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的少年肉体,只准献祭这部绚烂的人生映画
绅派小说家郭强生最激情痴怨的男之时代物语
那一年,李香兰来台公演;那一年,日本战败;
那一年,李小龙过世;那一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那一年,他们都才十七岁……
横跨七十年的时代物语,四个不同时空背景的少年,因为一部电影,他们的命运意外交错,撞击,纠结。
电影院里长大的小罗,一个没娘的老兵之子,为何因这部电影而自杀?
昭和年间,台湾出生的日本穷家孩子松尾,为何逃不出「君之代少年」的魅影?
日裔美籍的健二,突然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在台湾失踪的祖父;二战中丧命的台籍日本兵敏郎,鬼魂幽幽飘荡了半世纪;一个原本平静的东部小镇,竟成为他们共同的、回不去的故乡……
每个人的悬念,都藏有不可告人的祕密。
他们都想知道,《多情多恨》究竟是一部甚么样的电影?
于是,他们一步步走进彼此的生命,还原了一幅被记忆扭曲的图谱,关于身体的煽惑,失根的惶惑,死亡的疑惑,历史的蛊惑,痴情的魅惑……
历史的密码,原来不过是人性痴哀嗔怨的组合,征服与屈服,共同演出了一场暴烈的相互勾引。
《夜行之子》郭强生更细腻、成熟、大胆的小说艺术新颠峰,写给如此忧郁,又如此激情的台湾。
作者简介
郭强生
1964年生,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NYU)戏剧博士,目前为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高中时期便于「联副」发表小说进入文坛,二十二岁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作伴》。留美期间又陆续获得时报文学奖戏剧首奖与文建会剧本创作首奖,并将得奖作品《非关男女》亲自执导搬上舞台。2000年结束美国教职返台,协助成立华文世界第一间「文学创作研究所」,培育当前台湾新锐作家无数。于评论、剧场编导与学术之外,2010年再度推出小说作品《夜行之子》,立即获得广大回响与瞩目,入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以及入选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近年作品并多次被选入「年度散文选」、「年度小说选」,并主编有《九十九年年度小说》、《作家与海》台湾海洋书写文集等。2011年出版《我是我自己的新郎》,为其最新散文集,并开始主持广播节目「文学居酒屋」,获两项金钟奖入围肯定。优游于文学与文化不同领域,其文字美学与创作视角成熟沉稳,冷冽华丽,从激昂与忧郁之人性冲突中淬取恣放与纯情,澎湃中见深厚底蕴。
【推荐序】不惑以后的道路 林俊颖
I君之代少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Ⅱ多情多恨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Ⅲ与君绝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附录】谁的故乡,谁的迷惑──郭强生谈最新小说《惑乡之人》 叶佳怡/採访
推荐序
不惑以后的道路 林俊颖
一九八九 ~ 一九九三
