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

2011年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月旦期刊
  • 文摘
  • 經典文獻
  • 學術研究
  • 中國哲學
  • 文化研究
  • 曆史文獻
  • 思想史
  • 2011年
  • 彆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收錄最新及重要期刊文獻,導讀介紹,瞭解各領域學者的論證體係及概念;以及各法領域學術研討、講座,多元麵嚮、焦點評述。 
瀚海擷珍:近代中國思想史料掇英(1898-1949) 編纂體例與核心關懷 本書並非對任何既有齣版物的簡單重復或節選,而是一部基於廣泛史料搜集與深入文本解讀,旨在重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思想圖景的原創性學術成果。我們聚焦於1898年至1949年這一關鍵性的半個世紀,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瞭從傳統王朝的崩潰到現代民族國傢的艱難孕育,思想的激蕩與碰撞尤為劇烈。本書的核心目標是“發掘、梳理、闡釋”那些在主流史學敘述中可能被忽略、或因語境變化而需要重新置入曆史現場的“原始文獻”與“思想碎片”。 本書的選材標準極為嚴格,主要圍繞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展開: 第一,“轉型期”的知識生産與傳播脈絡: 我們著重考察傳統士人嚮現代知識分子轉化的過程,以及新式學堂、報刊、翻譯運動在思想播散中的作用。這不僅僅是羅列重要人物的著作,更側重於捕捉知識是如何被“發明”和“接受”的。 第二,跨文化交流中的“觀念挪用”與“本土化”: 重點收錄和分析瞭大量直接引介西方思潮(如進化論、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的早期譯介文本,以及中國思想傢如何將這些“舶來品”改造以適應中國本土政治、社會與文化語境的論辯。 第三,思想“場域”的社會學觀察: 本書力求超越精英思想史的窠臼,關注不同社會階層(如鄉村精英、城市工商業者、新興女性群體)的思想狀態與日常生活實踐的交集。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圍繞一個核心的“思想議題”展開係統性的史料整理與評論。 --- 第一編:晚清士人的睏境與迴應(1898-1911) 本編聚焦於戊戌維新失敗後至辛亥革命前夕的知識界心態。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急劇的焦慮”與“有限的實驗”。 核心收錄與分析對象: 1. “變法遺稿”的再現: 收集瞭大量在維新運動失敗後被查禁或隱匿的奏摺、書信和未刊文稿,揭示瞭改良派在政治絕望中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深層反思。 2. 地方精英的“自救”方案: 選取瞭不同省份實業傢、地方士紳創辦的報刊中關於經濟自強、地方自治的論述。這些論述往往帶有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與中央的政治抗爭保持著微妙的距離。 3. 早期革命思潮的萌芽: 梳理瞭鄒容、陳天 পর্য 等人在海外刊物上發錶的激進言論,但更側重於分析其論證邏輯中,對傳統儒傢“天下”觀念的解構過程,而非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麵。 4. 對“國民性”批判的先行者: 選取瞭梁啓超在流亡期間關於國民品格重塑的論述,特彆是其在《新民叢報》中對“怯弱”與“散漫”的批判,並比對當時日本留學生群體內部的反思性文本。 關鍵挑戰: 本編的難點在於如何從零碎的碑刻、地方誌和短期齣版物中,還原齣知識分子群體在信息封鎖下的集體情緒波動。 --- 第二編:民國肇建與“全盤西化”之辯(1912-1920) 辛亥革命的爆發並未帶來思想上的統一,反而催生瞭更激烈的思想光譜分化。 核心收錄與分析對象: 1.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早期論爭: 重點關注《新青年》創刊初期,圍繞“孔教存廢”和“科學精神”展開的激烈辯論。本書收錄瞭多篇反對激進反傳統的文章,力求平衡“五四”前夜的輿論場。 2. 軍閥時代的“新舊知識分子”光譜: 選取瞭在不同軍閥庇護下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如部分民國初年的教育總長或大學教授)的官方報告或私人信劄,分析其在政治實用主義與學術獨立之間的掙紮。 3. 白話文運動的社會基礎: 考察瞭白話文在中小學教材和地方通俗讀物中的實際應用情況,探討其如何從一種文學主張,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動員的工具。 4. 早期馬剋思主義的零星引入: 收集瞭早期留日學生對“勞工問題”的關注,以及早期翻譯的少量社會主義文獻的序言和導讀,這些材料顯示齣對階級理論的初步理解,但尚未形成係統性的影響。 --- 第三編:現代性的多重路徑與文化保守主義的迴潮(1920-1927) 五四運動的高潮之後,思想界開始反思“激進”的代價,文化保守主義力量重新集結。 核心收錄與分析對象: 1. “文化論戰”的深度文本: 集中展示瞭新文化陣營內部關於“中國文化本位”與“世界文化”的論戰。我們不僅收入瞭主要人物的觀點,更關注那些在地方性刊物上匿名發錶的、對西方文化弊端的尖銳批評。 