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高乾學校,亦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地之一。《暴風雨的記憶 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所記錄的,正是於1965-1970年期間發生於北京四中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曆史場景。書中的迴憶文字,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瞭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曆。
本書作者包括陳凱歌、秦曉、牟誌京、北島、劉輝宣等,他們都是文化大革命中熟悉的名字,也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他們描寫瞭在這動盪年代中於北京四中不同角落所發生的人和事,有些敘述往往會溢齣校園以外。書中並刊載瞭超過50張由作者提供的珍貴相片,讓讀者更真實地走進那些場景,更深地感受這一場暴風雨。
作者及編者北島錶示:「為瞭盡量容納當年不同的視角和立場,我們特彆選取瞭當年具有代錶性或爭議性的人物,同時也兼顧不同類型的角色,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未能盡如人意。但願今後會有更多的當事人加入進來,完成對這場暴風雨的共同記憶。」
暴風雨過去瞭,如果連什麼記憶都沒留下,我們不僅愧對自己,也愧對我們的後代------所以有瞭這本書。
這是一本關於北京四中的迴憶文字的結集。十八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均屬所謂“老三屆”,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老三屆”的年齡大約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曾處在暴風雨的中心,在這小小的舞颱上,展開瞭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曆史場景。這些迴憶文字,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瞭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曆。有些敘述往往會溢齣校園以外,因為暴風雨是沒有邊界的。記憶往往具有模糊性、選擇性及排他性,在這個意義上,沒有所謂“曆史的真實”,或者說,“曆史的真實”存在於不同的記憶的重閤、錯位與對立中。
“文革”時,四中已有六十多年的曆史,一嚮以教育的質量聞名。“文革”以前多年,四中的高考升學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考上四中,等於進入高校的勝券已經在握,因此,這座學校成瞭男生競爭的目標,就是很自然的事。同樣自然的是,勝者之中相當一部分是黨政軍高級官員的子弟,更有一些是元勛之後。雖然四中不乏刻苦攻讀的平民子弟,但乾部子弟由於其數量和影響,不能不主導瞭當時的校風。
北京四中既是“貴族”學校,又是平民學校。這其間有一種內在的分裂,這分裂本來不怎麼明顯,或許被刻意掩蓋瞭,而文革把它推嚮極端,變成鴻溝。
“造反”、“破四舊”、“抄傢”和“打流氓”這四件大事,構成紅衛兵運動的高潮,貫穿始終的是“鼓吹血統論”和“死保劉少奇”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主題。紅衛兵運動以“衝擊公安部”事件告終,此後一直處在被曆史清算的地位上。這構成瞭北京紅衛兵曆史的基本脈絡。
本書特色
★ 作者包括陳凱歌、秦曉、牟誌京、北島、劉輝宣等知名人士,都曾經曆文化大革命,也曾是北京四中學生。
★ 特彆收錄50張以上珍貴照片,讓讀者更能貼近曆史。
作者簡介
北島
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傢,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講座教授。其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獲得多種國際文學奬及榮譽。近年齣版的中文書包括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開鎖》和散文隨筆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和《青燈》等。
曹一凡
北京四中六八屆高一 (五) 班學生。一九四九年生於四川成都,在北京長大。一九六五年考入四中。一九七一年八月分配工作,做燒火工,先後做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有專利成果若乾。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工作與生活變動,此後在中關村經營電子科技公司。
維一
即黃其煦,北京四中六六屆初三 (一) 班學生。一九六九年先赴內濛古阿榮旗農村挑水種莊稼,後去雲南西雙版納農場砍樹栽橡膠。一九七二年迴京閉門讀書。一九七六年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看大門。文革結束後,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後到德國科隆大學繼續研讀。一九八九年後,至美國哈佛大學及德國法蘭剋福大學訪學。現任職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序言
北島
這是一本關於北京四中的迴憶文字的結集。十八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除白羽是七○級初中生外,其他均屬所謂“老三屆”,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時間跨度大緻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年,共五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老三屆”的年齡大約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曾處在暴風雨的中心,在這小小的舞颱上,展開瞭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曆史場景。這些迴憶文字,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瞭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曆。有些敘述往往會溢齣校園以外,因為暴風雨是沒有邊界的。記憶往往具有模糊性、選擇性及排他性,
在這個意義上,沒有所謂“曆史的真實”,或者說,“曆史的真實”存在於不同的記憶的重閤、錯位與對立中。為瞭盡量容納當年不同的視角和立場,我們特彆選取瞭當年具有代錶性或爭議性的人物,同時也兼顧不同類型的角色,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未能盡如人意。但願今後會有更多的當事人加入進來,完成對這場暴風雨的共同記憶。
本書是我的同班同學 (原高一 (五) 班) 曹一凡和原初三 (一)班的維一 (黃其煦) 和我共同編輯的,從策劃、約稿到文字與圖片編輯,曆時七八個月。
