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通過後天養生獲得健康!
所謂養生,包括兩層涵義,一是養,一是生,養是注意保養,生是提高身體的素質。養生是每個人終身都關注的事情,大傢都想擁有健康的身體、不老的容貌,甚至能夠長命百歲。已經有五韆年曆史的中醫,正有達到養生效果的智慧,隻是,艱澀難懂的文字常常讓人望而生畏、無法理解,就更不用說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每天施行瞭。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詞匯,講述作者行醫40年的健康延年智慧,全書共分四個章節:第1章公開作者實際體驗過的養生方法,讓作者脫離老病號,進而成為一位名中醫;第2章講述中醫的六髒六腑,以及讓你從不通到完全疏通的對應穴位介紹;第3章以行醫40年中的實證經驗,講述各種病癥的解決及後續保養方法;第4章則依照四季來講述各季的保養之道。
老中醫養生方法大公開,教你認識自己的身體,掌握自己的健康,真正做到「髒腑疏通防百病,順時養生延天年」!
作者簡介
硃建都 中醫師
黔東南自治州民族醫藥學會會員,在黔東南地區行醫40多年,先後拜20多位民間醫生為師,博採眾長,形成瞭獨特的髒腑疏通理論,臨床上應用藥物、手法、點穴綜閤治療。對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療效顯著。潛心研究腫瘤二十多年,對各種腫瘤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
序 2
前言 我的養生保健心得 4
第1章 從老病號到中醫師的養生方法大公開
1 人人可以通過後天養生獲得健康 14
2 認識自己的身體,纔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14
3 要想身體好首先要吃好 16
4 一天要睡兩個覺—睡眠是天然的補藥 17
5 每天一杯酒,健康九十九 19
6 關鍵時刻還得靠藥物 20
7 每天堅持的鍛鍊就是呼吸 21
8 日常養生要確保血脈暢通 23
9 選擇養生方法的前提是效果 24
第2章 髒腑疏通纔是真正的健康
1 髒腑疏通:從心所欲不逾矩 27
2 心髒先疏通 生命更年輕 29
◎心脈暢通是生命的前提 29
◎良好心態是保持心髒血脈暢通的有效途徑 30
◎心髒早期問題可以通過麵部發現 32
◎按摩穴位經絡是保證心髒暢通的最佳方法 33
◎心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34
3 肝髒總疏通 展燦爛笑容 37
◎保養肝髒是養生的高級階段 37
◎肝髒是調節人體情誌的器官 38
◎肝的消化和解毒功能 39
◎肝髒早期不通如何發現 40
◎肝經的經絡及穴位 41
◎肝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42
4 脾髒重疏通 後天見真功 45
◎脾是中醫養生的核心 45
◎脾髒早期不通如何發現 46
◎脾經的經絡及穴位 47
◎脾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48
5 肺時刻疏通 強身又美容 52
◎呼吸通暢纔有健康 52
◎關注外在美—肺通美在外 53
◎肺髒早期不通如何發現 54
◎肺經的經絡及穴位 55
◎肺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55
6腎髒總疏通 益壽又延年 59
◎腎髒疏通是長壽的根本 59
◎腎是延年益壽的根本 60
◎腎髒是如何應對體內毒素的 61
◎腎髒早期不通如何發現 62
◎腎經的經絡及穴位 64
◎腎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64
7心包要疏通 守心髒門戶 69
8膽經氣血通 遇事勇決斷 70
◎膽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71
9胃要時刻通 飲食第一站 75
◎胃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76
10小腸一疏通 營養都吸收 80
◎小腸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81
11大腸通通通 廢物一泄空 84
◎大腸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85
12膀胱密路通 髒腑都輕鬆 89
◎膀胱經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91
13三焦及時通 髒腑總樞紐 95
◎三焦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紹 96
◎仁脈養生穴位介紹 99
◎督脈保健穴位介紹 102
◎穴位治療保健方法及工具介紹 105
第3章 髒腑疏通防百病
1 55年老哮喘的神奇痊癒─寒氣的危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108
2 咽喉炎的根源在五髒─內火讓醫生無可奈何 109
3 20天失眠後終於沉沉入睡─內熱比想像的可怕 110
4 十幾年的風濕被點穴解決瞭 112
5 長期頭痛的原因是風─風為百病之長 114
6 我做齣瞭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一個關於燥癥的玩笑 116
7 一口痰差點要瞭一條命 118
8 捐血也能治病─瘀血 120
9 內毒排空,一身輕鬆─如何簡單排除體內積毒 122
10 疏通方法的美容效果驚人 123
◎中醫美容的穴位介紹:容貌篇 124
◎中醫美容的穴位介紹:氣血篇 126
◎中醫美容的穴位介紹:健美篇 127
11 漲飯量還能減體重─中醫減肥並不神奇 129
◎中醫減肥穴位介紹 131
12 我的72歲的生發經曆─疏通的意外效果 132
◎中醫生發穴位介紹 133
13 失眠需要係統的解決 136
◎失眠的根源在心髒 136
◎五髒互相影響造成的失眠分析 137
14 補齣來的大病─罪魁禍首還是不通 141
15 癌癥也能治療和預防 143
16 肝髒是血庫,對女人尤其重要 144
17 疏通脾是解決都市亞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146
18 感冒本可以簡單解決 147
19 頸椎病可以通過睡眠搞定 149
20 便祕其實也是內熱造成的 150
21 輕鬆祛火除痔瘡 151
22 嗜睡很可能是體內的寒氣積聚所造成的 152