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后的秋天,整个世界还在那以单一肉身阻挡一列坦克车的震撼里,我们俩在一週内先后抵达纽约市。两个月后,冷战的阴沉标志柏林围墙猝然倒塌。
各自摸索安顿中(强生在曼哈顿,我在皇后区法拉盛),大西洋的天际果然季节转换明显,一如锋刃的薄兮脆亮,地上无有神奇之事。很快的我们见面,我搭七号地点,尖锐车轮声,溷浊气味中,四十二街转R线,八街、纽约大学站钻出地面,古老的不驯服于城市规划若灵蛇游窜的百老汇大街。其实彼此还是生涩的会晤,那个黄昏,我们站在强生华盛顿广场旁的宿舍露台眺望落日霞光,旁边挂有他一件粉红色衬衫。一百多年前,福娄拜的《情感教育》开场是启程的轮船上飞快远离了巴黎,一个年轻人澎湃的梦想着艺术?爱情?世间所有美好?关于此书,福娄拜致友人信写着:「我要书写我这一代人的精神史,确切地说是情感史。」
书写一代人的有形无形之史,我们有那么高的志向吗?前程确实远大,然而我们立足的据点何在?是硬颈的畏友不免几分讥讽的说法,西方取经?或是因为在盛年的父母的宠爱足够,无条件支持哪怕只是一场无目的的远游?我难免惭惶,比起来强生是更有才智与准备,这一趟来到这世界之都的心,形同阿里巴巴的宝藏洞窟打开大门。
我们一直是淡如水的往来,久久一次相聚,不谈文学,不讨论写作,精神畅旺,眼前所有都在上升的色彩与音阶,没有匮乏,没有磨损,若有缺失唯是我们不努力不用功争取。那时候,家乡,异乡,何惑、伤害、苦痛之有?我们彼此不存在阴暗、祕密、黑箱。我们会面也始终在他纽约大学方圆不到一公里的地区内。世界没有我们预期的巨大。
永远的华盛顿广场,吊人榆荫里下西洋棋的闲人,靠北方那茂盛的黄金树(Western Catalpa)夏天开出如雪花簇;St. Marks Place小街,已是被小日本人攻掠的小摊店面,偶或点缀着庞克族残余,令人发噱。传奇的苏荷区,曾经马蹄达达的石头路犹在,而不景气的低气压罩顶,冬日向晚一片昏暗萧瑟,适宜孤独苦思的心灵。
柯林顿继老布希就职、奥黛丽赫本癌逝前,我返回台湾。电话辞行,不可能有离情别绪,强生轻快应答,喔要回去了,老是觉得你就在那里,以后可是隔好远。返台之后,在他皇冠杂志专栏结集的书中,我才读到其中一年夏天他在靠近Astor Place的宿舍跌伤了脚,干燥、漂浮着汗臭尿臊且似乎遥遥无止期的暑天,老歌者卡洛金唱着沧桑的〈So Far Away〉陪着他度过了一整个夏天。寂寞繁华皆有意,我想那个大城一直是涵养各种艺术形式奇花异草的沃土,也必然是他的某种意义的乌托邦吧。
一九九五
纽约市的冬天,气流刮着酷寒,那冰点下的风温是非常具体、锐利的割着肌肤,我们临时起义看一部晚场电影,《廿一世纪的前一天》(Strange Days)。进电影院前,强生与一正巧路过的熟人打招唿,道地的美式词汇与肢体语言。
这次重返纽约,我早一个月到,待从前室友H带着几位老友来会合过圣诞节,不得不走观光路线,一票人摧枯拉朽从世贸双子星大楼取第五大道到圣派翠克教堂,挺进薄雪覆盖的中央公园,如同拍翅聒噪的寒鸦,盛夏的草原而今是光秃的白色小丘,更衬出无枝可依的意象;碎冰明晃的小湖没有一只水鸭,牠们都到哪里去了。无人预知死神就悄悄尾随着我们。
有什么不可言语的东西确实不再一样了,包括这折叠着索多玛的大城的氛围(《慾望城市》还要三年后才问世;六年后,九一一恐怖攻击),身为楼丛下蝼蚁的我们。冰刃片面的寒冷一时驱逐不了电影制造的暴力躁乱感,我们疾走在少人行的街道,渴望一杯热饮。愈走倒是愈让那寒冻逼出清酽的元神,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或者说我们所欲所求的原型究竟是什么?