在本書編輯過程中,我們得到來自各方麵的幫助,在此特彆感謝田傭老師、王行國老師、王海明老師、吳迪同學、崔承同學、毛勝英同學、瀋毅同學,以及唐欣先生和米鶴都先生。
暴風雨過去瞭,如果連什麼記憶都沒留下,我們不僅愧對自己,也愧對我們的後代──所以有瞭這本書。
北島
二○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於香港
《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這個書名,自帶一種史詩感,也藏著一份沉甸甸的懷舊。1965到1970年,這五年,對於經曆過的人來說,無疑是人生中刻骨銘心的階段。對於我這樣的後輩來說,卻是曆史書上抽象的符號。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將那些符號鮮活起來,讓我看到,在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裏,北京四中的學子們,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他們的校園,是否還留存著舊時的書捲氣息?還是已經被時代的洪流改變瞭模樣?“暴風雨”,這個詞,暗示著不平靜,暗示著挑戰。那些少年少女,是如何在時代的風浪中,揚帆起航,又或是如何艱難地前行?他們的眼中,是否還閃爍著理想的光芒?他們的心中,是否還藏著純真的情感?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齣怎樣的校園場景,怎樣的師生關係,怎樣的同學情誼。這不僅僅是一段校園迴憶,更是一次對曆史的追溯,一次對青春的緻敬,一次對生命力的探索。
评分翻開《暴風雨的記憶》,仿佛瞬間被一股懷舊的暖流包裹。1965到1970年的北京,那段曆史的風雲變幻,透過文字的縫隙,悄無聲息地滲透齣來。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重量,像是要講述一段不平凡的青春,一場在大時代背景下,充滿激蕩與思考的成長。我很好奇,在那個年代,四中的學子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青蔥歲月?那些課本裏的年代,現實中的模樣究竟是怎樣的?是熱血的激情,還是迷茫的探索?是純真的友誼,還是隱忍的堅守?書中描繪的校園生活,是否還保留著舊時教育的溫情與嚴謹,抑或已經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呈現齣一種截然不同的麵貌?從1965年到1970年,這五年,足夠發生太多故事,足以塑造一個人,也足以改變一個時代。我期待著,通過作者的筆觸,能夠觸摸到那段曆史的脈搏,感受那一代人的呼吸,理解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巨浪中,尋找自己的方嚮,書寫屬於他們的青春篇章。每一個時代的印記,都值得被銘記,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卻又遙遠得像夢境的年代。
评分初讀《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那個年代的零碎印象。1965到1970年,這短短五年,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期。北京四中,作為一所名校,在那段歲月裏,一定承載瞭特殊的意義。書名中的“暴風雨”,無疑是在暗示著時代的風雲,它如何席捲瞭校園,又如何塑造瞭這群年輕的靈魂?我很好奇,當年的四中學生,他們的生活節奏是怎樣的?課餘時間,他們會做些什麼?是否還會像現在一樣,有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迷茫,以及對友誼的珍惜?我想象著,在那個年代,物質或許不那麼豐富,但精神世界卻是更加純粹的。書本中的文字,能否真實地反映齣那個年代學生們的心路曆程?他們是否會經曆內心的掙紮與選擇,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自我,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打開一扇塵封的窗戶,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一群年輕人的生活軌跡,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睏惑,以及他們所經曆的成長。
评分翻閱《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我仿佛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拉扯迴瞭那個特殊的年代。1965到1970年,這個時間跨度,承載瞭太多沉甸甸的過往。北京四中,作為那個時代的一所標誌性學校,它的學生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書名中的“暴風雨”,點明瞭時代的背景,那種不確定性,那種起伏跌宕,無疑會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年輕人的生命裏。我想象著,在那個年代,四中的學子們,他們是如何在課堂上汲取知識,又如何在課後麵對時代的風雲?他們的青春,是激情澎湃,還是壓抑隱忍?他們的友誼,是否如同烈火中的星辰,格外珍貴?這本書,能否帶領我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迷茫與堅定,去理解他們的選擇與掙紮?它或許會展現齣,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教育的本質,青春的力量,以及人性的光輝。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一段被曆史風雲塑造的青春往事。
评分這本《暴風雨的記憶》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小心翼翼地開啓瞭1965到1970年北京四中的那些年華。我常常會在閱讀時想象,當年的四中是什麼樣子?那棟承載著無數迴憶的教學樓,是怎樣的巍峨?走廊裏迴蕩的,是朗朗的讀書聲,還是嬉笑打鬧的青春活力?書名中的“暴風雨”,無疑暗示瞭那段時期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它如何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如何在他們的學習和成長中留下印記?是知識的飢渴,還是對未來的憧憬?是在集體主義的洪流中,尋找個人的價值,還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齣獨立思考的光芒?書中的人物,他們的眼神裏,是否有著那個年代特有的堅定與青澀?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否如同暴風雨中的港灣,給予彼此力量?我渴望知道,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四中的教育是如何維係的?老師們是如何在時代的壓力下,傳遞知識與理想?學生們又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有純真的心,追尋自己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校的書,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的縮影,關於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