2. 南方學派的崛起: 考察瞭以國學大師為代錶的學者群體,如何通過對傳統經典(如宋明理學)的重新詮釋,試圖為現代社會提供一種超越政治紛爭的道德基礎。 3. 地方教育的實踐報告: 收集瞭民國時期地方政府或私人興辦的學校的年度報告,從中提煉齣教育實踐中對“德育”與“體質”的重視程度,反映瞭對五四時期重“智育”傾嚮的反撥。 4. 第一次國共閤作背景下的工人教育材料: 少量選取瞭早期工會組織編寫的掃盲讀本,分析其如何將簡單的政治啓濛融入日常的技能培訓中。 --- 第四編:思想的專業化與意識形態的定型(1927-1937) 國民政府的穩定和學術機構的建立,使得思想研究逐漸脫離“啓濛”的粗放狀態,進入專業化、學理化的階段。 核心收錄與分析對象: 1. 中央研究院的學術風貌: 選取瞭早期曆史語言研究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等機構學者關於研究方法論的論述,展示瞭中國學者在引入西方實證主義和現象學方法時的努力。 2. 自由主義思潮的成熟與睏境: 梳理瞭以《獨立評論》為代錶的知識分子群體對國傢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批判,特彆是他們對“憲政”和“個人權利”的精確闡釋,並分析瞭這些闡釋在實際政治運動中的受挫。 3. 馬剋思主義的製度化傳播: 考察瞭被視為“左翼”的學者在上海、北高等地的秘密或半公開的學術小組的內部學習資料和研究提綱,這些材料展現瞭他們對特定西方哲學流派(如黑格爾辯證法)的中國化解讀。 4. 鄉村建設運動中的思想藍圖: 深入分析瞭如梁漱溟、晏陽初等人在鄉村實踐中提齣的關於“差序格局”調整和“平民教育”的理論依據,這些理論往往是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工程學的混閤體。 --- 第五編:抗戰烽火中的文化整閤與民族主義思潮(1937-1945) 戰爭極大地重塑瞭思想的重心,從內部爭論轉嚮瞭外部抵抗,民族主義成為壓倒一切的主流。 核心收錄與分析對象: 1. 陪都重慶的學術生態: 收集瞭遷至後方的各大學教授關於學術自由、抗戰研究和國傢認同構建的係列演講和公開發錶的文章。這反映瞭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知識分子如何維持學術傳統。 2. “新階級論”與抗戰動員: 梳理瞭國民黨官方對社會階層的重新定義,以及其如何利用傳統儒傢概念(如“忠孝”)來動員全民族參與抗戰。 3. 延安解放區的理論建設: 選取瞭毛澤東在抗戰中的幾次關鍵性理論講話(如《新民主主義論》的早期版本),重點分析其如何係統性地整閤瞭馬剋思主義、中國曆史經驗和民族主義敘事,形成一套完整的政治哲學。 4. 民間藝術與思想的滲透: 考察瞭抗戰時期流行的宣傳畫、地方戲麯和民間故事中對“英雄”、“敵人”和“傢國”的塑造,這些是比純粹的理論著作更具穿透力的思想載體。 --- 第六編:戰後“思想真空”與意識形態的重塑(1945-1949) 抗戰勝利後的短暫“民主熱”迅速降溫,思想界麵臨著如何在戰後廢墟上重建秩序的難題。 核心收錄與分析對象: 1. “第三種人”的絕望: 重點收錄瞭戰後對“中間道路”的探索和失望。包括對國共兩黨政治運作的尖銳批評,以及這些知識分子最終選擇流亡或轉嚮的心理軌跡。 2. 經濟思想與重建方案: 選取瞭戰後經濟學傢們關於通貨膨脹、産業復蘇的報告和辯論,顯示瞭在政治動蕩麵前,純粹的經濟學說如何失效。 3. 對西方民主模式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評估: 戰後赴美考察團的報告、留美學生對美國政治的觀察及其帶迴中國的討論,反映瞭對西方自由民主模式在中國實施的最後一次係統性檢驗。 4. 1949年前夕的“思想轉嚮”文獻: 收集瞭那些最終倒嚮共産黨陣營的知識分子(特彆是中間派學者)在1948-1949年間發錶的“悔過書”或“迎新詞”,分析其思想轉變的內在邏輯和外部壓力。 --- 總結: 本書《瀚海擷珍:近代中國思想史料掇英(1898-1949)》並非對既有經典的簡單復述,而是一個史料“發掘工程”。它緻力於通過詳實的、往往是分散的、甚至是被遺忘的文獻,去重建那個劇烈轉型時期中國知識界的全景圖景。它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未經過度解讀、充滿張力的原始材料庫,讓讀者得以親身麵對那些曆史現場的睏惑、掙紮與創造。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未被言說”與“再次被聚焦”的史料的組閤,它拒絕提供單一的、結論性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而提供的是一個復雜、多義且充滿內在矛盾的“思想礦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經典文獻
公法類
憲法
李建良教授〈空白刑法與法律保留原則——釋字第六八○號解釋〉重要提示∕3
李建良教授〈試析反公民投票的反法治詭論──以「反對颱聯ECFA公投的謬論」為題〉重要提示∕5
吳信華教授〈大法官案件審理的「審查基準」——以釋字第六四九號為說明〉重要提示∕8
黃舒芃教授〈違憲審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間)重點提示∕11
蘇永欽教授〈民事財産規範的違憲審查──第六七一號解釋的審查方法〉重要提示∕11
廖元豪教授〈外人做頭傢?——論外國人的公民權)重點提示∕13
黃錦堂教授〈權力分立之憲法解釋──兼評釋字第五二○、五八五、六一三、六三三、六四五號解釋〉重要提示∕18

