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郝誉翔来说,不只是写作,也是对自己过往的一次重整和告别。
她把《逆旅》、《幽冥物语》和《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视为她的生命三部曲,这本《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是最贴近她私密的成长经验,採用一种比较悠缓、平和的语调,诚恳的告白。
母亲是一个离婚妇女,要养大四个小孩,她的资本微薄到近乎可怜,只能靠标会,曾经一口气标下十多个,还被高度怀疑要倒会落跑,她像一个赌徒似的,抱着各方集来的钱,拉着我走进一间又一间的公寓。
郝誉翔的母亲是澎湖人,担任小学老师,她的第一任丈夫遭意外刺杀,生有两个女孩。后再嫁给外省老兵当医生的父亲,也生了两个女孩,郝誉翔是老四,但父亲不断外遇,父母感情不佳,在郝誉翔出生没多久两人就离婚。
母亲带着孩子从高雄北上,一心想赚钱,定居在北投一带,过起二房东的生活。鸽子笼似的房间,来来去去许多异乡人、移民者、外来房客,各色各样的穷学生、初入社会的新鲜人、边缘人……,破烂却各拥理想,这些人,有的直到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地烙印她的脑海中。
写至她的高中生活在阳明山暗夜中骑机车探险、被淡水沙崙海边迷住了,大学生活四处与同学瞎混游荡,那或可说是她人生中最坏的时光。
在我诞生的几个月之后,从此,父亲便从我的生命中遁走,沿着另一条铁轨通向我再也无法介入的人生,而他越走越远,越走越远,铁轨不断向地平线唰唰地延伸过去,分歧、交叉、交叉又复涣散开来,直到在天边消失成一个我再也无法辨识的、陌生的小小黑点。
郝誉翔写父亲的继室与各种不断外遇的女人,有大陆人,有越南新娘,及至父亲临终,她去处理父亲的后事,携回父亲一生不离身的手提箱,检视父亲的遗物,最后更亲自远赴越南,寻找父亲生前最终送回越南籍妻子的路线,想更加了解父亲,也想对父亲做一次最后的告白。
这本书除了郝誉翔家庭从南到北的迁徙,也呈现台湾七○、八○年代的时代感。是关于家族、空间、时代,从家族书写到社会趋势观察,同时记录着台湾经济起飞、民主改革的鉅变时刻。
本书特色
★一个关于外省与本省家族结合、从高雄到台北的迁徙空间、台湾七○八○年代集体经验的时代书写。
★文坛才女郝誉翔最私密的成长经验,最诚恳的告白。
作者简介
郝誉翔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东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着有小说集《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初恋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梦:我的中国纪行》、《衣柜里的秘密旅行》;电影剧本《松鼠自杀事件》;学术论着《情慾世纪末──当代台湾女性小说论》、《傩:中国仪式戏剧之研究》;编有《当代台湾文学教程:小说读本》、《九十五年小说选》。
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华航旅行文学奖、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等。
004 赫赫名家 赞誉推荐
008 自序:追忆逝水空间
第一部 黎明
024 序曲:消失的屋顶
048 黎明从台北升起
062 袒护堕落
086 梦的衣裳
104 在公寓中
118 最坏的时光
136 青春的北淡线
146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
164 黑暗中,于是就有了光……
第二部 晚祷
184 父亲的手提箱
198 夏日夜晚.尖叫
224 公寓里的女人
250 旅途上
自序
追忆逝水空间
我选择用一种和平而舒缓的语调,去写一九七五年我们从高雄搬到台北,辗转迁徙在盆地边缘的经过,去写山与海所怀抱的北投,写关渡平原的朦胧烟雨,写在公寓中半夜幽然浮现的鬼影,以及一间大杂院似的违章建筑……
书早已完成了好久,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写这篇序文。
说来有趣,其实我经常写序的,但都是为了别人而写,为那些台湾或是陌生的外国作家写长篇大论的导读,久而久之,只把它当成一项功课在做,但轮到自己的书时,我却是百般的不情愿了,更不愿找别人去写。写序是件苦差事,我可不想给朋友添麻烦,而现在流行名家推荐,一本书的书腰上挂了好多名字,叮叮当当的,都快分不清作者究竟是谁?我也不爱做这种事。我宁可自己的书以干净朴素的面目见人,安静地躺在书店角落里,只等待有心的人前来打开。
然而到了这本书,我的心情却彷彿有些两样了。分明已经写出十二多万字,却还有许多话没交代清楚似的,于是这篇序,便是非写不可的了,并且在心中辗转翻腾了许久。夜里我躺到床上,话语便源源不绝自暗中涌出,如丝缠绕,如茧自缚,又如河水氾滥没入窗来,而我以棉被蒙住脸,心却沉落到比黑夜还静、还深。这究竟要教我从何说起呢?
