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静物.窗外风景

室内静物.窗外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静物的英文和德文分别是「Still Life」和「Stillleben」,字面意义可直译为「仍然活着」、「仍然鲜活的状态」。然而,在拉丁语系的法文和义大利文中,静物为「Nature Morte」和「Natura Morta」,是「死去的自然」、「自然死去瞬间所保留的静止状态」。「生」或「死」,「赞颂」或「悼亡」,不同的语言反映出迥异的哲理思维。其实,将室内╱窗外、静物╱风景总合,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场域。电影的构成又何尝不是如此?将角色摆放到一个空间里,让他们活动,就构成了戏剧最基本的元素。

  美与性、创作与狂喜都是无法分开的,罗丹、克林姆特一生在人体中汲取灵感,将肉体提升到美的境界。未完成的《新娘》,透露出克林姆特创作时思考与犹豫的轨迹;画面的右侧,一尊面对观者、双腿岔开的女体,在原来的构图中以全裸面向观众,生殖器发情的状态清晰可见,装饰性的裙摆是后来才加上去的。

  未完成的《新娘》并不是克林姆特代表性的作品,但我却久久伫足在这张画前。我试着「阅读」这张作品,思索一代名匠创作的过程:他在画布上所留下最初的素描的痕迹,以及后来试图遮去的部份等等。然而,我怎样也不会知道克林姆特将女阴遮去的动机是纯粹美感上的选择?是道德考量?还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省悟?

  第十号交响曲恐怕是所有马勒交响曲中最不易理解的一部,这是他写给阿玛的音乐遗言,其中他放入许多谜一样的暗语。这部交响曲总谱的原稿上,马勒在最后停笔的地方写着:阿玛,亲爱的阿玛,只有妳能够理解……。懊悔、无助地唿唤着爱人的名字。

  马勒的第十号交响曲可视为第九号交响曲的延伸。如果说,两首交响曲是一组连贯的作品,那么,第九号交响曲便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自传」,痛苦、挣扎、流泪;第十交响曲则是用「第三人称」书写的「他传」,好像脱离肉体的灵魂,对自己再做一次冷静、虚无、孱弱的回顾。

作者简介

尉任之

  台北市人。一九七七年三月出生。东海大学美术系肄业,巴黎第一大学电影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关于音乐、电影、绘画的论述散见台湾、法国、土耳其、中国大陆等地刊物。两次绘画个展于台北(1994、1997),并联展于法国、义大利、巴林、乌克兰、乔治亚、哥伦比亚等地基金会、文化机构与美术馆。
 
  作者摄影:Elisabeth Camus, www.lisacamus.com
  封面摄影:尉任之,从丹麦赫尔辛格市 Kronborg城堡眺望,二○○八年十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多才多艺一任之──读《室内静物.窗外风景》有感郑树森

第一辑 静物
天堂之门已经打开
回到失去的乐园
房门打开了以后──关于「未完成」的札记
留待他日的纪念

第二辑 风景
冬之旅与流浪者
神话的幻灭
太阳自崃湾中昇起

第三辑 肖像
云淡风清朱晓玫──一位巴哈诠释者的旅程
在寂静中走上舞台──杂忆罗斯托波维奇
给情绪添上个性,为思维赋予灵魂──米亥依尔.寇巴希杰
穿越柏林围墙──钢琴家阿瓦里亚尼的时代与历程

第四辑 笔记
纽约地下──安迪.沃荷的电影
爱与死的仪式──三岛由纪夫与电影《忧国》的出土
血与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红气球》及其二三事
犹自闪烁的碎钻──维斯康堤的《异乡人》与经典文学改编
第五辑游记
来自堤比里西的信
下午还是黄昏──续〈来自堤比里西的信〉
风景,灵魂的状态

后记未完成

图书序言

风景:灵魂的状态
一九八五年五月到七月,离开苏联多年的塔科夫斯基在瑞典导演英玛.柏格曼的协助下,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牺牲》是一则关于世界毁灭的寓言,片中人在一座不知名的北方岛屿上,等待着末日的到来。

塔科夫斯基惯用小说的笔法来创作剧本,在《牺牲》开头题为「漫步」的一节中,他这样写着——

永夜的季节即将到来。没有一点风,岩石遮住了阳光;树顶上的天空微微发亮,只有岩滩边的水洼中有几丝反光。
美好的感受:时间似乎已经停止。

在受冻的松树的阴影里,有一座黑色、屋顶挑高、用原木盖成的屋子。它的窗框用木材镂刻而成。……
雾气滑落在通往横断海岸线的河谷中。凝重的雾气压印着道路两旁像幽灵般、忧伤地连向铁铅色海岸的松树。……

《牺牲》也是塔科夫斯基的遗言,他在拍摄过程中得知自己罹癌的消息。因为柏格曼的关系,《牺牲》得以在法罗岛取景,并起用柏格曼的班底如摄影指导史汶.尼克维斯(Sven Nykvist)和演员Erland Josephson。

