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彭明辉
  • 人生思考
  • 困境与抉择
  • 成长
  • 自我提升
  • 人生经验
  • 心理学
  • 励志
  • 个人发展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篇文章,
  它二十年来一再被人重复在网路上广泛地转贴、流传。
  很多人转贴时没有篇名,
  有人用「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当篇名,
  也有人把它命名为「若要赞美晴天请等到黄昏之后」,
  其实我原来给它的篇名是「困境与抉择」。

  如果你曾经喜欢过这一篇文章,
  那么这一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针对年轻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两难的抉择,引领他们看到脱出困境的关键,以及抉择的要领。希望年轻人可以走出联考定终生的浅短视野,以长程的视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

  ■申述网路文章〈困境与抉择〉的主题「生命是持续而不曾间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希望读者在面对人生时,要能既积极又从容:一边累积各种能力,让生命的力量得以滋长;一边不时放空自己,让生命得到唿吸与喘息的空间。

作者简介

彭明辉

  剑桥大学控制工程博士,曾获中国画学会「艺术理论金爵奖」与「帝门基金会艺术评论奖」,现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40岁以前闭门读书;40岁以后开始摸索跟这块土地与同胞互动的方式。

  1995年愚人节与朋友创办新竹文化协会,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1996年与朋友一起成功地击退中央与地方炒地皮集团的1,025公顷香山湿地开发案。1999年担任社区营造学会理事,因为看见社区组织有桩脚化的危险,开始谋思替代策略。

  1999年参与朋友的灾区「921民报」工作与灾区重建工作。

  1999年与朋友发起社区大学,并担任全国促进会常务理事;后因为社区大学偏重中产阶级的需要而漠视工、农,退出该团体,转而与美浓的朋友一起研究WTO与农业。

  2003年在朋友协助下建立「社区大学SARS资讯网」,写出全球第一本《SARS防护手册》。

  2004年开始参与生命教育,并曾担任生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目前为农阵自由学者。但我最喜欢写的文章是影评、画论、小说导读,以及人生哲学。

  部落格:mhperng.blogspot.com/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部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Unit 1:困境与抉择
Unit 2:不后悔的人生
Unit 3:活着,为了什么
Unit 4:寻找终身伴侣
Unit 5:财富的意义与迷思
Unit 6:平凡人都可有不凡的价值

第二部  学业、志业与职业
Unit 7:为自己念大学
Unit 8:因应产业变迁的硕士教育
Unit 9:留学的三个理由
Unit 10:职业、兴趣与志业
Unit 11:给进退两难的博士生
Unit 12:壮游与神游

第三部  婚礼的祝福
Unit 13:不确定的年代,不确定的爱
Unit 14:怨偶与佳偶(上)
Unit 15:怨偶与佳偶(下)
Unit 16:不婚,不是最坏的选择

第四部  人生的智慧与陷阱
Unit 17:不要当无趣的中年人
Unit 18:只有生命,没有矛盾
Unit 19:幸福,在看不见的地方
Unit 20:走出理性与感性的战争
Unit 21:30而立,40而不惑

图书序言

序文

  很多人都曾经被一段文字感动过:「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倖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这是引自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它二十年来一再被人重复在网路上广泛地转贴、流传。很多人转贴时没有篇名,有人用「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当篇名,也有人把它命名为「若要赞美晴天请等到黄昏之后」,其实我原来给它的篇名是「困境与抉择」。

  如果你曾经喜欢过这一篇文章,那么这一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我在清华大学教了二十年通识教育,修课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科系。我在通识课里常常用这一段话开始第一堂课:「我无法教你们如何多赚一亿元,但是我可以教你们如何少赚一亿元却活得更快乐。」我讲人生哲学,讲俄国和法国的存在主义小说,通过小说引导学生去看见爱情、婚姻与人生较深刻的一面,也引导他们去思索爱情、婚姻与人生中的陷阱与抉择。我也带过许多社区妈妈读书会,其中一个延续至今十几年,而参与的人慢慢包括一对又一对的夫妻。同样地,我带着他们走过婚姻的冲突与绝望,陪着他们去寻找人生中值得追求的各种心灵上的满足。我带着他们读小说,看电影,看画。希望有一天会带着他们到伊斯坦堡、希腊、义大利进行深度的文化之旅。

  在这过程中,我被询及各种有关学业、职业、志业、婚姻与人生的问题。这本书把其中较常被问及,也较值得深谈的问题汇整成四大部。第一部「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算是一个综合的序论,扼要地将「困境与抉择」的观念伸展到爱情、财富、人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后面三部分别探讨「学业、志业与职业」、「爱情与婚姻(婚礼的祝福)」,以及「人生的智慧与陷阱」。

  我把这本书当作是未来继续写作「普及版人生哲学与人文素养丛书」的第一册。

  表面上我是一个工学院的教授,但是却又担任过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和台北市立美术馆谘询委员,也曾经在清大人类学研究所和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开过课,担任过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和生命教育学会的常任理事,参与过许多社会改革运动,最近刚出版一本惊动农业行政与农业学术界的书:《粮食危机关键报告:台湾观察》。

  常常有人问我:一个工学院的教授为何要跨这么多领域去学习?我完全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的困惑,而从来不曾为了向任何人炫耀或争输赢。

  年轻的时候我轻易地相信了古典中国有关圣人的传说,大学毕业后从自己的实践里对这些传说感到难以置信,却又无法确定过去代代相承的传说到底是一相情愿的胡诌?还是信而可征?先圣先贤俱已逝,如何确认什么才是事实?