就从为什么写这本书开始吧。
说起来,倒是绕了好大一圈。这些年,我学术研究的主题是中国二、三○年代作家的文学与生命旅程。我花费许多时间去制作文人如鲁迅、茅盾、沈从文、丁玲等人的生平年表:他们在哪一年出生?故乡在哪儿?父母是谁?家中排行老几?几岁离家?上哪儿求学?哪儿工作?又为何总是四处奔波,惶惶不知所以,而套句鲁迅的话来说,便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些不安的灵魂究竟为何而来?又要因何而去?我跟随他们的脚步,在近一世纪前的中国地图上流浪迁徙,一一标志他们曾经落脚的城市,走过的街道,居住的空间,推敲这些人物彼此的相互关系。而我发现,他们竟然宛如弹珠似的,偶尔在某个瞬间发生了巧妙的碰撞,又会在下一刻弹跳开来,但却从来都不曾真正地分手远离。他们总是被一股看不见的、亦无从抗拒的命运万有引力所牵引。
那引力如同涟漪一般越扩越大,直到把原先不相干的人、事、物全都渐次漩入了它的黑洞:那一神祕而发光的小宇宙,在我脑海中不停歇地环绕运行。
正当埋首于这件看似枯燥、但我却深为之着迷的学术工作时,有一天,我注视着电脑萤幕,望见上面投影出来的朦胧脸孔,这才忽然想起了我自己,还有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们。我的外祖父母来自于澎湖,我的父亲来自于山东,他们一是在三○年代中叶,一是在一九四九年,先后去到台湾高雄,彼此相隔的时间也才不过十余年而已,严格说来,都是这座小岛上的新移民,但他们并未就此在一个定点上安居过。流浪,是我家族血液中与生俱来的基因,他们携家带眷,在岛上由南走到北,而我的成长岁月,也彷彿是在一座座公寓的水泥盒子中穿梭度过。
公寓,是我踏入城市空间的第一步,也是我认识台北的起点,一如二○年代的沈从文,他从迢远的湘西入京,第一部小说便命名为《公寓中》,而二十世纪都市的现代性也于此间摩挲成形。
我仔细地在北京地图上,核对校出沈从文公寓的位置,然而却把自己曾居住过的地方全抛诸脑后。相较之下,我对于我的家人是多么冷漠和吝啬啊,我从来没有为他们作过生平年表,也从未去追踪他们移居的脚印,更不要说上图书馆查资料,检索他们留下来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了。我对于沈从文的认识,竟要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祖父,而我屈指一算却赫然发现,他们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只是我家族的逝水年华,如今早已不可追忆。
我不禁哑然了。
于是我决定把写了八万字的论文搁到一旁,而开始了这本书。我的家中既没有显赫的先祖,没有开枝散叶的亲族,更没有家传的日记或族谱,我只能依循不可靠的记忆,独自钻进那一条混沌又黯淡的时间隧道,而这一路,脸上披满了拂之不去的蛛网灰烬,其艰辛的程度,竟比起写论文还要更多几分。但这条路既然已经走了,就不容许再回头,我彷彿化身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穿梭时空的英雄,一心只想要把凝固在时光另一头的亲人们,拯救出来带回到此时此刻。但可怕的是,当我真正开始书写之后,我才惊觉,原来在时光的另一头,根本就没有任何人需要我拯救,他们早就默默地离开,各自求生去了,而蹲坐在隧道终点黑暗无光深处的,其实只剩下我自己一人而已。
是的,只有我自己。一个从高雄初来乍到台北的、六岁的小女孩,她孤伶伶地蹲在暗中,抱住双腿埋着脸,她被困在城市的公寓与公寓之间,困在阳明山脚与淡水河蜿蜒的边缘,她走不出去。就在这本书中,我终于和久违多年的她再次重逢,心中忽然大恸,因为我知道,除了以文字再伴她走一遭之外,我什么也不能做。
我能够救得了别人,但救不了从前的自己。她早就如同化石,烙印在我的骨血之中,又如细小的针,没入肌肤深处,肉眼无法看见,亦无从起出,但只要不经意地轻轻一碰,就会锥心地痛。
于是有了此书,我以文字召唤那徘徊于逝水空间之中的、孤独的灵魂。写到结尾,我几乎是不忍心画下最后一个句点了。因为这一回,我把自己掏得很深很深,我早已下定决心,当书写完毕之时,就是永远的告别,而自今以后,那六岁的小女孩又将沉回于黑暗之中,再也不要接受任何人的唿唤,有如亡魂终于得到了安息,从此落入冥府。
六岁的女孩沉回于墙与墙切割出来的、城市的公寓之中,而那儿总是幽暗无光的:冰冷的磨石子楼梯,窗帘垂落,鲜少点灯的客厅,以及没有窗户的潮湿房间,壁纸的边缘卷翘起来,露出无声无息爬满了黑霉的角落。
我就在那些房间中成长,一直到大学毕业,足以离家独立谋生为止。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有多么厌恶那些公寓,就连我的母亲也不知道。是谁说过,公寓是一个私密而温馨的家居?我痛恨教科书上一再复制出来的刻板印象: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母亲在厨房忙煮饭,爷爷在阳台上浇花。不,我们家没有这些,从来没有,而且据我所知很多人,至少曾与我共同分享过同一间公寓屋顶的人们,也全都没有。
我痛恨总是有人天真地认为,一个「家」理当就应该是这样,是那样。然而,我又要如何去驳斥关于家的贫乏想像呢?我甚至连它的定义和范畴都搞不清楚。就在我出生后没多久,父母便离婚了,而我同母异父的姊姊们,不是逃家,就是寄住在别处。我们家的成员因此总是流动不定的,甚至不曾真正吃过一次团圆的年夜饭。后来,母亲为了攒钱,把公寓用木板隔成了许多小房间出租,于是在「家」这个字眼的顶盖之下,蜂巢似的塞满了陌生人的小小蜗居。家,从此已四分五裂了。
