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身為世界村的國際公民,你絕對不可不知的歐洲聯盟發展曆史!
《歐洲聯盟的曆史發展與理論辯論》是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歐洲聯盟中心策畫《颱灣歐洲聯盟研究叢書》的第二本學術專書,集閤瞭國內十位一流的歐盟研究學者,經曆一年半的討論、研究、撰寫和研討纔完成。
本書規劃收錄瞭十個專章從不同的理論切入,探討不同時期歐洲統閤運動的發展,並劃分為兩篇:上篇共六章,以歐洲統閤的大曆史演進為研究對象,以1958年1月《羅馬條約》生效、1969年12月海牙高峰會議、1990年10月德國統一、2000年12月《尼斯條約》,以及2005年5 ~ 6月法國和荷蘭否決《歐洲憲法條約》為五個曆史分期點,將歐洲聯盟自1950年以來的曆史發展分為六章,逐期探索1950年舒曼宣言迄今,歐洲聯盟和統閤理論的發展,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聯盟的發展。在對歐洲聯盟曆史發展的解釋中,又以自由政府間主義和製度主義的論述最具代錶性。本專書的核心議題,希望透過對歐洲聯盟整體或個彆政策發展史實的鑽研,審視究竟是自由政府間主義,還是製度主義較能有效解釋歐洲聯盟六十年來的曆史發展。
下篇共四章,以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共同貨幣政策、共同睦鄰政策和對外人權政策之演進為對象,企圖從研究共同政策的演進切入,來解釋歐盟發展的曆史,並提齣理論辯證。以不同的途徑,解析歐盟重要共同政策發展的來龍去脈,是中文學界研究歐盟和深入瞭解歐洲政經情勢必讀的專書。
作者簡介
李正通
英國瑞丁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於2008年學成返國後,先後於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年2月受聘為東吳大學法律學係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區域統閤、歐盟外交政策、歐盟體製與決策過程、外交政策分析、國際組織。
李俊毅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後結構主義、論述理論與認同政治。
卓忠宏
西班牙馬德裏康普登斯大學政治學博士。長期鑽研歐洲暨區域統閤運動。於馬德裏就讀博士期間擔任颱北—馬德裏經濟文化辦事處研究助理。2000年學成返國後,即任教於淡江大學至今。現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主義、歐盟與開發中國傢、西班牙政治與外交政策。
苑倚曼
法國國立農業精英大學農經博士,獲法國農業部騎士勛章。現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經濟學( 歐盟共同農業,鄉村與環境政策)、歐盟對外貿易政策與世界貿易與經濟情勢、永續性生質能源、全球環境保獲、歐盟環境政策及能源平衡、當代法國社會與文化及柔性權力運用。
陳欣之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政治係,1997年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於2001年取得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國際關係史博士學位。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職國立成功大學政治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史、東亞區域安全、霸權轉換。
盧倩儀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係博士。長年從事歐盟相關研究,曾先後任教於美國Rutgers University 及New YorkUniversity。現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議題為歐盟之條約改革、民主赤字問題,以及區域整閤理論。
鍾誌明
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現職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並於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中正大學曆史係兼任授課,曾擔任歐洲聯盟研究協會監事及《歐洲國際評論》執行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聯盟研究、國際組織法、國際製裁、德國史。
藍玉春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政治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區域統閤、法國政府與政治、國際關係理論、人權與女權、女性主義。
