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通过后天养生获得健康!
所谓养生,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养,一是生,养是注意保养,生是提高身体的素质。养生是每个人终身都关注的事情,大家都想拥有健康的身体、不老的容貌,甚至能够长命百岁。已经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正有达到养生效果的智慧,只是,艰涩难懂的文字常常让人望而生畏、无法理解,就更不用说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每天施行了。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讲述作者行医40年的健康延年智慧,全书共分四个章节:第1章公开作者实际体验过的养生方法,让作者脱离老病号,进而成为一位名中医;第2章讲述中医的六脏六腑,以及让你从不通到完全疏通的对应穴位介绍;第3章以行医40年中的实证经验,讲述各种病症的解决及后续保养方法;第4章则依照四季来讲述各季的保养之道。
老中医养生方法大公开,教你认识自己的身体,掌握自己的健康,真正做到「脏腑疏通防百病,顺时养生延天年」!
作者简介
朱建都 中医师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医药学会会员,在黔东南地区行医40多年,先后拜20多位民间医生为师,博採众长,形成了独特的脏腑疏通理论,临床上应用药物、手法、点穴综合治疗。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疗效显着。潜心研究肿瘤二十多年,对各种肿瘤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序 2
前言 我的养生保健心得 4
第1章 从老病号到中医师的养生方法大公开
1 人人可以通过后天养生获得健康 14
2 认识自己的身体,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14
3 要想身体好首先要吃好 16
4 一天要睡两个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 17
5 每天一杯酒,健康九十九 19
6 关键时刻还得靠药物 20
7 每天坚持的锻鍊就是唿吸 21
8 日常养生要确保血脉畅通 23
9 选择养生方法的前提是效果 24
第2章 脏腑疏通才是真正的健康
1 脏腑疏通:从心所欲不逾矩 27
2 心脏先疏通 生命更年轻 29
◎心脉畅通是生命的前提 29
◎良好心态是保持心脏血脉畅通的有效途径 30
◎心脏早期问题可以通过面部发现 32
◎按摩穴位经络是保证心脏畅通的最佳方法 33
◎心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34
3 肝脏总疏通 展灿烂笑容 37
◎保养肝脏是养生的高级阶段 37
◎肝脏是调节人体情志的器官 38
◎肝的消化和解毒功能 39
◎肝脏早期不通如何发现 40
◎肝经的经络及穴位 41
◎肝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42
4 脾脏重疏通 后天见真功 45
◎脾是中医养生的核心 45
◎脾脏早期不通如何发现 46
◎脾经的经络及穴位 47
◎脾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48
5 肺时刻疏通 强身又美容 52
◎唿吸通畅才有健康 52
◎关注外在美—肺通美在外 53
◎肺脏早期不通如何发现 54
◎肺经的经络及穴位 55
◎肺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55
6肾脏总疏通 益寿又延年 59
◎肾脏疏通是长寿的根本 59
◎肾是延年益寿的根本 60
◎肾脏是如何应对体内毒素的 61
◎肾脏早期不通如何发现 62
◎肾经的经络及穴位 64
◎肾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64
7心包要疏通 守心脏门户 69
8胆经气血通 遇事勇决断 70
◎胆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71
9胃要时刻通 饮食第一站 75
◎胃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76
10小肠一疏通 营养都吸收 80
◎小肠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81
11大肠通通通 废物一泄空 84
◎大肠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85
12膀胱密路通 脏腑都轻松 89
◎膀胱经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91
13三焦及时通 脏腑总枢纽 95
◎三焦的主要穴位保健防病功能介绍 96
◎仁脉养生穴位介绍 99
◎督脉保健穴位介绍 102
◎穴位治疗保健方法及工具介绍 105
第3章 脏腑疏通防百病
1 55年老哮喘的神奇痊癒─寒气的危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108
2 咽喉炎的根源在五脏─内火让医生无可奈何 109
3 20天失眠后终于沉沉入睡─内热比想像的可怕 110
4 十几年的风湿被点穴解决了 112
5 长期头痛的原因是风─风为百病之长 114
6 我做出了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一个关于燥症的玩笑 116
7 一口痰差点要了一条命 118
8 捐血也能治病─瘀血 120
9 内毒排空,一身轻松─如何简单排除体内积毒 122
10 疏通方法的美容效果惊人 123
◎中医美容的穴位介绍:容貌篇 124
◎中医美容的穴位介绍:气血篇 126
◎中医美容的穴位介绍:健美篇 127
11 涨饭量还能减体重─中医减肥并不神奇 129
◎中医减肥穴位介绍 131
12 我的72岁的生发经历─疏通的意外效果 132
◎中医生发穴位介绍 133
13 失眠需要系统的解决 136
◎失眠的根源在心脏 136
◎五脏互相影响造成的失眠分析 137
14 补出来的大病─罪魁祸首还是不通 141
15 癌症也能治疗和预防 143
16 肝脏是血库,对女人尤其重要 144
17 疏通脾是解决都市亚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146
18 感冒本可以简单解决 147
19 颈椎病可以通过睡眠搞定 149
20 便祕其实也是内热造成的 150
21 轻松祛火除痔疮 151
22 嗜睡很可能是体内的寒气积聚所造成的 152
第4章 顺应天时,四季养生
1 养生顺应气候效果加倍 156
2 春季先重养后重生 157
◎春季养生基本原则 157
◎春季防病最重要 160
◎春捂是祖先对先养后生的经验总结 162
◎春季进补: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 162