起初我还是懵懂的,继之困惑,转而愤怒,一个孩子的愤怒。我逐渐明白自己原来一生下来,就理该享有的东西:一个家,居然在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被硬生生地拔走了的愤怒,但我的父母对于此,却竟一点也不在乎。他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就在从物质到精神上皆极度贫乏的七○年代,他们其实更在乎的,或许是一些遥远而虚幻的事物:我的父亲追逐浪漫的爱情去了,而我的母亲则永远在为金钱焦虑,那焦虑日夜充斥在公寓的空气里,悬浮着,蒸腾着,不断煎熬所有的孩子们。
那焦虑总让我感到钱是不洁的,是抛之不去的原罪,是屈辱。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只想逃开,直到如今才有勇气回头,去述说这些,去面对六岁的自己,告诉她:根本不必感到罪恶,也不必愤怒,因为那些都是大人制造出来的假象,不是生命的本质。而如今的我已经长大了,所以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一起回到生命的初始,去见证这一切发展的脉络,并且将命运之轮所碾碎的、扭曲变形而不堪卒睹的记忆渣滓,全都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
于是这一次,我选择用一种和平而舒缓的语调,去写一九七五年我们从高雄搬到台北,辗转迁徙在盆地边缘的经过,去写山与海所怀抱的北投,写关渡平原的朦胧烟雨,写在公寓中半夜幽然浮现的鬼影,以及一间大杂院似的违章建筑,用铁皮搭建出来的狭小厨房,以及从四面八方漂泊而至的房客们,异乡人,也写八○年代初期大业路开通,就在北投后火车站天苍野茫的草地中间,新辟出来一大片四层楼住宅,母亲开设的小撞球店,还有我们住的一座ㄇ字形社区。我至今仍然清楚记得,十七岁的我经常独自站在阳台,对着底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发楞,而不知哪家豢养的八哥鸟,总爱一直唿唤我的名字,誉翔誉翔,彷彿是落叶片片飘在广场的正中央,寂静而冷。我趴在栏杆往下看去,那ㄇ字形活像是埋葬青春的一座坟。
想来也是荒谬,我们如此平凡的老百姓,家族故事却拥有通俗剧所必备的一切元素:流亡、招赘、情杀、守寡、遗腹子、离婚、外遇、私奔、逃家……,一波接一波的冲突高潮不断。但我却还一直抱着模煳的幻想,以为我们也会像通俗剧一样,有个以和解收场的大团圆结尾。我甚至可以看见那幅悲喜交织的画面了,全家人抱在一起,把头靠在对方的肩膀上,流着泪说:从现在起,我已经彻底地原谅你了,就让我们把一切的不快乐,全都留给过去吧。
但这一天迟迟没有来。
在真实的人生中,矛盾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倒是只会引出另外一个矛盾,而死结不断地打下去,越打越紧,越多。然而我不死心,还在幻想着我们这出戏的结尾,究竟是谁会大发慈悲?是谁被原谅?又是谁有幸拿到了那一支赦免的权杖?
而结局却始终没有来。就在二○○五年中秋节那一天,我的父亲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为他的人生划下了突兀的句点。我这才惶恐地发现,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父亲的骤然离席,使得故事情节再也不可逆转,而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一出团圆的戏码,在舞台上只演到了一半,便戛然中断。
太迟了。父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六岁的小女孩却还蹲坐在公寓的角落中,抱住双腿埋着脸,静静地等待。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注定要永永远远地,被定格在这样一个空缺的状态。
父亲是自杀的。如今我终于可以写下这句话,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是的,对他而言,生命是潇洒地结束了,但我没有,他自顾自地往前走,却把我留在原地,演一场没有对手的独角戏。黑暗中,一只聚光灯孤伶伶打下来,打在我小丑似的脸上,哭笑不得。
时间从此竖立起一道透明的墙,就在二○○五年中秋节的那一天,任凭我撞破了头,也回不去。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他是再也不愿意活了。他暗示过的,法院寄了封公文来,说别人用他的医师执照诈领十倍的健保费。他告诉我,我却没把它当一回事。我以为很简单,要不就缴罚锾,要不就打一场官司。我主张后者,应该要把幕后的罪魁祸首揪出来。但我从没想过父亲对于国家机器的恐惧,我不懂他,我却一直以为我懂。
我以为他只是厌倦了自己新娶的越南女孩,我以为他只是在为自己的善变找借口。结果不是,他是真的不想活了,计画了两个月之久,结果罚锾也缴给健保局了,但他还是要用死来讨回公道,证明自己身上那一件医师袍的清白。这是他唯一的办法,他只有自己的生命可以做筹码。我对他的计画浑然不知。但越南女孩知道,她和父亲根本语言不通,父亲却什么话都愿意对她讲。
神仙一般的女孩,父亲这么形容她。他把她送回越南老家,然后在中秋节的早上,独自一人从河内回到台北三崃的租屋处,才死。他要越南女孩打电话通知我,叫我去看他,还说他最爱的人是我。
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便在小说《逆旅》的结尾〈晚祷〉中,用如歌的语法写下这些句子:「父亲说妳是我的女儿吗我可不可以抱抱妳,跳只最后的舞给我看吧倒杯已凉的茶给我喝,直到死时,我才终于知道原来我爱妳。」彷彿是一语成谶似的,我竟预言了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我说的话。