壮年辞世的兰波──啊,再二年我就到那岁数,强生则还有我的二倍数距──说诗人应该是通灵者,如启示录的狂言还是呓语,「必须使各种感觉历经长期的、广泛的、有意识的错轨,各种形式的情爱、痛苦和疯狂……寻找自我,并为保存自己的精华而饮尽毒药。在难以形容的折磨中,他需要坚定的信仰与超人的力量;他与众不同,将成为伟大的病夫,伟大的罪犯,伟大的诅咒者……」。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或就是那些疯狂、痛苦的错轨形式之数种吧,也或就是找到自我的必饮毒药吧。更有神话的大鹏金翅鸟,日食一龙王与五百龙,毒发焚身,得一纯清琉璃心。
我毕竟对欲求与爱及其变貌的戏剧化,高度戒慎。戒慎的核心,在于我没有强生的纯情与赤子纯真。
是以我们走在不一样的路径(吧?)。冬天走到这里,即使有让铜像僵毙,迫使机场与道路封锁的暴风雪,不能更坏了。赶路时只听到彼此咻咻的沉默,沉默中,我们头顶有天使盘旋飞过(吧?)。然而确如佛斯特的诗,在沉睡之前,我们各自还有好长的不能以哩计的路要走。
还需要再多几年的时间,再几次的亲履证实,时间带来蜕变,这个年轻时我们为之颠倒梦想、轻狂也轻诺的城市,一如波赫士之文:「凡是发生在那地区的事情都好像只是个梦,都彷彿发生在水晶球里似的。」还是更残忍,《金锁记》不全然贴切的句子,「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二○○六 ~ 二○一二
新的世纪开始,我们如何标记,异常悲惨的居然是九一一,那地狱变的浩劫发生时,强生安然无恙的在飞往安克拉治的华航班机上。
隔着浩瀚大洋,老纽约劳伦斯.卜洛克之慨,自此,一切都改变了;如同彗星撞地球歪斜了地心轴线。在岛国家乡,我们不过是拉长了时间曲线,先后经历了譬如父母一方的辞世,一起领受一、两位共同好友的殇亡。地球自转,各自的生命并不因任何的突发、异动而须臾不受时间沖刷。世事确实如常,我们也一如以往在年月的隙缝张望且仓皇,持续在期待时期待,在落空时行礼如仪的吃饭喝酒睡觉偶尔买买乐透。
前后有三年时间,我们常在花莲见面。山色海风,视野挖空,推广至能够随心野放,我心想这是唤醒书写种子的所在,如果文学之神还眷顾我们的话。
记得下课后晴朗深夜的花东纵谷上的校园,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的巨灵俯视之下,他兴来的好歌喉,唱那一首几乎算是失传的老歌,「在这夏日的夜晚,棕榈透着凉意,我用醉眼看这灯海,辉煌变成迷离,啊,我心在燃烧,不说再见,没有言语。」彷彿我们青春的繁星,果然伸手可以触摘,曾经错失的可以挽回,可以补救。何其美丽的幻觉。
回到台北,我们记得许多离开好友奇女子朱朱──愿她安息,此后我们再也不能如此自夜闇的酒馆离开了──的「龙舌兰」酒吧的夜半,想以长路走散一身的菸雾酒味,在这填塞太多梦想而疲惫不堪的城市,夜气浊重,尤加利树上没有栖息的鸟,收班了的捷运桥墩涎着最后的夜露,天亮有如雏鸡在啄壳要破出了,我们不是夜游神,也不宜再有迷途或徬徨之感,跨过千禧年累积到现在得来的友谊足够我们了解彼此,往后的道路,各自的存在就是提醒。
喜欢与否,我们正一步步走向删减,人伦的,人际的,由奢入俭。诗经的句子,「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乐见与否,属于我们时代的永远的上校之父,那疯得可以的老约瑟.阿加底奥.布恩迪亚说:「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方向。」
因此,这《惑乡之人》必然是强生写作志业方向明确的一次重要加法。
书中既是历史的也是伦常的、一层叠紧扣一层的三角关系连环套,随着如同台风半径座标的故事推移,小说家急于摧毁的「已然事过境迁的无事表层」、急于剥除的「抵达之谜」,是否就是福娄拜的「我要书写我这一代人的精神史,确切地说是情感史」?那也正是小说家心中的大惑?关于我们岛国一百年来的恩怨情仇,关于殖民与被殖民的启蒙与创伤,认同与身世,或最基底的关于人的追寻与失落。
热爱电影的小说家彷彿借用了那至今仍令人低回的《新天堂乐园》的影像,只是要诉说人生如戏?是视觉魔法也是如露亦如电的电影,成了此书的无形魔术师,掌控了一个磁场,牵动了诸要角的生生死死。
强生与我共同记忆之一,现今犹在传唱的〈橄榄树〉,有那么一代人的浪漫大梦是背向家乡,奔向远方。而《惑乡之人》呢,恕我不宜泄露太多,柯律芝奇文:「如果一个人在睡梦中穿越天堂,别人给了他一朵花作为他到过那里的证明,而他醒来时发现那花在他手中……那么,会怎么样呢?」
请穿越惑乡,阅读之旅的终点,我们将发现花在手中。
老实说,《惑乡之人》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有点犹豫,因为“惑”字总让我觉得有点负面,像是被卷入什么纠结不清的事件里。但是,我一翻开书,就被那种独特的氛围给吸引住了。文字的运用非常细腻,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也走进了那个“惑乡”。我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些什么?是关于人性的挣扎,还是关于命运的不可捉摸?亦或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惑乡”,只是我们不曾察觉?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深长的细节,它们像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令人回味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故事,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吸引着你去层层剥开。而《惑乡之人》,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不像那些一开始就给你答案的故事,它更像是为你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让你在里面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我试着去拼凑出这个“惑乡”的轮廓,它可能是一个现实中的地方,也可能是一个精神上的空间。而书中的“人”,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里的?他们是被迫的,还是主动选择的?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好奇。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惑乡之人》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书名听起来有点沉重,而且我平时不太喜欢看太过写实或者过于压抑的东西。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轻盈但又极其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惑乡”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的无奈,但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细腻到近乎残忍的真实感,让我觉得这些人物仿佛就活在我的身边。