◎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164
3 夏季是生长的黄金季节 165
◎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身体获得巨大提升 165
◎消耗过度可服生脉饮 166
◎多吃养心健脾的食物 167
◎不可小觑空调病 169
◎用穴位艾灸或药物敷贴进行冬病夏治 171
4 秋季应先重视生后重视养 173
◎秋收:秋季养生在于先生后养 173
◎秋冻是祖先对先生后养的总结 174
◎秋季食补养肺润燥 175
◎秋季要注意预防疾病 177
◎秋季预防感冒「九饮」 177
◎秋季锻鍊,逐步减少并转移到室内 178
5 冬季养生重在「藏」 179
◎冬季要「养」不要「生」 179
◎冬季进补的根源在于「养」 180
◎冬季养生药膳 180
◎冬季养肾是养生的最佳方案 182
◎冬季养肾法 183
◎冬季最好不进行体育锻鍊 184
◎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内火 185
后记
我家乡的民间医药 186
作者序
我已经72岁了,很多朋友看到我之后,都说我的身体状态比同龄人要好得很多,问我养生的祕诀。其实,说来也许难以置信,我年轻的时候,身体一直不太好,是个出了名的老病号。对于别人的提问,我以前也并没有仔细考虑过。但是,随着问我的人不断增加,我慢慢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自己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年轻人,到一个身体健康、七十多岁仍然可以健康工作的中医师,到底有什么养生的祕密呢?
说到祕密,我确实有一些在学医各个阶段从师傅那里学来的祕方和药,也包括一位师傅传授给我的,一直通过师承关系祕密流传的「脏腑养生功法」。但是,我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我的健康,更多的是平时从生活中做起,时刻关注身体的状况,长时间坚持养生的结果。
我认为养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养,一个是生。
养就是注意保养。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当人摄入的能量低于人体生命活动消耗的能量时,身体状态自然会下降。反之,如果人体摄入的能量一直高于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那么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当然,有些人因为摄入很多,而消耗太少,就形成了肥胖,这也是很多人比较头痛的问题。
我平时非常注意保持这种营养的平衡,每天的饮食都定时、定量。通过饮食获得维持身体正常运行的营养。所以,我现在七十多岁了,胃口依然很好,消化吸收功能也很好。这是保证我可以继续工作的基本条件。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消化吸收功能在退化。所以,我在坚持膳食摄入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减少体能消耗。比如说,出去办事,能坐车去的,我就绝不走路,哪怕只有两站也是如此。这就是养,就是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如果说「养」是减少消耗,是截流的话,那么「生」就是提高身体的素质,是开源。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由五脏六腑来完成。只有将这些器官以及人体内的各种组织的性能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身体才会更健康,寿命才会更长。体育锻鍊,实际上就是在开发人体「生」的潜力。同时,真正的养生行家,也非常注重通过饮食和药酒提升脏腑的功能。
说到体育锻鍊,我认为人们对于锻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没有锻鍊习惯,一种是坚持每天锻鍊。我的经验是,体育锻鍊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机械地进行,必须明白如何通过体育锻鍊提高身体的机能。比如说,冬天锻鍊应该以活动关节、疏通脏腑为目的,夏天锻鍊必须要以身体体质大幅提高为目标。
人体的健康状况,一方面是由消耗的能量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摄入的营养决定的。我认为,「生」就是尽力将身体的机能提高到最佳状态。只有机体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人才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条件,也才能将饮食中的各种营养充分吸收和利用。
当然,通过食物来吸收更多营养,并不是说要多吃营养高的食物。只要保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就可以,只有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人体才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吸收,人才能强健。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每天吃的食物营养足够,甚至出现富余,可是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不正常,造成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不足。所以,保持消化吸收功能健康,是「生」的根本。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增强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普遍的现象是,有人为了增加营养,食用很多营养品。对于这种情况,我持反对意见。我是基本不食用这些营养品的。我的一日三餐,都是普通的饮食。普通的饮食是完全能够供应一个人正常生活、工作所需能量的。我注意做的,是保持自己的胃口,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这样,日常的饮食营养就足够了。一旦出现异常,我会立刻採取措施改善。