但父亲不亲自说,他要越南女孩转达,因为他开不了口。他对我总是沉默。所以我应该相信这三个字吗?爱来得太突然,所以他是真心的呢?还只是在哄我去处理他的后事?他没有留下答案。我不甘心,只能自己去找。他生命中最后的秘密在越南。于是就在三年后的农历年除夕,我来到了河内,坐在古老又狭小的火车站候车室中,一张父亲或许坐过的长条木椅上,等待着一列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夜曾经搭过的火车。我要循着铁轨到北越山区,一直到靠近中国的边界,去找他曾经走过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而那条路通往一栋门片刷着蓝漆的小木屋,越南女孩的家。
但我没有找到,我当然找不到。我只知道大概的方位,连地址都没有。
那是我一生中最凄凉的一次旅行了。天气说不出的寒冷,从早到晚下着绵绵细雨,冷得人牙龈发痠,而冬天山间的梯田长不出作物,到处都是黄褐色的泥泞,一踩下去就浸透了整双鞋子。我茫然地站在山谷中,纯白的大雾不断冉冉升起,彷彿刻意要把这世界的真面目全都遮蔽,我忽然感到这是父亲对我的惩罚,惩罚我为什么三年过去了,却对他的死还不肯放手?灰色的云层压得极低,一阵风来,把我裹在雨雾之中,就在那一刻我掩面泪下,我醒悟到,原来不论是死者或生者,都早就应该得到自由。
于是有了此书。
山中大雾朝我弥漫而来,彷彿把我带回我的成长之地北投,同样是忧郁的山岚,温泉、雨和雾,往事如水汩汩地流淌,流成了文字之河,淡水河,新店溪,沿着台北城的边缘流过,引领我进行一趟大旅行,一趟生命中时间最久、旅途最长的旅行,将我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空间又重新走过一回。在旅途上,我又将与逝去的亲人,以及那些我识与不识的、曾经短暂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们重逢。他们是在时空之中不停流浪的奥德赛。
我也彷彿又搭上了小时候常坐的、往来于高雄和台北之间的平快夜车,彷彿又看到了那个六岁的小女孩,夜深了却还不肯睡,她趴在车窗玻璃上,好奇地辨认灯光下月台站牌的每一个字,她伸出手,抚摸车窗上惶惶的倒影,而那玻璃冰冷且奇异的触觉,至今还一直停留在我的指尖。然后我也彷彿看见了黎明时分,小女孩跟随大人从车厢走出,踏上台北的月台,踏上阴雨连绵湿漉漉的小巷弄,踏上没有点灯的公寓楼梯间。
而那些公寓彷彿从来没有新过。打从一有人搬进之后,它们就无可挽回地老去了。它们老在人的气味里,老在人的爱恨里,也老在一个孩子的目光里。它们老在我这一本书的文字里─用废墟组成的小宇宙。
然而奇妙的是,就在写这样一本关于死亡与告别之书时,我的身体里却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的生命。我的女儿,从我的子宫中孕育而出。当第一次在医院透过超音波,听到她的心跳声音咚咚传来时,我简直激动到说不出话,不敢相信我的体内竟然埋藏了如此顽强的、生之种子和根芽。于是从死亡中孵化出新生,就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成形,白天与黑夜不停地交替循环下去,黎明继之晚祷,黑夜中曙光渐露,而生命永不止息。
我不是一直在幻想我们家族故事的结局吗?原来,这就是答案,上帝所赐给我的美好结局:一个纯净无瑕的新生命。
于是这篇序写到这里,也总算可以结束了。最后,我特别要感谢的是朱西□老师,十多年前我接到他一封信,要将我收入他编撰的《山东人在台湾》一书,而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的我还在读博士班,刚发表了些不成熟的作品,非常感激朱老师慷慨将我列入书内,还在信中鼓励我,我只遗憾没有机会亲自向他道谢。后来,我父亲不知从哪儿得到这本书,发现我的名字,半是惊诧,半是骄傲,只要遇到同乡的人就忍不住要拿出来炫耀。我难得能让父亲这么开心,因为山东人这身分是他给予我的,一如澎湖人、高雄人这身分,是母亲给予我的一样,而我愿意将它们永远别在自己的身上,并且告诉给女儿知道,我们家族来自的地方。
民国一百年一月
《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名字,像一封来自远方的邀请函,带着一丝神秘,也带着一份慰藉。它不像那种上来就告诉你“如何如何”的实用性书籍,而是更像一位老友,轻声细语地与你分享一个故事,或者,是一次共同的怀旧之旅。‘温泉’,在台湾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泡澡的地方,它常常与放松、疗养、甚至是某种仪式感联系在一起。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夜,或是疲惫了一天之后,泡进热气腾腾的温泉,感受泉水滑过肌肤,身心渐渐舒缓,所有的烦恼仿佛都被蒸腾的热气带走了。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精准地道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都在生活中背负着或轻或重的忧伤,它们可能来自人际关系的疏离,可能来自未竟的事业,也可能只是来自岁月流逝的无常。‘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充满画面感,‘逝水’象征着不可追回的时间,而‘空间’,则是一个具象化的载体,承载着那些逝去的时光、情感和记忆。我猜想,这本书描绘的‘逝水空间’,可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老宅,一个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庭院,或是一个与青春岁月紧密相连的某片风景。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描绘出一些充满台湾风情的细节,比如老厝的雕花窗棂,或是庙宇的香火缭绕,亦或是某个海边小镇的夕阳。