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事不容许你参与

我的心事不容许你参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寒
图书标签:
  • 情感
  • 内心
  • 成长
  • 治愈
  • 青春
  • 故事
  • 散文
  • 文学
  • 自我
  • 细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爱」是贯穿本书的抒情主题,或许有些悲伤, 如冰凉水湄边的芦苇,兀自迎风…… 他就读东华大学中文硕士班时开始发表诗作,表现了他异于同年代青年诗人的强烈个人特质:一种兼具热情与冷静的思辩倾向,以及微带忧郁、沉思的内在性思维。透过作品,使他很快就获得诗坛的肯定,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与创世纪五十週年诗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的诗,出于抒情,又能跳出抒情之外,探问现象之存有、时间之层次,而总绾于诗的形构之中,表现出一个青年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问及究诘。 ─向阳 我曾经以为诗可能是信仰,是一种至高的美善,纵使我追寻不到……。 知道那些可能的美善必然存在,但却也曾经动摇,沮丧地背离那些隐喻,而且背离一些情感。 等到现在,我确定我的沮丧其实也可能是一种追寻。 ─杨寒 本书特色 1.本诗集共五卷、八十四首诗。杨寒在同年代的青年诗人里面,个人风格显得较为强烈。本诗集走抒情风格,他对爱情反覆的凭弔、低回,让人想到屈原的楚辞,也是那么地情感强烈、反覆吟诵、低回不已,只是杨寒写的是爱情;屈原则表达对君主的忠贞。 2.除了爱情之外,本诗集还以哲学思维入诗,如卷二「还现象之本然」,这在六年级的世代诗人之间属于少见。 作者简介 杨寒 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创世纪诗社同仁。曾经获优秀青年诗人奖、创世纪五十年诗创作奖等奖项。曾出版诗集《巫师的乐章》、《杨寒短诗选》、《与诗对望》及小说《巫师的乐章》、《大刀歌》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在说与不说之间──序杨寒诗集《我的心事不容许你参与》

  诗,是石头吗?
  有时候是……
  但有时候,我不说,难道就不是了?

─杨寒〈诗╱形构〉

  杨寒,台湾「六年级」诗人,着有《巫师的乐章》、《杨寒短诗选》、《与诗对望》等诗集,他就读东华大学中文硕士班时开始发表诗作,表现了他异于同年代青年诗人的强烈个人特质:一种兼具热情与冷静的思辩倾向,以及微带忧郁、沉思的内在性思维。透过作品,使他很快就获得诗坛的肯定,曾获优秀青年诗人奖与创世纪五十週年诗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他的诗,出于抒情,又能跳出抒情之外,探问现象之存有、时间之层次,而总绾于诗的形构之中,表现出一个青年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问及究诘。在台湾年轻诗人的后现代书写主流下,他的诗宛如一个异数,一冷硬的石头,坚持着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 Husserl, 1859-1938)所称的「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e)(或译「主体间性」)的主体意识,不为时潮所动,不为诗风所动,在诗的抒情表象之后表现他特有的沉思。于是,诗成为他内在的、本我的领域的展示,诗是石头,表面所见的石头,但也是不被「所见」的石头,在说与不说之间、在显现与不显现之间、在公开与私密之间、在同一与差异之间,诗的多重样态(一如石头的多重样态)方才齐备而足以探微。

  杨寒这本诗集《我的心事不容许你参与》,计收「开抒情之法眼」、「还现象之本然」、「逗浮生之妙趣」、「穷情理之幽微」与「饮世界之太和」等五卷,依照卷序主题,可以很清楚看出抒情、现象、浮生、情理与世界等五个书写题材。表面上看,这无非诗集作品主题的呈现,可能并无必然关联。但如就五卷内容细看,则又相互唿应、互为脚注,通过不同面向,试图阐发诗人对于生命与存在的意义探究。从现象学的认识论看,诗人一方面意图透过认识本我的身体、感官、意识,认识并诠解外在世界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又试图透过既存的现象的书写,来表现「我」所认识的现象之显现与不显现的面、面向与轮廓。因此,这五卷之间,产生了流动的、互文的混合状态。一如我们观看一颗石头,假设它有「抒情」、「现象」、「浮生」、「情理」与「世界」等五面,我们实际观看到的,都不可能是全面性的,因而是片面的现象;但只要我们转动石头(或移动身体) ,则可观看到原来不显现的面,原本显现的面虽转而不见,但仍可通过记忆(或回忆)加以连结,而成为这颗石头的总体(显与不显、实在与潜在、识与不识)。换句话说,这五面,作为主题分类,或作为现象分类,都有意无意地彰显了杨寒融现象学于诗学之中的企图。