作为一名对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浓厚兴趣的上班族,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科学性且易于实践的养生指导。市面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健康书籍,有些过于追求速效,有些则缺乏专业性,让我难以取舍。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养生原理,并提供具体可行建议的书籍。我一直认为,养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科学方法的结合。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身体健康常常被忽视。我希望能通过阅读一本书,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体系,能够帮助我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提升免疫力,减少亚健康状态。我对于那些能够结合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科学理念的书籍尤为感兴趣,希望能了解中医理论是如何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来达到身心和谐。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成为我健康生活伙伴的书,它能解答我关于养生的各种疑问,并指引我走向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评分天呐,我最近真的太需要一本能指导我养生的书了!最近加班加点,身体感觉被掏空,熬夜更是家常便饭,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上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又没精神。朋友推荐了好多书,但我总觉得那些书讲得太理论了,要么就是各种高深的术语,听着就头疼,完全提不起兴趣。我一直觉得,养生就应该贴近生活,简单易懂,而且最好能告诉我一些实实在在能做到的方法,而不是光说不练。比如,我特别想知道如何才能改善我的睡眠质量,怎样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喘息的机会,让身体得到真正的放松。还有,饮食方面,我总觉得自己吃得不够健康,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很多养生食谱都看得我云里雾里。我最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辈,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才能让我的身体重新焕发活力,找回那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要是能有一些具体的调理方案,比如针对不同季节的养生建议,或者针对我这种经常熬夜的人的特别指导,那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了!我真的太渴望一本这样的书了,能让我不再对养生感到茫然和无助,而是充满信心,一步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在探寻那些蕴含在传统养生智慧中的宝藏。我深信,在古老的医书中,一定隐藏着许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养生之道,它们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蕴含着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阐释中医养生理论的书籍,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基本概念,并将这些理论与具体的养生实践相结合。我特别希望能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顺应天时来调整生活方式的,以及在不同的年龄段,身体的养生重点又会有哪些不同。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如何运用传统养生方法来调理身心,达到一种“治未病”的境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中医养生文化的窗口,让我能够汲取古人的智慧,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健康之路。
评分我最近真的对养生这块儿挺上头的,感觉身体好多小毛病都是因为之前不注意,现在想好好调理一下。我特别喜欢那种能讲清楚“为什么”的书,就是不光告诉我怎么做,还能让我明白背后的原理。我总觉得,只有理解了,才能做得更到位,坚持下去也更有动力。市面上关于养生的书实在太多了,有些讲得神乎其神,有些又过于平淡,让我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有用的。我一直觉得,好的养生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什么激烈的改变,而是一些细水长流的生活习惯。我特别想知道,有哪些简单易行的食疗方法,可以帮助我改善一些常见的小毛病,比如消化不良或者容易上火之类的。还有,关于运动,我有点懒,希望能找到一些不需要太剧烈,但又能有效锻炼身体的方法。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贴心的伙伴,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如何从日常的点滴做起,慢慢地把身体养好,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传统医学有着一种莫名的好感,总觉得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我身边有很多长辈,他们虽然没有看过什么养生书,但他们的身体却一直特别硬朗,这让我十分好奇。我总是在想,是不是有什么简单的、却又很有效的方法,是现代人忽略了的?我最近经常感觉精力不济,抵抗力也下降了,稍微着凉就感冒,这让我有点担忧。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中医养生理念的书,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去做的。比如,我希望能知道,在不同的季节,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饮食和作息,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的变化?还有,对于像我这样经常伏案工作的人,有什么好的运动方式或者穴位按摩方法,能够缓解身体的疲劳和不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最亲切的方式,一点点地教我,让我能够真正掌握养生的奥秘,摆脱亚健康的状态,让身体变得越来越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