我渴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回忆的场景,然后,在‘温泉’般的文字中,找到与过去和解的力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让我们在追忆那些‘逝水空间’的同时,也能在‘温泉’的抚慰下,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仿佛是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门,而‘温泉’和‘逝水空间’,便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温泉’,在台湾,不仅仅是度假胜地,它更承载着一种治愈的意象。我记得小时候,生病时泡温泉,感觉身体的疼痛都减轻了许多。长大后,泡温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让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让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直白却又温柔地触碰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都被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所困扰,心底总会积压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将它们涤荡干净。‘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则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和伤感。‘逝水’如同时光的河流,匆匆而过,不留痕迹,而‘空间’,则是一个承载了这些逝去时光的载体。我猜想,这本书所描绘的‘逝水空间’,可能是一个充满回忆的故乡,一个承载着青春梦想的老地方,或是一个与重要的人共同经历过的某个角落。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描绘出一些富有台湾本土特色的场景,比如某个古朴的庙宇,某个热闹的老街,或是某个宁静的海边。我希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情感的画面,那种让我回想起自己生命中某个‘逝水空间’的场景。‘温泉’的力量,与‘追忆’的深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治愈力量。我相信,这本书能带我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过去的和解,最终在‘温泉’般的文字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温度和诗意,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宣言,而是像一首隽永的诗,等待着你去细细品味。‘温泉’,在台湾人的记忆里,总是和温暖、放松、以及某些难忘的时光联系在一起。我曾多次在礁溪的夜里,看着热气袅袅升起,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那些平日里的烦恼,似乎都随着温热的泉水蒸发了。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对心灵渴望的呼唤。在这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谁不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净化心灵的尘埃?‘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一种普遍的情感,那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是对已经消逝的“地方”的追寻。我常常觉得,台湾的许多角落,都藏着这样的‘逝水空间’,它们可能是一座老宅,一个旧时的戏院,或是一条充满回忆的巷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空间’的面貌,让它们在文字中重新鲜活起来。或许,书中会有一段关于童年家乡的描述,或许,会有一段关于初恋的邂逅,又或许,会有一段关于与亲人相处的温暖回忆。我渴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引起我共鸣的细节,那种让我想起自己某个‘逝水空间’的片段。而‘温泉’,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疗愈,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它将我们带入对过往的追忆,然后,用温柔的力量,抚平那些曾经的伤痕,让我们带着释然,继续前行。这本书,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逝水空间’的温柔回响中,找到疗愈的力量。
