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
它二十年来一再被人重复在网路上广泛地转贴、流传。
很多人转贴时没有篇名,
有人用「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当篇名,
也有人把它命名为「若要赞美晴天请等到黄昏之后」,
其实我原来给它的篇名是「困境与抉择」。
如果你曾经喜欢过这一篇文章,
那么这一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针对年轻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两难的抉择,引领他们看到脱出困境的关键,以及抉择的要领。希望年轻人可以走出联考定终生的浅短视野,以长程的视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
■申述网路文章〈困境与抉择〉的主题「生命是持续而不曾间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希望读者在面对人生时,要能既积极又从容:一边累积各种能力,让生命的力量得以滋长;一边不时放空自己,让生命得到唿吸与喘息的空间。
作者简介
彭明辉
剑桥大学控制工程博士,曾获中国画学会「艺术理论金爵奖」与「帝门基金会艺术评论奖」,现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学系荣誉退休教授。
40岁以前闭门读书;40岁以后开始摸索跟这块土地与同胞互动的方式。
1995年愚人节与朋友创办新竹文化协会,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1996年与朋友一起成功地击退中央与地方炒地皮集团的1,025公顷香山湿地开发案。1999年担任社区营造学会理事,因为看见社区组织有桩脚化的危险,开始谋思替代策略。
1999年参与朋友的灾区「921民报」工作与灾区重建工作。
1999年与朋友发起社区大学,并担任全国促进会常务理事;后因为社区大学偏重中产阶级的需要而漠视工、农,退出该团体,转而与美浓的朋友一起研究WTO与农业。
2003年在朋友协助下建立「社区大学SARS资讯网」,写出全球第一本《SARS防护手册》。
2004年开始参与生命教育,并曾担任生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目前为农阵自由学者。但我最喜欢写的文章是影评、画论、小说导读,以及人生哲学。
部落格:mhperng.blogspot.com/
序
第一部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Unit 1:困境与抉择
Unit 2:不后悔的人生
Unit 3:活着,为了什么
Unit 4:寻找终身伴侣
Unit 5:财富的意义与迷思
Unit 6:平凡人都可有不凡的价值
第二部 学业、志业与职业
Unit 7:为自己念大学
Unit 8:因应产业变迁的硕士教育
Unit 9:留学的三个理由
Unit 10:职业、兴趣与志业
Unit 11:给进退两难的博士生
Unit 12:壮游与神游
第三部 婚礼的祝福
Unit 13:不确定的年代,不确定的爱
Unit 14:怨偶与佳偶(上)
Unit 15:怨偶与佳偶(下)
Unit 16:不婚,不是最坏的选择
第四部 人生的智慧与陷阱
Unit 17:不要当无趣的中年人
Unit 18:只有生命,没有矛盾
Unit 19:幸福,在看不见的地方
Unit 20:走出理性与感性的战争
Unit 21:30而立,40而不惑
序文
很多人都曾经被一段文字感动过:「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倖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这是引自我写过的一篇文章,它二十年来一再被人重复在网路上广泛地转贴、流传。很多人转贴时没有篇名,有人用「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当篇名,也有人把它命名为「若要赞美晴天请等到黄昏之后」,其实我原来给它的篇名是「困境与抉择」。
如果你曾经喜欢过这一篇文章,那么这一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我在清华大学教了二十年通识教育,修课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科系。我在通识课里常常用这一段话开始第一堂课:「我无法教你们如何多赚一亿元,但是我可以教你们如何少赚一亿元却活得更快乐。」我讲人生哲学,讲俄国和法国的存在主义小说,通过小说引导学生去看见爱情、婚姻与人生较深刻的一面,也引导他们去思索爱情、婚姻与人生中的陷阱与抉择。我也带过许多社区妈妈读书会,其中一个延续至今十几年,而参与的人慢慢包括一对又一对的夫妻。同样地,我带着他们走过婚姻的冲突与绝望,陪着他们去寻找人生中值得追求的各种心灵上的满足。我带着他们读小说,看电影,看画。希望有一天会带着他们到伊斯坦堡、希腊、义大利进行深度的文化之旅。
在这过程中,我被询及各种有关学业、职业、志业、婚姻与人生的问题。这本书把其中较常被问及,也较值得深谈的问题汇整成四大部。第一部「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算是一个综合的序论,扼要地将「困境与抉择」的观念伸展到爱情、财富、人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后面三部分别探讨「学业、志业与职业」、「爱情与婚姻(婚礼的祝福)」,以及「人生的智慧与陷阱」。
我把这本书当作是未来继续写作「普及版人生哲学与人文素养丛书」的第一册。
表面上我是一个工学院的教授,但是却又担任过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和台北市立美术馆谘询委员,也曾经在清大人类学研究所和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开过课,担任过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和生命教育学会的常任理事,参与过许多社会改革运动,最近刚出版一本惊动农业行政与农业学术界的书:《粮食危机关键报告:台湾观察》。
常常有人问我:一个工学院的教授为何要跨这么多领域去学习?我完全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的困惑,而从来不曾为了向任何人炫耀或争输赢。
年轻的时候我轻易地相信了古典中国有关圣人的传说,大学毕业后从自己的实践里对这些传说感到难以置信,却又无法确定过去代代相承的传说到底是一相情愿的胡诌?还是信而可征?先圣先贤俱已逝,如何确认什么才是事实?
为了要回答这问题,我在出国前曾经花了将近十年时间研究科学、哲学和西方的艺术与文学。西方的文化史有一个特色:每一个时代都很清楚地质疑上一个时代的理想,清楚地釐清那些理想中有哪些根本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时代也都认真地提出他们认为可以在人间实现的新理想。这样累积下来的学术传统跨越一切科系的藩篱,以整个学术群的心智一起探究着属于人类物质与精神上的事实与理想。通过这些事实,我希望为自己确认什么是人类真正可以做到的精神理想,什么是只能心向往之而无法在人间实现的喂叹,而哪些又纯属无稽之谈。
生命的困惑是个人文问题,但是人文之所以会瓦解是因为科学的压迫。站在21世纪,想要重振人文精神,同时抵敌科学的压迫,非得要一个人同时跨越人文与理工不可──要自己去浸淫才有机会深刻地了解人文,要有能力洞穿科学才有办法真正地知道它的极限。
国内有过许多「科学与人文」或其他跨领域的对话,我听起来都鸡同鸭讲,或者游谈无根。如果妳熟知欧陆的学术传统,就有机会从很多人的身上看到:科学和人文如何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融合,或者在学术社群里深刻地对话!
希望未来我将有机会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体验介绍给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