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关押期间,正在大学英文系读书的儿子给我写过一篇令我动容的好文章,其中说到我的遭遇使他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描写的梅尼特医生长期被囚禁在巴士底狱的情景。
巴士底!在我心中已经激起狂怒几十年的巴士底!
那是1789 年被巴黎人民攻陷的封建专制政体的堡垒呵!
中国有没有巴士底?谁敢说没有呢?整个中国就是巴士底!
中国巴士底,你要肆虐到何时?你能肆虐到何时?
──李贵仁,《中国巴士底》
本书特色
《中国巴士底》是「劳改基金会」所发行的「黑色文库」系列的第十七集。从2001年起,劳改基金会开始出版《黑色文库》系列。从第一集徐文立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至最新出版由查建国撰写的《铁骨柔情》,劳改基金会已出版将近三十本着作。这些劳改倖存者的个人回忆录及访谈录涵盖了五零年代遭整肃的地主及反右运动中受害的知识份子至九零年代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的异议人士。从北京到西藏,从上海到夹边沟,这些劳改倖存者的故事刻画出中国历史跨世纪的大悲剧。
作者简介
李贵仁
浙江东阳人,1943年生于贵州贵阳。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年到陕南山区安康工作,曾当排字工、高中教师,《安康日报》编辑、记者。1979年─1982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研究生。1983年任陕西人民出版社主任编辑,曾主持《文学家》和《文学大选》的工作。1987年任华岳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1989年投身民主运动,六四后被捕入狱五年。1992年获美国言论自由基金会「郝尔曼─哈梅特」奖,1995年获作家人权奖。作者推崇思想自由,长期备受打压。写作是他对抗精神压抑与疾病折磨的武器。
出版缘起11
天安门仅存的勇士(序一) 吴弘达17
不朽之盛事(序二)胡平21
遥望星空(自序一)25
人权,一个令人愤怒的话题(自序二)31
上卷 「六四」风云和牢狱之灾
心中的泪与火,从这一天开始39
灰色恐怖还是黑色恐怖? 48
我的所谓「罪状」55
下地狱的这个日子真长68
猪猡们宣讲「列宁名言」80
我不是珍稀动物85
「法律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94
他们大都只活了二十来岁 102
和黑社会老大相处 110
我陪的最后一个死囚是刑警 116
法庭上的陈述 126
我没有资格当劳动号 134
你们拿枪把我毙了我也不背! 139
反革命分子命不如虫! 145
海外救援声浪岂能挡住 152
「特殊待遇」意味着什么 160
附:再回首,往事并未成烟张明 167
写在出狱之后 170
江泽民拿我们做赌注和筹码 175
附录:学界豪杰狱中铁汉 晓立 185
中卷 痛悼亡灵.指点时事
忘不了那块红薯、那只羊腿 193
来不及就不遗憾 198
若不是那女子,我早已死于非命 201
脑海中翻起我那被处死的同学 204
文革初年耳闻目睹的惨死者 206
异端的权利——哭若水 212
人民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炬——怀念宾雁 219
水果小贩见义勇为之后 225
对比贪官,看小蟊贼的脑袋一个值多少钱 228
绥靖政策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230
「煤黑子」命值三万!让官员子弟去干! 233
台湾波兰:在民主潮流中新生 236
下卷 文学批评:我是剑,我是火焰
《李贵仁文集》之弁言 241
「老枪手」的告白——致我的爱人,代文集自序 248
人道主义——文学的灵魂(硕士学位论文) 253
主旋律:人道主义——张抗抗小说创作漫论 302
一个特定时代的「忏悔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辨析332
后记 349
“中国巴士底”这个书名,一听就觉得充满了故事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它立刻勾起了我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巴士底狱的联想,那种象征着旧秩序、压迫和不公的堡垒,最终被人民的力量所摧毁。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中国巴士底”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某个重要的转折点?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还是某种深植于中国社会中的、需要被打破的“旧模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反映社会变迁、展现个体与集体力量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我期待《中国巴士底(简)》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一段关于反抗、关于变革、关于自由的故事。这本书会不会是关于某个群体,他们在面对强大的压迫时,如何凝聚力量,最终打破束缚,实现自我解放的历程?或者,它是在剖析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那些阻碍前进的“障碍”,以及人们如何一步步去克服它们?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构建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巴士底”故事。
评分“中国巴士底”这个书名,让我脑海里立刻闪过法国大革命的画面,那种对旧有权威的挑战,对自由的渴望,感觉非常震撼。所以我特别好奇,这本书的“中国巴士底”到底是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某个象征性的地点?还是一种隐喻,代表着某种需要被打破的坚固的、压抑的体制或思想?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对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的书籍,而《中国巴士底(简)》这个书名,似乎就具备了这样的潜质。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一个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关于觉醒、关于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故事。它会不会是关于某个群体,他们如何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推翻压迫他们的“巴士底”?或者,它是在描绘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阻碍进步的“坚墙”,是如何被一代代人不断冲击、最终瓦解的?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
评分《中国巴士底(简)》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它让我立刻联想到法国大革命中那个标志性的事件,巴士底狱的陷落,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被攻破,更是象征着旧时代终结,新时代到来的曙光。那么,这本书的“中国巴士底”又会是怎样的存在呢?我猜测它一定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而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或者是一段被历史铭记的、关于打破束缚、追求自由的宏大叙事。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以何种角度去切入,是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描绘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还是以一种更隐喻的方式,探讨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曾经存在过的、阻碍进步的“壁垒”是如何被一点点瓦解的?我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作品情有独钟,如果《中国巴士底(简)》能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甚至是对“革命”这个概念本身有新的认识,那它无疑会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种对旧有秩序的挑战,以及对更美好未来的追寻。
评分《中国巴士底(简)》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自带一种强烈的历史画面感,让人立刻联想到法国大革命的那个标志性时刻。巴士底狱的陷落,象征着旧有权力的倾覆和民众觉醒的力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中国巴士底”究竟是指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某个重要的转折点?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还是某种被压迫的社会状态,最终被打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反映社会变革、展现个体与集体抗争精神的作品情有独钟。《中国巴士底(简)》这个名字,让我预感到它将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可能会探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那些曾经存在的“压迫堡垒”是如何被挑战和摧毁的。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一段关于反抗、关于觉醒、关于自由的故事。这本书会不会聚焦于某个被压抑的群体,描绘他们如何凝聚力量,最终冲破束缚,实现自我解放?或者,它是在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剖析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阻碍进步的“障碍”,以及人们如何一步步去克服它们?