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快速取穴法(彩色版)(附DVD)

图解快速取穴法(彩色版)(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针灸
  • 取穴
  • 图解
  • 医学
  • 养生
  • 健康
  • 穴位
  • 彩色
  • DV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详解穴位按摩基本知识
找穴取穴最快速的方法
14条经脉穴位图文解析

  详解穴位按摩基本知识
  穴位名称的由来、穴位的分类、穴位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找穴取穴的众多方法
  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人体十四条经脉穴位图文解析
  十四条经脉循行路线图
  各经脉穴位定位、功效、使用方法

  以及更多你想知道的……

作者简介

崔晓丽医师

  中国针灸协会会员中国中医药协会会员、北京京城歧黄国医馆馆长、中国国际减肥美体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出身中医世家,其父是黑龙江省名中医,姓名已被载入《中国中医名人录》,在中医界享有盛誉。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是「红墙医生」王连清教授的入室弟子。崔晓丽医师禀承先父遗志,曾先后在上海、天津、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等针灸科交流学习。

中医学理论基础: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石 本书聚焦于中医学的宏观理论体系,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以及经络学说的核心精髓。 旨在为初学者和希望系统回顾理论知识的从业者提供一个清晰、扎实的理论框架,而非侧重于具体的操作技巧。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哲学视角与宏观认识 第一章 认识中医学的独特世界观 本章首先阐述了中医学区别于西方生物医学的根本哲学基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我们将从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出发,探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1.1 天人相应:环境与健康的互动 详细介绍季节变化、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强调顺应四时养生的原则。 1.2 辨证论治的核心逻辑 深入剖析“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内涵,解释如何通过“审、问、闻、切”四诊所搜集到的信息,归纳出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趋势,从而确立治疗的总方针。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构建生命活动的模型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骨架”。本章将彻底梳理这对基本概念,使其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实用的分析工具。 2.1 阴阳的对立统一 阐述阴阳在人体生理(如脏腑、经络的属性)、病理(如寒热虚实)以及治疗(如寒药、热药的使用)中的具体表现和相互转化规律。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比,揭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石。 2.2 五行相生相克及其在脏腑间的联系 详细描绘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属性及其在五脏(肝、心、脾、肺、肾)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重点讲解“相乘”与“相侮”的病理传变机制,帮助读者理解脏腑间功能失调如何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病理链条。 --- 第二部分: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气、血、津液:构筑生命活动的“三驾马车” 本章聚焦于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探究它们的生成、输布和功能。 3.1 气的生成与功能 详述“先天之本”肾精、“后天之本”脾胃水谷之精气,以及它们如何化生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重点解析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四大生理功能,并介绍气虚、气滞等常见气病状态的理论模型。 3.2 血的生成、循行与生理作用 追溯血的来源(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与肾之精气),描述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的协同作用。阐明血液对全身的濡养作用及其与津液、精、神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3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代谢 区分津与液的不同,讲解水液代谢中肺、脾、肾三脏的“气化”作用,特别是三焦在水液升降无碍中的枢纽地位。 第四章 藏象学说:功能系统理论的深度解析 藏象学说不同于西方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概念,而是指代特定的功能系统。本章将深入解析“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联系。 4.1 五脏的功能剖析 (肝、心、脾、肺、肾) 每一节均独立细化: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消化)与主藏血。 心:主神明(精神意识活动)与主血脉。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与统血。 肺:主气司呼吸与主宣发肃降(一身之气机枢纽)。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与主骨生髓。 4.2 六腑的传化功能 侧重于胆(决断)、胃(受纳腐熟)、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尿排尿)的功能特性,以及三焦作为气化水道的独特地位。 --- 第三部分:生命活动的通路与调控系统 第五章 经络学说:人体信息传导与调节的网络 本章从宏观角度阐述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理论意义,不涉及具体穴位的定位方法。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 详细区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别络、十五络脉、十二经别、浮络和孙络的形态和功能差异,强调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的桥梁。 5.2 经络的生理功能 重点阐述经络的传导功能(将病邪由表入里,或将治疗信息由体表达于脏腑)和濡养功能。 5.3 经络病理表现 分析经络阻滞、气血不和在体表(如疼痛、麻木、游走性疾病)的表现,为理解疾病的传变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第六章 总结:辨证思维的养成 本章回归理论的综合应用,强调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形成中医思维的关键。通过对上述理论模型的反复梳理,引导读者理解:一切临床表现都是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在特定病机下的综合体现。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指导后续的临床分析和判断,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1. 希望系统、全面学习中医学理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的医学生。 2. 对中医学感兴趣,希望了解其内在逻辑和哲学思想的爱好者。 3. 需要回顾和深化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提升临床思维的在职中医师。 本书不包含: 具体的穴位图谱、穴位主治、毫针、艾灸、拔罐等具体操作技术或临床病例分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解快速取穴法