评分《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的书名,就好像一首含蓄而动人的老歌,自带一种温暖的怀旧感。‘温泉’,在台湾,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放松的意象。我记得小时候,全家人一起去泡温泉,那种温暖的泉水包裹着身体,仿佛能洗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更是直接触动了现代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忧伤,而我们渴望有一种方式,能够将它们轻轻地拂去。‘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逝水’代表着那些不可挽回的时光,那些已经过去的美好,而‘空间’,则是一个承载这些记忆的载体。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逝水空间’?它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比如一个充满回忆的老屋,一个童年玩耍的角落,还是一个与重要的人共同度过的某个地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富有台湾本土风情的细节,比如某个老街的布景,某个巷弄里的声音,或是某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希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情感共鸣的片段,那种让我仿佛能重温过去的体验。‘温泉’在这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洗涤,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它引导我们去面对和接纳那些‘逝去’的时光,最终在温和的力量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释然。这本书,仿佛一次心灵的冥想,一次与过去的温柔对话,让我们在‘逝水空间’的回响中,获得前行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勾起了我满满的好奇心。‘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光是这几个字,就有一种疗愈的魔力,让人立刻联想到热气腾腾的泉水,蒸腾而上的雾气,以及随之而来的放松与宁静。而‘追忆逝水空间’,又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伤和怀旧。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关于时间、记忆、情感,以及我们如何与过去和解的书。台湾这块土地,有太多承载历史与故事的地方,像北投、阳明山,或是宜兰的礁溪,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我常常觉得,泡温泉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当温热的泉水包裹全身,平日里的烦恼、压力,似乎都在那氤氲的水汽中渐渐消散。而‘逝水空间’,又是什么呢?是童年时的故乡?是早已散去的友谊?是错过的爱情?还是那个自己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我猜想,作者一定是通过描绘某个特别的‘空间’,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逝去’的时光,然后,在温泉的抚慰下,找到面对和释怀的力量。台湾有很多老房子的故事,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痕迹,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或许,书中的‘逝水空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老宅,或是某个充满回忆的街角。我期待着,通过文字,能够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连接,那种在时光长河中,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过往,进行的深刻对话。这本书的名字,就好像一首诗,一首关于告别,也关于重生的诗。
评分初次翻阅《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就被其书名所蕴含的意境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种一眼望穿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温泉’二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台湾宝岛丰富温泉文化的联想,无论是北投、礁溪还是知本,温泉总是和放松、疗愈、以及与大自然亲近的感受紧密相连。‘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直击人心,谁又能没有忧伤呢?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裹挟,身体的疲惫还好,心灵的伤痕有时却难以愈合。《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所描绘的,或许就是一种心灵的SPA,一种通过特定的‘空间’和‘体验’,来处理和释放内心负面情绪的旅程。而‘逝水空间’,这四个字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比如一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旧居,一个承载了少年时代梦想的角落,一个与已逝亲人或友人共同度过的时光之地。