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页都是残忍又奇异的故事,
就像是那些残留在倖存者身上的辐射一样
我不知道我应该说什么故事──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也许两者是一样的?我该讲哪一种?
我们才刚结婚,连去买东西都会牵手。那天晚上我听到声响,探头望向窗外。他说:「反应炉失火了,我马上回来。」
我没有亲眼看到爆炸,只看到火焰。所有东西都在发亮。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热气逼人。他一直没回来……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访问了上百位受到车诺比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车诺比的悲鸣》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鉅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本书特色
当今世界文坛最不可忽视的作家──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在台首部翻译作品
★ 1996年瑞典笔会奖
★ 1998年德国莱比钖图书奖
★ 1999年法国「世界见证人」奖
★ 2005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 2011年时报开卷好书奖
★ 2013年德国书业和平奖
作者简介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Svetlana Alexievich
一九四八年出生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她曾于数个地方报社担任记者,后来在明斯克担任尼曼文学杂志的特派员。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叙事文学,纪录了各项重大事件,如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以及车诺比事故。
她的作品曾多次得奖,其中包括瑞典笔会为了表扬作者的勇气与尊严所颁发的奖项。她的着作《The Boys of Zinc》解构了关于阿富汗战争的迷思,在经济改革后不再被视为禁书,该书遭到军方跟共产党的抨击,一九九二年,亚历塞维奇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
她的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使得她与亚历山大.卢卡申科的白俄罗斯政府关系不佳,独立新闻活动受到政府压迫。她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也不能公开露面。二○○○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ities of Asylum)的协助,现居巴黎。
**二○一五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
译者简介
方祖芳
专职译者,曾获第二十三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评审奖。译作包括《华尔街的猴戏》、《偏执的天才》、《迷走亚马逊》、《走对下一步》、《飞行少年》、《最困难的事,别交给最有能力的人》等书,现居美国马里兰州。francesfang@gmail.com
郭成业
东吴大学英文系毕。热爱英美文化,通俗或经典文学皆有涉猎,曾于新闻局担任外电编译。译有《老男孩》等书。
推荐序
车诺比的悲剧不断重演中
二十五年前发生在车诺比的,现在在福岛重演中,或许明天在台湾。
我跟大部分日本人一样在福岛核灾之后,才开始回头去看二十五年前的车诺比核灾,也才从至今依然深受辐射污染之苦的白俄罗斯或乌克兰人所遭遇悲痛的核灾的部分真相,知道同样的惨剧现在正在福岛上演,许多福岛小孩在讨论死亡、畏惧死亡,担心自己能活几岁,半夜被看不见的辐射尘的恶梦惊醒,他们说:「我们没做错任何事,为什么是我们要承受这样的后果?」小朋友的眼泪真的哭到可以把雪人都溶化掉的,但却无法溶化那些搞过核电、还想继续搞核电的大人的心吗?
在车诺比也是一样,有的人或许听当局说,认为是科学家的错,为何要他们承担这样抛弃家园、人生、记忆,乃至为子女出殡的后果?错误当然不是只有对核电所知无多的科学家,还有相关决策者或分到权利的人,但却是附近几百公里的居民都得承担,在日本,福岛核灾毁了东日本许多地区,应该要搬迁的福岛全县二百万人口,现在还有九成走不掉,继续留在当地被曝,吃辐射食物,喝辐射水,就像车诺比附近的人,也只好吃遭严重污染的马铃薯或苹果,明知那是毒薯,是毒苹果,原本只想给仇恨的对象吃的,现在只好吞下去,黑色笑话都变成现实。
辐射物质最可怕的是看不见,无色、无味、无声、无形,遭辐射污染的世界表面上是很和平的世界,没有辐射侦测仪器就不知道辐射的存在,如果看得见,还知道怎么怕,因为看不见,不知从何怕起,只好从受害的结果来认识。辐射除了爆炸那瞬间,是很安静地,辐射雨徐徐温柔地降下来,但却会杀人,而且是慢慢地杀,车诺比核灾究竟死了多少人?苏联声称只有三十一人当场死亡,后来才知道是数百人,而各国长年调查,知道因遭辐射污染而致癌死亡超过百万人,虽然也有算法是十几万人或几十万人,还有很多人无力迁移,生活在污染环境,因辐射污染死亡至今增加中。
不管核灾前或核灾后,各国当局都说很多谎言,只要跟核电相关,许多都是黑盒子作业,承受后果的居民结果从家人的死亡、自己的病变以及自然的异状等才能确认辐射杀人的实态。
许多人相信当局的话,以为有些地区附近是安全的,但结果一家人都生病了,反覆住院,有办法的人相继离开,跟福岛现在的状况一样,许多福岛人说:「离开是难,留下也是难。」政府为了维持国家体制以及不肯承认推进核电的政策错误,让居民留在跟医院X光室等辐射管理区域一样的地方过着多重被曝生活。
福岛核灾现在放出辐射物质已经不会输给车诺比了,虽然日本过去曾遭二个原子弹轰炸,但规模与性质很不同,车诺比核灾才真正是福岛核灾的镜子,车诺比核灾灾民至今还在受苦受难,像白俄罗斯至今还有二百万人生活在污染地区,其中五十万人是儿童,当地儿童被说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生病的,心悸头晕,悲剧还没落幕;而车诺比核灾现场现在也还有四千人在维持,石棺老朽,不断还放出辐射污染来,要做第二石棺,未来还要做第三石棺,大概现在活着的成人看不到车诺比收拾完毕的模样。
福岛核灾也是,核灾还是现在进行式,三个炉心下落不明,不知熔穿、熔出到哪里去,要很多年后才能用石棺来盖,然后过三十年建第二石棺,再三十年建第三石棺,现在活着的人也看不到福岛核灾收拾完毕,辐射不灭,无法用化学物品中和、纾解掉的,跨世纪也解决不了的。
未来几年,福岛周边也会车诺比周边一样,将有无数的甲状腺癌手术在进行,欧洲的专家也估计未来福岛也将有百万单位的人因辐射污染而致癌、死亡;现在日本政府能强制搬迁的能力很有限,避难及搬迁范围还不如车诺比时的苏联。而且普通人一年不能遭到一毫西弗以上的辐射被曝,但日本政府未经修法便轻易地把成人跟小孩的被曝上限都提高为二○毫西弗,比许多国家的核电工还要高,残忍无比,核灾让政府更加走样,人民若不自己认清事实寻求自保,结果成为想维持体制的公权力的牺牲品。
核灾是最恐怖的战争,比战争还兇狠。战争还能投降,但核灾发生,被剥夺生命、健康、身家财产的灾民,跟谁投降也没用。辐射佔领地面、海洋以及天空,无所不在,遭辐射污染的土地,几百年无法恢复原状,是半永久的丧失,这跟所有火车相撞、工业灾害等有改善余地以及随时复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规模跟时间都是几万倍的。
