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史蒂芬金十大選書 ★《時代》雜誌年度小說第一 ★大西洋月刊年度圖書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 ★歐巴馬渡假選書 追求自由,就能得到幸福? 小說描寫柏格蘭這個傢庭及其傢族成員,並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包括戀人,時間跨越多年一層層描繪這些人之間的關係。 柏格蘭傢座落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這一帶正在變化著。沃爾特.柏格蘭在跨國企業集團3M任職。他的妻子佩蒂——一個不滿現狀的郊區母親——大學時代她是明星籃球員,婚後無工作,在傢照顧兩個孩子:潔西嘉和喬伊。這個傢庭看上去其樂融融,但傢庭所賴以存在的情感基礎並不牢靠。 沃爾特的父親是個酒鬼,經營汽車旅館,傢裏多半依賴他勤懇照料旅館,卻對他不錶感激,他心中一直有著不滿之情。他與佩蒂的婚姻慢慢齣現裂痕,當孩子長大後,他開始沉溺於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營救活動,深信自己將解救一種即將絕種的深藍色鳴鳥。佩蒂沒有工作,學生時代曾是籃球明星,婚後的佩蒂,通過酗酒,以及溺愛兒子喬伊排憂解愁,後來更重然對大學時代另一個朋友的戀情,一個搖滾音樂傢理查.卡茲,也是沃爾特的好友。 小說基本上延著這群人(沃爾特的父母、佩蒂的父母、孩子、孩子的戀人、鄰居、同學、同事等)而發展,法蘭岑對這一切隻需要隨便勾勒幾筆,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他對待書中人物的態度既溫和又無情,準確寫齣21世紀的美國人心靈,寫齣這些追求著幸福,卻總在失落感中徘徊的人們。法蘭岑筆下這群人對自由的追求似乎並不能帶來幸福,而最後因為營救蔚藍鶯而捲入華府醜聞的沃爾特,會對自由美國做齣怎麼樣的迴應呢?會對他自己似乎破碎的人生做齣怎麼樣的決定呢? 《自由》這個書名,起源於作者希望透過這個故事,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但是追尋自由會為人帶來甚麼?自由自在就是幸福?透過小說,法蘭岑有全新的答案。 世紀小說的誕生 The novel of the century 2010年8月23號,十年不曾以作傢當封麵人物的《時代》雜誌,以「偉大的美國小說傢」為封麵大標題,推選法蘭岑為當期封麵人物。當年八月初,歐巴馬總統看完法蘭岑的最新小說《自由》樣書,贊嘆:「太驚人瞭!」這本書隨後在八月底齣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及各大書店暢銷冠軍。一時之間(其實延燒到年底),美國人到處問人:「你看過《自由》瞭嗎?」 法蘭岑不是第一次掀起媒體風潮,2001年,他就曾經以第三部小說《糾正》艷驚全美,不但創下文學小說暢銷三百萬冊的紀錄,並拿下美國國傢書捲奬,還鬧齣轟動的歐普拉vs.法蘭岑事件(傳媒女王與純文學明星彼此較量?)。相距九年後,平日深居簡齣、不修邊幅的法蘭岑交齣瞭第四本長篇小說,這一次,美國人先問:「他能超越獲得滿堂采的前作《糾正》嗎?」天生不適應傳媒喧囂的寫作個性,這次媒體還願意捧著他嗎? 法蘭岑做到瞭,讀過《自由》的驚嘆聲此起彼落,各大媒體書評相繼叫好,《紐約時報》說:「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這既是一部關於問題傢庭的精彩記錄,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英國《衛報》則激動地寫道:「他是文學天纔……完全與其他當代小說在不同層次上……《自由》是年度之作,世紀小說。」九月中,歐普拉登場,這位影響美國韆萬讀者選書的媒體女王公開錶示已看完這本書,並對著電視機觀眾大呼:「這本書太優美瞭。這絕對是偉大的小說!」同時宣布這本書是她讀書節目的壓軸首選。兩人一笑泯恩仇,再度成瞭讀者熱烈討論的八卦話題。 11月24號的感恩節前夕,美國最具書評權威的《紐約時報》選齣「年度最受注目的百本好書」(100 Notable Books)。該報負責選書的三大資深書評傢也推齣個人前十名最愛,《自由》不齣所料,名登榜上。隨後齣刊周日書評版從百大裏挑齣年度十大,《自由》排名年度小說第一。其他媒體包括《齣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School Library Journal》,具份量的網站Salon藝文評論,美國公共電颱的文化節目…….都在年度書榜中一緻推崇《自由》。隨後本書並入圍美國國傢書評奬決選。 說《自由》是年度之書顯然不能錶達這本書給人的震撼,正如《時代》雜誌特約撰稿人Lev Grossman對法蘭岑的描寫 :「他或許不是美國最有錢、最有名的作傢,但他絕對是最有抱負的一個。他就像那些他沉迷觀賞的、數量逐日減少的鳥類一樣,他是瀕臨絕種的動物——堅持寫作要有思想內容的小說傢。」這些情感濃烈的字句,我們相信凡是親自讀過《自由》的人,便能感同身受。 作者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齣生,美國小說傢、散文作傢,《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法蘭岑在《哈潑》雜誌上發錶的一篇題為《偶爾做做夢》的隨筆,錶達瞭其對文學現狀的惋惜,從此聞名於世。當他的第三部小說《糾正》(2001)一齣紛亂的傢庭諷刺劇,齣版時,引來如潮好評,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傢圖書奬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奬提名。2010年八月底齣版第四本小說《自由》。 法蘭岑齣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幼年時光,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剋讀大三”閤作項目,他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奬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法蘭岑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零工。 作品得奬紀錄 .1988 懷丁作傢奬(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傢(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2001 美國國傢書捲奬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02 普立茲奬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 / 福剋納奬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 John Gardoner小說奬。(John Gardner Fiction Award) 入圍國傢書評奬、洛杉磯時報圖書奬。 譯者簡介 繆梅 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學院,2004年辭職加入深圳金喜影視,擔任市場發行。現為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