法罗岛(Fårö)位于波罗的海,几世纪来未经重要的开垦,它的风景空旷、荒凉,犹如创世纪之初的景象,为这部核时代隐喻毁灭的影片提供了最理想的场景。

一九六七年起,除了在瑞典本土的剧场与电影工作外,英玛.柏格曼长年居住在此。二OO七年七月三十日他过世于法罗岛自宅,享寿八十九岁。按照他的遗愿,柏格曼与已逝的最后一任妻子Ingrid von Rosen合葬于法罗教堂的墓园之中。

柏格曼的电影是我对北欧和北欧现代艺术产生兴趣的起点,及至到法罗岛旅行,也是因为喜爱柏格曼电影的缘故。我总认为,没有亲自感受过法罗岛的景物,将难以深入柏格曼隐晦的世界。并且,要去法罗岛,就应该在人烟罕见的季节;春天的法罗岛光线明亮、野花遍开,夏天庆典的气氛重,都不属于柏格曼的世界。柏格曼的世界孤独而疏离,反映出北欧人在特殊自然环境下焦虑不安的一面。

1.
二OO九年十月十九日上午,班机自巴黎起飞,向北飞行约半小时后开始沿比利时的北海岸前进。阿姆斯特丹过后,天气晴朗,荷兰北部格罗宁根一带的低地清晰可见,一条条河道将深褐色的大地分割出来。

到达斯德哥尔摩已是午后,早一班飞机出发的好友费智早在机场等候;我们只准备在斯德哥尔摩短暂停留,隔天上午便出发到法罗岛去。

当天晚上,在一间小旅馆里,我翻阅取回的资料和时刻表,揣想着接下来的行程,位在地面层的客房与咖啡厅隔着走道,午夜时分,交谈的声音仍一阵阵低沉地传到房间里来。

秋天的北欧已有入冬的感觉,放了暖气的室内尚带着一丝清冷。来巴黎这几年,我定期在欧洲旅行;欧洲面积小,区间连络方便,平价票更不时勾动旅行者蠢动的欲望。平常旅行,我的准备总是尽可能详尽,不必要的资料和物品塞满一袋。可是这次去法罗岛,除了衣物与轻食外,我什么也没有准备——其实,除了租车和找旅社外,也没什么可预先准备的;旅游季节外的法罗岛异常冷清,除了风景和羊群,大概什么也没有。同行的费智旅行经验丰富,现已退休,他意气地说:「别管,到斯德哥尔摩再说。」离开巴黎前,我试着在网上预订法罗岛的民宿,接到的都是「我们已经关闭,明春再连络」或「目前无法回电」这类的答覆。任教巴黎三大、有一半瑞典血统的好友Kristian知道我们计划在秋天去法罗岛时,以坚定的口气说:「秋天去法罗岛,你肯定连一张煎饼都买不到。」……此刻,在斯德哥尔摩这小旅馆的床铺上,想起Kristian那严肃的表情,我忍不住微笑起来,然后将自己裹在单薄却暖和的棉被里,慢慢地进入梦乡。

几年前一个九月的晚上,我钻进巴黎左岸一间每年固定举办柏格曼回顾展的艺术电影院;DVD普及以后,回顾展的上座率越来越差,那晚仅有的几个观众散坐在不同的角落。既然没有惯有的预告片,放映师略微调整了萤幕比例,影片就开始了。那场电影放映,我的记忆已不全然清晰,今天回想,只有两个比较明确的印象:片中几个前卫电影般不连贯的片段,以及海边空旷风景中的两个女子。不连贯的片段包括一个垂死的少年、一个受钉刑的手掌特写(鲜血从伤口涔涔渗出)和一些着火的电影胶片(着火的影像让观众以为影片真的失火了),它们之间的剪接像病人破碎的幻觉,突兀而无逻辑。

这是柏格曼一九六六年的作品《假面》(Persona),也是他继《穿越黑暗的玻璃》后第二次在法罗岛取景的影片。片中两位女子,分别是与柏格曼合作多年的碧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和第一次在他电影中出现的丽芙.邬曼(Liv Ullmann)。

那晚以后,我多次重看《假面》并深深为它着迷。我虽然被其中许多片段——特别是被柏格曼擅用的固定长镜头特写——所震撼,但觉得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它。《假面》像一道谜语,也像一面镜子。像谜语,是因为柏格曼打破梦(或者象征)与现实、内在与外在,乃至生死的界线,观者可以强烈感受到影像的力量,却未必能清楚理解作者的意图;像镜子,是因为《假面》的形式直接而简约,构图与佈光冷静而准确,剧中人以及与剧中人对应的观众被置放在一个空旷的场景(尤其是病房╱太平间那个重复使用的相同场景)中,就像被放入实验箱的白老鼠,只能面对空白的壁面以及自己偶尔反映在壁面上的倒影,既没有屏障,也无所遁逃。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