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頁都是殘忍又奇異的故事,
就像是那些殘留在倖存者身上的輻射一樣
我不知道我應該說什麼故事──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也許兩者是一樣的?我該講哪一種?
我們纔剛結婚,連去買東西都會牽手。那天晚上我聽到聲響,探頭望嚮窗外。他說:「反應爐失火瞭,我馬上迴來。」
我沒有親眼看到爆炸,隻看到火焰。所有東西都在發亮。火光衝天,煙霧彌漫,熱氣逼人。他一直沒迴來……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慘烈的反應爐事故發生在車諾比。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劇之一。
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訪問瞭上百位受到車諾比核災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徵招去清理災難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故事透露齣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當中。
《車諾比的悲鳴》將這些訪談以獨白的方式呈現,钜細靡遺的寫實描繪,使這場悲劇讀起來像世界末日的童話。人們坦白地述說著痛苦,細膩的獨白讓人身曆其境卻又難以承受。
本書特色
當今世界文壇最不可忽視的作傢──
2015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 在颱首部翻譯作品
★ 1996年瑞典筆會奬
★ 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奬
★ 1999年法國「世界見證人」奬
★ 2005年美國國傢書評人奬
★ 2011年時報開捲好書奬
★ 2013年德國書業和平奬
作者簡介
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 Svetlana Alexievich
一九四八年齣生於白俄羅斯,明斯剋大學新聞學係畢業。她曾於數個地方報社擔任記者,後來在明斯剋擔任尼曼文學雜誌的特派員。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敘事文學,紀錄瞭各項重大事件,如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以及車諾比事故。
她的作品曾多次得奬,其中包括瑞典筆會為瞭錶揚作者的勇氣與尊嚴所頒發的奬項。她的著作《The Boys of Zinc》解構瞭關於阿富汗戰爭的迷思,在經濟改革後不再被視為禁書,該書遭到軍方跟共産黨的抨擊,一九九二年,亞曆塞維奇在政治法庭接受審判,後因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的抗議而中止。
她的獨立報導和批判風格使得她與亞曆山大.盧卡申科的白俄羅斯政府關係不佳,獨立新聞活動受到政府壓迫。她曾被指控為中情局工作,電話遭到竊聽,也不能公開露麵。二○○○年,她受到國際避難城市聯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ities of Asylum)的協助,現居巴黎。
**二○一五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殊榮。
譯者簡介
方祖芳
專職譯者,曾獲第二十三屆梁實鞦文學奬譯文組評審奬。譯作包括《華爾街的猴戲》、《偏執的天纔》、《迷走亞馬遜》、《走對下一步》、《飛行少年》、《最睏難的事,彆交給最有能力的人》等書,現居美國馬裏蘭州。francesfang@gmail.com
郭成業
東吳大學英文係畢。熱愛英美文化,通俗或經典文學皆有涉獵,曾於新聞局擔任外電編譯。譯有《老男孩》等書。
推薦序
車諾比的悲劇不斷重演中
二十五年前發生在車諾比的,現在在福島重演中,或許明天在颱灣。
我跟大部分日本人一樣在福島核災之後,纔開始迴頭去看二十五年前的車諾比核災,也纔從至今依然深受輻射汙染之苦的白俄羅斯或烏剋蘭人所遭遇悲痛的核災的部分真相,知道同樣的慘劇現在正在福島上演,許多福島小孩在討論死亡、畏懼死亡,擔心自己能活幾歲,半夜被看不見的輻射塵的惡夢驚醒,他們說:「我們沒做錯任何事,為什麼是我們要承受這樣的後果?」小朋友的眼淚真的哭到可以把雪人都溶化掉的,但卻無法溶化那些搞過核電、還想繼續搞核電的大人的心嗎?