第一章了解穴位
什么是穴位
如何找穴取穴
穴位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第二章:任脉
第三章:督脉
第四章:手阳明大肠经
第五章:手太阳小肠经
第六章:手少阳三焦经
第七章:手少阴心经
第八章:手太阴肺经
第九章: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章:足阳明胃经
第十一章:足太阴脾经
第十二章:足太阳膀胱经
第十三章:足少阴肾经
第十四章:足少阳胆经
第十五章:足厥阴肝经
第十六章:经外奇穴

图书序言

前言

图解快速取穴法

  「推拿」即按摩(包括了正骨整嵴、拨筋点穴、气功导引在内);「针灸」既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腧穴又是学好针灸的基础,是历代针灸医家所十分重视和研究的内容,是与「推拿」齐名的中华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堪称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理论,人体佈满各种各样的穴道,它们和人体的各种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按摩就是透过对这些穴道施加多种治疗手段,诸如推按、挤压、点揉等,从而对相关器官起到明显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当按摩作为中医自然疗法中的一种,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经济安全;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操作方法简便,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一些常见病可以借由按摩治疗而痊癒,常做保健按摩还能使人身康体健、头脑聪明、精力旺盛。因此,按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穴位「腧」本作「输」,即转输、输注之意;「穴」即孔洞、空窍、凹陷、空隙之意。故「腧穴」表示经气所居之处。腧穴既可以反映病症用于诊断,又可以接受刺激治疗疾病。另外,腧穴理论是针灸、推拿及中医外治疗法的基础。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1. 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都称为十四经穴。这些腧穴分佈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相关经脉及所属脏腑的病证。
  2. 经外奇穴:
  凡未归属于十四经脉,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只对某一病症有特殊疗效。
  3. 阿是穴:
  凡既无具体名称、固定部位也无固定主治,而是以病痛局部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穴位均称为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临床多用于痛证及某些脏腑病症。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穴位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脏腑的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可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腧穴上,在体表的腧穴处施以针刺或艾灸则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脏腑、经络的病症。由此可见,腧穴——脏腑——经络三者之间内外相应,不可分割。

  ◆如何找穴取穴

  关于腧穴的定位,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因为临床取穴是否准确,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疗效直接相关。同时,经过历代医家和大量临床实践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态标志法以及一些简便的取穴法,(内文有详细图说)。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取穴法,古称“骨度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其比例折算出分寸,作为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位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每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测量。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参见内页)。
  2.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又叫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临床上分为以下三种: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3寸6横指同身寸法
  3.体表标志取穴法:
  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4.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一种简单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取血海时,被取穴者正坐屈膝,取穴者面对被取穴者,用手掌按在被取穴者的膝盖上,拇指尖指处即为本穴;取风市穴时,被取穴者直立,两手下垂时,中指尖指处即为本穴;如天府穴,被取穴者正坐,前臂向前伸展,鼻尖正对的地方即为本穴。此方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

  ◆诊断疾病

  穴位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灵枢.邪客》指出:「肺心有邪, 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可知,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映病症的特点,如胆囊病的患者,常在阳陵泉、胆囊穴等处出现压痛;如胃肠疾患者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感, 有时并可在第5至第8胸椎附近出现结节或软性异物。

  ◆养生保健

  历代医家都有关于应用腧穴强身防病的论述,体现了扶正、固本、未病先防的养生思想。近年来利用针灸腧穴养生保健更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针灸按摩足三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预防感冒、流脑;针灸按摩丰隆可以预防脑中风;按摩眼周诸穴可消除眼肌疲劳等。