第4章 順應天時,四季養生
1 養生順應氣候效果加倍 156
2 春季先重養後重生 157
◎春季養生基本原則 157
◎春季防病最重要 160
◎春捂是祖先對先養後生的經驗總結 162
◎春季進補: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 162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 164
3 夏季是生長的黃金季節 165
◎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身體獲得巨大提升 165
◎消耗過度可服生脈飲 166
◎多吃養心健脾的食物 167
◎不可小覷空調病 169
◎用穴位艾灸或藥物敷貼進行鼕病夏治 171
4 鞦季應先重視生後重視養 173
◎鞦收:鞦季養生在於先生後養 173
◎鞦凍是祖先對先生後養的總結 174
◎鞦季食補養肺潤燥 175
◎鞦季要注意預防疾病 177
◎鞦季預防感冒「九飲」 177
◎鞦季鍛鍊,逐步減少並轉移到室內 178
5 鼕季養生重在「藏」 179
◎鼕季要「養」不要「生」 179
◎鼕季進補的根源在於「養」 180
◎鼕季養生藥膳 180
◎鼕季養腎是養生的最佳方案 182
◎鼕季養腎法 183
◎鼕季最好不進行體育鍛鍊 184
◎鼕季養生要注意防內火 185
後記
我傢鄉的民間醫藥 186
作者序
我已經72歲瞭,很多朋友看到我之後,都說我的身體狀態比同齡人要好得很多,問我養生的祕訣。其實,說來也許難以置信,我年輕的時候,身體一直不太好,是個齣瞭名的老病號。對於彆人的提問,我以前也並沒有仔細考慮過。但是,隨著問我的人不斷增加,我慢慢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自己從一個體弱多病的年輕人,到一個身體健康、七十多歲仍然可以健康工作的中醫師,到底有什麼養生的祕密呢?
說到祕密,我確實有一些在學醫各個階段從師傅那裏學來的祕方和藥,也包括一位師傅傳授給我的,一直通過師承關係祕密流傳的「髒腑養生功法」。但是,我經過仔細分析後認為,我的健康,更多的是平時從生活中做起,時刻關注身體的狀況,長時間堅持養生的結果。
我認為養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養,一個是生。
養就是注意保養。人的身體,實際上是一個動態平衡的係統。當人攝入的能量低於人體生命活動消耗的能量時,身體狀態自然會下降。反之,如果人體攝入的能量一直高於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那麼人體就處於健康狀態。當然,有些人因為攝入很多,而消耗太少,就形成瞭肥胖,這也是很多人比較頭痛的問題。
我平時非常注意保持這種營養的平衡,每天的飲食都定時、定量。通過飲食獲得維持身體正常運行的營養。所以,我現在七十多歲瞭,胃口依然很好,消化吸收功能也很好。這是保證我可以繼續工作的基本條件。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消化吸收功能在退化。所以,我在堅持膳食攝入的同時,也開始注意減少體能消耗。比如說,齣去辦事,能坐車去的,我就絕不走路,哪怕隻有兩站也是如此。這就是養,就是注意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如果說「養」是減少消耗,是截流的話,那麼「生」就是提高身體的素質,是開源。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由五髒六腑來完成。隻有將這些器官以及人體內的各種組織的性能最大程度地開發,人的身體纔會更健康,壽命纔會更長。體育鍛鍊,實際上就是在開發人體「生」的潛力。同時,真正的養生行傢,也非常注重通過飲食和藥酒提升髒腑的功能。
說到體育鍛鍊,我認為人們對於鍛鍊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沒有鍛鍊習慣,一種是堅持每天鍛鍊。我的經驗是,體育鍛鍊是必須的,但是不能機械地進行,必須明白如何通過體育鍛鍊提高身體的機能。比如說,鼕天鍛鍊應該以活動關節、疏通髒腑為目的,夏天鍛鍊必須要以身體體質大幅提高為目標。
人體的健康狀況,一方麵是由消耗的能量決定,另一方麵則是由攝入的營養決定的。我認為,「生」就是盡力將身體的機能提高到最佳狀態。隻有機體的功能處於最佳狀態,人纔會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和身體條件,也纔能將飲食中的各種營養充分吸收和利用。
當然,通過食物來吸收更多營養,並不是說要多吃營養高的食物。隻要保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就可以,隻有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人體纔能夠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充分吸收,人纔能強健。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人每天吃的食物營養足夠,甚至齣現富餘,可是由於消化吸收功能不正常,造成瞭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不足。所以,保持消化吸收功能健康,是「生」的根本。尤其是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增強食物中營養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很普遍的現象是,有人為瞭增加營養,食用很多營養品。對於這種情況,我持反對意見。我是基本不食用這些營養品的。我的一日三餐,都是普通的飲食。普通的飲食是完全能夠供應一個人正常生活、工作所需能量的。我注意做的,是保持自己的胃口,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這樣,日常的飲食營養就足夠瞭。一旦齣現異常,我會立刻採取措施改善。