行政法
蕭文生教授〈行政處分之變種與異形──擬製行政處分與形式行政處分〉重要提示∕21
蕭文生教授〈行政處分明確性之要求──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判字第二○一五號判決及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八年度判字第一一三二號判決〉重要提示∕27
黃錦堂教授〈論環境法之訴權——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一○六一號判決評論〉重要提示∕30
葉俊榮教授〈捍衛環評製度尊嚴的行政法院中科裁判)重點提示∕33
李建良教授〈中科三期開發案停止執行之強製執行——兼評颱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九年度執字第五七號裁定〉重要提示∕35
李惠宗教授〈從法學方法論談中科事件「停工,不停産」的弔詭〉重要提示∕39
張文鬱教授〈交通號誌、標誌、標綫之性質及其救濟〉重要提示∕43
蔡震榮教授〈酒醉駕車緩起訴與交通違規處罰多層處罰之探討〉重要提示∕46
許育典教授〈行政罰與刑罰的競閤——評颱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一四三六號判決〉重要提示∕48
許育典教授〈大學教師的升等路——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九年判字第五三七號、颱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六年訴字第○三二四三號判決〉重要提示∕51
蕭文生教授〈聘用人員聘任契約研究——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九年判字第七二五號判決〉重要提示∕53
林明鏘教授〈國土計畫法政策與草案評析——以內政部九十六年一月草案為中心)重點提示∕57

憲法訴訟
楊子慧教授〈法官聲請釋憲之客體〉重要提示∕59
葛剋昌教授〈違憲限期失效法規與依法審判〉重要提示∕63
吳信華教授〈大法官「違憲定期失效宣告」後法院案件審理的問題〉重要提示∕66
陳清秀教授〈違憲法規之解釋效力問題——兼論違憲法規限期失效,於過渡期間之效力問題〉重要提示∕69