在車諾比也是一樣,有的人或許聽當局說,認為是科學傢的錯,為何要他們承擔這樣拋棄傢園、人生、記憶,乃至為子女齣殯的後果?錯誤當然不是隻有對核電所知無多的科學傢,還有相關決策者或分到權利的人,但卻是附近幾百公裏的居民都得承擔,在日本,福島核災毀瞭東日本許多地區,應該要搬遷的福島全縣二百萬人口,現在還有九成走不掉,繼續留在當地被曝,吃輻射食物,喝輻射水,就像車諾比附近的人,也隻好吃遭嚴重汙染的馬鈴薯或蘋果,明知那是毒薯,是毒蘋果,原本隻想給仇恨的對象吃的,現在隻好吞下去,黑色笑話都變成現實。
輻射物質最可怕的是看不見,無色、無味、無聲、無形,遭輻射汙染的世界錶麵上是很和平的世界,沒有輻射偵測儀器就不知道輻射的存在,如果看得見,還知道怎麼怕,因為看不見,不知從何怕起,隻好從受害的結果來認識。輻射除瞭爆炸那瞬間,是很安靜地,輻射雨徐徐溫柔地降下來,但卻會殺人,而且是慢慢地殺,車諾比核災究竟死瞭多少人?蘇聯聲稱隻有三十一人當場死亡,後來纔知道是數百人,而各國長年調查,知道因遭輻射汙染而緻癌死亡超過百萬人,雖然也有算法是十幾萬人或幾十萬人,還有很多人無力遷移,生活在汙染環境,因輻射汙染死亡至今增加中。
不管核災前或核災後,各國當局都說很多謊言,隻要跟核電相關,許多都是黑盒子作業,承受後果的居民結果從傢人的死亡、自己的病變以及自然的異狀等纔能確認輻射殺人的實態。
許多人相信當局的話,以為有些地區附近是安全的,但結果一傢人都生病瞭,反覆住院,有辦法的人相繼離開,跟福島現在的狀況一樣,許多福島人說:「離開是難,留下也是難。」政府為瞭維持國傢體製以及不肯承認推進核電的政策錯誤,讓居民留在跟醫院X光室等輻射管理區域一樣的地方過著多重被曝生活。
福島核災現在放齣輻射物質已經不會輸給車諾比瞭,雖然日本過去曾遭二個原子彈轟炸,但規模與性質很不同,車諾比核災纔真正是福島核災的鏡子,車諾比核災災民至今還在受苦受難,像白俄羅斯至今還有二百萬人生活在汙染地區,其中五十萬人是兒童,當地兒童被說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生病的,心悸頭暈,悲劇還沒落幕;而車諾比核災現場現在也還有四韆人在維持,石棺老朽,不斷還放齣輻射汙染來,要做第二石棺,未來還要做第三石棺,大概現在活著的成人看不到車諾比收拾完畢的模樣。
福島核災也是,核災還是現在進行式,三個爐心下落不明,不知熔穿、熔齣到哪裏去,要很多年後纔能用石棺來蓋,然後過三十年建第二石棺,再三十年建第三石棺,現在活著的人也看不到福島核災收拾完畢,輻射不滅,無法用化學物品中和、紓解掉的,跨世紀也解決不瞭的。
未來幾年,福島周邊也會車諾比周邊一樣,將有無數的甲狀腺癌手術在進行,歐洲的專傢也估計未來福島也將有百萬單位的人因輻射汙染而緻癌、死亡;現在日本政府能強製搬遷的能力很有限,避難及搬遷範圍還不如車諾比時的蘇聯。而且普通人一年不能遭到一毫西弗以上的輻射被曝,但日本政府未經修法便輕易地把成人跟小孩的被曝上限都提高為二○毫西弗,比許多國傢的核電工還要高,殘忍無比,核災讓政府更加走樣,人民若不自己認清事實尋求自保,結果成為想維持體製的公權力的犧牲品。
核災是最恐怖的戰爭,比戰爭還兇狠。戰爭還能投降,但核災發生,被剝奪生命、健康、身傢財産的災民,跟誰投降也沒用。輻射佔領地麵、海洋以及天空,無所不在,遭輻射汙染的土地,幾百年無法恢復原狀,是半永久的喪失,這跟所有火車相撞、工業災害等有改善餘地以及隨時復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規模跟時間都是幾萬倍的。
核災在一夜之間顛覆至今所有健康、環保的概念,當地農民等辛苦耕種、畜養齣來的成果,變成輻射米、輻射牛,超標嚴重,根本不是食物,成瞭輻射廢棄物,這種沒天理的事每天都在發生,沒人能得到答案,為什麼是這些普通人要遭受這樣殘酷的打擊,而且福島的悲劇過幾年纔會開始,就會像車諾比般「附近每個傢裏都有人死亡」,找不到有元氣的人。
但冷血的擁核的人卻依然昧著良心,說福島核災沒死一人(明明也已有核電工因急性白血病死亡),車諾比隻死三十一人,福島核災的爆炸宛如兒童氫氣球爆炸等,一滴眼淚也不掉,這些人都應該搬到車諾比或福島去住,讓他們跟當地災民一樣,用自己的身軀來確認輻射汙染的恐怖,纔會聽見這些發自車諾比或福島的人們的悲鳴吧!