羅至美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英國東英格蘭大學醫療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現職國立颱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區域整閤、經濟政策與管理、公共政策理論、政治經濟學、英國政治。
蘇宏達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國際關係史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政治係歐盟莫內講座教授,颱灣歐盟中心主任。曾任職於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歐盟研究、區域統閤、國際關係史與國際組織。
緒 論 / 蘇宏達 001
作者簡介 007
上篇 歐洲統閤的曆史發展與理論解釋 001
歐洲共同體創始階段之曆史製度分析(1950-1958) / 鍾誌明 003
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戴高樂時期歐洲統閤運動發展的解釋 (1958-1969) / 蘇宏達 043
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1969-1990) / 陳欣之 103
歐洲聯盟成立後的發展(1990-2000) / 藍玉春 149
整閤理論與歐盟條約修改之研究
─以《歐盟憲法條約》為例(2000-2005) / 盧倩儀 205
從自由政府間主義解析《裏斯本條約》的發展過程 (2005-2009) / 蘇宏達 273
下篇 歐洲聯盟共同政策的演進與理論解釋 341
共同農業政策的演進 / 苑倚曼 343
從多層次理論觀點分析歐元的曆史 / 李俊毅、羅至美 401
歐盟地中海政策的曆史發展與建構模式 / 卓忠宏 455
歐盟規範性強權在其對中國大陸和緬甸人權政策上的實踐 / 李正通 499
緒論
颱灣歐洲聯盟中心主任暨颱灣歐洲聯盟研究叢書主編 蘇宏達
本書規劃收錄瞭十個專章從不同的理論切入,探討不同時期歐洲統閤運動的發展,並劃分為兩篇:上篇計六章,以歐洲統閤的大曆史演進為研究對象,以1958年1月《羅馬條約》生效、1969年12月海牙高峰會議、1990年10月德國統一、2000年12月《尼斯條約》,以及2005年5 ~ 6月法國和荷蘭否決《歐洲憲法條約》為五個曆史分期點,將歐洲聯盟自1950年以來的曆史發展分為六章,逐期探索1950年舒曼宣言迄今,歐洲聯盟和統閤理論的發展。下篇計四章,以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共同貨幣政策、共同睦鄰政策和對外人權政策之演進為對象,企圖從研究共同政策的演進切入,來解釋歐盟發展的曆史,並提齣理論辯證。
鍾誌明教授的〈歐洲共同體創始階段之曆史製度分析(1950-1958)〉,是以煤鋼共同體計畫、防衛共同體計畫和《羅馬條約》三個案例為研究對象,運用曆史製度主義的分析架構,從預期獲利、國內決策環境和政治製度理念等三個麵嚮來解釋法、德兩國當時的互動和決策過程,以及三項計畫的成敗。依據他的研究,雖然「西歐六國參與戰後歐洲統閤皆齣自安全和經濟動機」,但是「行動者或政治菁英對製度運作的理念亦至為關鍵」。因為「這些信念並非一成不變,可能因不同的行為者、團體或時空環境而有所差異。」
蘇宏達教授的〈檢視古典現實主義對戴高樂時期歐洲統閤運動發展的解釋(1958-1969)〉,是以法國總統戴高樂1958年至1969年主政時期的歐洲統閤運動為研究對象。他先仔細分析這十二年間影響歐洲統閤最重要的八個事件,然後按照古典現實主義加以解釋,並且逐一駁斥自由政府間主義、新功能主義和製度主義的批判。因為在他所研究的八個案例中,七個涉及歐洲統閤的國傢利益界定都來自法國總統戴高樂個人的獨斷,完全沒有自由政府間主義所推斷國傢利益是「國內各個利益團體互相競閤妥協的結果」;在大部分的國際談判中,不論是議題設定或實質談判,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超國傢機關或領袖曾經發揮瞭關鍵性或主導的角色。即使是當時眾望所歸的莫內(Jean Monnet)和積極活躍的執委會主席哈爾斯坦(Walt Hallstein),也僅各在一個案例中發揮瞭極有限的影響力。因此,他認為,古典現實主義仍能有效解釋這一段歐洲統閤的曆史,惟必須加入認知的變數。
陳欣之教授的〈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1969-1990)〉則是以1969年12月的海牙高峰會議至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為研究對象,探索這段期間歐洲統閤由1970年代的近乎停滯至80年代中期的重新啓動,並在90年代發展成為包括政經統閤之歐洲聯盟的真正原因,同時探索「誰纔是歐洲統閤最主要的發動者」。作者認為,傳統視政府為主導歐洲統閤力量的政府間主義,在解釋1980年代《單一歐洲法》興起的過程中,遇到瞭極大的挑戰,因為不論是跨國企業團體或當時歐體的超國傢機關(如執委會和歐洲議會)等非國傢行為者,都在《單一歐洲法》的興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使得《單一歐洲法》內容中充滿瞭超國傢主義色彩。因此,重視非國傢行為者的新功能主義和強調政府間協商的自由政府間主義遂在《單一歐洲法》的解釋中針鋒相對,並在關於1993年歐洲聯盟誕生的爭辯中互有勝負:前者成功地解釋瞭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發展,後者則清楚描繪瞭政治聯盟的誕生。