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激起我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评分《中国巴士底(简)》这个名字,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而深邃的东方国度里,挖掘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权力堡垒”的崩塌史。我不禁联想到,这本书会不会是在讲述某个时代的重大社会变革,那些曾经根深蒂固的体制、思想,就像坚不可摧的巴士底狱一样,是如何在一夜之间,或者经过漫长的酝酿,最终被人民的力量所推翻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巴士底”或许不止一个,也或许并非指代某个具体的建筑,而是一种象征,一种顽固不化的旧势力,一种压制民意的强大阻力。我很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以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方式来呈现。如果是描绘古代,可能会是某个朝代的农民起义,揭示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反抗;如果是近代,那可能触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那些点燃民族觉醒的火种。甚至,这本书会不会将目光投向当今的中国社会,用一种寓言式的手法,来探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某些“巴士底”,以及人们如何去挑战它们。光是想到这一点,就觉得这本书充满了力量感和思考深度。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引发读者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作用进行反思的书籍,《中国巴士底(简)》似乎就具备这样的潜质,让人期待它能够带来一场思想的“革命”。
评分《中国巴士底(简)》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符号,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历史的深处。它让我联想到法国大革命中那个举世瞩目的事件——巴士底狱的陷落,那不仅仅是一场起义,更是对旧有压迫体制的一次彻底的宣判。那么,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又会有怎样的“巴士底”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呢?我猜想,这本书并非仅仅指向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那些根深蒂固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壁垒”,或是那些压抑民众声音的“高墙”。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变革时刻,那些关于反抗、关于觉醒、关于自由的宏大叙事。它会不会讲述某个被压迫的群体,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如何凝聚力量,最终打破束缚,重获新生?或者,它是在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野,审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那些反复出现的、需要被挑战和打破的“旧秩序”?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让我渴望去深入了解这个“中国巴士底”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意义。
评分“中国巴士底”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性的冲突。它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法国大革命中那个标志性的事件,巴士底狱的陷落,它代表着压迫的终结和自由的曙光。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中国巴士底”究竟是什么?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变革?某个象征性的地点?还是某种根深蒂固的旧制度或思想,最终被人民的力量所摧毁?我个人对那种能够深刻反映社会变迁,以及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抗争精神的作品非常着迷。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段关于反抗、关于突破,最终实现解放的精彩故事?或许它会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曾经阻碍进步的“坚固堡垒”,以及人们如何一步步去挑战和瓦解它们。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厚重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人物命运相结合,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巴士底”般的阻碍时,普通人的勇气与智慧是如何闪耀的。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评分哇,看到《中国巴士底(简)》这个书名,真的让人充满好奇啊!“巴士底”三个字一出来,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法国大革命的那个历史场景,那种推翻旧秩序、追求自由的激情,实在太有代表性了。不知道这本书的“中国巴士底”又是何方神圣,又会发生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呢?是像当年巴士底狱那样,是某个象征性地点,还是某种制度、某种思想的崩塌?我个人对历史题材的故事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映射出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中国巴士底(简)》听起来就像是那种,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甚至产生共鸣的书。我特别期待作者能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与“巴士底”这个概念联系起来,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关于反抗、变革与重生的深刻寓意。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探究其中奥秘的强烈欲望,不知道里头会不会有对古代农民起义的深刻解读,或是对近代革命风云的全新视角?也可能是在描绘当代社会某个角落里,个体面对强大压迫时,那种不屈不挠的呐喊与抗争。总之,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历史厚重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看看作者究竟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巴士底”图景。
评分《中国巴士底(简)》这个书名,真的太有冲击力了!“巴士底”三个字一出来,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种历史画面,充满了反抗、解放的意味。我很好奇,这本书的“中国巴士底”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某个象征性的地点?还是某种压迫性的制度或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肯定不乏这样的“堡垒”被打破的时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与抗争。这本书会不会是在讲述某个被压迫的群体,如何团结起来,最终冲破束缚,获得自由的故事?又或者,它是在探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阻碍进步、阻碍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旧势力”,是如何被挑战和瓦解的?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如果《中国巴士底(简)》能让我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吊足我的胃口,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中国巴士底”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揭示社会深层矛盾、展现个体反抗精神的作品特别着迷。法国的巴士底狱象征着旧制度的压迫,它的陷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启。《中国巴士底(简)》这个名字,让人瞬间联想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或“地点”,它们象征着某种不公、某种压迫,而最终被打破。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在探讨中国历史上某个关键的转折点,或者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与动荡。它会不会是关于某个被压迫的群体,是如何奋起反抗,最终打破束缚他们的“牢笼”的故事?或者,它会揭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阻碍进步的“壁垒”,以及人们如何去冲击和瓦解它们。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厚重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人物命运相结合,让我们看到在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巴士底”面前,普通人的勇气与智慧是如何闪耀的。单单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无限的遐想,它暗示着一场变革,一次突破,一种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这一切都太吸引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