民商法類
民法
詹森林教授〈颱灣法律發展──民事法〉重要提示∕77
詹森林教授〈不完全給付與物之瑕疵擔保之實務發展:從最高法院七十七年度第七次到九十六年度第八次民事庭會議決議〉重要提示∕83
陳聰富教授〈債權物權化之適用基礎──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颱上字第三三四號民事判決評釋〉重要提示∕88
吳從周教授〈不法行為不成立錶見代理?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颱上字第一九五九〉重要提示∕91
林大洋法官〈純粹經濟上損失實務之變遷與發展〉重要提示∕94
郭振恭教授〈確認親子關係存否與認領之無效——評析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颱上字第一六一三號判決〉重要提示∕98

民事訴訟法
許士宦教授〈訴主觀預備閤併之法律構造──民事訴訟法修正後審判實務上訴主觀閤併型態之重購(一)〉重要提示∕104
許士宦教授〈既判力及於訴訟係屬中從原告受讓係爭物之第三人〉重要提示∕107
黃國昌教授〈參加利益與判決效力──簡評最高法院九八年度颱上字第一三七二號判決〉重要提示∕113
薑世明教授〈論客觀舉證責任──評最高法院九九年度颱上字第九八四號民事判決〉重要提示∕117
薑世明教授〈文書提齣義務及事案解明義務之競閤與限製〉重要提示∕121
薑炳俊教授〈移送訴訟對被告權益之影響──移送訴訟與應訴管轄〉重要提示∕126
吳從周教授〈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之價額計算——兼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颱抗字第六七七號裁定〉重要提示∕129
吳從周教授〈請求登報道歉迴復名譽之訴訟標的價額計算——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颱抗字第一○二號裁定〉重要提示∕134
吳明軒庭長〈原告起訴應如何為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上)、(下)——兼評最高法院九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民事庭會議決議、六十三年度颱抗字第二七五號及三十年度抗字第六六號判例)重點提示∕138

國際私法
陳榮傳教授〈國際私法的新自治——民國一百年新法的當事人意思自主原則)重點提示∕140
陳榮傳教授〈涉外假結婚的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重要提示∕143

商事法
曾宛如教授〈公司與證券交易法)重點提示∕146
曾宛如教授〈董事忠實義務於颱灣實務上之實踐──相關判決之觀察〉重要提示∕149
硃德芳教授〈論公司法下董事會發行新股之權限與責任——以公司法第一五六條第五項股份交換製度為核心,兼論股東優先認股權之存廢)重點提示∕152
王誌誠教授〈股東之一般提案權、特彆提案權及臨時動議權〉重要提示∕155
黃帥升、陳肇鴻律師〈公司治理及各國董事製度新趨勢〉重要提示∕158
曾宛如教授〈我國代位訴訟之實際功能與未來發展〉重要提示∕162
林國全教授〈重整關係人會議得否採通訊投票方式行使錶決權〉重要提示∕164
張心悌教授〈內綫交易消息傳遞之民事責任)重點提示∕166
梁宇賢教授〈票據之利益償還請求權上的消極利益〉重要提示∕168
王肖卿教授〈鹿特丹規則對於運送責任的影響〉重要提示∕170
江朝國教授〈對價衡平原則介入契約自由原則的界綫──善意復保險危險發生後不得請求保費返還〉重要提示∕173
林國彬教授〈被假處分禁止行使股東權之股東得齣席股東會對公司法造成之潛在威脅──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颱上字第九八四號判決〉重要提示∕175
陳豐年教授〈保險法上契約基礎條款之實務現況與改革芻議〉重要提示∕178
許慧如律師〈論被保險人之年齡限製及保險法第一百零七條之修正〉重要提示∕181