藍玉春教授的〈歐洲聯盟成立後的發展(1990-2000)〉是以1993年11月《馬斯垂特條約》生效至1999年2000年12月《尼斯條約》簽署間歐盟的發展為研究對象,探討自由政府間主義和曆史製度主義對這段史實的解釋。藍教授認為,1990年代歐洲統閤運動實際上是籠罩在中、東歐巨變後渴望重返歐洲的壓力下展開的,包括瞭三個主軸:第一是從《馬斯垂特條約》、《阿姆斯特丹條約》到《尼斯條約》一連串的訂約和修約程序,大幅改造原有法政體係;第二是配閤建構單一市場並迴應人民訴求而建置的人員自由流通、單一貨幣、歐洲公民權和Europa入口網站;第三則是單一市場和歐盟成員的不斷擴大:1994年「歐洲經濟區」正式設立,1995年瑞典、芬蘭和奧地利三國加入,以及1999年歐盟正式宣布東擴時程。雖然作者主張,這些變革都可以透過自由政府間主義之「會員國政策偏好——國際談判與國內政局的互動——會員國間之結盟主導」的路徑加以解析,但並不能有效解釋歐盟在90年代決定東擴的行為,更刻意忽略瞭執委會在這整個過程中的角色。
盧倩儀教授的〈整閤理論與歐洲聯盟條約修改之研究——以《歐盟憲法條約》為例(2000-2005)〉,主要是以二十一世紀最初五年的歐盟製憲運動的發展為研究對象,並比較自由政府間主義和製度主義的解釋。盧教授指齣,兩個解釋途徑間最大的爭執包括:會員國政府是否是能夠影響談判的唯一行為者,政府間談判是否獨占性地決定瞭整閤的結果,以及超國傢機關對談判有無獨立自主的影響力。作者先從2002-2004年歐盟製憲會議的組成運作和之後若乾會員國的公民投票經驗,否定瞭自由政府間關於政府是能夠影響談判的唯一行為者和政府談判獨占性地決定瞭整閤結果的兩個假設;再從製憲會議的主席團角色,以及歐洲議會在其中的積極參與,確立瞭超國傢機關的獨立自主。作者因此認為,製度主義較自由政府間主義更能有效解釋這一段整閤曆史。
蘇宏達教授的〈從自由政府間主義解析《裏斯本條約》的發展過程(2005-2009)〉以2005年荷、法否決《歐盟憲法條約》至2009年底《裏斯本條約》生效為研究對象,辯證自由政府間主義遠較製度主義或新功能主義更具有解釋力。作者並不否認製度主義確實能較精確地描述2000年至2005年間歐盟的製憲運動,但指齣,2005年法、荷兩國接連以公投否決後,製度主義環境的崩解,迫使歐盟各國不得不重返政府間閉門協商的老路,遂使得自由政府間主義能夠較有效地解釋2005年以後改革條約的倡議和《裏斯本條約》的發展。不過,作者研究發現,自由政府間主義在第一個階段關於國傢偏好形成的過程,應加入政黨競爭和議題性質差異的變項。在第二階段的談判中,機械式的「最大公約數」概念可能已不適閤完整呈現三強最後達成的共識。透過對三強核心利益的界定,再分析當時各方的政治情勢,應更能有效描述和解釋三強最後妥協的結果。
苑倚曼教授的〈共同農業政策的演進〉係透過「國際機製」的概念來分析歐盟的第一個共同政策五十餘年來的演變。作者引用柯恩(Robert O. Keohane)的定義,將整個維係歐盟共同農業政策運作的製度和法律界定為「國際機製」,是「在國際關係的議題領域中所形成的一係列隱含的或明確的原則、規範、規則及決策程序。」依據「國際機製」理論,機製要能有效運作,就必須讓各個成員都産生「加入可獲利」的誘因和「彼此都會遵守」的期待。作者認為,共同農業政策配閤共同市場的建立,成功地創造瞭「加入可以獲利」的誘因:對農業大國而言,加入就可以直接獲得來自歐盟對農業的補貼;對工業齣口國而言,盡管來自歐盟直接的農業補貼較少,卻可以獲得在共同市場中農業以外領域的利潤。而執委會、理事會、議會和法院等歐盟機構,更組建瞭一個強大的紀律體係,維係維持「彼此都會遵守」的期待。在這兩大支柱的支撐下,歐盟共同農業政策遂能與時俱進,因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不斷改革創新,達到農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李俊毅教授和羅至美教授的「第八章:從多層次理論觀點分析歐元的曆史〉,是以1970年至1999年歐盟貨幣統閤的曆史為研究對象,始自1970年的魏納(Werner)報告,終於1999年歐元誕生,是四篇論文中研究對象時期最長但焦點卻最集中的一篇,目的是想解釋為何「歐洲國傢願意讓渡貨幣主權,發行單一貨幣」。作者從國際、歐洲和國傢三個層次切入,來探討各國決定放棄本國貨幣,創設歐元的脈絡,並認為國際貨幣體係的變動、全球的資本流動、歐洲本身經濟統閤的成果、知識社群的努力、各國基於國傢利益的考量等,都是解釋歐元誕生時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他們認為,歐元的曆史「無法用單一的理論架構來解釋」,而必須放到前述的多層次架構中,比較不同理論的觀點,纔能更貼近事實。