  为了要回答这问题,我在出国前曾经花了将近十年时间研究科学、哲学和西方的艺术与文学。西方的文化史有一个特色:每一个时代都很清楚地质疑上一个时代的理想,清楚地釐清那些理想中有哪些根本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时代也都认真地提出他们认为可以在人间实现的新理想。这样累积下来的学术传统跨越一切科系的藩篱,以整个学术群的心智一起探究着属于人类物质与精神上的事实与理想。通过这些事实,我希望为自己确认什么是人类真正可以做到的精神理想,什么是只能心向往之而无法在人间实现的喂叹,而哪些又纯属无稽之谈。

  生命的困惑是个人文问题,但是人文之所以会瓦解是因为科学的压迫。站在21世纪,想要重振人文精神,同时抵敌科学的压迫,非得要一个人同时跨越人文与理工不可──要自己去浸淫才有机会深刻地了解人文,要有能力洞穿科学才有办法真正地知道它的极限。

  国内有过许多「科学与人文」或其他跨领域的对话,我听起来都鸡同鸭讲,或者游谈无根。如果妳熟知欧陆的学术传统,就有机会从很多人的身上看到:科学和人文如何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融合,或者在学术社群里深刻地对话!

  希望未来我将有机会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体验介绍给国人。

图书试读

学业、志业与职业

人活着,必须面对五大课题。首先,要有足够的财富来缓解生理的痛苦,与物质条件所引起的屈辱。其次,要有能力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以及解除心理与精神上的痛苦与烦恼。这两种能力无法从财富衍生,必须要另外想办法培养。此外,我们必须从事有意义的活动,才能借此肯定自我,并满足意义感的需要。最后,天有不测风云,人还必须要有面对困境与承担厄运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完成的能力,以便让我们有能力面对上述的人生五大课题。因此,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同时也是为了要学习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尤其在大学与研究所,更是培养人文素养、充实自我、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阶段;而解脱烦恼与痛苦的能力,以及和命运共处的能力,则是每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同样地,职业可以只是满足我们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的需要,但也有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满足我们一部分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人生的意义,而使职业变成一种「志业」。

在这产业剧烈变迁的时代里,如何兼顾在校期间的课业与自我成长,以及个人在职场上的永续就业与个人胸襟、视野的持续发展,并非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对着国内外博士生过剩,而高学历人口失业潮随时可能会来的窘境,留学、壮游,以及如何用文科的博、硕士学位去找到第一份工作,都让很多年轻人深感困惑。

这一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学业、志业与职业的各种议题,希望有助于在学与刚毕业的年轻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抉择。

为自己念大学
很多人把社团和爱情当作跟课业同等重要的毕业学分,因为好的男孩和女孩往往在大学里就变成了死会,而一旦离开大学就得要准备好就业能力。由此可见大学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高中生是青涩的少年,经过大学的化育,蛹将成蝶,带着心爱的伴侣共赴人生旅途,分享生命里的酸甜甘苦。

但是在这个有挑战性的高薪工作愈来愈多的时代里,许多人也因为社会财富的累积而有机会接受较长期的教育。加上广设大学,使得大学和硕士班都几乎是想念就可以念,升学率接近百分之百。大学与硕士班愈来愈像是六年制的直达车,因而它们在一个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更形重要。

很可惜的是:尽管教育的机会增加了,整个社会对于大学与硕士教育的期待还是跟过去一样刻板、狭窄。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学校还是培养谋生技能最快速的地方。但是,大学并非仅仅只是培养就业技能的地方,她还可以让我们培养第三章所提到多种攸关幸福的能力。大学也是我们认识朋友、结交知己、坠入爱河、爱上文艺与哲学、寻找人生方向的地方,即使在餐厅排队都还可以具有社交功能。

大学是一个人打开人生视野最重要的阶段,充分利用大学资源的人将有机会奠下掌握跨领域知识的基础。比尔‧盖兹(Bill Gates)在接受哈佛荣誉博士学位的演讲中提到,他「常坐在一些我根本没选修的课堂上」,「哈佛教会我许多经济与政治的新观念,也让我在科学新知上获益良多」。他在演讲中也说到:「离开哈佛时,我并未真正认知到世界上存在着可怕的不平等──那些骇人的健康、财富及机会上的落差,让数以百万计的人生活在绝望中。」但这并非哈佛大学的错,只能说比尔 ‧盖兹求学期间太急于创业与出人头地,使他看不到哈佛可以提供的更宽广视野。

花四年时间念大学是不是值得,主要是看自己有没有好好利用她的学习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舍弃科技大学去念普通大学,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一离开高中、高职就立刻进入大学。教育应该是适才适性的发展过程,不同的人应该要各自去摸索最适合自己的轨迹。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