慰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第一眼就被它极其雅致的书名所吸引——《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不像市面上许多直白或哗众取宠的书名,它带着一种深沉的韵味,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邀请。我尤其喜欢“逝水空间”这四个字,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已悄然溜走的时光,那些我们无法触碰,却又深深铭刻在心底的过往。在台湾,我们很容易找到与“温泉”相关的意象,无论是北投的硫磺泉,还是阳明山的冷泉,都承载着许多人度假、疗愈的记忆。我想,这本书的“温泉”意象,可能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温泉,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洗涤心灵、抚慰创伤的隐喻。而“逝水空间”,又会是怎样的存在?是某个承载了童年美好回忆的故乡小镇?是学生时代和三五好友常去的秘密基地?还是某个与初恋有关的、充满阳光与笑声的角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能够勾起我共鸣的台湾本土场景,或许是某个老街的石板路,或许是海边某个宁静的渔港,又或许是山区里一间古朴的民宿。我总觉得,台湾这片土地,有着太多属于“逝水空间”的故事,它们藏在巷弄里,藏在老屋的瓦片下,藏在人们的眼神里。当这些空间被“温泉”洗涤,我想,那些深埋的忧伤,那些无法言说的遗憾,都可能被温柔地化解,最终转化为一种释然和力量。这本书,仿佛是送给所有在生活洪流中,渴望找回片刻宁静的旅人的礼物,它指引我们去往一个可以疗愈心灵的“空间”,在那里,过去的阴影会被温柔的光芒所取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心中层层涟漪。‘温泉’,这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台湾,有着太多的意涵,它不仅仅是放松身体的场所,更常常与疗愈、净化、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相联系。我记得小时候,家人带我去泡温泉,那种温暖的感觉,仿佛能驱散所有的寒冷和不适。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戳中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痛点。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下,谁能不感到忧伤?谁不渴望一种能够净化心灵的途径?‘追忆逝水空间’,这四个字更是充满了哲学意味,‘逝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不可挽回的过去,而‘空间’,则提供了一个载体,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和回溯那些曾经存在,却已不在的‘地方’。我很好奇,这个‘逝水空间’会是怎样的?它是一个地理上的地点,还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具体的台湾场景,例如某个被遗忘的老洋房,某个充满回忆的旧车站,或是某个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村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那种细腻的笔触,能够勾勒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些‘逝去’的时光所带来的温暖和遗憾。‘温泉’的力量,与‘追忆’的深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治愈机制。我相信,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索,一种关于如何与过去共处,如何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力量,最终在‘温泉’般的文字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释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