卓忠宏教授的〈歐盟地中海政策的曆史發展與建構模式〉是針對歐盟睦鄰政策中曆史最悠久的地中海政策之演進加以分析,並尋求理論解釋。作者細述瞭歐盟與環地中海國從早期的貿易協定、巴塞隆納進程、歐盟——地中海高峰會,到2008年成立地中海聯盟的發展,並發現新功能主義的「溢齣」概念,並不能有效解釋「巴塞隆納進程」到「地中海聯盟」的發展,地中海兩岸的經貿交流,並沒有「溢齣」成為進一步的政治閤作。因為,歐盟是在法國主導下,基於地緣政治考量,纔決定暫時擱置難解的政治爭議,說服環地中海國傢共組新聯盟。尤其,地中海聯盟成立迄今,組織薄弱,完全不能取代各國政府在相關談判中的角色和功能;加上地中海兩岸強弱分明,歐盟和歐洲強權(尤其是法國和西班牙)強勢主導瞭歐盟地中海政策的走嚮,因此超國傢機構的角色並不明顯。他因此認為,自由政府間主義「國傢偏好形成——政府間談判(博奕)——製度選擇」的三階段論,遠較新功能主義更適閤解釋歐盟地中海政策的形成與地中海聯盟的建構。
李正通教授的〈歐盟規範性強權在其對中國大陸和緬甸人權政策上實踐〉,主要是研析1990年以來歐盟在推動人權政策上對中國大陸和緬甸的作為,並聚焦於歐盟對中國大陸和緬甸的武器禁運、聯閤國人權委員會譴責中國大陸人權案,以及歐盟對緬甸經濟製裁提案等四個案例,最後尋求理論解釋。依據作者結論,四個案例都顯示,「規範製度主義」並不能解釋「為何部分會員國行為與歐盟的整體政策目標不符」,也無法解釋「為何部分會員國拒絕嚮多數會員國的偏好靠攏」。相反地,「自由政府間主義」強調國傢政策偏好的形成,以及國內政治與國際談判間的連結,較能提供有效的解釋。
以上十章,係各個作者先自過去六十年歐洲統閤的曆史或諸多共同政策中擇要節取,再確立研究對象,並由不同的理論途徑切入,尋求解釋,冀能拋磚引玉,重新討論國際關係理論不同途徑對歐洲統閤的辯證。全書呈現不同的理論解釋和途徑,即是忠實地反應國內外歐洲統閤理論百傢爭鳴的實況,藉以啓發更大的學理討論。
我一直對歐洲聯盟這個概念充滿瞭好奇,總覺得它既熟悉又有些遙遠。它常常齣現在國際新聞的頭條,但其內部運作的細節,以及那些促成它走到今天的深層原因,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這本書的標題《歐洲聯盟的曆史發展與理論辯論》,直接點齣瞭核心。我期待的是,作者能以一種清晰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帶領我穿越歐盟那漫長而麯摺的發展曆程。從戰後的重建,到冷戰時期的東西方對峙,再到冷戰後的擴張與深化,每一個時期,歐盟都麵臨著截然不同的挑戰與機遇。書中關於“理論辯論”的部分,尤其吸引我。我想象中的“辯論”,並非是學者之間故弄玄虛的理論遊戲,而是真實反映瞭各國在一體化道路上,關於主權讓渡、經濟利益分配、民主赤字等問題的真實分歧與爭論。這些爭論,想必也是塑造瞭歐盟今日麵貌的關鍵。我對作者如何梳理這些復雜的曆史脈絡,並將其與具體的政治經濟理論聯係起來感到非常有興趣。例如,他是否會探討歐洲一體化進程中,不同理論學派(如新功能主義、間接現實主義等)所扮演的角色?這些理論在解釋歐盟的演變過程中,又分彆能提供怎樣的視角?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為何歐盟能夠剋服如此多的睏難,成為當今世界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以及它在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
评分拿到《歐洲聯盟的曆史發展與理論辯論》這本書,我的思緒瞬間就被拉迴到瞭學生時代,那時我對國際關係和政治學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有些理論離現實太遠,不夠接地氣。這本書的標題,恰恰滿足瞭我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歐洲聯盟那跌宕起伏的曆史發展,與那些曾經或正在影響著它的理論學說巧妙地串聯起來的。想象一下,從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到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再到後來的歐元區的建立,每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背後,是否都蘊含著某種深刻的理論支撐?而那些關於“功能主義”、“新自由主義”抑或“後功能主義”的爭論,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歐盟的決策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幕後故事”,讓我看到,一個如此龐大且復雜的政治實體,是如何在各種思想的碰撞中逐步成形的。我更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對“歐洲聯盟”這個概念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自我構建、自我修正的復雜有機體。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紛繁的事件和抽象的理論,去探尋歐洲聯盟得以存在的根本動力,以及它在當今世界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歐洲聯盟的曆史發展與理論辯論》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瞭一本能好好瞭解歐盟的書!”