刑事法類
刑法
甘添貴教授〈不能犯與中止犯適用之若乾問題點〉重要提示∕187
劉幸義教授〈論刑法第十五章「準文書」意義──擬製、法律概念與體係〉重要提示∕190
鄭逸哲教授〈「欠缺同意」和「無故」不可混為一談──以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條構成要件的適用為例〉重要提示∕193
鄭逸哲教授〈作為減輕構成要件要素的「無效承諾」及其於醫療上例外作為阻卻違法事由要素〉重要提示∕196
蔡聖偉教授〈論排他互斥的犯罪構成要件〉重點提示∕198
徐育安教授〈概括故意與結果延後發生)重點提示∕200
王皇玉教授〈刑法上死亡之認定──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颱上字第一六九二號判決〉重要提示∕202
黃惠婷教授〈犯罪支配理論下的共謀共同正犯〉重要提示∕205
王效文教授〈加重結果犯之性質與構造——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颱上字第五三一○號刑事判決〉重要提示∕208
許恆達教授〈善良風俗、國民健康與促成性交易的刑事責任——以大法官釋字第六六六號解釋為反思契機)重點提示∕211
林誌潔教授〈在釋字第六六六號之後——從女性主義理論看我國性産業之立法與規範)重點提示∕213
盧映潔教授〈「意不意願」很重要嗎?──評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訴字第四二二號判決暨最高法院九十九年第七次刑庭決議〉重要提示∕215
鄭逸哲教授〈與未滿十六歲人進行性接觸之刑法適用——評析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颱上字第四八九四號刑事判決和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第七次刑事庭會議決議〉重要提示∕218
王皇玉教授〈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既未遂之認定——颱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九年度上易字第七四三號判決〉重要提示∕221
吳耀宗教授〈從德國刑法交通事故現場不容許離開罪看我國刑法肇事逃逸罪〉重要提示∕224
許澤天教授〈遺棄罪之研究──待釐清保護法益的具體危險犯〉重要提示∕227
謝如媛教授〈教授之傢──過失概念的檢討〉重要提示∕230
謝開平教授〈非醫師之醫療行為在刑法上之評價〉重要提示∕233
蔡蕙芳教授〈從美國隱私權法論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與相關各構成要件〉重要提示∕235

刑事訴訟法
陳運財教授〈論冤獄賠償製度之改革——兼評大法官釋字六七○號解釋〉重要提示∕238
何賴傑教授〈指定辯護人代撰第二審上訴理由之義務──最高法院九十九年颱上字第四七○○號刑事判決〉重要提示∕242
吳巡龍教授〈同意傳聞作為證據後再爭執〉重要提示∕245

研討會精華
公法類
行政法
陳愛娥教授〈行政計畫確定程序法製的取捨──由其製度目的與施行條件齣發〉重點提示∕251
林明鏘教授〈警察職權行使法與行政法院裁判──以二○○四年至二○○九年裁判為中心〉重要提示∕253

憲法
張文貞教授〈程序取嚮的行政行為司法審查──以中科三期環評判決為例〉重要提示∕256

刑事法類
刑法
陳子平教授〈團隊醫療與刑事過失責任〉重點提示∕259
張麗卿教授〈颱灣貪汙犯罪實況與法律適用之疑難〉重要提示∕260

圖書序言

編者序

  為讓知識能有效傳遞,《月旦釋讀文摘》透過分享的方式,傳遞老師的鴻文精神、並具有讀書會「心得分享.知識統整」功能、引導初學者或非法律背景者,認識法律論理結構及閱讀要領,讓更多的讀者能進而閱讀學者專傢的原文,以領略原著的縝密論理方式、及學習法律文字運用之優美。

  《月旦釋讀文摘》本於提供法學資訊匯整平颱的初衷,將定期發錶於各大法學期刊、法律學報中的經典文獻,透過專業的法學編輯整理,將經典的法律文獻與研討會研究成果,以提要的形式呈現給不同需求的讀者。

  基於以上的信念,月旦釋讀文摘編輯部集結瞭重要的法學文獻,以《2011年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的方式呈現給所有喜愛的讀者,透過公法類、民商法類、刑事法類與研討會菁華的分門編排,希望此彆冊,能成為法律學習者在追求卓越過程中的最佳夥伴。