天呐,我最近真的太需要一本能指導我養生的書瞭!最近加班加點,身體感覺被掏空,熬夜更是傢常便飯,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上瞭,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白天又沒精神。朋友推薦瞭好多書,但我總覺得那些書講得太理論瞭,要麼就是各種高深的術語,聽著就頭疼,完全提不起興趣。我一直覺得,養生就應該貼近生活,簡單易懂,而且最好能告訴我一些實實在在能做到的方法,而不是光說不練。比如,我特彆想知道如何纔能改善我的睡眠質量,怎樣纔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喘息的機會,讓身體得到真正的放鬆。還有,飲食方麵,我總覺得自己吃得不夠健康,但又不知道從何下手,很多養生食譜都看得我雲裏霧裏。我最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慈祥的長輩,用最樸實、最接地氣的方式,告訴我怎麼吃、怎麼睡、怎麼動,纔能讓我的身體重新煥發活力,找迴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要是能有一些具體的調理方案,比如針對不同季節的養生建議,或者針對我這種經常熬夜的人的特彆指導,那簡直就是雪中送炭瞭!我真的太渴望一本這樣的書瞭,能讓我不再對養生感到茫然和無助,而是充滿信心,一步步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
评分我最近真的對養生這塊兒挺上頭的,感覺身體好多小毛病都是因為之前不注意,現在想好好調理一下。我特彆喜歡那種能講清楚“為什麼”的書,就是不光告訴我怎麼做,還能讓我明白背後的原理。我總覺得,隻有理解瞭,纔能做得更到位,堅持下去也更有動力。市麵上關於養生的書實在太多瞭,有些講得神乎其神,有些又過於平淡,讓我不知道哪個纔是真正有用的。我一直覺得,好的養生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不是什麼激烈的改變,而是一些細水長流的生活習慣。我特彆想知道,有哪些簡單易行的食療方法,可以幫助我改善一些常見的小毛病,比如消化不良或者容易上火之類的。還有,關於運動,我有點懶,希望能找到一些不需要太劇烈,但又能有效鍛煉身體的方法。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貼心的夥伴,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如何從日常的點滴做起,慢慢地把身體養好,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更有活力。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在探尋那些蘊含在傳統養生智慧中的寶藏。我深信,在古老的醫書中,一定隱藏著許多值得現代人藉鑒的養生之道,它們不僅關乎身體健康,更蘊含著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和闡釋中醫養生理論的書籍,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陰陽五行、經絡穴位等基本概念,並將這些理論與具體的養生實踐相結閤。我特彆希望能瞭解,古人是如何通過觀察自然、順應天時來調整生活方式的,以及在不同的年齡段,身體的養生重點又會有哪些不同。我渴望通過閱讀,能夠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並學會如何運用傳統養生方法來調理身心,達到一種“治未病”的境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探索中醫養生文化的窗口,讓我能夠汲取古人的智慧,並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健康之路。
评分作為一名對健康生活方式有著濃厚興趣的上班族,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提供係統性、科學性且易於實踐的養生指導。市麵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健康書籍,有些過於追求速效,有些則缺乏專業性,讓我難以取捨。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養生原理,並提供具體可行建議的書籍。我一直認為,養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長期堅持和科學方法的結閤。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身體健康常常被忽視。我希望能通過閱讀一本書,找到一套適閤自己的養生體係,能夠幫助我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提升免疫力,減少亞健康狀態。我對於那些能夠結閤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科學理念的書籍尤為感興趣,希望能瞭解中醫理論是如何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作息、運動等方式來達到身心和諧。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成為我健康生活夥伴的書,它能解答我關於養生的各種疑問,並指引我走嚮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對傳統醫學有著一種莫名的好感,總覺得那些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肯定有它的道理。我身邊有很多長輩,他們雖然沒有看過什麼養生書,但他們的身體卻一直特彆硬朗,這讓我十分好奇。我總是在想,是不是有什麼簡單的、卻又很有效的方法,是現代人忽略瞭的?我最近經常感覺精力不濟,抵抗力也下降瞭,稍微著涼就感冒,這讓我有點擔憂。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中醫養生理念的書,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真正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去做的。比如,我希望能知道,在不同的季節,我們應該如何調整飲食和作息,纔能更好地適應自然的變化?還有,對於像我這樣經常伏案工作的人,有什麼好的運動方式或者穴位按摩方法,能夠緩解身體的疲勞和不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用最親切的方式,一點點地教我,讓我能夠真正掌握養生的奧秘,擺脫亞健康的狀態,讓身體變得越來越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