。過去我對歐盟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新聞報道的碎片化信息,比如某個成員國退歐的爭議,或是某個經濟政策的調整。但這些都未能讓我對其産生一個係統性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述歐盟的曆史發展脈絡,從最初的幾個核心國傢,如何一步步擴大成員國範圍,融閤彼此的經濟與政治體係,直至形成今日的規模。這其中必然充滿瞭無數的政治博弈、利益權衡與艱難抉擇,我希望作者能挖掘齣這些故事背後的細節,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而“理論辯論”這個詞,則讓我感到這本書的深度。我猜想,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敘述曆史事件,而是會深入探討在歐盟發展過程中,那些重要的理論思潮和學術爭鳴。比如,關於國傢主權與超國傢權威之間的張力,關於民主閤法性如何在如此龐大的政治實體中得以維係,這些都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不同的學者是如何分析和理解這些復雜現象的,他們的觀點又會如何影響歐盟的政策走嚮。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來理解歐洲聯盟這個獨特的政治經濟實體。
评分我一直對歐洲聯盟抱持著一種復雜的情感,既贊賞其和平閤作的理念,又對其內部的種種矛盾與挑戰感到睏惑。因此,《歐洲聯盟的曆史發展與理論辯論》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歐盟從無到有的發展軌跡,理解那些在曆史關鍵節點上,歐洲各國領導人是如何做齣決策的。我特彆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理論辯論”,因為在我看來,這些辯論纔是真正驅動歐盟前進的引擎,也是理解其復雜性的鑰匙。例如,關於“主權”與“一體化”的拉扯,關於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政治影響,以及在麵對全球性挑戰時,歐盟是否能夠形成統一的聲音和有效的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問題的深刻見解,幫助我理解歐盟的內在邏輯,以及它為何能夠成為當今世界上一個如此獨特且重要的存在。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那些塑造瞭歐盟的關鍵人物和重要事件,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分析歐盟未來發展趨勢的框架。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普及,更能引發我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第一次翻開《歐洲聯盟的曆史發展與理論辯論》這本書,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枯燥的政治學理論,而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一個個國傢如何從過去的紛爭走嚮如今的閤作,那種跨越世代的努力與智慧,著實令人動容。作者似乎並未止步於簡單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挖掘驅動這一切的深層力量。想想看,二戰後那個滿目瘡痍的歐洲,各國之間積怨頗深,但正是這種對和平的渴望,對共同未來的憧憬,催生瞭歐洲一體化的夢想。書裏對“整閤”與“分歧”的辯論,在我看來,恰恰是歐洲聯盟最生動的寫照。從最初的煤鋼共同體,到如今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麵的歐盟,每一步都伴隨著激烈的討論與妥協。這種“既要統一,又要保留特色”的張力,也正是颱灣自身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課題,因此讀來格外有共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復雜的理論框架巧妙結閤的?他是否也和我一樣,在閱讀過程中,對歐洲各國在不同階段所做的艱難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産生瞭深深的探究欲?尤其是,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復雜多變的當下,歐盟的經驗,對於我們理解區域閤作、國傢主權與全球治理的關係,又會有怎樣的啓發?這本書,在我看來,遠不止是一本關於歐盟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在追求和平與繁榮的道路上,所經曆的種種探索與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