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页都是残忍又奇异的故事,
就像是那些残留在倖存者身上的辐射一样
我不知道我应该说什么故事──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也许两者是一样的?我该讲哪一种?
我们才刚结婚,连去买东西都会牵手。那天晚上我听到声响,探头望向窗外。他说:「反应炉失火了,我马上回来。」
我没有亲眼看到爆炸,只看到火焰。所有东西都在发亮。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热气逼人。他一直没回来……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访问了上百位受到车诺比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车诺比的悲鸣》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鉅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本书特色
当今世界文坛最不可忽视的作家──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在台首部翻译作品
★ 1996年瑞典笔会奖
★ 1998年德国莱比钖图书奖
★ 1999年法国「世界见证人」奖
★ 2005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 2011年时报开卷好书奖
★ 2013年德国书业和平奖
作者简介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Svetlana Alexievich
一九四八年出生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她曾于数个地方报社担任记者,后来在明斯克担任尼曼文学杂志的特派员。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叙事文学,纪录了各项重大事件,如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以及车诺比事故。
她的作品曾多次得奖,其中包括瑞典笔会为了表扬作者的勇气与尊严所颁发的奖项。她的着作《The Boys of Zinc》解构了关于阿富汗战争的迷思,在经济改革后不再被视为禁书,该书遭到军方跟共产党的抨击,一九九二年,亚历塞维奇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
她的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使得她与亚历山大.卢卡申科的白俄罗斯政府关系不佳,独立新闻活动受到政府压迫。她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也不能公开露面。二○○○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ities of Asylum)的协助,现居巴黎。
**二○一五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
译者简介
方祖芳
专职译者,曾获第二十三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评审奖。译作包括《华尔街的猴戏》、《偏执的天才》、《迷走亚马逊》、《走对下一步》、《飞行少年》、《最困难的事,别交给最有能力的人》等书,现居美国马里兰州。francesfang@gmail.com
郭成业
东吴大学英文系毕。热爱英美文化,通俗或经典文学皆有涉猎,曾于新闻局担任外电编译。译有《老男孩》等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