  ◆ 穴名由来

  本书所有的快速取穴法,均有下列五大重点说明:
  1. 科学定位
  2. 快速取穴法
  3. 主要作用
  4. 经穴养生疗法
  5. 推拿:揉法、掐法。

  看过此书,即能对按摩与针灸——这一看似神秘、遥不可及的健身古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更能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手法,准确掌握穴位要点,从而轻松享受到完美的保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还可相互按摩,对于被按摩者来说,可防病治病;对于操作者来说,可起到锻鍊身体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实为现代家庭的良师益友。

  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彩色图解版《图解快速取穴法》,教你快速成为自我保健按摩师,透过按摩经络不药而癒。本书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俗晓畅地向人们介绍了按摩疗法的系统知识和针灸常用手法。针对现代人最迫切的健康需求,本书从外部的肌肉筋骨损伤到内部的常见病痛不适,从日常放松减压到有的放矢地养颜美体等,都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有图片辅助和DVD影片的演示,让你轻松地按图所骥,随时随地体会到它的神奇效果。

  在这个繁忙的现代社会,请你运用中医学的智慧,在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的同时,来一个自我改善治疗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买这本书,我主要看中了它“快速”这两个字,想着如果能高效地掌握取穴技巧,那对日常保健和调理身体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正确!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将身体各个部位的常用穴位做了系统性的归类,比如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腹部、四肢等等。每一类又会详细介绍其中的重要穴位,并且标注清楚主治病症,这让我不再是零散地记忆,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讲解了“怎么找穴”,还巧妙地融入了“为什么这么找”,比如解释某个穴位之所以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它在经络的走向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者与某个脏腑有着密切联系。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不仅仅是学会了“套路”,更能理解背后的原理,这对于提升中医的认知深度非常有益。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真的远不止于它的价格!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技能,尤其是像中医这样博大精深的领域,都需要一个好的入门工具。《图解快速取穴法》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工具。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穴位图,还在每一个穴位的介绍中,附带了详细的主治范围、操作方法(如点按、揉、掐等),甚至还包括了部分穴位的保健按摩套路。最让我赞赏的是,它打破了中医“难学”的刻板印象,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呈现内容。我尝试着用书里的方法给家人做简单的艾灸和推拿,效果非常不错,家人的反馈也很好。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让我能快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感受到中医的魅力。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随身携带的“中医小助手”,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学习和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伏案工作者,我经常会遇到颈肩僵硬、腰酸背痛等问题。以前我都是随便揉揉,效果不明显,也说不清到底揉对了没有。自从有了这本《图解快速取穴法》,我感觉自己找到了“穴位密码”!书里专门辟出了很多篇幅讲解与久坐相关的穴位,比如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等等。每当我感到不适时,就能快速地翻到对应的页面,找到准确的穴位,然后按照书中的按摩方法进行操作。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触摸”身体,去感知穴位的细微差别,而不是凭感觉瞎按。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穴位的禁忌和注意事项,这一点也非常重要,避免了不当操作带来的风险。现在,我不仅能缓解自己的不适,还能给家人朋友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建议,感觉自己真的掌握了一项实用的健康技能。

评分

这本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中医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讲解得不够直观,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而《图解快速取穴法》则完全不同。它的彩色印刷做得非常到位,图片质量很高,色彩鲜艳但不刺眼,将穴位的精细之处都展现得清清楚楚。而且,附带的DVD更是锦上添花!视频教程比纯文字和图片更加生动形象,我可以在看书的同时,对照视频的真人示范,更准确地掌握穴位的定位和按摩手法。DVD里还包含了一些常见病症的取穴指导,非常实用。我个人非常喜欢它的“一图一穴”的设计,每一页都能集中精力学习一到两个穴位,不容易分心。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趣且有成就感的过程。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图解快速取穴法(彩色版)(附DVD)》,简直是我的中医学习启蒙神器!作为一名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入门之法的“小白”,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瞬间驱散了我之前的迷茫。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图解”二字,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每一页都布满了清晰、生动的彩色插图,将穴位的位置、形态、周围的标志性解剖结构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不再需要对着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望图兴叹,而是能直观地看到穴位到底在哪里,摸索起来也更有方向感。书中的取穴方法讲解也极其细致,从骨度分寸到标志性体表点,每一个步骤都分解得非常清晰,让人很容易就能跟着操作。而且,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给自己或家人取穴,效果出奇的好,大大增加了我对中医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