  以哲学思维入诗,这是杨寒异于同年代诗人的特质之一。而此一特质,又特别表现在诗集卷二「还现象之本然」所收十首诗作之中。卷首诗〈现象〉讨论外在物象的多层次时间面向:

  曾经历过的,渐次转移至
  已消失的星座后方,在早期
  辩证过的思维逐渐拔高
  那些你有的我也将要有
  证明一切都是无法抗拒
  :时间的敌意
  我们失去了最初的原貌

  选择主要,排除次要的
  在时间中证明一些固执
  意识在你我积极的构图里熠熠发光
  我预见这次的俨然,用
  最寂静的一刻来述说
  述说那些:
  爱、真以及美善

  你我视域里最诚挚的现象

  空间至四方逼至
  这是我们预言过的一刻
  先来的,后到的
  都依序投设自我内心
  感受屡屡未曾预料的恍然
  情感如风中的落叶,狂喜,暴怒
  或仅追寻一种尖锐的追寻
  我曾经怀疑
  但此刻是
  最寂静的一刻:
  我们的时代正在逝去
  也正在构筑我们的未来

  此诗触及现象学最常被讨论的「时间」课题,从现象论,时间是流动的、不居的,但同时又是具有不同指涉的层次的。现象学将「时间」分成「世界时间(world time)」、「内在时间(internal time)」与「内在时间意识(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这三个层次。杨寒在这首诗中几乎都触及了。作为客体时间,世界时间是刻板的、具有准确刻度,逝去就不再回来,万物(连同我们的青春)在世界时间中必然腐化、逝去,使「我们失去了最初的原貌」,这是本诗首段的寓意。

  然则,在世界时间之外,还存有私己的「内在时间」,透过我们的记忆、想像或预期,它自有「主要的」与「次要的」、先前的与未来的次序,不为世界时间所界定、所拘限;而「内在时间意识」则是人对内在时间的察觉与选择。本诗第二段以「选择主要,排除次要的」来展现这种内在时间的存在;进一步又以「在时间中证明一些固执╱意识在你我积极的构图里熠熠发光」阐明「内在时间意识」的力量。诗的末段,以「风中的落叶」象征世界时间与内在时间的双重消逝,但内在时间意识则是「此刻」,当下,「最静寂的一刻」,成为终极,成为最后的界域,凝定不动──这首诗,可说是以诗诠释现象学的一首佳作,也可说是现象学和诗学的互文本。

  〈现象〉诗之外,〈时间〉也是一首可以用现象学融通的诗,比较起来,〈时间〉通过「依序轮回的十二个时辰」来暗示现象的变化无穷,也通过「紫葡萄在不远的庄园抽芽」、「阳光驱赶室内的挂钟」、「白色蝴蝶沾黏上╱粉红色的玫瑰」、「而阳光,正在你的发间,嬉戏。」等自然现象的排比陈列,象征时间与现象之间的流动关系,这些自然现象是客观的存在,却是依靠主观的内在时间意识方才鲜活起来,并且足以召唤那些在世界时间中曾经存在的、以及即将发生的现象的连结──诗,何尝不然?诗以具体的物象(那些日常存在的、人人可以看见的)征显我们的内在性及其意识,时间的力量(如诗句「虚构一些彼此凝视的时间╱让我活在你的文字或日记里」)才具有义意。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青年诗人,如杨寒,的深刻思维和细密逻辑,来自胡塞尔,而显出了自身对于生活现象的体悟。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现象学的「当下(the living present)」,指的也就是这样的体验。当下被视为任一个时刻的整体时间。当下即是永恆,正是此义。佛家也强调「活在当下」,这是内在时间意识的凝定、专注。杨寒在另一首诗〈给未来的自己(一)〉中有这么一段:

  但此刻,你安静
  等待你的季节风转向
  即使天空多么阴郁,但这个城市必然也有阳光
  斜洒在某座教堂,某条街
  你总会遇到,那个想见的人。

  你会拥有一个不再危殆不安的宇宙
  而那个人,现在
  是你的宇宙

  「那个人,现在╱是宇宙」,是模稜两可的语态,既指「那个人」,也指「现在」,是宇宙。
  此卷中的〈抒情〉一诗,试图透过「文字,符号都有它们的註脚」来探问现象和意识的关联:

  你尝试将抽象的──
  具象化为夏天的响音,那些日光曾经垂怜的草原
  记忆是水湄上的蜻蜓停留在芦苇,你看见
  你看见璀璨的姿态,生命枯荣,绽开
  我们的憧憬,你尝试演绎一首歌曲的诞生
  你尝试──

  这其中你可以剥离些什么出来?