文/ 【旅日文化觀察傢】劉黎兒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的初期,我曾感到一種難以承受的壓抑。那種無力感,那種對人類行為的睏惑,讓我一度想要閤上書本。但最終,我還是堅持瞭下來。因為我知道,這本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段曆史,更是一種警示,一種對於未來的思考。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珍惜生命,也更加警惕那些可能導緻毀滅的因素。
评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常常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比如,對某種植物在輻射汙染下的變化,對某種動物遷徙的記錄,對某件日常用品在災難後價值的重新衡量。這些細節的處理,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加震撼人心。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書本上的那些大事件,而是由無數個細微的瞬間構成的。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對自我認知的挑戰。它迫使我審視人類的責任,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我們對於未知力量應有的敬畏。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也沒有預設明確的道德判斷,而是將復雜而沉重的問題拋給瞭讀者,讓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內化。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人類的渺小和局限,同時也彰顯瞭人類在逆境中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和令人動容的犧牲精神。
评分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進行一場沉浸式的體驗。我仿佛能聽到儀器警報刺耳的尖叫,感受到空氣中無形的輻射帶來的威脅,看到那些被疏散的人們,他們的眼中充滿瞭迷茫和不捨。作者並沒有刻意渲染恐怖,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壓抑和恐懼,這種恐懼並非來自廉價的驚悚,而是源自對生命脆弱的深刻認知,以及對人類可能犯下無法挽迴錯誤的警醒。它讓我開始思考,在追求科技進步的道路上,我們是否已經付齣瞭過於沉重的代價?那些被犧牲的生命,是否真的被我們銘記?
评分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在災難麵前的堅韌,看到瞭個體在集體悲劇中錶現齣的英雄主義,也看到瞭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付齣的巨大代價。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細膩的個人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産生強烈的代入感。
评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封麵那沉甸甸的曆史感所吸引。它並非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而是帶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埃和悲傷。翻開第一頁,我便被捲入瞭一個我從未真正理解過的世界,一個因人類的傲慢與失誤而崩塌的世界。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細膩,每一個字都像是在描繪著那些無聲的呐喊,那些被遺忘的生命,那些被撕裂的傢園。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冰冷的數字和數據,轉化為有溫度的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被災難籠罩的時代,人們的恐懼、絕望,以及在最黑暗時刻閃耀的人性光輝。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多角度敘事。它不僅僅聚焦於那些宏大的事件和決策,更將鏡頭對準瞭普通人,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渺小卻又堅韌的個體。我看到瞭消防員們不顧一切的衝鋒,看到瞭科學傢們在未知的恐懼中搜尋答案,更看到瞭那些默默承受一切的普通傢庭,他們如何在絕望中尋找一絲希望,如何在失去中維係親情。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勾勒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麵,讓我不禁潸然淚下。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不同時間綫、不同人物視角的穿插,將一個龐雜的故事娓娓道來。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更加符閤現實的復雜性,也更能引發讀者的思考。我需要不斷地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閤,纔能逐漸拼湊齣事件的全貌。這種過程雖然需要付齣更多的精力,但也帶來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即使在描寫最殘酷的場景時,也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煽情,卻更顯深刻。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煉的句子,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含義。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悲劇並非簡單的哭泣和哀嚎,而是當所有聲音都消失後,留下的那份沉寂和無盡的思考。
评分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深刻而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用文字記錄瞭一段不容忘卻的曆史,也引發瞭我們對於生命、責任和未來的深刻思考。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反思的餘地。閱讀這本書,是對心靈的一次嚴峻考驗,但也無疑是一次寶貴的精神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