又或许,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代表着那些我们已经无法挽回的过去,那些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遗憾与感慨。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构建这个‘逝水空间’?它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是充满阳光的夏日午后,还是飘着细雨的清冷黄昏?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富有台湾特色的场景,比如老街的红砖墙,或是港口的渔船,又或是山间的茶园?我期待着,通过作者的笔触,能够感受到那种在追忆中,与过往的和解,那种在‘温泉’般的文字中,被温柔拥抱的体验。这本书,仿佛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不直接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你去一个可以让你卸下防备、释放情感的地方,最终,在那个‘逝水空间’里,寻找到治愈的力量。
评分我第一次看到《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就觉得它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它没有那种浮夸的吸引力,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进人的心里。‘温泉’,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一直有种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洁净、温暖、以及一种疗愈的力量。在台湾,我们有那么多的温泉胜地,每个地方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故事。‘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话更是直接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需求。生活就像一场修行,难免会遇到坎坷和不顺,而‘忧伤’,常常是我们心灵的包袱。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温泉’般的慰藉,帮助我们释放那些沉重的负面情绪。‘追忆逝水空间’,这几个字更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逝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那些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而‘空间’,则是一个具象化的载体,承载着那些逝去的记忆和情感。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逝水空间’?它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地点,还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寄托?书中是否会有一些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台湾本土元素,比如某个年代的街景,某个熟悉的味道,或是某个经典的场景?我渴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回忆的细节,那种让我仿佛重返过去的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让我们在‘温泉’的抚慰和‘逝水空间’的追忆中,找到疗愈的力量,最终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升华。
评分《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个书名,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极具吸引力的忧伤美学。‘温泉’,在我心中,总是与放松、舒适、以及某种神圣的净化感联系在一起。在台湾,泡温泉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与大自然亲近,同时也是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直击我内心深处的渴望。生活的压力、人生的失落,总会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伤痕,而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能够让心灵得到释放和治愈。‘追忆逝水空间’,这四个字,则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盒,里面装着的是那些已经流逝,却又从未被遗忘的时光和地点。‘逝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空间’,则是一个个承载了我们喜怒哀乐的坐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逝水空间’会是怎样的?