  文字,符号都有它们的註脚了
  而你的註脚呢?
  让当下的流水停滞在你的意识里,有什么让我操心了些
  关怀了些,想必你聆听音乐时也会念起我的不安
  彼此的血脉幻化为抽象的意识
  我尝试将具象的──
  抽象化为意识的风景,重新编织
  并且对你诉说:
  现在,过去,未来……

  ……………

  我踌躇不安地,看着夏日的光影
  在窗台嬉戏;

  杨寒在这首诗中,以「我尝试将具象的──╱抽象化为意识的风景,重新编织╱并且对你诉说:╱现在,过去,未来……」,借「当下」所见凸显时间的整体。整首诗结束于「我踌躇不安地,看着夏日的光影╱在窗台嬉戏;」之后则是空白,显现了语句的不完整,诗的「未济」──这暗示了甚么呢?
  我们不妨先看胡塞尔在论及人的知觉与当下之关系的这段话:

  倘若我们仅只抽象地考虑知觉,我们发现他的意向性成就在于当下呈现,让某个事物呈现于现在:物件让它自己「在那里」,原本在那里,现在。但是,在此一当下呈现之中,作为其来有自且将继续存在的物件,存有一个我仍然意识到的连续体(temporal continuity),已经流逝而不再直观得到的「回顾」(retentions)的连续体──以及,在另一端,有一个「前瞻」(protentions)的连续体。

  诗中末句,「在窗楼台嬉戏」,呈现的正是刚刚消逝的当下,接下来「; 」则是持续中的当下经验的回味以及对未来的想像。用胡塞尔的讲法,「夏日的光影╱在窗台嬉戏」是当下时间的「主要印象」(primary impression),「; 」是当下时间的「回顾」(retentions)与「前瞻」(protentions)。这三者,于是共同构成了当下时间的总体,它既是现在的,也是过去的与未来的。这首诗,前后唿应,贯串的,正是当下时间性的连续体的呈现。杨寒卷二诸多诗作,扣合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时间概念有上,如是妥贴,如是精准。从这里,我们看到诗人杨寒现象诗学的具体存在。

  在我来看,卷二之外,「开抒情之法眼」、「逗浮生之妙趣」、「穷情理之幽微」与「饮世界之太和」等四卷诗作,纵使书写内容、题材稍有小异,但整体上不脱离对当下(时间)事物(现象)的反覆探索、不断究问。卷一「开抒情之法眼」收有〈芦苇地带〉系列诗作九篇,〈盛夏〉系列三篇,表面上这卷都在抒情,实质上仍是围绕在当下情境的捕捉,留存当下,延续当下的时间意识之上,进而发挥。表面上看,这是延续了抒情传统的抒情之诗,但在杨寒试图捕捉当下所见的现象,进而突出现象之本质与存在的思维之中,已经超越了抒情传统的刻版格局,而呈现了时间的某种哀伤、遗憾,与夫凝定。消逝的当下,消逝的情爱,仍然缠绵地缠绕在时间的老树之上;并且,在日升月落的原野中透过回忆来延续它的存在。其他各卷,也可如是观。

  我很高兴看到杨寒在这本诗集中展现的新气象。他跨出了自己的格局,也跨出了抒情传统的格局,通过现象学的启发(以及暗示),他向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新诗坛宣告了一个「现象诗学」的可能──超越象征诗学的唯象征论,他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爱情、生活、现实、情理、世界)发现了现象事物的深层肌理,也找到了当下时间的永恆持续。他通过不同素材的书写,究问时间的印记及其存续,进而使得他的诗不仅止于现象的描述、意象的标举,还镂刻了心象(内在时间意识)的深化。这使他的诗因此异于同年代与前行代诗人,显映了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诗人的脸颜。

  诗是石头吗?诗是石头。诗是表面可见的石头,也是侧面与背面不可见的石头,《我的心事不容许你参与》,在说与不说之间、在显现与不显现之间、在公开与私密之间、在同一与差异之间,已经透过当下时间的捕捉,将诗作为现象,以及现象作为诗的多重样态表现得淋漓透彻。

向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