评分《惑乡之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首低沉的歌谣,在午夜的街角缓缓响起。它没有激烈的鼓点,也没有华丽的唱腔,但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反复回想书中的一些对话,那些看似简单平常的句子,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甚至觉得,作者可能是在用一种非常含蓄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一些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迷失的故事。我试着去理解,为什么作者会选择“惑乡”这样一个意象?它究竟代表着什么?是迷茫?是诱惑?还是某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评分《惑乡之人》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人理解的书名,反而充满了神秘感和想象空间。我总觉得,“惑乡”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着一群也与众不同的人。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构建这样一个世界,如何刻画那些生活在“惑乡”里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我希望,它能够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一些不一样的感悟,让我对“迷失”和“寻找”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完《惑乡之人》,我脑袋里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寂静”。不是那种空无一人的寂静,而是充满故事的寂静。那种寂静仿佛带着某种重量,压在心头,让你想要去探究背后的原因。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故事,不只是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些东西。这本书做到了。我反复回想书中的一些场景,那些人物的对话,甚至是他们沉默的时刻,都让我觉得充满了话语。我尝试着去揣摩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们是真的迷失了,还是在寻找某种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的答案?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带有“地方志”色彩的故事很着迷,《惑乡之人》正好满足了我这一点。虽然它不是真的地方志,但它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惑乡”,并且在这个乡里,有着一群“人”。我努力去想象,这个“惑乡”究竟在哪里?它有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也可能完全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空间。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惑乡”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存在的一个地方,一个我们偶尔会迷失、会困惑的角落。而书中的“人”,就是那些在这样的境遇下,努力挣扎、寻找出路的人。
评分《惑乡之人》这本书,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那种“不明所以”的美感。你明明知道有事情在发生,有故事在进行,但又好像总隔着一层薄雾,看不真切。这种朦胧感反而让我更加好奇,想要努力去拨开那层迷雾,看清真相。我猜想,作者可能就是想营造出一种“欲说还休”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猜,去想,去感受。这本书不属于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类型,它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琢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尝可能觉得涩,但越品越有回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惑乡之人》,让我一开始就联想到了一些关于“边缘”的故事。可能是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被主流社会遗忘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规则,甚至自己的语言。我猜想,这个“惑乡”一定有着它独特的生存法则,而书中的“人”,就是遵循着这些法则,或者试图打破这些法则而存在着。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去描绘这样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去应对一切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惑乡之人》,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有画面感,好像是某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而“惑”字又让人联想到迷失、迷惑,甚至可能带点危险。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惑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里面住着什么样的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是那种让你看了会心一笑的温馨故事,还是会让你脊背发凉的悬疑惊悚?我猜想,这“惑乡”一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地理位置,可能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境地,或者是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在那里,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可能都会变得模糊。作者用“惑乡”二字,就足以勾起读者无限的想象,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起笔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