它是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庭院,还是一个承载着青涩爱恋的旧书店?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极具台湾特色的场景,比如某个老街的日落,某个海港的黄昏,亦或是某个山间小径的寂静?我希望在书中找到那种能够引起我强烈共鸣的细节,那种让我回想起自己生命中某个‘逝水空间’的场景。‘温泉’的温热,与‘逝水空间’的追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力量,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温柔地引导,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与过去和解,与自我和解的途径,最终在‘温泉’般的抚慰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第一眼就被它极其雅致的书名所吸引——《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这不像市面上许多直白或哗众取宠的书名,它带着一种深沉的韵味,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邀请。我尤其喜欢“逝水空间”这四个字,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已悄然溜走的时光,那些我们无法触碰,却又深深铭刻在心底的过往。在台湾,我们很容易找到与“温泉”相关的意象,无论是北投的硫磺泉,还是阳明山的冷泉,都承载着许多人度假、疗愈的记忆。我想,这本书的“温泉”意象,可能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温泉,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洗涤心灵、抚慰创伤的隐喻。而“逝水空间”,又会是怎样的存在?是某个承载了童年美好回忆的故乡小镇?是学生时代和三五好友常去的秘密基地?还是某个与初恋有关的、充满阳光与笑声的角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能够勾起我共鸣的台湾本土场景,或许是某个老街的石板路,或许是海边某个宁静的渔港,又或许是山区里一间古朴的民宿。我总觉得,台湾这片土地,有着太多属于“逝水空间”的故事,它们藏在巷弄里,藏在老屋的瓦片下,藏在人们的眼神里。当这些空间被“温泉”洗涤,我想,那些深埋的忧伤,那些无法言说的遗憾,都可能被温柔地化解,最终转化为一种释然和力量。这本书,仿佛是送给所有在生活洪流中,渴望找回片刻宁静的旅人的礼物,它指引我们去往一个可以疗愈心灵的“空间”,在那里,过去的阴影会被温柔的光芒所取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追忆逝水空间》,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心中层层涟漪。‘温泉’,这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台湾,有着太多的意涵,它不仅仅是放松身体的场所,更常常与疗愈、净化、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相联系。我记得小时候,家人带我去泡温泉,那种温暖的感觉,仿佛能驱散所有的寒冷和不适。而‘洗去我们的忧伤’,这句更是戳中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痛点。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下,谁能不感到忧伤?谁不渴望一种能够净化心灵的途径?‘追忆逝水空间’,这四个字更是充满了哲学意味,‘逝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不可挽回的过去,而‘空间’,则提供了一个载体,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和回溯那些曾经存在,却已不在的‘地方’。我很好奇,这个‘逝水空间’会是怎样的?它是一个地理上的地点,还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具体的台湾场景,例如某个被遗忘的老洋房,某个充满回忆的旧车站,或是某个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村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那种细腻的笔触,能够勾勒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些‘逝去’的时光所带来的温暖和遗憾。‘温泉’的力量,与‘追忆’的深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治愈机制。我相信,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探索,一种关于如何与过去共处,如何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力量,最终在‘温泉’般的文字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释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