月旦釋讀文摘
編輯部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記得2011年的時候,《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一種“啓濛式”的學習體驗。它不僅僅是將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獻集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在“釋讀”部分所提供的價值,是其他很多文獻集所無法比擬的。很多時候,我們在閱讀法律文獻時,最大的障礙往往不是語言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思想體係和曆史語境。這本書的“釋讀”部分,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用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為我們揭示瞭這些經典文獻的精髓。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於法律思想的迷宮之中,指引我們找到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節點。我個人認為,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法律思想的根源,或者想要理解某個法律概念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更宏觀、更深邃的法律視野,而不隻是停留在對具體條文的錶麵理解。這種“啓濛”的效果,對於提升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可以說是非常關鍵的。

评分

那一本2011年的《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給我的感覺是非常“有份量”,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沉重”。我理解的“經典文獻”通常都帶有一定的曆史厚重感,但這本書在呈現這些經典的時候,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的形式。相反,它通過“釋讀”的部分,讓這些曆史文獻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它在解讀那些經典著作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分析。它不會簡單地復述原文,而是會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動機,探討其産生的曆史背景,以及這些思想在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這對於我來說,就像是在讀一本“法律思想史”的精華版。它幫助我理清瞭許多關於法律概念的來由和發展脈絡,讓我對很多耳熟能詳的法律原則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它選擇的文獻範圍似乎也非常廣,涵蓋瞭不同領域和不同學派的思想,這讓我能夠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下去審視法律思想的發展。這本書絕對是那種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

评分

2011年那一期《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它那種“穿越時空”的學術對話感。這本書不僅僅是把那些陳年的法律文獻羅列齣來,更重要的是它通過“釋讀”這個環節,為我們搭建瞭一個與過去的思想傢進行對話的平颱。我常常覺得,法律的演進是一個不斷積纍和革新的過程,而這些經典文獻正是這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化石”。它們記錄瞭前人在不同曆史時期對正義、權利、義務等核心概念的探索和論證。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大型的學術研討會現場,雖然我們是聽眾,但通過“釋讀”的精彩點評,我們仿佛也能參與到討論之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那些原本可能隻在象牙塔中流傳的學術觀點,變得觸手可及,甚至能夠啓發我們去思考當下社會麵臨的一些法律睏境。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將深奧的學術內容轉化為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知識普及方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啓濛,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法律體係,其實是無數前人智慧的結晶。

评分

2011年那本《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真是讓人印象深刻。記得當時買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衝著“經典文獻”這四個字去的。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法律的脈絡,繞不開那些奠定基礎的經典文本,而這本彆冊似乎就做瞭這樣的事情。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平時對社會議題和曆史脈絡都挺感興趣的,總覺得法律作為社會運行的重要規則,背後一定有很深的曆史和思想沉澱。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讓我有機會一窺那些影響深遠的法律思想是如何孕育和演變的。雖然書名聽起來可能有點學術,但實際閱讀起來,它的“釋讀”部分卻讓我覺得挺友好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古老的文獻,光看原文可能會覺得艱澀難懂,但有瞭“釋讀”的引導,就能抓住核心的觀點和精神。這就像有人在身邊給你講故事,幫你梳理清楚脈絡,讓你更容易進入那個時代,理解那些先賢的智慧。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法律思想源流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它不僅僅是文獻的匯集,更是思想的啓迪,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今法律體係的形成和發展。

评分

說到2011年的《月旦釋讀文摘彆冊:經典文獻篇》,我對它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相當“接地氣”的。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高冷”,但實際翻開,你會發現它其實是用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呈現那些重要的法律文獻。我尤其喜歡它在原文之後附帶的“釋讀”部分。要知道,很多經典的法律文獻,尤其是年代久遠的,讀起來確實會有點挑戰。很多概念、術語,甚至當時的社會背景,都需要一定的解讀纔能真正領會。這本書就做得很好,它不是簡單地把原文擺在那裏,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幫你把那些晦澀的概念“翻譯”成我們更能理解的語言。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拿到瞭一本古籍,但同時又配瞭一本非常詳細的導覽手冊,告訴你每個段落、每個字句背後的含義和它在整個思想體係中的位置。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真的太友好瞭。它不隻提供瞭一個“看”經典文獻的窗口,更提供瞭一個“懂”經典文獻的橋梁。而且,它似乎還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曆史判例或者學說,這些東西往往是理解現代法律精神的基石。能通過這樣一本精心編撰的書籍來接觸它們,我覺得是非常值得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