核灾在一夜之间颠覆至今所有健康、环保的概念,当地农民等辛苦耕种、畜养出来的成果,变成辐射米、辐射牛,超标严重,根本不是食物,成了辐射废弃物,这种没天理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没人能得到答案,为什么是这些普通人要遭受这样残酷的打击,而且福岛的悲剧过几年才会开始,就会像车诺比般「附近每个家里都有人死亡」,找不到有元气的人。
但冷血的拥核的人却依然昧着良心,说福岛核灾没死一人(明明也已有核电工因急性白血病死亡),车诺比只死三十一人,福岛核灾的爆炸宛如儿童氢气球爆炸等,一滴眼泪也不掉,这些人都应该搬到车诺比或福岛去住,让他们跟当地灾民一样,用自己的身躯来确认辐射污染的恐怖,才会听见这些发自车诺比或福岛的人们的悲鸣吧!
文/ 【旅日文化观察家】刘黎儿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深刻而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用文字记录了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责任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反思的余地。阅读这本书,是对心灵的一次严峻考验,但也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即使在描写最残酷的场景时,也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煽情,却更显深刻。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悲剧并非简单的哭泣和哀嚎,而是当所有声音都消失后,留下的那份沉寂和无尽的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初期,我曾感到一种难以承受的压抑。那种无力感,那种对人类行为的困惑,让我一度想要合上书本。但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知道,这本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警示,一种对于未来的思考。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生命,也更加警惕那些可能导致毁灭的因素。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多角度叙事。它不仅仅聚焦于那些宏大的事件和决策,更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渺小却又坚韧的个体。我看到了消防员们不顾一切的冲锋,看到了科学家们在未知的恐惧中搜寻答案,更看到了那些默默承受一切的普通家庭,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希望,如何在失去中维系亲情。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坚韧,看到了个体在集体悲剧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细腻的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评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能听到仪器警报刺耳的尖叫,感受到空气中无形的辐射带来的威胁,看到那些被疏散的人们,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迷茫和不舍。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恐怖,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和恐惧,这种恐惧并非来自廉价的惊悚,而是源自对生命脆弱的深刻认知,以及对人类可能犯下无法挽回错误的警醒。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已经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那些被牺牲的生命,是否真的被我们铭记?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封面那沉甸甸的历史感所吸引。它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是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埃和悲伤。翻开第一页,我便被卷入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世界,一个因人类的傲慢与失误而崩塌的世界。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描绘着那些无声的呐喊,那些被遗忘的生命,那些被撕裂的家园。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冰冷的数字和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被灾难笼罩的时代,人们的恐惧、绝望,以及在最黑暗时刻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常常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比如,对某种植物在辐射污染下的变化,对某种动物迁徙的记录,对某件日常用品在灾难后价值的重新衡量。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震撼人心。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书本上的那些大事件,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瞬间构成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时间线、不同人物视角的穿插,将一个庞杂的故事娓娓道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加符合现实的复杂性,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我需要不断地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逐渐拼凑出事件的全貌。这种过程虽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也带来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挑战。它迫使我审视人类的责任,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对于未知力量应有的敬畏。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也没有预设明确的道德判断,而是将复杂而沉重的问题抛给了读者,让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内化。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渺小和局限,同时也彰显了人类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令人动容的牺牲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